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A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68087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A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A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A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进士及第”指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B . 我国古代文学中,“而立”是指男子三十岁,“知天命”指男子四十岁,“不惑”指男子五十岁。C . 白居易,唐代中期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们学过他的钱塘湖春行观刈麦。D .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l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春。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 南北世界杯中橙色军团淘汰巴西队,士气大振,锐不可当。B . 有些打扮落伍的人站在这一群光鲜亮丽的人群之间,如同鹤立鸡群。C . 他向来正直,对歪风邪气简直深恶痛疾。D . 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可是最近却忽然杳无消息了,对于他的隐退,大家都感到很失落。3. (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返乡见闻,在对故乡人事风景留恋赞叹的同时,更流露出深沉的乡土悲悯情怀。B .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忆述儿时阅读的感受,赞美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C . 在猎人笔记中,作者不仅描写了一系列新旧地主的形象,还描写了一些富有才干、创造力和优良品质的农民形象。D . 镜花缘的故事发生在武则天执政期间。镜花缘的“镜花”意思是镜中花水中月,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缘就像镜中花水中月,是虚虚实实转瞬即逝的。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4. (7分)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江山如此多娇,_。 (2)而现在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_(3)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其中_,_。用来表示本意不在这里,而在别的地方。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 (4)岳阳楼记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5)行路难中“_,_”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必须坚强自信,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施展抱负。 (6)刘禹锡的酬乐天中,颈联是全诗的警句,_,_。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5分)5. (15分)某班级开展主题为“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有同学搜集了有关自强不息的几句名言,其中有一句不合适,请找出来。( ) A . 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就能取得胜利。歌德B .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C . 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海伦凯勒D .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2)【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你从自己搜集的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中,选一个张贴在教室里。 (3)【演讲:青春当自强】某同学的一段演讲稿中,有几处语病,请你读后完成各题。 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像个无知者;但我不因无知而自矮三分。芸芸众生中,我只是沧海一粟(A)但我又怎能不因渺小而妄自菲薄呢?忘记昨天的痛楚,珍惜今天的奋起,憧憬明天的美好。不要让昨天成为绊脚石,而要让每一天成为垫脚石。(B)矢志不移地奋斗,以自强来练就明日辉煌!(C)让我们像桑提亚哥那样呐喊吧;我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让我们像斯佳丽那样宣誓吧;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画线句(A)表意不准确,应改为_。画线句子(B)用词不当,应把“_”改为:“_”。仿照(C)处画线句,在括号内补写上与前后意思连贯的句子。_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0分)6. (10分)名著阅读 (1)小瓯同学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读好书,好读书”的号召,开展课外阅读,有感于名人点评,小瓯把这些点评摘录了下来。现请你为它们选择对应的书名。 【名人点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胡适:作者所见的是几千年来忽略了的妇女问题。他是中国最早提出这个妇女问题的人,他的作品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选举制度。(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这是一篇独特而别致的散文集。它呈现了独特的自然世界和别样的生命形态,在美丽而淳朴的自然风物背后隐含着水手和吊脚楼女人的无奈和激情,表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沉静。(著名地产商)潘石屹:这本书我一共看了七遍,每一次在我人生低潮的时候、碰到困难的时候,觉得这个坎过不去的时候,我就读上一遍。所以里面的每一个细节我都非常清楚。【名著】A.平凡的世界 B.镜花缘 C. 湘行散记_(2)相约经典简爱,完成下列问题。【简爱之成长经历】请写出“简爱”生活的四个阶段的相关内容。【简爱之对白赏析】小说中大段对白比比皆是,这些对白流露真情,充满激情,字里行间充满高贵的思想,令人震撼。在阅读鉴赏小说时,可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进而感受它们所具有的魅力。阅读下面对白,回答问题。“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我回驳着,感情很有些冲动。“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这段经典对白是简爱面对罗切斯特的极力挽留的表白,你能从中读出什么?【简爱之人生价值】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说:简爱的结尾过于圆满,甚至脱离了那个时代女性不具备地位的社会特点,它是“败笔”。你是如何看待的,谈谈你的理解。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7. (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唐)张籍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乙】闽中秋思(唐)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8. (16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注】既望:农历十六日。属:致意,引申为劝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冯(p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1)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念无与乐者_但少闲人_水波不兴_出于东山之上_(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甲段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 (5)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闲人如吾两人者 ”和“羽化而登仙”透露出作者悲观消极、企图逃避的情绪。B . 乙段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相类似。C . 张怀民与苏轼一样,都是投身自然、不争名利之人,这从“怀民亦未寝”可以看出。D . 甲、乙两段中都写到月光的皎洁,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追求。七、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60分)9.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唐晓敏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式、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愈加容易。”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空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中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牢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有删改)(1)本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请简述第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的语段放在选文的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有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10. (20分)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1)结合狗猫鼠全文,说说鲁迅儿童时期为什么仇猫? (2)作者在文段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3)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2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选自2017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的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的瀑布。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3)文章第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 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以下两个作文,任选其一。 (一)给自己的一封信(二)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王阳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作文要求: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学校名。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1、2-1、3-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4-1、4-2、4-3、4-4、4-5、4-6、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5分)5-1、5-2、5-3、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0分)6-1、6-2、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7-1、7-2、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8-1、8-2、8-3、8-4、8-5、七、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60分)9-1、9-2、9-3、10-1、10-2、10-3、11-1、11-2、11-3、11-4、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