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69085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基础知识 (共7题;共16分)1. (4分)解释下列词语。格物:_。致知:_。缅怀:_。袖手旁观:_。2. (2分)填入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特别重要的,是要 , 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 。A . 有一个适当的目标有细致具体的计划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B . 有细致具体的计划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有一个适当的目标C . 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D . 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3. (2分)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议论文有很强的针对性,从文章开头的一段内容便可看出。B . 本文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主要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所举事例也都是说明道理的。C . 本文结论是第13自然段开头一句。D . “格物致知”精神在现代学术领域里并不怎么重要,因为“格物致知”是古人提出的,在今天不怎么适用。4. (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接触 埋没 观查 学术B . 领悟 检讨 袖手旁观 测量C . 权威 支配 不知所错 突破D . 尊照 彷徨 一帆风顺 恐慌5.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1】明月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上银装。【小题2】鸭栏忽然被风开了,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到了天上。【小题3】你们不知诗,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了。A . 洒/穿吹/卷因/所以B . 撒/挂刮/卷因为/所以C . 撒/披吹/卷因/所以D . 照/披吹/送虽然/但是6. (2分)下面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B .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C . 在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因为这是读者比较熟悉的现象,所以作者特意举了两个常见的例子,以引起读者的认同。D . 最后一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古今差异。7. (2分)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B . 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C . 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D . “克隆羊”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不仅仅是体细胞的核,还是胚胎细胞核。二、 能力提升 (共9题;共49分)8. (8分)文学常识填空。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_学奖。“四书”指的是_中庸_孟子,“五经”指的是_。9. (6分)根据拼音写汉字。chngzhxixiqzhng_意格物_知_手旁观_身_家_心10. (5分)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正确读音。_肇埋没彷徨瞭望缅怀11. (5分)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2. (5分)读课文享受生活,“我真想义正词严地提出抗议”,句中的“抗议”有什么具体的含义?13. (5分)读课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作者演讲时为什么要以“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泊桑致以崇高的敬意”开头?14. (5分)读每天诞生一次,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早晨如同重生的感觉的四种表现形式。15. (5分)给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符号。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 最重要的书是 四书 四书 的大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 格物 和 致知 就是说 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16. (5分)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三、 课内阅读 (共1题;共20分)17.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梁衡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简要分析文章第4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3)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 拓展阅读 (共1题;共15分)18. (15分)论美培根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美丽。同样,一年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美貌的人,未必也具有内在的美。因而造物似乎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美男子徒有其表却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们过于追求形体之美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但这不可绝对而论,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胜于服饰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仪容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并非人力所能创造。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们画家-阿波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来出来的美人,恐怕只表现了画家本人的某种偏爱。美是很难制订规范的(正如同音乐一样),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有些老人也会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练达。有一句拉丁谚语说:“四季之美尽在晚秋。”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少年俊秀,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举止和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败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应该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注释:奥古斯都和菲斯帕都是古罗马著名皇帝。腓力普王,法国国王,1285-1314年在位。爱德华四世,英格兰国王,1461-1483年在位。阿尔西巴底斯,古希腊著名美男子。伊斯梅尔,波斯国王,1461-1483年在位。阿波雷斯,古希腊画家。丢勒(1471-1528),德国画家、雕刻家。(1)文章开头写道:“一年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你觉得有矛盾吗?为什么?(2)有人说老人已经老了,还有什么用,而文章中说道:“四季之美尽在晚秋。”你是怎样理解的?(3)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中心?采用了什么方法?第 9 页 共 9 页参考答案一、 基础知识 (共7题;共16分)1-1、1-2、2-1、3-1、4-1、5-1、6-1、7-1、二、 能力提升 (共9题;共49分)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三、 课内阅读 (共1题;共20分)17-1、17-2、17-3、17-4、四、 拓展阅读 (共1题;共15分)18-1、18-2、1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