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B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74076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冀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冀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B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冀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B卷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以动物为喻,少部分是人或神的故事,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形式短小精悍,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B . “勉从虎穴暂柄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煮酒论英雄的一段故事。C . 繁星春水之所以为人称道,除了它纯真的感情外,还在于它格调自然柔和、词清旬美、联想开阔和想象丰富。D . 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是个性格古怪,知识渊博,沉着机智的人,从“智斗鲨鱼救采珠人”中,又可以看出他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2. (3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求恩为中国抗日事业而殉职的故事,改变了当下思想狭(i)的自私者。原先那些面对班集体的事拈轻怕重、袖手旁观的同学,现在心灵变得(chng)清,对大扫除也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一个异国他乡的人都能为自己的国度献身,何况我们自己?书籍是人生重要的伴侣。一书在手,行天下不至于寂寞。读书犹如与思想者交流,坦诚而热烈。慵懒者读书,尽废其时;粗(gung)者读书,如牛负重,气喘吁吁;情滥者读书,浸淫书中,寻寻觅觅;唯真爱者读书,不求甚解却懂其人生百味。(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狭_(i) _(chng)清 洒粗_(gung)(2)给语段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拈_A zhn Bnin给_Agi Bj(3)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殉职”是指职务人员因公务事而死亡。B .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C . “伴侣”这里指相互扶持的夫妻。D . “不求甚解”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三、 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3. (5分)根据提示填空。(-题必做,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山舞银蛇,_,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醉里挑灯看剑,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东篱把酒黄昏后,_。(李清照醉花阴)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她一副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_,_”作为内容就很合适。在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文学经典,均有独领风骚的一代宗师,这正如赵翼论诗所云:“_,_。”读到美国哲学家欧文的“志同道合的人并不需要永远呆在一起”时,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0分)4. (10分)名著阅读 (1)下列诗歌写于诗人“归来”后的是( ) A . 我爱这土地B . 太阳的话C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D . 光的赞歌(2)二十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震撼了中国大地,也把诗人们的诗思引向民族救亡的滚滚洪流,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_ ” ,诗中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这一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_”、“_”。 (3)艾青的诗歌较少押韵,却富有节奏美,请结合他的诗歌冬天的池沼至少从两个方面分析这一特点。 冬天的池沼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枯干得像老人的眼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冬天的池沼,荒芜得像老人的发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分析:_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5.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丝路“糖史”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 n)”,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1)选文主体部分以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B . 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C . “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D . 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3)第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4)第段画线句中划线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5)请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6. (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希望他做我儿子晚自习刚下课,就有任课老师和同学找我告状,被告都是一个人马小光。原来,他上课时吃东西,说话,给人起外号,听得我真是窝火。马小光的家在郊区,母亲早逝,父亲一人把他拉扯大,他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来城里卖菜。放学后,马小光都要赶到菜市场帮父亲,有两次我遇见他在人来人往的市场里大声吆喝着卖菜,脸上沾满晶亮的汗珠。他的父亲看起来很虚弱,脸色苍白,坐在一边安静地过秤,收钱。可能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样,极具两面性,有时极叛逆,有时又很懂事。这样一想,我也就原谅了马小光在班里所犯的错误。针对许多学生叛逆心强、不服家长管教的状况,一次家长会后,我决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一个亲情心理测验,借此进行教育。首先我在讲台上问:“如果有来生,你还愿意选择他(她)做你的父母(孩子)吗?”我话音刚落,许多家长和学生都笑了,只见他们毫不犹豫地写下答案。但是当我望向坐在前排的马小光父亲时,却见他拿着一支笔在沉思,片刻之后,在纸上写下“不愿意”。我心里咯噔一下,感到非常意外,同时又替这个父亲伤心。星期天,我决定对马小光进行家访。那天阴雨霏霏,整个乡村都掩映在雾蒙蒙的春雨里。马小光没在家,只有他的父亲坐在菜园的小屋里望着门外出神。他穿一件褪色的蓝布衣服,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脸倦容。看见我,他连忙站起来,有些惊慌地问:“老师您来啦,是不是小光又惹祸了?”我立即打消他的疑虑。坐下来,才闻到屋子里在熬中药,一股浓浓的苦涩的药味四下弥漫。谈到这次家访的原因,我问他:“那天在学校做测验,看见你写着不愿意让马小光做你的儿子,他真的就那么不听话,让你头疼吗?”他听了,有些无奈地笑,然后长长地叹息一声,摇头否认。屋子里静静的,只有雨声和中药罐里水开的咕嘟声。“不是这样,老师。”停了片刻,他向我解释,“我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一年到头离不开药,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让他跟着我吃了很多苦。一年四季,放学后他都要跟我去卖菜。夏天晒,冬天冷,手冻得像个红萝卜那天去开家长会,我看小光的同学们家里条件都比他好,有的家长穿着高级服装,有的还开着小车来小光他这个没娘的娃真是太苦了”说到这儿,他一阵呛咳,咳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他接着说:“如果有下辈子,我不希望他做我儿子,跟我遭罪,他应该找个好人家,过富裕的日子。”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我不知该说什么话来劝慰他,只觉得嗓子像堵着一团棉花,喘不过气来。我离开菜园的时候,猛然发现不远处马小光正蹲在菜地的角落里拔草,淅淅沥沥的雨点早已打湿他的头发,他站起来叫一声“老师”,脸上有雨水滑落。“你这孩子,什么时候回来啦?下雨天拔什么草!”他的父亲嗔怪。不知是不是我的家访起到作用,马小光从那以后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成绩也开始上升。虽然他有时还会顽皮、搞怪,但已懂得守规矩。看他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我暗暗高兴。到初三下学期,他的成绩已进入年级前50名,好多任课老师都感觉不可思议。几年后,听说马小光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到南方一家外企工作,生活得很不错。听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我又想起马小光的父亲,那个病容惨淡、爱子心切的中年人。我想,他现在该会有多欣慰!马小光终于对得起父亲的良苦用心了。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年的春节,马小光来到我所在的城市看望我。现在的他比以前胖了好多,文质彬彬,哪里还有半点顽劣少年的影子?!谈起以往的事情,我向他讲述那段家访往事。以前没有对他讲,是担心当时他的年龄还不足以承载生活的苦涩。听我讲完,马小光眼中似乎一片迷蒙,他解释说:“老师,这些事情我早知道了,当初我在门外听到你们的谈话。”原来他早就知道!我非常惊讶。(1)本文围绕马小光写了哪几件事? (2)文中画横线处写“我心里咯噔一下,感到非常意外,同时又替这个父亲伤心”,我为什么替这个父亲伤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不知该说什么话来劝慰他,只觉得嗓子像堵着一团棉花,喘不过气来。(4)文章结尾说“原来他早就知道”,从前文中找出为此做了铺垫的语句。 (5)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说是马小光,有人说是马小光的父亲。你认为是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7. (5分)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曲中的“昏鸦”是指_(2)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B . 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C . 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D . 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七、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8. (11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注】掇:采摘。刻露:刻削裸露。本:描绘。安:安享。幸:有幸。(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宴酣之乐_岁物之丰成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3)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示官职的词语,他们指代的是同一个人,请写出该人名。 (4)先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春夏之景的语句,再从【乙】文中找出描写秋冬之景的语句。由此可见,作者写景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5)【乙】文中写到“岁物之丰成”,请结合【甲】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6)作者在赏景之时,两文中流露出怎样一种共同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 八、 课外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8分)9. (8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宜都记(节选)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 , 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曦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注】纡曲:曲折。书记:书本记载。践跻:登临。叠崿:层叠的山崖。(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节选第一段中表现了西陵峡山高水急、林木高茂的特点。B . “非日中夜半,不见曦月”和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有异曲同工之妙。C . 节选第二段运用了引用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西陵峡的独特景致。D .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西陵峡悲寂凄凉气氛的恐惧之情。(2)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九、 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作文: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人物、感怀的事情、沉醉的美景和启人心智的道理与我们相伴。这些点点滴滴如甘泉濡湿着我们成长的岁月,丰盈着我们年轻的生命。请你以“相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不少于600字;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1、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2-1、2-2、2-3、三、 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3-1、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0分)4-1、4-2、4-3、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5-1、5-2、5-3、5-4、5-5、6-1、6-2、6-3、6-4、6-5、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7-1、7-2、七、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8-1、8-2、8-3、8-4、8-5、8-6、八、 课外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8分)9-1、9-2、九、 作文 (共1题;共5分)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