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6064063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7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 针灸治疗学教研室甘志洲 辨证论治 体现在针灸疗法中是以脏腑 气血证治为基础 以经络证治为核心 以八纲论治为纲领 针灸治病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 根据脏腑 经络学说 运用四诊八纲理论 将临床所见的各种不同证候按脏腑疾患 经络病候和相应组织器官病症的形式进行分析归纳 辨证论治 疾病的发生 发展 究其本原 不外乎脏腑 经络二者的功能失调 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 归纳疾病的病位 病性 确定治疗大法 使脏腑 气血趋于调和 经络 阴阳恢复平衡 辨证论治要点 明辨病症性质明确病症的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 主症对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决定病全局的重要因素 掌握了主症 就可以引导我们从某些病或证方面加以分析 西医的解剖 生理 病理知识 对针灸临床有借鉴意义 突出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 包括经络的交接 交叉 交会 属络脏腑 联系器官 生理功能 病候特点等来确定疾病的经络归属 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治疗方法 适用于体表部位的肌肉 关节 组织 器官的病变 是针灸医学的核心理论 灵枢 卫气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 知病之所生 候虚实之所在者 能得病之高下 灵枢 官能 察其所痛 左右上下 知其寒温 何经所在 经络考 脏脏阴阳 各有其经 四肢筋骨 各有其主 明其部以定经 辨证论治要点 注重整体观念针灸治病要注意整体观念 善于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经络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 刺激局部的经络 腧穴 除给局部以影响外 也能通过经络的传递给机体以整体的影响 甚至对全身产生广泛作用 分清标本缓急分标本缓急 就是抓住主要矛盾 素问 至真要大论 病有盛衰 治有缓急 素问 标本病传论 病有标本 刺有逆从奈何 知标本者 万举万当 不知标本 是谓妄行 辨证论治要点 做到三因制宜即因人 因地 因时制宜 因人制宜是根据患者的性别 年龄 体质 体形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是三因制宜的决定性因素 老年人气血衰弱 不宜强刺 幼儿气血未充 难以配合 故针刺宜浅且不宜留针 女性患者有经 带 胎 产 乳等特殊生理情况 地理环境 各地的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理习惯不同 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发病特点影响也不一样 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也应因地制宜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 病理机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 阳气升发 人体气血也趋向浅表 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 针刺宜浅 少用灸法 辨证论治要点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 阴气渐盛 人体气血也潜藏于内 病邪中人也在深部 故针刺宜深 多用灸法 一日之内 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应的规律 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时机 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八纲证治 八纲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 表证 热证 实证为阳证 里证 寒证 虚证为阴证 阴阳证治凡不及的 衰退的 低下的 抑制的以及里证 寒证 虚证属阴证的范畴 凡太过的 旺盛的 亢进的 兴奋的以及表证 热证 实证属阳证的范畴 表里证治表里指病变部位的内外深浅和病情传变 转化的趋势而言 素问 刺要论 病有浮沉 刺有浅深 疾病在经络 皮肉者属表 六淫之邪侵犯体表 症状反映在外的称为 表证 多为外感初期 疾病在脏腑 筋骨者属里 病邪侵入体内 波及脏腑 症状表现在内的称为 里证 外感 内伤均可产生里证 八纲证治 表证治宜通经活络 疏散表邪 常取大椎 合谷 曲池 外关 列缺 风池 风门 肺俞等穴 表热 表实者 只针不灸 泻法 浅刺疾出 以清热解表 祛邪泻实 表寒 表虚者 针灸并用 补泻兼施 表寒者留针 表虚者多灸 以散寒解表 固表补虚 里证治宜通调脏腑 行气活血 常取中脘 天枢 大横 支沟 丰隆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三阴交 上巨虚 下巨虚等穴 里实 里热证 只针不灸 深刺泻法 以清热泻火 通调调腑气 里虚 里寒证 针灸并用 里虚者轻刺 补法 重用灸法 里寒证深刺久留 补泻兼施 最宜温针 以温中散寒 八纲证治 寒热证治寒证是阴气过盛或阳气不足 无力抵御阴邪而导致的病症 病位有在表者 也有在里者 病情有属虚者 也有属实者 外感 内伤均可致病 外感为感觉寒邪 或侵袭于表 或入侵于里 在内伤 为阳虚阴虚内盛 热证是阳气过盛或阴气不足而导致的病症 有表热 见于外感 里热 外感 内伤俱见 虚热 实热之分 一般多指实证 寒证治宜温通经络 助阳散寒 针灸并用 补泻兼施 对于寒邪在表 留于经络 肌肤疼痛或麻木者 艾灸最为适宜 也可以用皮肤针叩刺或加拔火罐 对于寒邪在里 凝滞脏腑者 因阳虚寒盛 难以得气 针刺宜深 并久留针 以候其气 阳气得复 寒邪乃散 温针之法尤为适宜 热证应浅剌疾出 少留或不留针 里热证因热邪深伏 也可以深刺留针 并可施以 透天凉 法 虚热证可多针少灸 平补平泻 八纲证治 虚实证治虚实是指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消长 素问 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虚证以 虚则补之 陷下则灸之 为治疗原则 阳气虚者 针灸并用 针用补法 重灸 以益气养血 鼓舞正气 强壮脏腑 经络的机能 常用腧穴有气海 关元 神阙 百会 大椎 足三里 三阴交 血海 太溪 膏盲以及特定穴中的原穴 背俞穴等阴虚火旺者 一般多针少灸 平补平泻 实证以 实则泻之 宛陈则除之 为治疗原则 只针不灸 泻法或点刺出血 以泻实邪 镇惊宁神 消肿止痛 常用腧穴有水沟 十宣 十二井 合谷 太冲 委中以及特定穴中的募穴 郄穴 下合穴等 兼有正气虚者则当补泻兼施 宜先补后泻 八纲证治 临床上八纲所属的证候往往不是单独存在 而是相兼出现的 八纲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甚至还会有假象出现 临证当仔细分辨和 灵活处理 寒热相兼则针灸并用 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 针刺偏于泄实 艾灸偏于补虚 阳证 实证 表证 热证用针刺治疗奏效较快 阴证 虚证 里证 寒证用艾灸治疗易于成功 脏腑证治 以脏腑学说为基础 将四诊所获得的证候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对病变所在的脏腑部位 性质以及正邪的盛衰作出诊断并进行治疗的一种辨证论治方法 脏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生命活动的中心 各种原因导致的病变 实际上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 肺病证治 肺居胸中 为五脏六腑之华盖 主气 司呼吸 开窍于鼻 系于气管 咽喉 外合皮毛 又主治节 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外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 首先犯肺 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症见胸闷 胸痛 咳嗽 气喘 咯血 鼻塞 流涕 鼻衄 咽喉肿痛 失音等 肺与大肠相表里 手少阴经脉上肺 足少阴经脉入肺中 足厥阴肝经脉上注肺 胃之大络络肺 肺经起于中焦 与脾经交会于中府穴 故肺病的证治与大肠 心 肝 肾 脾 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肺病证治 风寒束肺恶寒重 发热轻 头痛 全身酸痛 无汗 鼻塞 流清涕 咳嗽 痰涎清稀 苔薄白 脉浮紧 治宜祛风散寒 宣肺解表 针灸并用 泻法 体虚者平补平泻 取手太阴经和相表里的手阳明经以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如中府 太渊 列缺 合谷 曲池 风门 肺俞 大椎等 热邪壅肺发热重 恶寒轻 有汗 口渴 鼻干或流黄涕 鼻衄 咽喉肿痛 咳痰黄稠 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 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 宣肺解表 只针不灸 泻法 并可点刺出血 取手太阴经及手阳明经腧穴为主 如中府 尺泽 鱼际 少商 合谷 曲池 外关 大椎 内庭等 肺病证治 痰湿阻肺咳嗽气喘 胸膈满闷 喉中痰鸣 不得安卧 咳痰甚多 色白而黏 苔腻 脉滑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病变主要涉及肺脾两脏 治宜宣肺降气除湿化痰 热痰针用泻法 寒痰平补平泻并可加灸 取手足太阴 足阳明经穴和相应背俞穴 如中府 太渊 尺泽 列缺 太白 三阴交 丰隆 足三里 肺俞 脾俞 肺气不足咳喘无力 少气懒言 气短不足以息 声音低微 面色苍白 倦怠无力 自汗 舌淡 脉细 治宜补肺调气 健脾益气 温肾纳气 针灸并用 补法 取手足太阴 足少阴 任脉经穴及相应背俞穴 如太渊 三阴交 太溪 膻中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肺俞 脾俞 肾俞等 肺病证治 肺阴不足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 痰中带血 咽干喉燥 声音嘶哑 形体消瘦 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舌红少津 脉象细数 治宜滋养肺肾之阴 清泻虚热 多针少灸 补法 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 取手太阴经 足少阴经穴和相应背俞穴 如太渊 中府 尺泽 列缺 孔最 鱼际 太溪 照海 肺俞 肾俞 膏盲等 大肠病证治 大肠为传导之官 其功能主要是传送食物的糟粕 使其变化为粪便而排出体外 肠道感受外邪或为饮食所伤 致使传导 变化功能失常 即可出现肠道和大便异常的病症 如腹痛 肠鸣 泄泻 痢疾 便秘 痔疮 阑尾炎等 灵枢 本输 大肠 小肠皆属于胃 在解剖结构方面 胃肠上下相连 在生理 病理方面也息息相关 在经络联系上 手太阴经脉络大肠 足太阴之络入络肠胃 故大肠的病理变化与肺 脾 胃 小肠最为密切 针灸治疗主要先用足阳明胃经腧穴 大肠病证治 大肠实证多因饮食积滞 壅塞肠道而致 症见腹痛拒按 大便秘结或下痢不爽 舌苔黄腻 脉象沉实有力 多见于暴饮暴食 肠腑积热者 治宜消积导滞 通调腑气 只针不灸 泻法 宜取中脘 天枢 足三里 上巨虚 大横 内关 支沟等 大肠湿热因湿热下注大肠 气血壅滞而致 症见腹痛 大便溏滞不爽 色黄味臭 肛门灼热 里急后重 下痢脓血 身热口渴 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 脉象滑数 如热结而为肠痈 则腹痛拒按 大便秘结 下屈而不伸 治宜清热燥湿 理肠导滞 只针不灸 泻法 宜取中脘 天枢 足三里 上巨虚 合谷 曲池等穴 大肠病证治 大肠虚证多因久泄 久痢而致 症见大便失禁 腹泻无度 肛门滑脱 腹痛隐隐 喜暖喜按 四肢欠温 舌淡 苔白滑 脉细弱无力 多见于慢性腹泻 慢性痢疾 脱肛等 治宜补气升阳 止泄固脱 针灸并用 补法 重灸 宜取气海 关元 中脘 百会 长强 足三里 脾俞 胃俞 大肠俞等 大肠寒证多因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所致 症见腹痛 肠鸣 泄泻 舌苔白腻 脉象沉迟 治宜温里散寒 止痛止泻 针灸并用 泻法 宜取中脘 天枢 足三里 上巨虚 大肠俞等 大肠病证治 大肠津亏多由素体阴虚 或热病耗津 久病伤阴而致 症见大便干燥 难以排出 数日一行 状如羊矢 口干咽燥 舌红少津 舌苔黄燥 脉象细涩 常见于热病后期和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治宜养阴增液 润肠通便 多针少灸 补法或平补平泻 宜取合谷 足三里 上巨虚 内关 支沟 太溪 照海 大肠俞等穴 胃病证治 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喜湿恶燥 以通降为顺 与脾互为表里 共誉为 后天之本 为五脏六腑之海 气血生化之源 灵枢 海论 胃者 水谷之海 灵枢 本输 大肠 小肠皆属于胃 胃的病变主要与饮食有关 还应包括肠道病变在内 凡饮食不洁 或不节 饥饱失常 寒热不当 辛辣刺激等因素 都足以影响胃的和降功能 以致发生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呃逆 喛腐吞酸 吐血 便血等症 胃病证治 食积伤胃脘腹胀满 疼痛拒按 恶心呕吐 喛腐吞酸 或兼腹泻 舌苔厚腻 脉滑 多见于暴饮暴食 消化不良 治宜消食化积 调理胃肠 只针不灸 泻法 取任脉 足阳明经穴和胃的募穴为主 如中脘 建里 梁门 足三里 内关 公孙 内庭等 胃寒偏盛胃脘冷痛 喜暖喜按 呕吐清水 遇寒则重 得热则减 舌苔白滑 脉象沉迟弦紧 治宜温中散寒 针灸并用 平补平泻 取足阳明 足太阴经穴和相应俞 募穴 如梁门 足三里 公孙 三阴交 中脘 脾俞 胃俞等 胃病证治 胃热炽盛胃脘灼痛 喛腐吞酸 胃中嘈杂 消谷善饥 口渴饮冷 口臭 便秘 牙龈红肿或出血 舌红 苔黄 脉洪大滑数 治宜清泻胃热 只针不灸 泻法 取手阳明经穴为主 如合谷 曲池 内庭 足三里 支沟 中脘 大陵等 胃阴不足胃脘嘈杂而痛 干呕呃逆 饥而不食 口干舌燥 大便偏干 小便短少 舌红少津 少苔或无苔 脉细数 治宜养胃生津 多针少灸 补法 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如合谷 中脘 梁门 足三里 内关 公孙 廉泉 金津玉液等 胃的病症除与脾 大小肠密切相关外 也时常受到肝的影响 由于足厥阴肝经挟胃 当肝气郁结之时 常常会横逆犯胃 出现胃痛连及两胁等症状 当以疏肝理气 和胃止痛为治法 脾病证治 脾主运化 喜燥恶湿 代胃行其津液 其气以升为顺 脾又统血 主四肢 肌肉 故其病变以运化失常 消化不良 腹胀 腹泻 血不归经 便血 月经过多 崩漏 及肢体病变 身重肢冷 肌肤肿胀 肢软无力 为主 脾气虚弱脾气虚弱则运化失常 致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 症见食少纳呆 腹胀 肠鸣 便溏或腹泻 面色苍白或萎黄 倦怠无力 少气懒言 舌淡 苔白 脉弱无力 气虚下陷则伴久泻 久痢 脱肛 内脏下垂 子宫下垂 气不摄血则兼便血 月经过多或崩漏 皮下出血 治宜补中益气 针灸并用 补法 取足太阴 足阳明经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 如太白 三阴交 足三里 丰隆 脾俞 胃俞等 气虚下陷加气海 关元 百会 重用灸法 气不摄血加隐白 血海 膈俞 重用灸法 脾病证治 脾阳不足腹痛绵绵 喜暖喜按 腹泻清冷 小便不利 白带清稀 肢体不温或水肿 舌淡 苔白 脉沉迟无力 治宜温运脾阳 针灸并用 补法 以足太阴 足阳明经穴和有关背俞穴为主 如太白 三阴交 足三里 丰隆 关元 脾俞 胃俞 肾俞等 湿热困脾腹胀 纳差 厌油 恶心呕吐 口渴不欲饮 体倦身困 头重如蒙 大便不爽 小便不利 目黄 身黄 尿黄 苔黄腻 脉濡数 治宜清热利湿 只针不灸 泻法 取足太阴 足厥阴经穴为主 如太白 商丘 三阴交 阴陵泉 太冲 章门 期门 足三里 阳陵泉等穴 与脾相关的脏腑合病主要有脾胃不和 脾肾阳虚 肝木乘脾 心脾两虚 脾肺两虚等 心 包 病证治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开窍于舌 经脉通过目系与大脑相联系 司神明 主持思维 神志的大脑功能 主血脉 推动血脉循环的心脏功能 是维持人体生命和精神思维活动的中心 心包为心脏的外围 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在生理上代心行事 病理上代心受邪 治疗上代心用穴 灵枢 邪客 诸邪之在于心者 皆在于心之包络 心和心包的病症以心脏 神志 血脉三方面为主 外感病邪或七情内伤致病而出现血脉病变或神志病变时 都属于心病的范围 血脉病方面的证候 吐血 衄血 斑疹以及血液运行的失调 神志病方面的证候 心悸 健忘 失眠 昏迷 谵语 癫狂等 心 包 病证治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包经与三焦相表里 足太阴经脉注于心 足少阴经脉络心 足三阴之络上走心包 足厥阴经脉布膻中 足三阳经别通于心 督脉贯心通脑 手少阴经脉又上肺 故心与心包病证治与小肠 三焦 肺 脾 肝 肾以及足三阳经 督脉均有关联 心气不足面色晄白 心悸 气短 自汗 体倦乏力 劳累后加重 舌淡 苔白 脉弱无力 时见结代 甚则四肢厥冷 大汗不止 神昏虚脱 治宜温通心阳 调和气血 针灸并用 补法 取手少阴 手厥阴经穴和相应俞 募穴为主 如神门 通里 内关 膻中 心俞 厥阴俞 足三里等 心 包 病证治 心血亏虚面色苍白 心悸易惊 健忘 失眠或多梦 五心烦热 盗汗 舌淡或舌红少津 脉细弱或见结代 治宜益气养血 宁心安神 针灸并用 补法 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 取穴同心气不足 加太溪 三阴交 脾俞 膈俞等 心火亢盛胸中烦热 失眠 口渴 口舌生疮 吐血 鼻衄 小便赤涩 甚或尿血 或见肌肤疮疡 舌红 脉数 治宜泻热降火 清心除烦 只针不灸 泻法 取手足少阴 手厥阴经穴为主 如阴郄 少府 大陵 劳宫 内关 郄门 太溪 照海等 心 包 病证治 痰蒙心窍心烦失眠 心神不宁 神志错乱 意识不清 如呆如痴 或喜怒无常 语无伦次 狂躁不安 甚者神昏 喉中痰鸣 舌红 苔腻 脉弦滑 多见于癔病 癫狂 中风 治宜豁痰开窍 镇惊宁神 只针不灸 泻法 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取手少阴 手厥阴经穴和督脉穴为主 如神门 少冲 中冲 内关 大陵 间使 水沟 大椎 合谷 太冲 丰隆 十二井穴等 心脉痹阻胸闷 心悸 心痛 痛引臂内或左肩胛区 发作时大汗 惊恐 四肢厥冷 口唇青紫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瘀斑 脉涩或见结代 治宜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可针可灸 泻法 取手少阴 手厥阴经穴和有关俞 募穴为主 如神门 阴郄 内关 郄门 膻中 巨阙 心俞 厥阴俞 膈俞等 小肠病证治 小肠与心相表里 上接幽门 与胃相通 下接阑门 与大肠相连 生理功能主要是吸收食物中的精华 分清别浊 是胃腑降浊功能的继续 病理变化与心 脾 胃 大肠关系密切 如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调 主要导致清浊混淆 二便失常 小肠与心的经脉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 如心热下移小肠而为尿血 小肠有热亦可上逆于心而为口舌生疮 小肠病证诒 小肠虚寒小腹冷痛喜暖喜按 肠鸣泄泻 小便频数 舌淡 苔白 脉细弱或沉迟而紧 见于腹部受寒 消化不良 治宜温肠散寒 理气止痛 针灸并用 补法 取足阳明胃经穴 小肠下合于足阳明经 和有关俞 募穴为主 如足三里 下巨虚 天枢 中脘 关元 脾俞 胃俞 小肠俞等 小肠实热心烦 口渴 口舌生疮 小便短赤不爽 甚至尿血 前阴刺痛 小腹胀痛 矢气则舒 舌红 苔黄 脉象滑数 治宜清热降火 通利小便 只针不灸 泻法 取手足少阴经穴为主 如通里 少府 阴郄 太溪 照海 涌泉 支正 三阴交 关元 下巨虚等 小肠病证诒 小肠气滞多因小肠感受寒凉 气机凝滞而致 症见小肠凸起脐周或下坠于少腹及阴囊 少腹及阴囊坠胀绞痛 舌苔白滑 脉沉而弦紧 治宜温经散寒 理气止痛 针灸并用 泻法 取任脉 足阳明 足厥阴经穴为主 如关元 气海 太冲 大敦 归来 足三里 下巨虚等 膀胱病证治 膀胱为津液之腑 主藏小便 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产生气化作用 管理尿液的排泄 病理主要表现为小便异常 素问 宣明五气篇 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 由于膀胱与肾相表里 足少阴经脉络膀胱 足太阳经别通于心 三焦主决渎 其下腧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 肺为水之上源 主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水湿 小肠分清别浊 故膀胱的证治与肾 肺 脾 心 三焦 小肠的关系甚为密切 膀胱病证治 膀胱虚寒小便频数 清冷 或淋漓不禁 遗尿 或小便不利 水肿 舌淡 苔润 脉沉细 治宜温阳化气 振奋膀胱 针灸并用 补法 取任脉 足太阳经穴为主 如中极 关元 气海 肾俞 膀胱俞 太溪 三阴交 足三里等 膀胱湿热小便频数而急 短涩不利 颜色或赤黄或混浊或见脓血 或夹杂砂石 阴中灼热而痛 舌红 苔黄 脉数 治宜清热利湿 通调下焦 只针不灸 泻法 取任脉 足太阳 足太阴经穴为主 如中极 关元 委中 委阳 肾俞 膀胱俞 小肠俞 三焦俞 三阴交 阴陵泉等 肾病证治 肾藏精 主骨生髓 主纳气 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 既主水又藏命门真火 故称 水火之脏 与机体的生长 发育关系最为密切 为 先天之本 一般而论 肾脏疾患以虚证为主 可分为肾阴亏虚和肾阳不足两大类 肾与膀胱相表里 足少阴经脉入肺中 络心 贯膈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均与肾相联系 阴维脉 阴蹻脉均为足少阴经脉气所发 故肾病证治与膀胱 心 肺 脾和奇经八脉的关系甚为密切 肾病证治 肾阴亏虚头晕 目眩 耳鸣 咽干 舌燥 牙根松动隐痛 五心烦热 失眠 遗精 月经不调 盗汗 腰腿酸软 舌红 少苔 脉象细数 先天不足或后天精血亏损者 可兼见发育不全 生殖机能低下 小儿则骨弱 发育迟缓 成人则早衰 男子精少不育 女子经闭不孕 治宜补养精血 壮水制火 多针少灸 补法 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 取足少阴经穴和有关背俞穴为主 如太溪 照海 涌泉 复溜 大赫 肾俞 心俞 关元 三阴交 次髎秩边等 肾病证治 肾阳不足面色晄白 形寒肢冷 遗精 早泄 阳痿 月经不调 腰腿酸软 大便溏薄或滑泄 五更泻 小便清长或遗尿 舌淡 苔白 脉沉迟虚弱 肾不化水者兼见尿少 身肿 肾不纳气者伴有气短 喘息 呼多吸少 吸气困难 动则尤甚 治宜温补肾阳 化水纳气 针灸并用 补法 取足少阴 任脉和有关肾俞穴为主 如太溪 复溜 大赫 气海 关元 肾俞 肺俞 脾俞 三阴交 命门 足三里等 三焦病证治 三焦为六腑之一 其功能作用是主持诸气 司一身之气化 疏调水道 参与机体的水液代谢 上焦主宣发 敷布 中焦主受纳 运化 下焦主分清别浊 大凡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 诸如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 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 水液的代谢等 都赖于其气化作用而维持正常活动 所以说 三焦的气化功能实质上概括了人体上 中 下三个部分所属脏器的整个气化作用 三焦发生病变导致气化功能失司 水道通调不利 以致水湿潴留体内 泛滥为患 临床表现为肌肤肿胀 腹满 小便不利等症状 三焦病变与肺 脾 肾 膀胱等脏器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焦气化失司 可影响到肺气的宣降 三焦不利 可导致脾胃的升降失常 三焦化气行水功能失职 亦使肾和膀胱温化水液的功能受到影响 三焦病证治 三焦虚寒多因肾气不足 三焦气化不行 水湿内停而致 症见肌肤肿胀 腹中胀满 小便不利或遗尿 失禁 苔白滑 脉沉细而弱 治宜温通三焦 促进气化 针灸并用 补法 取任脉腧穴和有关背俞穴为主 如气海 关元 中脘 阳池 太溪 三阴交 肾俞 三焦俞 足三里等 三焦实热多由实热蕴结于里 三焦化气行水的功能失调 以致水液潴留体内 症见身热口渴 气逆喘促 肌肤肿胀 大便干结 小便不利 舌苔黄 脉滑数 治宜通利三焦 化湿行水 只针不灸 泻法 取任脉 手少阳经穴为主 如中脘 中极 水分 石门 水道 阳池 支沟 阴陵泉 三阴交 委阳 足三里等 肝胆病证治 肝为将军之官 主疏泄 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其病多实 以气郁阳亢 风火上逆之证为主 每由肾水不足 水不涵木而致 此外 由于肝藏血 开窍于目 主一身之筋 故目疾 筋病和妇女月经异常也往往与肝有关 肝病的证候主要有胁肋胀痛 嗳气呕逆 头晕目眩 肢体拘挛 抽搐 女人月经不调等 胆附于肝 储存胆汁 在肝的疏泄功能支配下得以调节 故胆病与肝病常常相互影响 例如肝气郁结可以影响胆汁的疏泄 引起黄疸 口苦 呕吐苦水 胆汁的郁积也可以导致肝失条达 出现头晕 目眩 胸胁疼痛 心烦不眠 口苦 二者临床表现多有共同之处 肝与胆相表里 足少阳经脉络肝 经别与心相通 足少阴经脉贯肝 肝肾同源 足厥阴脉挟胃 络胆 上注肺 故肝胆病证治与肾 脾 胃 肺 心 包 的关系十分密切 肝胆病证治 肝气郁结情志抑郁 善太息 胸胁胀满 嗳气不舒 胃痛不欲食 女性伴月经不调 痛经 乳房胀痛 舌苔薄黄 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 只针不灸 泻法 取足厥阴经穴为主 如太冲 行间 章门 期门 内关 阳陵泉 足三里等 肝阳上亢头痛 眩晕 目胀 胁肋胀痛 心烦易怒 舌红 脉弦 治宜平肝潜阳 只针不灸 泻法 取足厥阴 足少阴经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 如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照海 肝俞 肾俞 百会等 肝胆病证治 肝火上炎面赤 头痛 眩晕 目赤肿痛 口苦咽干 心烦易怒 失眠 小便黄赤 甚至咳血 吐衄 舌红 苔黄 脉弦 治宜泻肝降火 只针不灸 泻法 可行点刺出血 取穴同肝阳上亢 另加侠溪 太阳 印堂等 肝风内动轻者头晕目眩 手足麻木 肢体震颤 重则高热神昏 四肢抽搐 项背强直 角弓反张 舌体偏斜 舌红 脉弦 治宜熄风止痉 只针不灸 泻法 取足厥阴 督脉腧穴为主 如太冲 行间 水沟 百会 大椎 筋缩 合谷 后溪等 肝胆病证治 肝脉寒滞少腹胀满 睾丸肿胀下坠 阴囊收缩 苔白滑 脉沉弦 治宜温经散寒 针灸并用 泻法 取足厥阴经穴为主 如太冲 行间 大敦 急脉 关元 归来 三阴交 阳陵泉等 肝血不足面色无华 头晕目眩 目干涩作胀 视物昏花或近视 夜盲 耳鸣 指 趾 麻木 女性月经减少甚至闭经 舌淡 少苔 脉弦细 治宜补养肝血 针灸并用 补法 取足三阴经穴和有关背俞穴为主 如太冲 曲泉 太溪 照海 三阴交 血海 光明 肝俞 肾俞 足三里等 肝胆病证治 胆火亢盛偏头痛 耳鸣 耳聋 口苦咽干 呕吐苦水 胁肋疼痛 舌红 脉弦数 治宜清热利胆 平降胆火 只针不灸 泻法 取足少阳 足厥阴经穴为主 如风池 日月 丘墟 阳陵泉 足临泣 侠溪 行间 太冲 期门 外关等 肝胆湿热胸胁满闷 胀痛不舒 目黄 身黄 尿黄 外阴潮湿瘙痒 男子睾丸肿胀热痛 女子事下色黄腥臭 苔黄腻 脉弦数 治宜疏肝利胆 清热化湿 只针不灸 泻法 取足厥阴 足少阳 足太阴经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 如太冲 行间 章门 期门 日月 阳陵泉 阴陵泉 三阴交 肝俞 胆俞 脾俞 足三里等 气血证治 气血证治 就是在分析气血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的基础上 对其所表现的不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 气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对机体起着濡养脏腑 疏通经络 抗御外邪 调节平衡的重要作用 人之有气血 如鱼得水 气旺盛则体魄健壮 抗病力强 气血亏虚则体质衰弱 抗病力差 气血逆乱则百病丛生 气血绝尽则精神散失 形体消亡 机体的一切组织 脏腑只有靠气的推动和血的营养 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而一定的组织 脏腑在正常生理活动下 又能生化气血 因此 脏腑有病 必然对气血的形成发生影响 而气血的病变也会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 由此可见 气血的病变与脏腑的病变是密切相关 互为因果的 气病证治 气的病证一般分虚 实两大类 虚指气不足 表现为功能低下或衰退 有气虚 气陷之分 实指气的有余 表现为功能亢进或太过 有气滞 气逆之别 气虚证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 重病 久病之后元气耗伤 年老体弱元气自衰所致 症见神疲乏力 面色淡白 头晕目眩 少气懒言 自汗出 稍事活动则气促而喘 舌淡 胖嫩有齿痕 脉细弱无力 治宜培元补气 针灸并用 补法 取气海 关元 膻中 肺俞 脾俞 肾俞 足三里等穴 气病证治 气陷证气陷即气虚下陷 也属于气虚证的范畴 但较一般气虚证为重 致病多由中气不足 症见久泻 久利不休 遗尿 崩漏不止 腹部坠胀 内脏下垂 脱肛 子宫脱垂 舌淡苔白 脉沉弱无力 本着 陷下则灸之 的治疗原则 针灸并用 补法 重灸 以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 取百会 神阙 气海 关元 中脘 脾俞 胃俞 肾俞 足三里等 由于气不摄血 失血过多 气不敛汗 大汗不止而引起的阳气暴脱 面色苍白 四肢逆冷 血压下降 脉微欲绝的虚脱危象 属于气陷重症 治宜升阳固脱 回阳救逆 重灸以上腧穴 并加针素髎 水沟 会阴三穴醒脑通阳 气病证治 气滞证指身体某一部位的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通常以肝 肺 脾胃的气滞为主 属实证范畴 症见局部胀闷而痛 胀甚于痛 痛无定处 嗳气呕逆 喜叹息 女子则乳房胀痛 月经失调 舌苔薄黄 脉弦或涩 情志不舒时病情加重 嗳气 矢气后则病情减轻 治宜通经活络 行气止痛 只针不灸 泻法 取中脘 膻中 合谷 太冲 期门 支沟 阳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虚 下巨虚等穴 气逆证正常的生理情况下 肺胃之气以下行为顺 即肺气归元 脾升胃降 如果肺气上逆或肾不纳气 就会出现气逆咳喘 如果胃气不降 反而上逆 就会出现恶心 呕吐 嗳气 呃逆 气病证治 肺气上逆治宜宣肺调气 止咳平喘 只针不灸 泻法 取中府 列缺 太渊 孔最 膻中 肺俞 足三里等穴 胃气上逆治宜理气和胃 平降冲逆 只针不灸 泻法 取中脘 梁门 内关 膻中 足三里 胃俞 气冲等穴 肾不纳气治宜补肾培元 温肾纳气 针灸并用 补法 取气海 关元 太溪 复溜 命门 肾俞 三阴交 足三里等穴 血病证治 血的病证包括血虚 血瘀和出血三个方面 血虚证血虚指全身的血液不足 或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血对机体某些部位失于濡养而产生的病证 多由生血不足 失血过多 或心 肝 脾三脏对血的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 眼结膜 口唇 指甲淡白无血色 头晕目眩 心悸 失眠 手足麻木 月经延期不至且量少色淡 舌淡 脉细而无力 治宜补血养血 或益气生血 针灸并用 补法 取血海 气海 膻中 悬钟 三阴交 足三里 心俞 膈俞 肝俞 膏盲等穴 血病证治 血瘀证血瘀指机体某部位因外伤 气滞 寒凝等因素导致血流不畅或局部有瘀血停滞 症见局部肿胀刺痛 痛有定位 拒按 皮下大片青紫或见散在瘀斑 女性则有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 色紫暗夹有血块 全身性血瘀证候一般多在久病或重病时出现 可见面色黎黑 肌肤甲错 皮下有出血点 舌质紫暗或见瘀点 紫斑 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初期只针不灸 泻法 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并施行刺血拔罐术 后期针灸并用 平补平泻一 促使瘀血消散 取血海 膈俞 气海 膻中 合谷 太冲 阿是穴等 血病证治 出血证出血的原因包括 创伤 气虚 气不摄血 血热 迫血妄行 阴虚火旺伤及脉络以及瘀血内积而阻碍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气不摄血多种出血 如吐血 便血 皮下出血 月经过多 崩漏等 血色淡红 同时兼有神疲乏力 气短而促 少气懒言 面色苍白 舌质淡 脉细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治宜补气摄血 针灸并用 补法 重灸 取穴在 气虚证治 的基础上 加隐白 孔最等穴 血病证治 血热妄行多因心 肺 肝 胃的实火伤及脉络而引起 常见有鼻衄 咳血 吐血 尿血 便血 月经过多 崩漏等 血色鲜红 量多 兼有发热 心烦 口渴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质红绛 脉细数等实热征象 治宜清热 凉血 止血 只针不灸 泻法 鼻衄取迎香 上星 印堂 风池 合谷 咳血取中府 尺泽 鱼际 孔最 膈俞 吐血取中脘 梁门 内关 膈俞 内庭 足三里 尿血取中极 关元 三阴交 阴陵泉 下巨虚 肾俞 膀胱俞 小肠俞 便血取长强 中脘 梁门 孔最 承山 月经过多 崩漏取合谷 太冲 大敦 行间 膈俞 行间 膈俞 三阴交等穴 血病证治 阴虚火旺以肺部出血 如咳血 咯血 痰中带血 最为多见 出血量一般不多 同时还伴有咽干口燥 五心烦热 午后颧红 失眠或多梦 舌红少津 脉象细数等阴虚火旺征象 治宜养阴 清热 止血 只针不灸 平补平泻 取中府 鱼际 尺泽 太溪 肺俞 膏盲等穴 瘀血内积多见于月经不调之出血 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刺痛 痛有定处 经色紫暗 夹有血块 舌质紫暗或见瘀点 紫斑 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 针灸并用 泻法 取穴同 瘀血证治 气血同病证治 气属阳 血属阴 二者之间相互依存 关系密切 气为血帅 气能生血 气能摄血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 血为气舍 血为气之母 无形之气必须依附于有形之血存在于体内 并有赖于血的滋养 生理上的密切联系也导致病理上的气血同病 气血两虚气虚日久 伤及阴血 或血虚损及阳气 症见气虚 血虚的共同表现 治宜气血双补 针灸并用 补法 取气海 血海 膻中 脾俞 胃俞 肝俞 膈俞 悬钟 足三里等穴 气血同病证治 气虚血脱气虚日久 对血失去了固摄能力 气虚下陷 血从下溢 证治同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各种大出血后 血脱气无所依 症见大量失血 血压急降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大汗淋漓 气息微弱 甚至昏厥 舌质淡 脉微欲绝或芤大而散 治宜大补气血 回阳救逆 针灸并用 补法 重灸 宜急灸神阙 气海 关元 百会 足三里 或针素髎 内关 足三里 三阴交等穴 气虚血瘀气虚无力推动血之运行 以致血行不畅 形成瘀滞 症见气虚证和血瘀证的共同表现 治宜补气行气 活血化瘀 针灸并用 平补平泻 可施行皮肤局部叩刺出血 宜取气海 膻中 足三里 合谷 脾俞 胃俞 膈俞 阿是穴等 气血同病证治 血瘀血虚由于瘀血阻滞致新血不生 症见局部红肿刺痛 拒按 面色苍白 头晕目眩 心悸 失眠 舌质淡有瘀点或瘀斑 脉细涩 治宜活血化瘀 祛瘀生新 针灸并用 平补平泻 可施行皮肤针局部叩刺出血 宜取血海 膈俞 合谷 太冲 足三里 脾俞 肝俞 三阴交 阿是穴等 气滞血瘀多由情志不畅 肝气郁结 或闪挫扭伤而致气机郁滞 血不流畅 症见气滞证和血瘀证的共同表现 治宜行气活血 理气化瘀 以针为主 泻法 并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或刺血拔罐术 取膻中 合谷 太冲 委中 期门 膈俞 阿是穴等 经络证治 经络证治是以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的辨证论治方法 主要是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 包括经络的交接 交叉 交会 属络脏腑 联系器官 生理功能 病候特点等来确定疾病的经络归属 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治疗方法 多适用于体表部位的肌肉 关节 组织 器官的病变 经络辨证 经络病症有广义 狭义之分 广义经络病症包括经络所属的脏腑病证在内 合称 脏腑 经络病症 狭义的经络病症则是指脏腑以外的 皮毛 筋脉 骨节以及五官九窍的病症 常见的有局部红 肿 热 痛 拒按 抽搐的实性病症和肢冷 麻木 痿软 瘫痪的虚性病症 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表现为依据的归经形式 主要依据 灵枢 经脉 篇所载十二经脉病候 即 是动病 所生病 予以归经 经络辨证 辨位归经是直接按部位作为依据的一种归经形式 洞天奥旨 内有经络 外有部位 部位者 经络之外应也 局部症见红肿 青紫 痉挛 发热 痛而拒按属实 寒凉 麻木 痿弱 瘫痪 痛而喜按属虚 在某一部位有数经分布时 还必须结合其他兼证考虑归经 如胁痛涉及足少阳 足厥阴 足太阴三经 兼有口苦 目黄者归足少阳胆经 伴心烦 易怒 呕逆者归足厥阴肝经 伴脘腹胀满 大便稀溏者归足太阴脾经 经络辨证 舌体病变涉及手足少阴 足太阴三经 口舌生疮兼尿赤 尿道灼热而痛者归手少阴心经 舌干兼腰膝痠软 耳鸣者归足少阴肾经 舌本强痛兼腹胀 纳差者归足太阴脾经 经络诊察归经是根据经络具有诊断疾病的作用而确立的一种归经方法 包括经络望诊 经穴触诊 经络电测定 知热感度测定等几种形式 经络望诊是通过观察经脉循行部位在色泽 润燥及组织形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来分析是属于何经的病变 由于脏腑有病能够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的相应部位 出现种种特异的 可见的 经络现象 故可借以诊断疾病 经络辨证 经穴触诊又称 经穴按压 经穴切诊 是根据内脏有病会通过经脉的传导在体表出现各种不同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的原理 在一定的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上进行触扪 按压 寻找和体验各种阳性反应 从而判断病在何经 结合针灸临床 可分为循经按压和穴位按压两个方面 循经按压 灵枢 刺节真邪 用针者 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 切而循之 按而弹之 视其应动者 乃后取之而下之 循经按压的方法一般是用拇指指腹沿经脉路线轻轻滑动 进行爪切 扪按 或用拇 食二指沿经轻轻撮捏 以探索肌肉深层的异常变化 可有循经疼痛 酸痛 抽痛 压痛 敏感 麻木 寒凉 灼热或肿块 结节 条索状反应物等 穴位按压 灵枢 百病始生 察其所痛 以知其应 穴位按压所得的异常反应有压痛 敏感 麻木 迟钝 舒适或皮下组织隆起 结节 松软 凹陷等 病理反应尤其在特定穴上体现最为明显 经络辨证 经络电测定是利用经络测定仪测经络 腧穴皮肤导电量 或电阻值 的变化来分析脏腑 经络病变的一种诊断方法 测定时一般首选各经原穴或井穴 指趾畸形或四肢缺如者改用背俞穴 从测定的结果来分析脏腑 经络的虚实状况 知热感度测定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左右两侧同一经穴对灼热的感知程度大致相同 如果差异较大 就说明该经脉气血失于平衡 一般测定时 首选各经的井穴 足少阴肾经以内至阴穴取代涌泉穴 指趾畸形或缺如者改用原穴或背俞穴 按经论治 是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 遵照循经取穴的原则 病在何经即在该经及与该经相关的经脉上选穴施治 十二经脉的证候表现可分为经脉所属脏腑的病变 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和相应组织器官病变三个方面 十二经证治 手太阴肺经证治咳嗽 气短 喘息 胸部胀闷 鼻塞 咽痛 恶寒发热 汗出恶风 小便频数量少 上肢内侧前缘沿经酸楚疼痛 麻木 治宜宣肺调气 通经活络 虚补实泻 寒甚加灸 以本经取穴为主 配以手阳明 足太阳经穴 如中府 太渊 列缺 尺泽 孔最 少商 合谷 曲池 迎香 偏历 风门 肺俞 膻中 大椎等 手阳明大肠经证治手三阳经证候以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病变和相应组织器官病症为主 本经证候为上肢外侧前缘沿经酸楚疼痛 麻木 上肢酸软无力 活动受限 肌肉萎缩 瘫痪失用 颈肿 肩痛 鼻塞 流涕 鼻衄 下齿疼痛 咽喉肿痛 面痛 面瘫 面痉挛 腹痛 腹鸣 泄泻 下痢 痔疮 便秘等 治宜通经活络 调理肠道 虚补实泻 寒甚加灸 以本经取穴为主 配以手太阴 足阳明经穴 如合谷 曲池 三间 肩髃 手三里 迎香 列缺 孔最 足三里 天枢 上巨虚 中脘 大肠俞等 十二经证治 足阳明胃经证治胃脘疼痛 食欲减退 呕吐 腹痛 肠鸣 泄泻 痢疾 便秘 发热 下肢外侧前缘沿经酸楚疼痛 麻木 下肢酸软无力 活动受限 肌肉萎缩 瘫痪失用 颈肿 咽喉疼痛 上齿疼痛 鼻病 目疾 面痛 面瘫 面痉挛 前额疼痛等 治宜调理胃肠 通经活络 虚补实泻 寒甚加灸 以本经取穴为主 配以足太阴经穴以及本腑的募穴 背俞穴 如足三里 上巨虚 下巨虚 丰隆 内庭 梁丘 天枢 梁门 地仓 颊车 下关 四白 头维 公孙 大横 三阴交 合谷 中脘 胃俞等 足太阴脾经证治脘腹胀满 泄泻 食欲不振 黄疸 水肿 身重乏力 月经不调 崩漏 下肢内侧前缘沿经酸楚疼痛 麻木 舌根强直 治宜健脾和胃 通经活络 虚补实泻 寒甚加灸 以本经取穴为主 配以足阳明经穴以及本脏的募穴 背俞穴 如太白 隐白 公孙 三阴交 地机 血海 阴陵泉 大横 梁门 水道 丰隆 足三里 章门 脾俞等 十二经证治 手少阴心经证治胸痛 心悸 心痛 心烦 失眠 神志失常 咽干 口舌生疮 上肢内侧后缘沿经酸楚疼痛 麻木 手心热痛 治宜调理心神 通经活络 虚补实泻 寒甚加灸 以本经和手厥阴经穴为主 配以本脏的募穴 背俞穴 如神门 通里 阴郄 少府 少海 大陵 内关 间使 郄门 巨阙 膻中 心俞 厥阴俞等 手太阳小肠经证治上肢外侧后缘沿经酸楚疼痛 麻木 肩胛痛 咽喉疼痛 颊肿 目黄 耳鸣 耳聋 少腹疼痛 肠鸣 泄泻 小便短赤 治宜通经活络 调理肠道 虚补实泻 寒甚加灸 以本经取穴为主 配以足阳明经穴和本腑的募穴 背俞穴 如后溪 腕骨 小海 肩贞 天宗 颧髎 听宫 足三里 下巨虚 中脘 关元 小肠俞等 十二经证治 足太阳膀胱经证治遗尿 小便不利 小腹胀满 神志失常 各种脏腑病 五官病 下肢后面沿经酸楚疼痛 麻木 项背腰骶部疼痛 恶寒 发热 后枕部头痛 治宜调理膀胱 通经活络 虚补实泻 寒甚加灸 以本经取穴为主 配以本腑募穴 如天柱 大杼 风门 诸背俞穴 次髎 秩边 殷门 委中 委阳 承山 昆仑 申脉 京骨 中极 关元 太溪 三阴交等 足少阴肾经证治本经病变以虚证为主 症见遗尿 小便不利 遗精 阳痿 月经不调 男子不育 女子不孕 虚喘 咳血 失眠 多梦 下肢内侧后缘沿经酸楚疼痛 麻木 腰痛 足心热 咽干喉燥 近视 视物昏花 耳鸣 耳聋 治宜补肾培元 通经活络 针灸并用 多用补法 以本经取穴为主 配以任脉 足太阳经穴 如太溪 复溜 照海 涌泉 大赫 肾俞 次髎 秩边 命门 气海 关元 三阴交等 十二经证治 手厥阴心包经证治除经脉为沿上肢内侧正中酸楚疼痛 麻木之外 其余均同手少阴心经证治 手少阳三焦经证治上肢外侧正中沿经酸楚疼痛 麻木 肩 颈 耳后疼痛 耳鸣 耳聋 偏头痛 咽喉疼痛 腹胀 水肿 遗尿 小便不利 治宜通经活络 疏调三焦 虚补实泻 寒甚加灸 以本经取穴为主 配以足少阳 足太阴经穴以及本腑的募穴 背俞穴 下合穴 如阳池 中渚 外关 支沟 翳风 角孙 耳门 风池 阳陵泉 足临泣 三阴交 阴陵泉 石门 三焦俞 委阳等 十二经证治 足少阳胆经证治黄疸 口苦 目黄 身黄 尿黄 惊恐 失眠 下肢外侧正中沿经酸楚疼痛 麻木 胁肋疼痛 偏头痛 目疾 耳鸣 耳聋 治宜疏肝利胆 通经活络 虚补实泻 寒甚加灸 以本经取穴为主 配以手少阳 足厥阴经穴 如丘墟 侠溪 足临泣 悬钟 光明 阳陵泉 风市 环跳 日月 率谷 风池 听会 支沟 外关 期门 太冲 肝俞 胆俞等 足厥阴肝经证治胁肋胀痛 黄疸 口苦 食欲减退 嗳气呕逆 心烦易怒 下肢内侧正中酸楚疼痛 麻木 疝气 面瘫 头晕目眩 头顶痛 近视 夜盲 视物昏花 目赤肿痛 治宜疏肝理气 通经活络 虚补实泻 寒甚加灸 以本经取穴为主 配以足少阳 足少阴经穴 如太冲 行间 大敦 曲泉 章门 期门 侠溪 阳陵泉 光明 风池 日月 太溪 复溜 涌泉 足三里 百会 肝俞等 奇经八脉证治 凡女子经 带 胎 产 乳诸疾多从任 督 冲 带四脉论治 里证多从阴维脉论治 表证多从阳维脉论治 运动功能失调 神志病 如癫痫 狂证 癔病 失眠 多寐 多从督脉 蹻脉论治 实则气滞血瘀 脉络闭阻 治宜宣通 虚则气血不足 脉络失养 治宜温补 佐以宣通 重用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证治 任脉证治 素问 骨空论 任脉为病 男子内结七疝 女子带下瘕聚 以泌尿 生殖疾患为主的下焦病变 如尿频 遗尿 小便失禁 癃闭 男子疝气 遗精 阳痿 早泄 精衰不育 女子带下 崩漏 月经不调 腹内肿块 不孕等 此外 还应有消化 呼吸 心神方面的部分病症 如腹痛 腹泻 喘息 胸闷 癫疾 癔病等 施治法则是调理三焦 宽胸和胃 胸部以针为主 腹部以灸为主或针灸并用 虚补实泻 常用主穴有中极 关元 气海 神阙 中脘 巨阙 膻中 天突 廉泉 承浆 列缺 手太阴肺经 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任脉 奇经八脉证治 督脉证治 素问 骨空论 督脉为病 脊强反折 女子不孕 癃 痔 遗溺 嗌干 以运动机能失调 神志疾患为主 兼有泌尿 生殖 消化系统病症 施治法则是疏调经气 安神定志 可针可灸 尤其适用于皮肤针和拔罐疗法 虚补实泻 常用主穴有长强 腰阳关 命门 至阳 身柱 大椎 哑门 风府 百会 水沟 素髎 后溪 手太阳小肠经 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督脉 奇经八脉证治 冲脉证治 素问 骨空论 冲脉为病 逆气里急 胸痛 胸闷 气上冲心 呼吸不畅 脘腹胀痛 挛急不舒等症 此外 也有女子月经失调 崩漏 带下 不孕 男子遗精 阳痿 精衰不育等症 施治法则是宽胸和胃 平气降逆 针灸并用 虚补实泻 冲脉本身无腧穴 借助与各经的交会穴发挥治疗作用 会阴 阴交 任脉 气冲 足阳明经 横骨 大赫 俞府 足少阴经 公孙 足太阴脾经 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冲脉 奇经八脉证治 带脉证治 难经 二十九难 带之为病 腹满 腰溶溶如坐水中 实者症见湿热带下 肢体寒湿痹痛 虚者症见久带不愈 月经失调 子宫脱垂 疝气 腰腹弛缓无力 下肢萎弱瘫痪 施治法则是清热利湿 调经止带 针灸并用 虚补实泻 交会穴命门 督脉 章门 足厥阴经 带脉 五枢 维道 足临泣 足少阳胆经 足临泣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带脉 奇经八脉证治 阴维脉证治 难经 二十九难 阴维为病 苦心痛 阴维脉主一身之里 若阴气内结 则可出现胸胁支满 脘腹冷痛等 故里证 虚寒之证多从阴维脉论治 施治法则是温中散寒 理气止痛 针灸并用 温针灸最为适宜 交会穴天突 廉泉 任脉 筑宾 足少阴经 期门 足厥阴经 冲门 府舍 大横 腹衰 足太阴经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阴维脉 奇经八脉证治 阳维脉证治 难经 二十九难 阳维为病 苦寒热 阳维脉主一身之表 若阳气外盛 则可出现恶寒发热 头项强痛 一身尽痛等 故外感表症多从阳维脉论治 施治法则是疏散表邪 调和营卫 风热证只针不灸 泻法 风寒证针灸并用 泻法 交会穴哑门 风府 督脉 风池 足少阳经 头维 足阳明经 外关 手少阳三焦经 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阳维脉 奇经八脉证治 阴蹻脉证治 难经 二十九难 阴蹻为病 阳缓而阴急 踝关节以上部位的皮肉 筋脉外侧弛缓 内侧拘急 蹻脉主肢体运动和眼的开合功能 故阴蹻脉病还有腰髋疼痛连及阴中 癫痫夜发 思睡多寐 喉痛 失音等 施治法则是疏调经气 醒脑开窍 可针可灸 泻阴补阳 交会穴睛明 足太阳经 交信 照海 足少阴肾经 照海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阴蹻脉 奇经八脉证治 阳蹻脉证治 难经 二十九难 阳蹻为病 阴缓而阳急 踝关节以上部位的皮肉 筋脉内侧弛缓 外侧拘急 此外还有腰背疼痛 角弓反张 失眠 狂躁 癫痫昼发等 施治法则是疏调经气 镇静安神 只针不灸 泻阳补阴 交会穴风府 督脉 承泣 地仓 足阳明经 风池 足少阳经 睛明 仆参 申脉 足太阳膀胱经 申脉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阳蹻脉 络脉证治 络脉病症具有浅表性 区域性的特点 络脉瘀阻是络脉病症最基本的病理变化 瘀血既可留滞于络脉之中 也可泛溢于络脉之外 可见络脉怒张或脉管下陷 局部红肿青紫 皮下出血 或五官九窍及内脏出血等 络脉病症表浅 一般也从表论治 素问 调经论 病在血 调之络 灵枢 官针 络刺者 刺小络之血脉也 现代针灸中 三棱针点刺出血 皮肤针重叩出血 挑刺疗法和刺血拔罐等就是直接刺激络脉或络脉的分布区 即孙络 浮络之所在 以清除病邪的治疗手段 也是 宛陈则除之 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实施 以局部取穴为主 一般只针不灸 泻法 经筋证治 经筋病症多表现为肌肉 肌腱 关节 韧带在运动方面的机能失常 诸如筋脉的拘挛 抽搐 强直 弛缓 瘫痪等 经筋病症应以火针 温针治疗 以取阿是穴为主 见效即止 不可过度 除火针外 灵枢 官针 所记载的浮刺 分刺 恢刺 关刺 合谷刺等 也都可以运用于经筋症 选穴时 除阿是穴外 还可以结合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 适当选择一些远道腧穴配合治疗 由于肝主筋 脾主四肢 肌肉 故足厥阴 足太阴经脉的原穴 太冲 太白 背俞穴 肝俞 脾俞 以及督脉的筋缩穴 足少阳经的阳陵泉 筋之会穴 也都是经筋病症的首选腧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