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98732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年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年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 班级 姓名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物品中,没有放大能力的是( )。A、老花镜 B、一滴水珠 C、近视镜2、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 A、中间厚边缘薄 B、中间薄边缘厚 C、一样厚 3、(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4、蟋蟀的耳朵在( )。 A、头部 B、足的内侧 C、腹部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倍。 A、200 B、XX C、200万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A、相同 B、相反 C、无关7、下面的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 B 、 C、 8、科学家选择( )来观察SARS病毒。A、光学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9、放大镜的镜面直径越大,它的放大倍数( )。 A、越大 B、越小 C、不一定10、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图像范围就( )。 A、越大 B、不变 C、越小二、多项选择题。1、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B ),放大倍数与(C )直接有关。A、不透明的 B、透明的 C、中间较厚 D、中间较薄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ACD)有着密切的关系。A、生活 B、生命 C、生产 D、环境3、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ABCDE )。A、草履虫 B、变形虫 C、喇叭虫 D、眼虫 E、 团藻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后也有放大功能。( )2、在放大镜发明之前,人们只能依靠感觉器官来观察世界。( )3、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5、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6、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 7、我们一般可以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晶体。( ) 8、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 9、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 10、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 )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10分)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 )放大,能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 )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2、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 ),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盐、白糖、( )等。3、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4、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 ),就是它们的“鼻子”。5、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把物体的图像( )。6、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 )。7、随着观察( )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 ),那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五、科学探究。(共38分) 1、写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10分)( )( )( )( )( )2、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在空括号中填上序号。(7分)( )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 )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并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3、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时,就碰到2个难题,请你帮他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8分)(1)从目镜里往下看,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错误: 。改正: 。(2)标本片已经放在载物台上,可从目镜里却只能看到亮圈,却看不到洋葱内表皮的细胞。附送:2019年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加减法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在10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与口算,初步理解并掌握了笔算加法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用加、减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等。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练习。例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例2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例3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练习六。教材十分注意帮助学生化解学习难点。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隔位退位的减法更加困难。为此,教材通过内容的编排分散难点。用两道例题教学加法笔算,前一道例题侧重于计算法则,只涉及一般的进位。后一道例题集中解决难点,专门教学连续进位。同样,笔算减法也安排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减法的计算法则和验算,只涉及一般的退位,后一个例题着重教学隔位退位的方法。相并关系与相差关系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已经在一年级教学了,本单元没有一步问题的新授内容。编排一些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重温学过的数量关系,并初步学习如何确定解题思路,这能为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些铺垫。教材没有单独编排估算的例题,而把估算教学融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和笔算结合着教学。这样安排,体现出估算不是一种完全单独的算法,它与口算、笔算有着内在联系,估算是为了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教材结合计算练习,适当安排一些探索规律的题目和“动手做”。目的是增加计算练习的趣味性和数学思维的强度。学情分析:本单元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能够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基础上,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教学的加、减法计算是小学数学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整数阶段最后一次教学加、减法计算。数学课程标准对整数加、减法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笔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掌握了这些口算和笔算,就能满足继续学习乘、除法计算的需要,如果遇到更大的整数加、减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也可以利用三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进行计算。对学生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要求是,两分钟正确计算3-4题,笔算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的要求是,每分钟正确计算2-3题。学习目标:1.是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整十数家整十数(和大于100)、整百数家整百数(和大于1000)以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能正确地进行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估算。2.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进行加法和减法的验算;能通过估算确定两、三位数加减法的和或差的大致范围,以检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结果的合理性。3.使学生联系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加减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经历探索并归纳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下基本方法,积累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5.使学生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自觉检验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减法笔算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课时安排 19课时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内容:第5960页,例1学习目标:1.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2.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预习设计:1. 口算:5+17 13+8 20+50 18+5 73+6 60+9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口算:15+4 8+9 20+3 7+16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2. 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二、交流共享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三、反馈检测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集体反馈,电脑验证。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四、反思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内容:第61-62页,例2学习目标:能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出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结果。预习设计:54+14 59+14 32+45 37+45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口算。24+45 12+75 36+18 20724+49 15+75 55+18 5020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23+52 35+14 69+13 54+17说说估算方法。二、交流共享教学例2.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三、反馈检测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集体反馈,电脑验证。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四、反思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第3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第63-64页,例3学习目标:1.能熟练口算两位数加减法。2.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预习设计:27+25 18+13 73-13 58-45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二、交流共享教学例3.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三、反馈检测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集体交流订正。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学生列式计算。订正交流。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四、反思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第四课时 练习六(一)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练习六第1-6题。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2.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3.在交流和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结合生活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预习设计:让学生相互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口算(练习六第1题)指名口算。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2.揭示课题。板书:练习六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六”第2题。同桌两人合作练习。2.完成“练习六”第3题。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在教材上用“”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3.完成“练习六”第4题。让学生直接写得数。注意速度。三、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六”第5题。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2.完成“练习六”第6题。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反思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第五课时 练习六(二)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练习六第7-13题。学习目标:1提高提足的对比,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2.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预习设计:让学生编一些两位数混合加减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完成“练习六”第7题。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六”第8题。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2.完成“练习六”第9题。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3.完成“练习六”第10题。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学生口答。三、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六”第11题。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学生各自填表。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六”第12题。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3.完成“练习六”第13题。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四、反思总结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