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121252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一、选择题1.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相去四十里 / 沛公已去B. 沛公不胜杯杓 / 不胜枚举C. 乃令张良留谢 /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D. 道芷阳间行 / 间至军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两个“间”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从小路”。A项,前一个“去”距离;后一个“去”,离开。B项,前一个“胜”,能承受;后一个“胜”,尽。C项,前一个“谢”,辞谢;后一个“谢”,感谢。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属于实词考查的一部分,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常见的实词活用情况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掌握实词活用的常见类型,注意识记和累积,学会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语境分析法等方法来推断。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因人之力而敝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 / B. /C. /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结合“之”在句中的位置和“之”前后词语的词性考虑。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都是结构助词“的”;是宾语前置的标志;都是代词。【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把握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应关注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语的词性。前后同则同。如果相比较的两个文言句子中两个虚词前后的实词的词性或短语的属性相同,那么这两个虚词的用法一般是相同的。比如本题的“之”,处于主谓之间的时候,取消句子独立性;处于动词之后的时候,多数都是代词。前后异则异。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虚词前后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不完全一致,那么这组虚词的用法就很有可能不一致。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别的方法来辅助判定,比如联想教材上类似的句子,或联系上下文将其翻译出来,或用排除法等。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的句子是特殊句式时要特殊处理,不要套用上面的方法。比如说是省略句,即虚词前后的词语有省略现象,这就需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不要不补充完整就来判定。同样,如果遇到宾语前置句式也要按宾语前置的规则来处理。还有就是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前后的实词有活用现象时要以活用后词性为准,不能以活用前其本身的词性为判定依据。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常以身翼蔽沛公群臣怪之此其志不在小越国以鄙远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素善留侯张良吾得兄事之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 / B. /C. /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分类能力。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膀。怪:形容词作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迟: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迟。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兄: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仪。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随。夜:名词作状语,连夜,在夜里。故选C。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 沛公居山东时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 以其无礼于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愿大王少假借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项,无礼:古今同义,没有礼貌。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多指男性配偶的礼貌称呼,多在夫人前添加姓氏用语社交礼貌用语中。A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B项,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行李:古义,来往的使者;今义,出门带的包裹等。D项,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某一方。假借:古义,宽容;今义,利用某种名义来达到某种目的。5. 下列各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 夫晋,何厌之有? 沛公安在?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D.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见燕使者咸阳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A项,两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正常语序是“有何厌”;“沛公安在”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C项,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中“见”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中“为所”表被动。D项,两个句子都是省略句,“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了“以”,应为“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了“于”,应为“见燕使者(于)咸阳宫”。6. 下面对作品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雨巷一诗,以情而言,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以景而言,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可谓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B. 再别康桥一诗浸透着浓浓的哀愁,沉默的夏虫、康桥,烘托出一种惆怅的气氛。C.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共一百三十篇是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浸透着浓浓的哀愁”不当,“浓浓”应改为“淡淡”。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面题。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少孤,育于叔父。其贵也,不知其母姓。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时陕西贼入河南,图怀庆。廷议令良玉将昌平兵往剿,大指专办河南。会贼寇修武、清化者窜入平阳,因檄良玉入山西御之,颇有斩获。时曹文诏将陕西兵,帝令良玉受尚璟节制,与文诏同心讨贼。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东林也。马士英、阮大铖用事,虑东林倚良玉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筑板矶城为西防。良玉叹曰:“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会朝事日非,监军御史黄澍挟良玉势,面触马、阮。既返,遣缇骑逮澍,良玉留澍不遣。澍与诸将日以清君侧为请,良玉踌躇弗应。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毕自肃自经死,良玉坐削职回乡。大凌河围急,诏昌平军赴援,总兵尤世威护陵不得行,荐良玉可代率兵往。已,恂荐为副将,战松山、杏山下,录功第一。十一年正月,良玉与总兵陈洪范大破贼于郧西。张献忠假官旗号袭南阳,屯于南关。良玉适至,疑而急召之,献忠逸去。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未几,请降,良玉知其伪,力请击之,文灿不许。十五年四月,自成复围开封,乃释故尚书初荐良玉者侯恂于狱,起为督师,犒良玉营将士,激劝之。良玉及虎大威、杨德政会师朱仙镇,贼营西,官军营北。十七年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给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战,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恸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选自明史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檄良玉入山西御之 檄:檄文B. 良玉适至 适:恰好C. 贼营西 营:扎营D. 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 闻:使8.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B. 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C. 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D. 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良玉少时多舛,成年后显贵。他小时候父亲就死了,连母亲的姓氏都不知道,被叔父养育大。后被封为宁南伯,父子世代得以把守武昌。B. 左良玉受人提携,能善待部下。他因侯恂的推荐而做官,尤其是削职回乡后,侯恂推举他做了副将。他善于安抚士兵,能得到他们的欢心。C. 左良玉骁勇善战,每战都建功。他作战勇猛,屡建奇功,曾以副将身份率军战于松山、杏山,功劳评定排第一。在郧西与陈洪范也大败敌军。D. 左良玉尽忠报国,且很有智谋。他为朝廷尽心尽职,常年在外征战,京师沦陷后仍忠心不改。张献忠假装投降时是良玉识破了他的诡计。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会朝事日非,监军御史黄澍挟良玉势,面触马、阮。乃释故尚书初荐良玉者侯恂于狱,起为督师,犒良玉营将士,激劝之。11. 课内文言句子翻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答案】7. A 8. D 9. A 10. 译为:适逢朝廷中的事情一天不如一天,监军御史黄澍仗着良玉的势力,当面顶撞马士英、阮大铖关键词:会:适逢;日非:一天不如一天;触:顶撞.译为:(朝廷)于是从狱中释放当初推荐过良玉的原尚书侯恂,起用他担任督师,犒劳良玉军营的将士,激励他(奋勇作战)。关键词:起:起用;激劝:激励;句式,尚书初荐良玉者 定语后置句 11. (1) 项伯于是在夜里骑马到了沛公(刘邦)的军营中,私下去见了张良,把(项羽的)计划全告诉了张良,想叫上张良和自己一起远离军营.(2)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想活捉并强迫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解析】7.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实词。A项中檄:此处是动词,诏令,下诏命令。解答本题要求将实词带入原文中理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三)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1联想课文语句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五)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六)、借助字形推断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8.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正确断句为“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良玉追上去,射了两箭,射中他的肩膀,又挥刀猛砍,献忠血流满面。他的部下及时援救才得免一死,于是逃到谷城。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虚词“其”判定句读。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抓文段中中主语“贼” “文岐” 和主谓句式判定句读,再结合文意细细断开。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9.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A项,原文是“功成世守武昌”,大功告成以后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得以把守武昌”不对。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0. 试题分析: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会、非、触;(2)介词结构后置句、起、激劝。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翻译】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被叔父带大。等到他显贵的时候,连母亲的姓氏都不知道。他身材修长,面带红色,矫健勇猛,善于左右张弓射箭。他不大识字,但很有智谋,善于安抚士兵,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因此每每打仗都能立功。当时陕西造反的农民进入河南,妄图攻占怀庆。朝廷命令良玉率领昌平军前往剿除,大体要他专门办理河南的军事。恰逢进攻修武、清化的乱军窜入平阳,朝廷于是诏令他到山西去抵御,杀伤、俘获了许多敌人。这时曹文诏率领着陕西的军队,朝廷命令良玉接受尚景的节制,与文诏齐心讨伐乱贼。良玉的做官曾得力于侯恂的推荐。侯恂,原本是东林党人。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后,担心东林党人依靠良玉跟自己为难,就说谎话跟良玉结交,暗中忌恨他,并修筑板矶城作为向西防御的屏障。良玉叹着气说:“现在西面有什么好防的,大概是防我吧!”适逢朝廷中的各种事情一天不如一天,监军御史黄澍仗着良玉的势力,当面顶撞了马士英、阮大铖。黄澍返回后,朝廷派遣锦衣官员来逮捕黄澍,良玉把黄澍留下不肯交出。于是黄澍与其他一些将官天天请良玉出兵清除皇上身边的坏人,良玉犹豫不决,没有答应。崇祯元年,宁远城发生兵变,巡抚毕自肃自杀而死,良玉因为此事丢官回了家乡。大凌河被围告急,庄烈帝诏令昌平军赶去支援,总兵尤世威因护守皇陵不能去,就推荐良玉代他率兵前往。过后,侯恂推举他做了副将,带队在松山、杏山下与敌作战,经评定功劳排在第一名。十一年(1638)正月,良玉与总兵陈洪范在郧西大败敌军。张献忠借官府的名义袭击南阳,驻扎在南关。良玉正好赶到,心中怀疑,就召他们前来,献忠逃跑而去。良玉追上去,射了两箭,射中他的肩膀,又挥刀猛砍,献忠血流满面。他的部下及时援救才得免一死,于是逃到谷城。不多时,张献忠请求投降。良玉知道他是假装投降,竭力请求向他进攻,文灿不允许。十五年四月,李自成又围攻开封。朝廷于是从狱中释放当初推荐过 良玉的原尚书侯恂,起用他担任督师,犒劳良玉的将士,来激励他奋勇作战。良玉与虎大威、杨德政在朱仙镇会师,贼寇的军营扎在镇西,官军在镇北扎下营寨。十七年三月,朝廷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大功告成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他出兵作战,良玉于是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后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就听说京师被攻陷。良玉部下的将领人心惶惶,因为江南拥立了新皇帝,请求率兵东下。良玉痛哭失声,发誓不许他们东下。副将马士秀说:“哪个不听左公命令要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大家这才平静下来。三、 默写12. (1)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3)携来百侣曾游,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4)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6)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7)寻梦?撑一支长篙,_。(徐志摩再别康桥)(8)但我不能放歌,_。(徐志摩再别康桥)【答案】 (1).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2). 尤使我耳不忍闻 (3).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 怅寥廓 (5). 到了颓圮的篱墙 (6). 风萧萧兮易水寒 (7).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8).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漠、尤、昔、峥嵘、稠、怅、寥廓、颓圮、篱、萧、易、青、漫、溯、笙箫。四. 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艾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时间。看!13. 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黎明景象?请简要概括。14. 有人说本诗的两个“看”字各有妙处,请你结合诗歌进行先要赏析。【答案】13. (1)描绘出一幅原野色彩丰富、薄雾朦胧清新、晨光曦微的黎明景象 14. 第一个“看”字引起读者注意,突出“微黄的灯光”最后的“颤栗”,表现了黑夜渐渐消退,黎明即将到来;第二个“看”字直接反悔诗人的感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黎明即将到来的欣喜之情【解析】13. 试题分析:诗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辽阔而美丽的景色中去。“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色彩丰富而鲜明。画面极为和谐。而且好像是随着诗人的眼光,一层一层展开的。前面几句都是静的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而 “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作了动的描写,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乳液似的”,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之美描绘出来了,而且可看可触摸。在作者笔下,黎明时,色彩是艳丽的,空气是新鲜的,四周那么安静,这烟也是新鲜的。这就把黎明时的田野景色一步一步描绘出来了。点睛:本诗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从高考出题来看,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分为“诗中赏画”和“画中品诗”两种,“诗中赏画”就是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画中品诗”就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本题属于第一种。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平时要注意积累古典诗词鉴赏中常用来描绘意境的词语,如:雄浑壮丽、清幽明净、冷寂、清新、淡雅等。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第一个“看”字,在上文写黎明田野之景结束之后,笔锋一转,引起读者注意,引出“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两句,这也是黎明时的景色,但已不仅是景色,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的含意。灯光,在夜里是辉煌的,为田野照明,为行人指路。但当黎明到来的时候,灯光已黯然失色了。黎明,以它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灯光,与黎明之光无法比拟,也无法抵挡。灯光显得窘迫,无论灯光怎样“挣扎”,怎样不愿“让位”,但已无济于事,告诉读者黎明即将到来。最后再用“看”结尾,强烈表达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冬夜重读史铁生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当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撤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心情与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我坚定地认为,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铁生愿意做的,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他想念地坛里的老柏树,他从它们“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质出人意料地抽象为“柔弱”。他说:“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由老柏树的“柔弱”,他写到世风的喧嚣,他说:“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之所以由“柔弱”写到“喧嚣”,还是要写地坛,因为地坛曾经是销蚀喧嚣回归宁静的一块宝地,一个解剂“我说的是当年的地坛。”他特意补充道。我不知道弟弟执着地梦回的柴达木,是否还是他17岁时的柴达木。我只知道他和铁生所说的“柔弱”一样,敏感而坚信惟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在想念地坛最后,铁生写道:“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弟弟的离世触发作者重新去捧读史铁生的作品,沉浸在悲痛中的作者从史铁生的作品中获得了新的感悟。B. 作者引用史铁生对地坛颓败而静谧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也暗示了史铁生的不幸命运。C. 弟弟临终前要求将骨灰撒回青海柴达木与史铁生对地坛的依恋,表现出人们对自己精神归所的渴望。D. 窗上的夕阳、枯死的海棠树、单薄的豆花让母亲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同时激发了史铁生创作的灵感。E. 本文多处引用史铁生作品的内容,使文章的内涵丰富,情感饱满,让作者的感悟具体真切而有所依托。16. 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冬夜重读史铁生”获得了哪些感悟。17. 文章结尾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请解释这句话有哪些含义。【答案】15. BD 16. 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栖居地;母亲赋予了地坛别样的情怀,她的悲惨命运和气质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史铁生把生活的具象上升为哲理性的抽象,由一己的命运扩大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17. 句中“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意思是空间上史铁生已远离了地坛,但地坛已成为永远的精神依托深植于他的内心,让他能超越尘世的喧嚣获得内心的宁静。正是这种超拔烦嚣的精神力量使得史铁生的作品厚重深沉,奠定了他在新时期文学的地位,使“地坛”成为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意象,指出了史铁生的作品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解析】15. 试题分析:B项,“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也暗示了史铁生的不幸命运”不当。是为了表达作者受到的触动,也是为了引出下文,引出作者对地坛对史铁生的意义的思索。D项,“同时激发了史铁生创作的灵感”无中生有。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手法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关注手法,最后结合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16.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梳理出文章的层次脉络,然后逐层分析,可得到答案。本文2至4段写了地坛对史铁生的意义,指出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栖居地;第5段到第8段写了母亲对史铁生及其创作的意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第9段到第13段写了史铁生作品的独特价值,“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17.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答出对史铁生的原话“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的理解,“不在”是说史铁生已经在现实中远离了地坛这个地方,“在我”意思是“在我心中”,指的是地坛在史铁生心中留下了精神上的影响,是史铁生的精神寄托;然后答出对评价部分的理解,“如一支沉稳的铁锚”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精神上的影响厚重,“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写出了史铁生以地坛为创作对象的作品的地位和价值,“牢牢地”,突出了“地坛”这一意象的永恒性。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意思;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 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 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臵预案,一个个处臵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X 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7000 余米下降到6000 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xx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18.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B. “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C. “奖状”号机组1986 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D. 文章写xx 年7 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E. 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19. 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20. 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答案】18. CE 19. 技术精湛,临危不乱团结协作,配合密切. 20. 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解析】18. 试题分析:C不是参与导航工作,而是协助重大科研攻关和完成抢险救灾任务;E没有心理描写。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9. 试题分析:机长的下令表明技术精湛、临危不惧;险情被机组人员镇服靠的是团结协作、配合密切。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0. 试题分析:要补出主语既指机组人员,又指其家属,要解读出句子中“大爱”的深意。要求理解文中言论所透露出来的观点态度,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求能够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去分析。“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要求能够分析这类语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所选句子意蕴丰富深刻,能考查出不同层次的鉴赏水平。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六、 语言文字应用2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张海迪在两会上指出,慈善法审议通过后,既能让人们认识到捐赠的意义,又能使全国上下出现激浊扬清的清明景象。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维与潮流,这一代人过惯了太平盛世的舒适日子,要求他们效法先民焚膏继晷、废寝忘食的干劲,既苛求,也不切实际。对他这样一个思想有些固执的人,家长并没用把自己的思想认识强加于他,让他接受,而是逐渐地循循善诱,启发自觉。“女当家”在选房一事上大都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便销售顾问再如何地巧舌如簧,她们仍会坚守自己的选房法则。晋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习以为常,有了寒食一节。在这个城市疏离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句,“激浊扬清”指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该词只能充当谓语,不能充当定语,用在此处也不合语境,故错。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发愤读书或勤奋学习。用在此处正确。句,“循循善诱”指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这与前面的“逐渐地”在语意上重复。句,“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出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多含贬义)。句,“习以为常”常做某件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就觉得很平常了。此处可改为“相沿成俗”。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用在此处正确。【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3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7再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2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法国尼斯的恐袭事件备受关注,事件发生几小时后,各个网络媒体关于这一事件报进的新闻的点击量都超过了6万次以上B.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百城房价指数显示,xx6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564元/平方米,环比在经历连续8个月下跌后,本月微涨0.21%C. 由于最近一段时间球队成绩不佳,俱乐部经过与亚森友好协商达成一致,从xx7月15日起,亚森不再担任石家庄永昌主教练一职D. 近日,工信部发出通知,移动终端经营商要本着“谁拥有谁管理”的原则,对微视频、微记录、微电影等视听节目推进先验后播的管控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超过了6万次以上”成分赘余,“超过”与“以上”重复,去掉“以上”。B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百城房价指数显示”结构混乱,去掉“据”或“显示”。D项搭配不当,“推进先验后播的管控制度”中的“推进”改为“推行”。【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3. 在横线上填入句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组是( )“以小见大”是指散文选材虽“小”,但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_。不过总的来说,散文作家往往更多地从一些生活琐事取材,或者表达对社会、人生的体悟,或者由自己身边的景与物、人与事出发,即兴、率性地抒发一时的感受,散文的题材是十分广泛的,小到滴水片石,大至宇宙万象,无不可以成为散文吟咏的对象。大千世界到处散布着细小的、不起眼的沙粒,可恰恰从这些沙粒里也可以悟出大千世界的种种道理。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总述散文选取的情况,应排在首位;“不过”承接,指出散文取材范围虽广,但更多地是从生活取材;由此可确定的顺序。明显衔接紧密,但“自己身边的景与物、人与事出发”照应了中的“生活琐事”,由此可确定的顺序。是对上文的总结。故答案应为A项。24. 我们在诗文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的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橘子洲 雨巷 易水 鸿门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下联:【答案】例句:橘子洲头有志少年指点多姿江山七、作文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美丽生活不可欺惊鸿一瞥,顾盼生光,唇红欲滴,笑靥如花,如此“佳人”,原无非出自“美颜神效”,这让多少人感叹,浮华年代,真实不再!其实,真实,也是一种美纪伯伦曾说:“真实,也是一种美”真实,恰恰美在它的坦诚,美在它的自信当人们乐于用各种美图软件修改五官,便沦入自欺欺人的虚伪之中,而恰恰正是这种虚伪淹没了真实,让社会陷入千篇一律的“人造美人”的审美之中缺乏真实的美,是浅显而缺乏内涵的,不能算上是美好的东西谈起真实之美,我不禁联想到杨绛在我们仨中描述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美得让人动容同样,生活的真实不应掩盖在各种虚假中,应当让真实之花自在绽放再深一层来说,各种美颜工具的“横空于世”,正源于人们内心对美的肤浅认识人们对美的认识越来越多地停留在外貌、身材等外在形态,以致让他们忘记了真实的样子恰恰是最美最自然的且看古人,梅雨飞絮,闲愁几许的诗人贺铸,恰恰不是一位身材魁梧、英俊潇洒的男子,相反,史书记载中,他是位貌极丑,色青黑的诗人罢了可又何妨?如此容貌不阻他诗句中的柔情似水、美不胜收同样,人的审美不应停留在浅表的外貌“修改”,如此虚假,倒有做作矫揉失真的丑态让真实回归到美的行列,人们审美时要认可真实,善于发现真实中遗憾的美正如匆匆那年里曾说:“真实生活正正美在它的残缺与遗憾”人们的审美也应接受生活中那份真实的不完美而真实的缺位,也与社会过分崇尚单一审美标准有关“白富美”、“高富帅”成为衡量美的标准,这无形中扼杀了真实生活中各种美的存在在单一审美标准的驱使下,大量PS美照泛滥成灾,人们用现代技术描画起一副虚伪的皮囊而日本大学生研发的这一“反美颜”工具,不仅仅是对社会单一审美的挑战,更是对社会真实的呼唤微博上有句话很率真:“宁可胖得有个性,也不要瘦的雷同”美好,因为真实生活中人人各异而真实中参差不齐的差异,不应被单一审美的虚假扼杀让公众真正接受真实,关键是要提高社会的审美水平,让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局限于清丽的五官那么外在的层次,要知道,一个人的气质与涵养不是美图秀秀可以掩盖的真实中的美,源于一个人的气度与修养,源于他的洒脱纵无杏眼流光,香艳红唇,人也可以真实自在地活出美不胜收的人生正所谓,美丽人生不可欺【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由两个段落组成,第一段围绕“自拍美颜”的现象展开,先呈现现象,再围绕具体的“自拍美颜”现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1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体现。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无可厚非,甚至也可以说是理直气壮。所以,考生对此角度可持肯定态度。但是,人的形象美也是有不同层次的,有人为的刻意之美,也有自然的朴实之美,有外在之美,也有内在之美,而从材料中所反映的以及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自拍美颜”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人为的刻意之美,是强调外在之美的一种表现。“自拍美颜”确实能让人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美化,但刻意的终究不能长久,也有“见光死”的危机,单纯的美化外表而不注重内在的美化,那么,对形象美的认识也是肤浅的。所以,同样是追求美,但是以什么为美以及对何为美的认识却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也为“爱美之心”的理解留下来了辩证思考的空间。2自拍美颜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此角度和前一角度形成对比,是对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