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调研测试试卷A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67098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调研测试试卷A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调研测试试卷A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调研测试试卷A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调研测试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捶击 赋予 强词夺理B . 蛮横 仿徨 出类拔萃C . 狡辩 抉择 不休边幅D . 加锁 绚丽 行将就木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为了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增城区教育局扎实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B . 现在,他已经回国了,就职于广州大学体育教授,继续从事他所喜爱的足球事业。C . 敦煌艺术宝库的保存,使我们有可能了解一千五、六百年来的中国艺术成长发展。D . “一带一路”的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3. (2分)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唐僧师徒四人行至五庄观,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各自偷吃了一个人参果,猪八戒囫囵吞咽下肚,不知是啥滋味,于是央求悟空再去给他摘。B . “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此诗出自冰心的繁星,歌缉的是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C . 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文学作为继续战斗的武器,靠顽强的毅力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D . 林冲武艺高强,是京城禁军教头,他误入白虎堂,被陷害充军,后来在鲁智深的引荐下,雪夜上梁山,成为梁山第一等好汉。4. (2分)下列对杜牧赤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A . 这首诗是作者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怀古咏史之作B . 一直沉入泥沙的“折戟”生发了诗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感叹C . “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句间接地叙写出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D . 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对周瑜成功的赞美5. (2分)下面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小凯顺利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小凯发微信给老师:“老师:我考上北影了,感谢恩师多年的赐教。”小凯父亲发短信向亲朋报喜:“令郎顺利考上理想大学,多谢大家关心!”小凯对前来祝贺的李叔叔说:“叔叔,您的到来使我家蓬荜生辉。”好朋友王源对小凯说:“恭喜你,改天我一定登门造访。”A . 赐教B . 令郎C . 蓬荜生辉D . 登门造访6. (2分)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学生在网上阅读的好处很多,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_。其次,_。因为_。再者_。网上阅读信息量大、内容庞杂,同学们很难在大量的信息中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对视力的危害很大,电脑在工作时,其显示器会对人体产生较大辐射,从而伤害眼睛。“读网”比读书更具有诱惑力,上瘾后就更容易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相对于传统阅读,网络阅读更容易处于失控状态。A . B . C . D . 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7. (7分) 积累填空(1)我寄愁心与明月,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将军角弓不得控,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4)何当共剪西窗烛,_。(李商隐夜雨寄北)(5)_,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6)潭西南而望,_,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8. (11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位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目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是日更定矣_拥毳衣炉火_上下一白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B . 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 . 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D . 委婉地表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谈谈愁绪。四、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65分)9. (20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想象的故事这天放学后,儿子又一步不落地跟在我屁股后,迫不及待地要我给他讲两个让人猜不到结局的故事,并说下午的班会上每个人都有表演的机会。我说,那好,我敢保证这故事老师听后会表扬你。于是,我给他讲了如下二则小故事:(a)其一:一天,一只母老鼠带几只小老鼠在草地上漫步,突然来了一只猫。小老鼠吓得躲到了母老鼠的后边,眼看猫快到眼前了,母老鼠突然学了一声狗叫,猫不知其中有诈,吓得掉头就跑了。母老鼠对惊魂未定的小老鼠说:“孩子们,掌握一门外语是多么的重要啊!”其二:几个小男孩到郊外玩,在芦苇丛中,他们发现了一只蛋。有的说是鸟蛋,有的说是蛇蛋,争论没有结果。他们决定把蛋拿回去放在烤箱里去孵。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的盯着看,哈蛋壳里孵出的是克林顿总统!儿子聚精会神的听着,眼睛眨都不眨一下(b),说真是太奇妙了。第二天,儿子很晚才回来,一副_的样子。我很纳闷,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儿子委屈得眼里噙满了泪水,不满地说:“爸爸骗我!老师说老鼠根本不会学狗叫,蛋壳里更不会孵出奥巴马总统,我仔细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我不禁一怔,半天说不出话来。第二天,我给儿子办理了转学手续。(1)划线的a句中有一字使用不当,“_”应改为“_”。划线的b句使用了_修辞手法。 (2)对老鼠来说,掌握的这门外语是指_。 (3)第节空格处应填的词语是( ) A . 气急败坏B . 垂头丧气C . 忧心忡忡D . 趾高气扬(4)请你设想一下儿子的老师听了这两个故事后,对“我”这个家长有什么样的看法。 (5)结合文题,说说“我”为什么要给儿子办理转学手续。 10. (25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有删节)胡适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做了一篇读书乐,说到读书的好处,他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意思就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诸位听了笑起来,足见诸位对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话不十分满意,现在我就讲所以要读书的别的原因。第一,因为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知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知识。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把知识传给别人,又传至后人,再加以印刷术的发明,许多书报便印了出来。所以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能累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使后人可以节省很多脑力。非洲野蛮人在山野中遇见鹿,他们就画了一个人和一只鹿以代信,给后面的人叫他们勿追。(A)但是把知识和经验遗给儿孙有什么用处呢?这是有用处的,因为这是前人很好的教训。现在学校里各种教科书,如物理、化学、历史等等,都是根据几千年来进步的知识编纂成书的,一年、两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学,中学,而至大学毕业,这十六年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得来的知识学问和经验,所谓进化,就是叫人节省劳力。蜜蜂虽能筑巢,能发明,但传下来就只有这一点知识,没有继续去改革改良,以应付环境,没有做格外进一步的工作。人呢,达不到目的,就再去求进步,而以前人的知识学问和经验作参考。如果每样东西,要个人从头学起,而不去利用过去的知识,那不是太麻烦了吗?所以人有了这知识的遗产,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业,就可以缩短工作,使有余力做别的事。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求过去的知识而读书。不错,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得来,但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远的可以变近,所以读书要“戴眼镜”。不读书,学问不能进去,读书没有门径,学问也不能进去。(B)我十二岁时,各种小说都看得懂,到了三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很多不懂。讲到诗经,从前以为讲的是男女爱情、文王后妃一类的事,从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镜去看,现在换了一副眼镜 , 觉得完全不同。现在才知道诗经和民间歌谣很有关系。对于民间歌谣的研究,近来很有进步,北平有歌谣周刊,歌谣丛书,关于各地歌谣收罗很广。我们如果能把歌谣的文章,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幼稚时代的环境和生活很有趣味,例如诗经里有一段说:“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在从前眼光看来,觉得完全讲不通,现在才知道当时野蛮人社会有一种风俗,就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要打野兽送到女家,若不收,便是不答应。还有诗经里“窈窕淑女”一节,从比较民族学眼光看来,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人,吃饭时可以打鼓弹琴,丝毫没有受礼教的束辉。再从文法方面来观察,像诗经里“之子于归”、“黄鸟于飞”、“凤凰于飞”的“于”字,此外,诗经里又有几百个“维”字,这些都是有作用无意义的虚字,但以前的人却从未注意及此。总之,书是越看越有意义,多读书是为了要读更多的书,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读书,怕书难读。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这才是我们的“读书乐”。(1) 文章开头引述大哲学家提到读书好处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2)下面文字作为论据,它应该放在文中A处还是B处?为什么? 曾子固说过:“(读)经而已,不足以致(致:达到、实现)经”,所以他对于本草纲目、内经、小说,无所不读,这样对于经才可以明白一些,所谓“致已知而后读”,读书无非扩充知识而已。(3)文中“从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镜去看,现在换了一副眼镜,觉得完全不同。”加下划线的“黑眼睛”和“换了一副眼镜”分别指的是什么? (4)比较本文与下面三篇议论文的语言特色,根据要求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表格第一栏仅填写一项字母序号) A最后一次演讲 B敬业与乐业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本文语言特色最接近的课文 本文与你所选课文的共同语言特色 抄录本文中能体现其语言特色的一个句子 11. (2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童蒙须知(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2)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作文:读下面这句话,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墙角的花,你若看不起自己,谁还能给你一片天地?要求:请自拟题目。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除诗歌外),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1、2-1、3-1、4-1、5-1、6-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7-1、7-2、7-3、7-4、7-5、7-6、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8-1、8-2、8-3、四、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65分)9-1、9-2、9-3、9-4、9-5、10-1、10-2、10-3、10-4、11-1、11-2、11-3、五、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