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9371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1分)1. (1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也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B . 古代对人的称谓常常要用到敬辞和谦辞,“鄙”“愚”“笑纳”“阁下”都属于敬辞。C . 科举考试,童生应岁试,录取人县学,称为“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D . 边塞诗,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2.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词(zh)力于表达委婉悱恻的情感,描(m)深微细(n)的心绪,把一种精致的审美趣味发挥到了极致。在文以裁道的古代中国,宋词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唯美文学,它的文字、意境和音乐的美,没有一个文学品种能与之A(相提并论、平分秋色)。当然,婉约不是宋词惟一的风格。首先是苏轼,然后是辛弃疾,向词中吹进了强劲的豪放之风。在他们影响下,词与诗的界限被打破,词的B(题材、体裁)大大拓宽,演变成了一种即可言情也可咏志的新诗体。靖康之变后,南宋词人在婉约中多了山河破碎的哀怨,在豪放中多了壮志未(chu)的悲伤。(1)据拼音写汉字。 zhmnchu_力描_细_壮志未_(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面的横线上。 A_;B_(3)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3. (6分)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悠哉悠哉,_。(诗经:关睢) (2)复行数十步,_。(陶渊明桃花源记)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虽有嘉肴) (4)_,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5)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拣尽寒技不肯栖,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美好心愿的诗句是:_,_! 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6分)4. (1分)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景仰:_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驰骋:_什么个大司命,什么个少司命,你们的天大的本领就只有晓得播弄人!播弄:_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暗无天日:_5. (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注释】其:代词,代指褒禅山。(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根据(甲)、(乙)两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 如鸣珮环,心乐之_影布石上_以其境过清 _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有怠而欲出者_(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 佁然不动(然:的样子)B . 乃记之而去(乃:竟然)C . 而其见愈奇(而:表转折,可是)D . 遂与之俱出(遂:于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入之愈深,其进愈难。(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作者渲染了一种凄寒、幽怆的气氛,表达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B . 乙文介绍了褒禅山前洞和后洞的主要情况,重点叙述了游历后洞的情景。C . 甲文出自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乙文的作者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D . 两篇短文虽都是游记,但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如甲文第段侧重于叙述,乙文则侧重于描写。五、 名著阅读 (共2题;共2分)6. (1分)梁山108条好汉上梁山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为无处容身而上山,有的战败后归降而上山,有的被吴用用计骗取上山下列哪一组人物上梁山的直接原因是相同的?结合内容,简述其上山的原因。 A林冲 呼延灼 B卢俊义 徐宁 C公孙胜 董平7. (1分)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1)【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 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据红军告诉我 , 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 , 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A结合“内容呈现”中画线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B结合“内容呈现”的第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2)【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六、 诗歌鉴赏 (共2题;共2分)8. (1分)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 (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 (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 9. (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1)“陌上柔桑破嫩芽”句中加线的“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做简要分析。(2)说说词中下片划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何主要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6分)10. (4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风起张艳霞四月,快要高考了,一个双休日,儿子在读书。母亲进了屋,开门关门时,那扇破旧的门,发出吱吱地声音。有点刺耳。儿子皱了眉,说,妈,你干嘛呢?母亲做错了事一般,说,没事,没事,你继续看书吧。家里穷。儿子的父亲,常年都在外地干活,给儿子赚未来上大学的学费,回来的次数极少。母亲在家里,干些零活,兼顾着照料儿子。儿子成绩好,是爸妈的希望。儿子看了会书,饿了,喊,妈,我饿了,有吃的吗?母亲在屋外,听到儿子的喊声,忙跑了进来,说,有,儿子,你等等啊。一会,母亲端来几根玉米晶莹剔透地放在碗里。儿子摇摇头,有些嗔怪地说,妈,你不是不知道,我不喜欢吃玉米。母亲说,这玉米可好吃了,是看儿子阴沉着的脸,母亲噤了声,说,儿子,那你想吃什么,妈给你去买。儿子想了想说,我要吃蛋糕,那种提拉米苏的。母亲愣了愣,有些犹豫。这个叫提拉米苏的蛋糕,母亲给儿子买过。那是在儿子生日的时候,是儿子硬拉着她去买的。特别贵。贵得让母亲心疼。儿子看母亲犹豫的神情,说,妈,你到底给不给我买啊?母亲说,行,行,我去买。母亲手里攥着几张钱,匆匆地出了门。提拉米苏买回来了,儿子高兴地从母亲手中抢过。儿子没有注意到母亲脸上的表情,母亲心里在想着,这么贵,这么贵的蛋糕,孩子他爸可得干一天的活才能赚回来啊。临下午时,儿子看着书,又有了其他的想法。儿子说,妈,回头等考完试,我想到外面去走走。母亲说,行,你走吧,现在不也没把你关住吗?儿子苦笑,说,妈,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等我考试考完了,我想到外地去旅游,旅游知道吗?母亲摇摇头,她还真不知道什么是叫旅游,到外地去就算是旅游吗?那儿子他爸,也算旅游吗?儿子只好给母亲解释,说,妈,旅游呢就是去玩,不是去打工,坐火车,坐飞机去玩,到了那里,还住宾馆,上饭店吃大餐母亲有些懂又有些不懂,母亲又想,那这可是要多少钱啊?是不是会要很多钱呢?母亲想着,心头莫名地沉了沉。晚上,父亲的电话来了。母亲喊儿子,说,你爸来电话了,让你听。儿子说,妈,我正忙着呢,还是不听了吧。母亲说,你这孩子,你爸是想和你说两句啊。折腾了半天,儿子还是不肯听电话,母亲只好解释,说,儿子正认真看书呢。父亲笑了,说,没事,没事,让儿子好好学习吧。父亲还说,也就这个把月了,儿子想吃什么,想干什么,你就尽量满足他。母亲就说了买提拉米苏的事儿,好贵。母亲还说了儿子想去旅游的事儿,旅游要坐火车,坐飞机,要住宾馆,上饭店吃大餐。这要好多钱呢。父亲听着,说,没事,没事,我多加几个班,争取把钱赚出来吧。母亲说,别,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是要多注意休息啊。父亲说,我没问题的,身体可棒着呢。后来的一段日子,儿子还是从早到晚的抓紧读书,周一至周五是在学校,周六周日是在家里。有一天儿子回家,看到母亲的眼圈有点红,看到自己回来,母亲又似乎在极力掩饰着什么。儿子说,妈,出什么事了吗?母亲摇摇头,说,没,没什么事儿。儿子哦了一声,就没再问了,儿子又钻进了房间,随手摊开了书。六月初。结束高考。儿子一脸轻松地从考场走出来时,很意外地在校门口看到了母亲。母亲说过的,这几天因为忙,就没送儿子进考场,更别说来接儿子了。儿子还没开口呢。母亲说,儿子,妈带你去一个地方。第一次,母亲的口气是那么的不容置疑,儿子的心头莫名地闪过一丝不安。在那块墓碑前,儿子站定了。儿子看到了墓碑上的照片,竟是父亲。儿子顿时就愣住了,母亲似乎看出了儿子心头的疑惑,说,你爸其实半个月前就离开了我们,你爸是加班加点赚钱累的,才不慎从二十多层的楼上跌落的,你爸临走前交代,他不想影响你的高考,嘱咐我等你考完再告诉你儿子一时哽咽,重重地跪倒在父亲墓前。起风了!(1)请你联系全文,说说小说标题“风起”有什么含义? (2)说说下面的句子都对人物采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心理? 母亲愣了愣,有些犹豫。(3)“行,你走吧,现在不也没把你关住吗?儿子苦笑”,请你说说“儿子苦笑”的内容是什么? (4)你认为文中儿子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如果你是他,你应该怎样做? (5)有人说,就是因为小说中的母亲对孩子一味的爱、一味的付出才培养出对家庭对亲人“冷漠”的儿子。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11. (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享福与吃苦何仲英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中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挪榆,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莱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火夫吗?笑话,笑话,他们绝不是的。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是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处,便是万恶渊菱,正是小人无忌惮处。”清朝末年,京城里旗人多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一些人整日拿着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甘来,始有滋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莱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有删改)(1)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 (2)文章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3)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 八、 小作文 (共1题;共1分)12. (1分)“24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24节气”文化出谋划策。 材料一:2016年11月,“24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节气有着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材料二:“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24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身,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很多国家人民的生活。材料三: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24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 - Sweeping 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24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学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采自中国行业资讯网等)九、 材料作文 (共1题;共1分)13. (1分)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一)题目:我成长中的故事作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感谢那些偶尔出现并打动我们的平凡之人和微小之物,让我们的内心下一场雨,洗刷洗刷,然后继续前行。一只站在树枝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孩子们的头脑里宁愿画上很多问号,也不要画上太多的句号。以上三则材料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那些偶尔出现的平凡之人和微小之物,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不要一味依赖外部条件,要相信自己;要敢于质疑,善于探索作文要求: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毕业学校名。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1分)1-1、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2-1、2-2、2-3、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3-1、3-2、3-3、3-4、3-5、3-6、3-7、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6分)4-1、5-1、5-2、5-3、5-4、五、 名著阅读 (共2题;共2分)6-1、7-1、7-2、六、 诗歌鉴赏 (共2题;共2分)8-1、8-2、8-3、8-4、9-1、9-2、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6分)10-1、10-2、10-3、10-4、10-5、11-1、11-2、11-3、八、 小作文 (共1题;共1分)12-1、九、 材料作文 (共1题;共1分)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