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2 练习案二 分析论证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11049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2 练习案二 分析论证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2 练习案二 分析论证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2 练习案二 分析论证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论证题一、(2019湖南三湘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文艺作品是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载体,它们以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手段,记录和表现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底蕴,充盈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可以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甚至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文艺创作要发挥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加需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石来攀登文艺“高峰”。纵观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的系列问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个根源。因历史虚无主义而否定历史,就会创作出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或英雄人物的作品。否定传统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就会创作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作品。这是由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缺少坚守和深刻认知,造成价值混乱和精神缺失。当下,不少文艺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对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觉,是文艺界“浮躁”风气的重要根源。对文化发展缺乏主动承担的责任意识,就会造成利益至上。创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文艺创作领域表现突出。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的变革经历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创新实践。到了近代,中国引入西方现代诗,形式和内容都脱离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轨道,诗歌的力量渐渐式微。解决这一状况的方法是“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而这种创新,既要吸收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也要接纳现代西方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冲突和张力的阐释,来找到自己的中国方法、本体立场、东方身份。概而言之,要再创诗歌的“高峰”,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才会避免因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而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近代中国曾经借西方文艺理论和创作思潮来推进中国文艺创作的转型,这种影响今天依然存在。过度倚重西方,导致中国传统文艺价值在当代的失语。增加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足够的自信,避免崇洋媚外,是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文艺“高峰”都具有理论自觉和自信,作品往往折射出理性的光辉,自觉或不自觉地扛起独特的民族美学旗帜,践行、发展甚至自创一套美学理论,成就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摘编自章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筑就“高峰”的基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其表现的内容是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其外在表现手段是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B.当代文艺作品一定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底蕴,具有当今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又是当今时代的文化精神的高度浓缩。C.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抱着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而否定历史,否定传统文化。D.不把自己当成文化的传承者,缺乏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责任意识,是部分文艺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的表现。答案A解析B项,“当代文艺作品”扩大了范围,原文为“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C项,“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问题”错,“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具体的问题;且“否定传统文化”不准确,原文为“否定传统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D项,曲解文意,原文为“不少文艺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对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觉,是文艺界浮躁风气的重要根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从概念入手,围绕着文艺作品阐述其内涵、特征、作用,并引出下文。B.文章论证当下文艺创作系列问题根源时,先摆出一些现象,再揭示其中原因。C.文章中间的论证部分采用逐层论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论证。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并对文章主旨有提升作用。答案A解析A项,第一段先谈“文艺作品”这个概念,再谈“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这里谈的不是“文艺作品”,而是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进而谈对“文艺创作”的要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作品之所以能成文艺“高峰”,关键不在于它能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并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B.“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并不是要排斥我国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而是要融合中西诗歌文化,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与身份。C.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既是缺失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缺失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D.当代文艺作品缺失了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是由于当代文化界崇洋媚外,从而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冲击,失去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的坚守。答案D解析D项,“崇洋媚外,从而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冲击,失去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的坚守”错,从原文第五段“增加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足够的自信,避免崇洋媚外”可以看出,“失去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的坚守”是“崇洋媚外”的原因,而不是相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它一方面丰富着群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切实加强地域文化建设,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是一个区域独有的宝贵财富。如何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地域综合竞争力,是一篇必须做好的大文章。规划城市文化,彰显文化风格。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当地文化内涵和元素,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用发展和丰富地域文化的理念和思维,对城市景观、文化娱乐设施、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使地域文化形态化,促进城市建设和谐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彰显文化实力。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是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坚实基础。我们牢牢把握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规律,依托丰富的资源、特产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在产品设计、生产中注重文化融入,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等形式,吸引各方投资文化娱乐行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文物古迹,彰显文化魅力。切实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深入挖掘、开发本地历史文化,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恢复还原古景,开发建设新景,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斥资保护、开发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民间传统艺术,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新建一批造型独特、设计精巧、融合历史古迹和现代艺术的标志性建筑、公共设施,使城市外在形象与文化品位相结合。发展旅游产业,彰显文化活力。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它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助推器”。我们发挥山区地理环境优势,选择一批自然风光秀美的乡村,发展以“农家乐”为重点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发展当地旅游产业。(摘编自金运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域文化属文化范畴,其在招商引资、发展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B.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地域与文化、经济互促式发展模式,需要多个方面的积极参与。C.加强历史文物古迹保护、恢复还原古景、开发历史人文景观等是彰显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D.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利于改变我国山区落后的经济状况。答案D解析D项,偷换概念。“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不正确,由原文“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可知,“农家乐”是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不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从地域文化的定义入手,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地域文化具有的现实意义。B.文章从城市文化规划、文化产业发展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彰显地域文化应有的策略。C.文章呈现总分结构,前两段总说,其余分述,后四段内部也按由总到分的结构论述。D.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段深入论述,为地域文化发展指明方向。答案D解析D项,“逐段深入论述”分析不正确。本文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地域文化因历史悠久,富有人文内涵,在今天仍发挥重要作用,因而颇受老百姓喜爱。B.在当下,地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直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C.城市的建设要想和谐协调,离不开对城市文化的精心规划,融入当地文化内涵和元素。D.城市的形象与文化品位,取决于该城市对本地历史文化、民间传统艺术等的挖掘利用程度。答案C解析A项,因果关系不当。由原文第一段“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可知,老百姓喜爱的原因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B项,“直接促进”不正确,原文第一段是“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项,“取决于该城市对本地历史文化、民间传统艺术等的挖掘利用程度”不正确,由第五段内容可知,切实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深入挖掘、开发本地历史文化,只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