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包公审驴》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700634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包公审驴》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包公审驴》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包公审驴》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包公审驴说课稿 北师大版说教材 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智谋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记叙宋朝著名清官包拯,为了帮助穷人刘五把丢失的驴子找回来,巧妙用计找到小偷的住处。表现了包公断案如神。这则故事无论包公还是王五甚至小偷都使用了计谋,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谋,把智谋用在正地方。1、 说学情 包青天是我国舞台艺术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同,一身正气,学生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都有所知晓。基于这一点认识,加上本课故事性强,很容易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2、 说教学目标1 认识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重难点)3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3、 说教法学法语文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情怀,所以我采用“读思议悟”的教学方法以及创设情境法,力求凸显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创设的情境,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读思结合法讨论交流法4、 说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二)课题质疑,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引领学生学习全文有价值的问题。【板书: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 2、自读课文后,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为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我引导学生将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板书:丢驴、告驴审驴得驴】 (三)自学提示,深入学习1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1)引导学生略读这部分,并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 原本是“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却变成“毛色难看”;难怪刘五“惊慌失措” (2)抓住关键词句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3)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2疑问二:怎样审驴?这是课文的重点学习部分(1)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并作批注,勾画出包公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写下自己的体会。(2)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3)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学生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影响,怎样评价他。 3疑问三:得驴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设计意图:落实语文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师生应该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这部分教师始终保持以引导者身份,通过一系列提问和关键词句帮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请同学自告奋勇表演课本剧。(3) 搜集包公审案的故事,开个“智谋故事会”。5、 说板书设计 丢驴、告驴 包公审 驴 审驴 得驴 才智过人 遇事沉着 神机妙算 足智多谋附送: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匆匆说课稿 冀教版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设计理念、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失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比拟性描写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感受语言美。难点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浓郁的情感,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五、教法和学法:为了摆正教学中教师“导”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法、品词析句法。“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六、设计理念: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七、教学准备:(一)多媒体课件。(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八、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初读课文-品读感悟-诵读积累-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第一步、激趣导入,引出“时光匆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播放“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围绕中心,以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第三步、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下面从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1)析文品赏。(出示课件)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2)品词析句。(出示课件)这里的设计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这个环节由读引入写,因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这里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这样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行了知识的迁移。(4)感受追问。(出示课件)这部分着重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教师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然后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让学生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实现难点的突破。(5)首尾呼应。(出示课件)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第四步、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第五步、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九、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设计板书的根本思路是为了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板书设计: 16 匆匆 时光匆匆 珍惜时间 (无奈) 一去不返 留下痕迹十、结束语:语文是充满“诗意”与“美”的艺术,因而,语文教学也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课堂是应该飞扬着灵性,飘溢着诗意,流露着美感,给人以享受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充满“美感”的课堂应该是我们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努力凸现“美”,做到:1、营造氛围美。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中我恰时恰度地利用潺潺又略带幽幽的音乐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美。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沟通和互动,营造出和谐美。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幽幽的音乐的伴引下走进文本,体会情感。使课堂更有实效。2、挖掘文本美。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文本美,特别是语言美,引导学生品尝“语言美”,酿造课堂的“语文味”。3、流露情感美。在教学的过程我以学生自主感悟为本,进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背景穿插帮助理解。用换位思维体会、仿说联想引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走进了文本,深切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联想到自己小学时光的匆匆流逝,更深切地体会到朱自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与无奈的感受。进而反复朗读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环节螺旋上升,使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体会情感。朗读自然做到真情流露,入情入境。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