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年四年级思想与社会上册 走进美丽的家乡教案2 北师大版单元概要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是居高临下地俯瞰家乡的意思,表达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和地理位置方面观察、了解自己的家乡。从引导学生以不同角度和方向仔细观察家乡入手,让他们自己动手绘画家乡,并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然后,将对于家乡的认识提升到更加科学和概括化的水平:认识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应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拓展自己对于家乡的了解,知道人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征。单元目标态度 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能力 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联系。知识 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理位置。单元结构1、用眼观察家乡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2、用手描绘家乡走进美丽的家乡1、用心体会家乡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2、走进不同的家乡3、请到我的家乡来主题一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2课时)课题1 用眼观察家乡教学目标1、 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2、 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教学准备1、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2、 让学生到本地区较高的地方进行观察。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俯瞰家乡的机会,强调要注意观察在各个方向上都有什么,最好做简单的记录。3、 教师准备一张大的挂图(全国、本省或本地区的)。教学过程1、 导入。从本单元的导读图入手,让学生议论一下老师和同学们在都干什么,他们看到和想到了什么,然后向学生说明,下面将要像他们一样,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家乡。2、 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的课文妞妞的日记,并回答,妞妞和她的同学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妞妞和她的同学看到了家乡不同方向的景色,而且记录了家乡不同方向的景色,描绘了自己的家乡。在原来学习过的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又使用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方向。3、 体验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三年级时,同学们已经学过了4个正方向,今天,我们再多学一些,也就是教科书上同学们使用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方向,人们把这4个方向叫做副方向,有了它们,使用地图就会更加方便、准确。现在老师带大家做一个练习。请同学们将自己面前的课桌当作地图,按照上北下南、左系右东确定4个正方向。课桌前面是北,靠近自己身体的一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然后我们来认识4个副方向。”教师告诉学生,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北,北与系之间的方向是西北,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南,南与西之间的方向是西南。课桌的4个角正好代表这4个副方向:东北右上角、西北左上角、东南右下角、西南左下角。教师在讲解时应当为学生做示范。4、 方向游戏。教师在确定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后,组织学生做游戏。教师随意喊出4个方向,让学生正确地摸到相应的桌角。5、 方向练习。教师在黑板前面挂好地图,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运用四个副方向说出它的位置,让学生体会有了4个副方向,寻找起来就更加方便。6、 全班讨论。“上次老师布置同学们从高处观察自己的家乡,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大家都看到了什么,然后大家再想一想,你看到的景色在家乡的什么方向上?”7、 小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根据自己的观察,完成教科书第7页的观察记录。 教学后记:通过结合书中介绍的家乡图,以及用眼去观察自己的家乡,学生的体验较深,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家乡。大多学生能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幅方向。课题2 用手描绘家乡教学目标1、 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2、 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方向的认识。教学准备1、 准备4或8张白纸,学生人手一份彩笔。2、 检查并保证学生都进行了从高处观察家乡的活动。教学过程1、 导入。用几分钟的时间评价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扬把握方向正确的学生,进行上一节课的游戏或练习,复习4个副方向。2、 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议论一下教科书上的学生是怎样描绘自己的家乡的,并谈一谈对这些图画的看法。3、 小组准备讨论。布置任务:“每个同学都从高处观察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每个小组为家乡画一幅画,要求是每幅画表现家乡一个方向上的景色。”将学生分成4个或8个小组,指定各组要画的方向。提醒学生,要先讨论一下,看到了什么,然后决定画什么方向,都画哪些内容,进行分工,最后进行绘画。4、 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并介绍本小组的绘画作品。5、 教师小节。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1、 向家长介绍这两次课的学习内容。2、 向家长了解自己的老家在哪里,有什么特点。教学后记:在巩固4个正方向和4个幅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家乡的某个地方去描绘一幅家乡图,收到较好的效果。主题二 从地图上看家乡(4课时)课题1 用心体会家乡教学目标1、 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2、 认识家乡的多样性。3、 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教学准备1、 就教科书中涉及四川省的内容做必要的了解和准备。2、 按照教科书中介绍的四川的方式,就本地区的相关内容做适合的准备。3、 为学生准备一些书籍、画报等。教学过程1、 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并询问有无同学到过四川,然后按照教科书的介绍,简单的议论一下四川省的情况。2、 全班讨论。作者是怎样讲述自己的家乡的,她都介绍了哪些方面(主要介绍了四川的地形、地貌,还介绍了一些风俗习惯)。3、 小组讨论。询问学生:“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一下自己的老家在哪里,都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按照老家的不同,分成小组,分别像作者那样,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老家,介绍要以地形、地貌和风俗习惯为主。”小组准备:确定介绍的内容,进行分工和练习。4、 全班交流。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做介绍。5、 小节,布置教庭作业。家庭作业1、 告诉家长自己今天新了解到的同学们的老家的情况。2、 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一起讨论教科书第1419页呈现的下一个课题的内容。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对四川省(地形、地貌、风俗习惯)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乡。课题2 走进不同的家乡(2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2、 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3、 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4、 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1、 找一幅本地区的地形图。2、 找有关本地区温度的统计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415页的内容。2、 探究活动。提问学生:“这两页上有一幅地图,是什么地图?它于周围的几张照片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一长专门的地图,教科书告诉我们,它叫做地形图。那么,什么是地形图呢?请同学们进行思考与探究,自己找出答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地形图,做出正确回答。什么是地形?(地形指地表的形态,包括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大类。)地形图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地形图通过什么告诉我们?(分层设色的等高线,不同颜色的线代表高度不同的海拔。)地形图有什么用途?让学生自由讨论。3、 小组合作活动。讲学生分成小组,分配给每个小组一张本地区的地图,并且指定一个地方,请每个小组根据地形图准备以下问题:这个地方的地形如何、地势如何、海拔是多少,然后向全班进行汇报。4、 全班自由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地形图,可以把地形、地势看得一轻二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现在大家说一说,教科书第1415页的地形图与周围几张照片有什么样的关系?(每幅照片表现了线条所指地区的地形。)然后稍作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注意各地的显著差异,使学生感受到祖国领土的辽阔,并用教科书第15页豆博士的话作为概括。5、 小结。第二课时1、 导入。“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与成人一起讨论一下本课题的内容,现在,就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对于教科书第17页的两幅统计图有什么想法?”2、 探究活动。围绕两幅统计图展开。1) 先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并通过提问帮助他们真正理解统计图所传达的要点。2) 提问学生:“我国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哪里?降雨量最多的意思是什么?(是我国在一年中平均下雨最多的地方。)我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是哪里?降雨量最少的意思是什么?(是我国在一年平均下雨最少的地方。)3) 我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意思是什么?(是我国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比其他地方热。)我国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意思是什么?(是我国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比其他地方冷。)4) 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我国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5) 为什么年最高气温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年最低气温也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3、 自由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不论生活在哪里,人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样的主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两幅统计图及周围的几幅照片,同学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壮丽多姿。在祖国的不同地区,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温暖;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湿润,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们,会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617页上的照片,并谈一谈他们所了解到有关的情况,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降水量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及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4、 游戏活动。以同桌为对手,互相提问,为不同的民族寻找家园。在此之前,与学生简单讨论,保证他们懂得如何看民族分布图。5、 小节,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用今天学习到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最低气温考一考周围的成人。教学后记:带学生走进不同的家乡,他们都感到较新奇,结合图片的介绍,学生对不同家乡的地理环境已有了了解,知道气候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课题3 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目标1、 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2、 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3、 提高合作能力。教学准备1、收集到的学生介绍家乡的记录、学生画的不同方向的家乡景色等。2、装订家乡手册所需要的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与学生家六一下上次课布置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如有多少成人不知道正确答案。2、 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卓玛的信,然后进行讨论。阅读教科书第20页下方的文字,然后进行讨论。3、 全班讨论。组织学生一起回忆一下,到目前为止,这个学期都学到了哪些内容。(观察家乡,学习了4个副方向,完成了观察记录,按照不同方向为家乡作画,介绍了不同家乡的地形、地貌和风俗习惯,了解了我国的气温等。)4、 制作活动。“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将他们学习到的有关家乡的内容装订成家乡手册,今天,我们也来装订自己的家乡手册。”依据实际情况决定具体的方式,并将材料分发给学生。5、 学生互相展示并交流自己制作的家乡手册。家庭作业向家长展示在课上制作的家乡手册,并告诉家长自己机在其中的贡献。教学后记:本节课通过阅读卓玛的信,初步认识了她的家乡(地理位置、家乡特色等)经小组合作,学会了如何制作家乡手册。教学后记:本单元从引导学生以不同角度和方向仔细观察家乡入手,让他们自己动手绘画家乡,并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增进对于家乡的感情。通过学习,学生对家乡的体验较深。附送:2019年四年级思想与社会上册 过去的游戏真有趣教案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1. 通过体验,发现过去游戏的特点。 2. 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中的快乐,加深同学之间的友情。 3. 比较过去和现在的游戏,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教学准备 教师: 1.课前布置了解作业。2.准备一些传统游戏玩时所需的用具,如:牛皮筋,沙包,滚铁环等。 3.按照小组数目印制传统游戏规则。学生: 1.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一些传统游戏的玩法、规则。2.准备好自己所玩游戏的用具。3.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游戏。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1.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玩些什游戏?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简单介绍一下) 2. 老师谈自己小时候的一些游戏. 3. 检查课前布置的了解作业: 请讲讲家长或成人们小时候爱玩的游戏,玩法及规则.二. 阅读书本1. 阅读思考: 说说大人们小时候都玩些什么游戏? 今天同学们玩的游戏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2. 小组讨论. 3. 汇报交流: 过去的游戏是简单的木棍、铁圈、玻璃弹子、沙子、橡皮筋就地取材,有什么玩什么。在那“空旷”的年代,有的是大片的空间和泥土。 过去的游戏,大都是集体参与的。 男孩的游戏雄赳赳气昂昂充满火药味,非要决出胜负不可:滚铁环、抽陀螺、斗鸡、撞拐子、骑马打仗、打弹子 女孩的游戏充满技巧:丢沙包、跳格子、跳皮筋、过河、翻绳、剪纸、斗斗飞 男女不限:玩泥巴、吃野果子 三、体验活动 今天,请大家玩一玩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游戏!游戏需要一定的规则,我们一起先来学习规则! 简介规则. 学生分组,商量选定游戏,选出负责人. 分发游戏规则. 游戏开始.(注意安全,活动场所自定,时间25分钟左右.) 四、整理小结 1、过去的游戏好玩吗? 2、向家长介绍自己今天在学校玩的游戏,问问他们是不是也这样一来玩? 3、把自己游戏中的体验及游戏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用日记记录下来. 五、课外延伸 1.去现在游戏的联系? 2.出新花样,对传统游戏进行改造,赋予传统游戏新的内容,使传统游戏有新的玩法。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玩了一两种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游戏,大家玩的很开心.下面请你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二. 交流活动1. 分小组交流.(注意不同于上节课,以利于交流广泛新鲜.) 2. 问题讨论: 过去的游戏与现在的游戏相比,有那些特点? 为什么那时候的孩子喜欢玩这些游戏? 哪些游戏我们现在不玩了,为什么? 哪些游戏我们现在还在玩?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你最喜欢的是哪些游戏,游戏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什么? 3. 汇报. 三. 整理小结.1. 游戏特点:多在室外进行;不需要专门的用具,不需花太多的钱;需要身体运动,像跑和跳;很多游戏是要几个人一起玩,需要大家互相配合. 联系实际原因,那时的家庭居住面积小,室外活动空间大,兄弟姐妹多等. 2. 小结: 游戏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内容的游戏.但过去的很多游戏至今还吸引着我们,并给我们带来快乐.健康活泼的游戏会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欢乐,有益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多一些交流,会使我们从中体验到伙伴之间的友谊和快乐. 四. 课堂作业1. 完成书本40-41快乐的游戏体会. 2. 同桌读读上次写的日记,互相点评. 五. 课外延伸. 向其他班的同学介绍一两重好玩的游戏,和他们一起玩,体会快乐,增进友谊. 游戏规则资料 1. 教参79-81页. 2. 补充图片及资料. 1.、滚铁环 热气腾腾的中午,滚铁圈的男孩子开始闹腾。 铁圈在石板路上赛跑:旧石板,比麻子脸还坑洼;铁环爬过,总要轻轻跳起,要用钩子稳住。 伙伴们边跑,边互相传授“秘诀”快跑、快跑,跑得快,铁环就不会倒!男孩子穿着胶底鞋,在满是青苔的石头上跑来跑去,没有人会担心摔倒! 2.玩泥巴 原料上来说,随处可见的黄泥巴自然等而下之,而须从农村池塘里,甚至河里挖出来的青泥才是上等原料。尤其是做枪,青泥做出来的实沉、结实、质地细密,据说放到火里烧能烧出玄铁的颜色,逼近真枪的手感,而黄泥做出来的,则质感疏松,掂在手里不仅没有沉甸甸的感觉,而且粘手.平常玩的都是黄泥,从院子哪个角落里挖出来,用水一和,在水泥地上使劲摔打折腾,等水分蒸发,便可塑造成型。包子、花卷、油条、饺子是常见的题材,坦克、大炮、碉堡则是另一不可缺少的题材 3.打游击 打游击的第一场激烈战斗往往发生在推选谁做坏蛋的时候,那个被千夫所指公认是坏蛋最佳人选的小伙伴,总也无法面对现实,总要脸红脖子粗地争辩一番,若一时语塞,常常吼一声“我不跟你们玩了”,然后,委屈地掉头而去。此时,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扫兴之余,这群革命小战士只好对着远处的短墙、柴垛之类的虚拟目标发动进攻。或匍匐爬行,或急促小跑,不时隐藏于树后、水泥管里,这队人马虽然不会遇到阻击,但闪展腾挪一招一式却丝毫不会懈怠。二是,有人挺身而出,高喊一声:“咱们分伙打仗,开始点兵点将”。于是,孩子中孔武有力的两个人便进行“包袱、剪子、锤”,每次的赢家,就有权优先挑选“部将”,如此重复,直至双方各自拉起一支队伍 4.画丁老头 一个丁老头,买了两鸡蛋,人家说三毛,他说是四毛这些元素在他的笔下拼凑出来,就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虚拟人:丁老头 5.“贴大饼 所有人围成大饼状,两人一组前后站立,游戏从两个人追逃开始。逃的人可以在任何时候“贴”在一组人的前面,于是这个三人组最后的那个人就必须逃跑。如果还没“贴”上大饼就被逮到,就得反追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