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 (I).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074275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 (I)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人体稳态说法错误的时A. 分析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B. 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耗氧量增加,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中D. 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胰岛素含量增加【答案】C【解析】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A正确;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大白鼠的耗氧量增加以增加产热,同时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B正确;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C错误;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因食物中的糖类经过消化吸收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增强,使其分泌的胰岛素增多,因此血液内胰岛素含量增加,D正确。 2.-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因此,-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肌肉的症状分别是( )A. 松弛、僵直 B. 僵直、松弛 C. 松弛、松弛 D. 僵直、僵直【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需要突触结构,而突触结构的构成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一般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牢固结合,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兴奋传导时,就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详解】-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兴奋不能传到骨骼肌而表现出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突触后膜,使骨骼肌持续得到传来的兴奋而表现出肌肉僵直;故选A。【点睛】分析本题关键在于区分两种有毒物质的作用实质和效果:-银环蛇毒实质是让兴奋无法传到肌肉而表现为松弛;有机磷农药是让传出神经持续兴奋而使肌肉表现为持续收缩(即僵直)。3.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长跑时运动员通过出汗排出中多余的水分以维持机体的水平衡B. 液体中含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C.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进入,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发炎部位D.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先进入,再进入后运输到相应部位【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淋巴液,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运动员产热较多,通过出汗是为了带走体内大量的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但是出汗因排出中大量的水分,同时也排出了无机盐离子等其他代谢产物,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表示血浆,其中含来自细胞分泌的激素、小肠处吸收的氨基酸、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和CO2等物质,B正确;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进入血浆,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发炎部位,与相应的抗原结合,C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先进入组织液,再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后运输到相应部位,D正确。【点睛】本题易错选项A,对运动员出汗的生理作用分析:一方面为了快速散热而保持体温不会过度升高;二是出汗也排出体内部分代谢废物,对维持内环境稳态有重要意义。4.毛细淋巴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和血浆 血液和组织液A. B. C. D. 【答案】A【解析】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正确,B、C、D均错误。5.据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激素B. 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 下丘脑可调节垂体的活动D. 血液中含有较高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下丘脑有抑制作用【答案】A【解析】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的是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较高时,会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6.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 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因此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在神经纤维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D正确。【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名师点睛】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据此答题。7.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方式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传递迅速B. 方式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C. 体温调节可能涉及三种传递方式D. 方式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方式是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是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传递迅速,A正确;B、方式的信息传递,要经过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突出间隙的液体是体液,B错误;C、体温调节包括神经体液调节,包括三种传递方式,C正确;D、方式属于激素调节,传递的途径是体液,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调节的方式是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8.科学家研究甲、乙两种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哺乳动物,分别强迫灌饮海水1000 g后,再分析尿量和其成分,结果如下表。如果将甲、乙两种动物放在竹筏上,任其漂流在海上,只供饲料不供饮用水,结果会如何( )哺乳动物海水尿液灌饮氯浓度(相对值)排出氯浓度(相对值)甲10005351350400乙1000535165820A. 乙比甲先因缺水而死亡 B. 甲乙均能饮用海水而存活C. 甲比乙先因缺水而死亡 D. 表中资料不足,不能判断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从题中所述的情况分析来看,两种鼠灌饮的海水是相同的,但是甲鼠排出的尿液中氯的浓度较低,且尿量大,说明甲鼠保持体内的水的平衡能力较差,体内的水分流失太多;而乙鼠排出的尿液中氯的浓度较高,且尿量少,说明乙鼠保持体内的水的平衡能力较强,体内的水分流失少。【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甲鼠排出的尿液中氯的浓度较低,且尿量大,说明甲鼠保持体内的水的平衡能力较差,体内的水分流失太多;而乙鼠排出的尿液中氯的浓度较高,且尿量少,说明乙鼠保持体内的水的平衡能力较强,体内的水分流失少。由此说明甲鼠保水的能力较差,乙鼠保水能力强,二者均不能饮用海水,若长时间不饮水,甲比乙先因缺水而死亡。故选C。【点睛】本题关键要根据“动物的保水能力与排尿多少呈反相关”,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得出两种鼠的保水能力大小。9.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切除胰腺及垂体可减小小鼠自身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B. 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C. 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D. 增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一定更显著【答案】A【解析】【分析】该实验对小鼠的不同操作属于自身前后对照,由曲线可知,生长激素和胰岛素都能促进小鼠的生长,两者具有协同作用。激素在体内属于微量化合物,过多会导致实验失败据此分析解答。【详解】切除胰腺及垂体后,机体自身不分泌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故可以研究外源激素对本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该实验有对照实验,切除胰腺及垂体前即为对照,B错误;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生物体重的维持方面起协同作用,C错误;激素在体内属于微量化合物,过多会导致实验失败,D错误。【点睛】分析本题关键在于根据图中实验结果判断两种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上的作用是协同的。10.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体进行治疗,目的是( )A. 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抗原 B.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原发挥免疫作用C. 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抗体 D.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抗毒素就是中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的抗体;抗体不能当作抗原而引起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详解】抗体有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特定抗原的特点,所以肉毒杆菌抗体能够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抗原,A正确;抗体可以消灭抗原,却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原,B错误;肉毒杆菌抗体只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肉毒杆菌抗原,不能自我识别并结合(中和),C错误;抗体不能当作抗原而引起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D错误。【点睛】注意:肉毒杆菌抗体只能与肉毒杆菌抗原识别并结合,达到消灭肉毒杆菌的目的。11.如图表示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两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获得免疫比较好B. 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进行免疫预防C. 采用方法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 采用方法可使人获得比方法更持久的免疫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当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应注射抗体比较好;A错误。医学上一般通过接种疫苗进行免疫预防,疫苗属于抗原;B正确。采用方法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接种疫苗比注射抗体更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知识,意在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12.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为骨骼肌,C为神经中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B. 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C. 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已经受损D. 刺激b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结合图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E)、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B)、效应器(A)五部分。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点位于传出神经,骨骼肌接受到刺激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是属于反射活动,A正确;b点位于传入神经上,所以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B正确;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由于感受器E不能产生效应,所以刺激b点,兴奋传到骨骼肌A会出现收缩反应,但E不会发生反应,D正确。【点睛】关键:一是准确判断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二是熟悉判断反射的基本条件刺激后在完整反射弧上发生了反应;三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到可以双向,但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13.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A选项中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左插膜内右插膜外,由于静息电位的特点是外正内负,A图电流表应向左偏,可以测定静息电位,故A正确;B图中电流表的两个电极都在膜内,指针不偏转但无法测量静息电位,故B错误;C选项中的电流表的两个电极都在膜内,指针不偏转,故C错误;D选项中的两个电极都插入膜外,两侧的电极都为正电位,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故D错误。【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外在各种情况下电位的变化,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变化方式,以及电位的测量方法。根据题意,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不管是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均为跨膜电势差,所以要测量静息电位,须将两级分别插入内外表面,再根据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电流方向是从正电荷向负电荷移动,即可解答此题。14.某研究人员成功找到了一种适宜口服治疗糖尿病的小分子(Boc5)。现用一些各项条件都适宜的糖尿病小鼠进行一项验证性实验,实验分成甲、乙、丙、丁4组,实验前测定4组小鼠(空腹)的血糖含量分别为a1、b1、c1、d1(四组数据大致相同),下表表示4组小鼠分别给予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的血糖含量。下列对四组实验前后血糖含量的比较可能不合理的是( )组别甲组乙组丙组丁组实验组别在饲料中添加普通胰岛素饲喂在饲料中添加Boc5饲喂注射普通胰岛素药物注射Boc5一段时间后测定的血糖含量a2b2c2d2A. a2a1 B. b2b1 C. c2c1 D. d2a1,选项A错;由于Boc5是一种小分子,所以注射与口服同样能起到效果,故B、D正确;用普通胰岛素药物治疗糖尿病时只能是注射,使血糖含量降低,故C正确。15. 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 发热和寒颤B. 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 寒颤和出汗减少D. 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图中看出,从60到80分钟之间,体温迅速升高,从80到100分钟之间,体温又降回到正常状态,发热使体温升高,寒颤使产热增加,也使体温升高,A错误;提高环境温度体温并不会明显升高,B错误;出汗减少并不会使体温下降,C错误;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出汗增加由于带走大量热量会使体温回复到正常状态,D正确;答案是D。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6.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 血浆渗透压降低B.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C.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答案】C【解析】哺乳动物脱水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也会升高,A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从而产生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正确、BD错误。17.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盐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四种激素的分泌量均会增加c、d激素分泌增多,可使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同时能合成e激素寒冷能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进而直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A. B. C. D. 【答案】D【解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来增加产热,而甲状腺的分泌依靠分级调节模式,所以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正确;在体温调节过程中,c、d激素作为产热的激素,其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而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错误;e是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但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正确;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要牢记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而产生冷觉和热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18. 下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 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B. 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C. 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D. 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HIV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图像表示HIV与T细胞之间的消长关系,初期当HIV攻击免疫系统时,T细胞受到刺激增殖,HIV降低;当HIV攻击T细胞后,T细胞大量死亡,HIV随之增长。由此可看出,HIV刚侵入人体时,机体仍有细胞免疫功能;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并不成正比;当T细胞被HIV攻击大量减少时,免疫功能被破坏,因此,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19.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刚宰杀的家兔探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 3号瓶、4号瓶、5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影响TSH的分泌B. 2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垂体对下丘脑分泌TSH有促进作用C. 1号瓶、2号瓶、3号瓶对比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D. 3号瓶、4号瓶对比可知,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答案】B【解析】3号瓶、4号瓶、5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影响TSH的分泌,3位对照组,A正确; 2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垂体能分泌TSH;3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下丘脑对垂体分泌TSH有促进作用,B错误;1号瓶、2号瓶、3号瓶对比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不是由下丘脑分泌的,1号瓶为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C正确;3号瓶、4号瓶对比可知,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D正确。20.如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接种不同的疫苗都能使抗体甲产生量增加,使免疫反应加强B. 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相应抗体产生的速度快、数量多C. 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D. 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有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生【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抗体甲的产生量与疫苗乙无关,说明接种不同的疫苗乙后,抗体甲产量不会增加,A项错误;由于记忆细胞的存在,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缩短,数量增多,B项正确;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C项错误;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疫苗(抗原)刺激第一次接种后产生的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再产生出大量抗体,所以抗体浓度才迅速上升,D项错误。【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1二次免疫过程解读(1)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其原因是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呈递、识别、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具有免疫力。(2)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地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这时抗体的产生不仅较第一次速度快、量多,而且持续时间长。所以,某些预防接种应进行两次或多次,这样可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更多的记忆细胞。2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相关曲线解读信息解读(1)图中a为抗体浓度变化曲线,b为患病程度变化曲线。(2)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强烈,抗体产生快且浓度高,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解题技法(1)分析此类问题要结合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2)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判断曲线代表的生理过程。21.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选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应当是( )A.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浓度B.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浓度C.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c浓度D.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d浓度【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B,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详解】据题中信息可知,对生长素类似物敏感的应是双子叶植物杂草,即图中的A,而图中的B是单子叶植物除草剂最适浓度应为d点,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植物杂草,故选D。【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类似物敏感,而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类似物不敏感,且选择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应对前者是抑制作用,对后者是促进作用。22.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分析甲图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P点位于根的生长曲线上,P点含义是生长素浓度比较高,生长较慢。乙图中由于重力影响,a点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促进生长程度小,c点生长素浓度小于d点,促进生长程度大,即d点表示生长素浓度比较高,生长较慢,因此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图乙中的位置是d,D项正确,A、B、C项错误。【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名师点睛】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分析方法(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生长。(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多涉及坐标曲线图形式的试题。一定要区分清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时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不要误把最适生长素浓度看成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的“分水岭”。(3)常见的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植物的顶端优势:生长素对顶芽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侧芽表现为抑制作用。除草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杂草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单子叶作物表现为促进作用。根的向地性: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抑制作用,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促进作用。23.下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10-10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B. A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C. 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D. 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图的生长状况,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答案】A【解析】图中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CD段属于抑制范围,A项正确,B项错误;当根横放时,生长素在靠地一侧分布较多,,b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C项错误;在太空中,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仍适用于根的生长,D项错误。24.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A. 浓度高于106 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B. 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C. 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D. 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同步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A、与对照组相比可知,生长素浓度高于106mol/L时,仍能促进茎段的生长,只是促进作用减弱,但不是抑制生长,A错误;B、由曲线图可知看出,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B正确;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C错误;D、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但随着乙烯含量的增加,生长素的含量逐渐下降,可见乙烯含量的增加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且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D错误故选:B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25.如图是利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处理幼茎切段,记录幼茎切段的平均伸长后绘制的曲线。分析曲线后你能说明下列哪一项( )A. 植物激素间的协同作用 B. 植物激素间的拮抗作用C. 植物激素间的反馈调节作用 D. 植物激素间的连锁调节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例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有着促进生长,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其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其调节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分析图示可知,生长素、赤霉素二者都能促进幼茎切段的伸长,单独作用效果不如二者共同作用效果强,说明二者在促进进幼茎切段的伸长中是协同作用。【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生长素、赤霉素二者都能促进幼茎切段的伸长,单独作用效果不如二者共同作用效果强,说明二者在促进进幼茎切段的伸长中是协同作用,A正确;本题看不出植物激素间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由题干看出生长素、赤霉素二者都能促进幼茎切段的伸长,但是不能明确,两种激素之间是否存在反馈调节作用,C错误;由题干看不出生长素、赤霉素两种激素之间的连锁调节作用,D错误。【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注意题干最后一句“分析曲线后能说明”,所以从曲线所示的结果得到的结论无法解释BCD选项中的内容。26.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量( )A. 增加,以抑制其生长 B. 增加,以利其生长C. 减少,以抑制其生长 D. 减少,以利其生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解: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而顶芽优先生长去掉顶芽,则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利于其生长发育成枝故选:D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27.某同学拟在一个面积为100hm2的草地上调查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 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 设置1个l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 随机设置l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冃D. 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l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该草地的面积比较大,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应选用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解: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 1m2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样方求平均值故选C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28.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K值是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才能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种群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较高产量。【详解】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正确;在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种群增长率为0,错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不考虑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正确;要想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捕获之后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2,错误故选C。【点睛】分析本题需要明确K值的含义和达到K值时种群的特征(增长率或增长速率为0,种群出生率=死亡率)以及在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和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中的应用。29.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内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 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 旅鼠的种群数量受外源性因素的调节D.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旅鼠和植物、旅鼠的天敌与旅鼠均为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故A正确;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故B正确;旅鼠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及种间关系等的影响,故C正确;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维持稳态,正反馈更加偏离稳态,故D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0.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t0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t0-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详解】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但“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A错误;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K,为最大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B正确;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之后,捕完鱼之后种群数量维持在t1时间点的数量,C错误;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点睛】理解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规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先增大(在K/2时最大)后减小至0(达到K值时)。31.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下表中的诗文与所蕴含生命科学知识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古代诗文所蕴含生命科学知识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影响植物开花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农作物与杂草的种间捕食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A正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飘落的“花瓣”等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利用,体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B正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C正确;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明农作物与杂草的种间竞争,D错误。3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从题中直方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D错误。33.现有与某种植物种子萌发有关的4组实验处理如下表实验组处理种皮完整,25蒸馏水浸泡24h机械破损种皮,25蒸馏水浸泡24h种皮完整,0.05%赤霉素水溶液25浸泡24h机械破损种皮,0.05%赤霉素水溶液25浸泡24h下列组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A. 仅做组与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B. 仅做组与组实验,可探究种皮完整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C. 仅做组与组实验,可探究赤霉素或机械破损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D. 仅做组与组实验,可探究机械破损条件下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种子萌发的生理反应、对照实验。实验设计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仅做组与组实验的变量是赤霉素,所以只能探究赤霉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34.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D. 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答案】C【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可推知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项正确;其他以金合欢树为食的植食动物与金合欢蚁是竞争关系,金合欢蚁可以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说明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了竞争者,B项正确;金合欢蚁不能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C项错误;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互惠互利的关系是长期共同生活、相互选择而形成的,属于共同进化,D项正确。【考点定位】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5.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68只鼠,标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志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306只,应该积极防治B. 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 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 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答案】B【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详解】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可估算出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为685412=306只,A正确;这种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不是样方法,B错误;草原上鼠与牛、羊等都取食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因此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D正确。【点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种群数量的估算。36.如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 B. C. D. 【答案】C【解析】J型增长曲线是在食物、空间充裕、气候条件适宜,没有天敌的条件下形成的,S型增长曲线是在有限条件下形成,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相对于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减少量,是由于存在环境阻力的结果。故选C。【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特征3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物种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 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 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解析】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即第二、三、四营养级,A错误;戊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丙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所以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C正确;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很有可能会对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物种构成威胁,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38.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A. 600 g B. 900 g C. 1 600 g D. 5 600 g【答案】B【解析】通过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猫头鹰增重30g2/5=12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12g20%20%=30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猫头鹰增重30g2/5=12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12g20%20%=300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猫头鹰增重30g1/5=6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6g20%20%20%=750g。所以合计需要消费植物300g+300g+750g=1350g。【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名师点睛】注意: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是否使用10%或20%进行“最值”计算。39.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 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 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答案】A【解析】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40. 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享食物。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A. 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B. 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C. 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D. 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就地保护,即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41.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瓶的组成成分虽比较简单,但其群落仍存在垂直结构B. 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没有食物链存在C. 为了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浮萍、金鱼藻、螺蛳和虾的比例应适中D. 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该生态瓶会更稳定【答案】B【解析】在小生态瓶的不同水层有不同生物分布,所以其群落存在垂直结构,故A正确;虾和螺蛳吃金鱼藻,所以小生态瓶中有食物链存在,故B错误;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比例应适中,故C正确;生态瓶的稳定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故D正确。42.如图表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B. 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C. 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图示信息不能判定是什么生态系统,A项错误;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B项错误;外来生物入侵可造成生态危机,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弱,C项错误;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而栖息地的丧失是人类活动造成的,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43.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答案】C【解析】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该过程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A项正确;唾液腺分泌唾液,所以唾液腺是效应器,B项正确;酸梅的色泽直接刺激视觉器官,而非直接刺激下丘脑,C项错误;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借助突触来完成的,在突触处会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项正确。【考点定位】神经调节4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答案】B【解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ATP,但释放之后,穿过突触间隙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ATP, 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故本题的答案选择B。45.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B.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C. 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D. 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答案】D【解析】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A正确;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考点定位】动物激素46.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 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 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正确;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B错误;钠离子在细胞膜上有相应载体,它不断地把细胞内的钠离子运出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