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956600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事迹现已家喻户晓。B . 她讲得娓娓动听 , 妹仔听得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C . 全国推选文艺新人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D . 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 , 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作家曹文轩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意义重大。B . 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C .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D . 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3. (8分)按要求填写古代诗文: (1)山重水复疑无路,_。(陆游游山西村)(2)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3)庭下如积水空明,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晓雾将歇,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白居易观刈麦中表现恶劣劳动环境的诗句是:_,_。 (6)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_,_。 三、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7分)4. (6分)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将成语补充完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_枯拉朽,军无斗志, 纷纷ku_退。为了这一刻,多少人_精竭虑,青丝变白发,终于成功了,浩hn_的大海可以作证。没等观众从眼花_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yng_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5. (1分)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时间_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8分)6. (16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注释】辄(zh):就。遗(wi):送给。(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或短语。睨之久而不去_尔安敢轻吾射_以斗升相济_乡里咸称其善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两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翁曰:“以我酌油知之。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3)乙文“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中刘儿到底悟到了什么? (4)选出对【甲】【乙】两文的解读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A . 甲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与乙文“乃为人之本”的“乃”的意思不大一样。B . 甲文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C . 甲文中“康肃笑而遣之”的“笑”表明康肃公嘲笑卖油翁的技术不能和射箭相比。D . 甲乙两文都将要揭示的道理寓于叙事中,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7. (22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阅读岳飞的论马。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注释】骥(j):良马。 称:衡量。 斛(h):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介胄:披上战甲。 酉:酉时,指傍晚。褫(ch):解除,解下。(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故常奇之( )不甚疾( ) 不汗( )日啖刍豆数斗( )(2)选出下列画线的虚词“其”与“称其德也”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其真无马耶B . 俟其欣悦C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D . 不能指其一端(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两处)。然 非 精 洁 宁 饿 死 不 受。(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5)岳飞的论马和韩愈的马说两篇文章表面都是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两篇文章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8. (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乡村铁质刘向民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餐露,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1)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阅读全文后,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4)比较阅读。文中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哪句诗?本文的作者与台阶的作者李森祥都将关注到了农民,但他们的关注点却不一样。他们分别关注了农民的什么呢?9. (17分)(2016扬州)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孙子的麦收王旭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冲了。电话响了。谁的电话?真是添乱。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成了家,有了孩子。“爷”“哎是孙子哟。”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我今天收麦了!”孙子高兴地喊。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上哪收麦?城里有麦子?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人们说“一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还有小蠓虫子围着头飞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你收麦?累不累?”“一点也不累。好玩着呢!”好玩?收麦子好玩?割麦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一点点地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了。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这不是旅游吗?”“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这一问难住大老刘了,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他想着。“猜不到吧。我割了二百六十棵麦子!”孙子很有成就感。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割那么多,累吗?”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不累!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计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爷,唐诗错了!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咋错了?”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我觉得,收麦一点也不辛苦啊!我把麦棵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所以粒粒皆辛苦错了!”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大老刘愣了半天,才说:“明天你回来帮爷爷割麦子吧。”第二天,艳阳高照,真是麦收的好天气!大老刘只带了孙子一个人下了田。只一会儿工夫,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大老刘什么话也没说。孙子越割越慢,终于割不动了。大老刘指着孙子割下的麦子说:“你数一数,今天你割了多少粒麦子?”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一进门,孙子就累得瘫倒在地上,苦着脸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看着孩子疲劳的样子,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大老刘却高兴地笑了。(选自2016年第7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请用合适的词在下列方框中写出“大老刘”的心理状态。接到孙子电话时_听说孙子参加割麦时_听到孙子说劳动不辛苦时_听到孙子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时_(2)请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写作意图。(3)阅读下列两句话,联系全文,回答问题。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这两句话中的划线词都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_简要分析划线词的内涵。呆住了:_脸红了:_(4)月迹中的奶奶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月亮,发现美,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界。文中的“大老刘”也用这样的方式教育了“孙子”。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他们这种教育方式的认识。(80100字)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快乐来自成功,来自梦想,来自爱心,来自坚持。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过来自成功,梦想、爱心、坚持的快乐。正是因为享受了成功,胸怀着梦想,付出了无私的爱,无数次执着的坚持,你的快乐才那么鲜亮,那么真切,那么丰盈。请以“快乐,来自于 ”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要求: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把题目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七、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5分)11. (15分)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能更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 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对会想到健康的幸福。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体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我多么希望看看这世界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看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冷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界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这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美)海伦凯勒(1)第中划线词语“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2)作为一个盲人,海伦凯勒为什么要假设自己能够得到三天光明,并以此来展开想象? (3)在第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1、2-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3-1、3-2、3-3、3-4、3-5、3-6、三、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7分)4-1、5-1、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8分)6-1、6-2、6-3、6-4、7-1、7-2、7-3、7-4、7-5、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8-1、8-2、8-3、8-4、9-1、9-2、9-3、9-4、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0-1、七、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5分)11-1、11-2、1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