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40课.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87486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40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9年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40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9年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40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40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欣赏课文独特的选材和精巧的构思。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通过设疑赏析文章选材与构思、品评语言文字等方法学习写作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深沉的父爱,培养学生回报父母、孝敬老人的美德。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以谜语贯穿全文,抒写父爱的精巧构思。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情境教学法。教学时间:课时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抒写父爱的小散文。文章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日常生活与“父亲的谜语”自然地融合起来,以“谜语”为主线把“我”成长过程中的几个生活片段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使文章充满了生活情趣,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细腻而深沉的父爱。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应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浓郁亲情,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温馨,并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有关写作方面的收获运用于自己的习作。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旋律,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但生活中的我们却往往疏忽了一直穿梭在我们身边的亲情。只有那些善于感受生活的人才能捕捉住平凡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爱的芳华。今天,让我们从刘蕊的文中来感受一下我们久已淡漠的亲情。(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电脑出示: 、学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欣赏课文独特的选材和精巧的构思。、感受文中深沉的父爱,培养回报父母、孝敬老人的美德。指定学生朗读。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文。整体感知文布置初读任务:、在读课文中扫除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初读任务。培养学生积累字词的好习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布置听读任务:(电脑出示)思考问题:全文围绕什么情节展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教师范读课文,电脑配乐并出示文中的情节画面。学生摆脱课本,看画面听读课文。听读后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分析构思设疑,引导学生探究:“谜语”在文中有何作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赏析文章构思的精巧之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探寻写作技巧的习惯。体会情感再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亲情。教师深入到各小组,引导学生抓住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分析点评。以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点评,先组内交流,然后班内交流。以读代讲,培养学生欣赏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完成课后“想一想做一做”第二、三题。班内交流答案。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拓展延伸电脑出示:续写句子:母爱如山,在更多的时候,母爱或许只是我们衣衫上一行疏落的针线;只是;甚至只是。然而,当我们遭受肉体或灵魂的灭顶之灾时,多少人或冷眼旁观或漠然离去,这时抚慰我们伤口的总是母亲那慈爱而温暖的目光。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填写,组内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亲情的感悟。课后随笔电脑出示:能把你填入句子中的一个生活细节用具体生动的文字再现出来吗?试试看。生课下完成,互相交流评析。以读教写,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板书设计父亲的谜语刘蕊猜谜语教谜语寄谜语变谜语22看不见的爱【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安详”、“微笑着”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语调。3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目标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2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爱的名言。【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读懂了什么?2交流:有什么感受,读懂了什么?3同学都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很多同学都谈到了母亲爱孩子。这究竟是一份怎样的爱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到字里行间去细细品味。二、走进母亲,深入感悟母亲对孩子的爱。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哪儿可以感受到母亲的这份爱,把这些句子划出来。2交流找到的相关句子。3读句子。4重点研读:那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1)表演体验你能学着母亲做一做吗?捡起石子,递出去。做着,做着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2)你再默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吗?3)讨论:母亲为什么要孩子打弹弓,并且要一直捡着,递着。4)感情朗读。 5)同学们,此时母亲递出去的仅仅是一颗颗石子吗?她还递出什么?6)讨论:母亲为什么一直安详地微笑着?三、走进孩子体会孩子对母亲的爱。1母亲的这份爱,这份鼓励和支持,孩子感受到了吗?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划下来。2重点研读1)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见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2)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转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四、拓展延伸,抒发情感。1小练笔:走出不久,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碎裂声。我转过身如果此时,作者转过身,他会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又会想些什么?你能接着写下去吗?2同学们,课文学完了,我们回过头,再来有感情地读读课题,这看似看不见的爱,你体会到了吗?体会到了什么?3课外拓展我们的成长同样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关爱,想想从哪些细小的事情,你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爱,把它写在日记里。附:板书设计看不见的爱小男孩: 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母 亲: 鼓励赏识、执著坚韧23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目标:1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2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3学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2、细致地观察和细腻地描写,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教学过程:一.“男子汉”,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马上联想到:顶天立地、敢说敢为、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等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三、检查预习1、 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字不堪设想( ) 嘴馋( ) 翘起来( ) 倔强( ) 恍惚( )嗫嚅( ) 胆怯( ) 沮丧( ) 风靡( ) 抱歉( ) 搀扶( ) 潦草( ) 橘子( ) 着急( ) 人头济济( ) 轮廓( ) 防碍( )2 、解释下列词语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恍惚:不真切,不清楚嗫嚅:想记住有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四、解题1、 你觉得男子汉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你心目中的男子汉是怎么样的?)( 坚强、勇敢、宠辱不惊、临危不惧、能保护老弱病残、男儿有泪不轻弹、好男儿志在四方、有谋有勇)2、 生活中、电视作品中、历史人物中、文学作品作品中,你认为哪些人物是“男子汉”?3、 你觉得自己是“男子汉”吗?五、整体感知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2、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他身上已初步表现初了男子汉的气概: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勇敢、直面现实、挑战自我、天真幼稚、可爱沉着等性格特征,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要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3、再读课文,说说小男孩身上有哪些让你感动、值得你欣赏或引起你共鸣的地方?4、探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启发:一个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很多,如果不好好组织材料,将会显得杂乱无章。看本文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材料的?(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六、积累感悟。小男孩的性格如此鲜明,得益于作者生动入神的描写。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画出你认为写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并作赏析。(小组交流)24十年后的礼物【教学目标】1 自主识字;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破折号在句子中的作用。2 了解插叙;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读懂课文内容,知道大音乐家以奇妙的方式,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给他人送去了比任何东西都珍贵的礼物,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教学重难点】感受达格妮心理的变化,感悟礼物的珍贵。【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 、课题:24 十年后的礼物(指名读齐读) 交流:你重读哪个词?为什么?2、 预习反馈:著名作曲家( ),在相隔( ),把( )。3、边欣赏乐曲,边简介作者:爱德华葛利格是挪威的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把挪威的民间歌曲和舞曲融汇于自己的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很受人们的推崇。二 交流互动、整体感知。1 、自由读全文,思考:大音乐家居然送礼物给一个普通小女孩,而且是在十年之后,你觉得这是件怎么样的礼物?读后交流三 学习课文,体会情感。过渡:想像你就是那个小女孩,收到礼物时会什么样子呢?1 、媒体出示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指名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根据出示的内容做动作那当时达格妮的心情如何呢?(惊讶)议一议:达格妮为什么“惊”?(为什么“喜”?)2、起初,由于心情激动,达格尼无法静听音乐。渐渐地,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了。媒体出示:她听到了喧哗的森林,咆哮的大海,鸣唱的小鸟,吹笛的牧童说说这句话不对在哪里再出示: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 个别读理解“喧哗”、“咆哮”1)出示“喧哗”:读解释;文中指;给“哗”字模仿风吹林动的声音。2)出示“咆哮”:读解释;文中指;给“轰”字模仿波涛澎湃的声音。再读,注意轻重缓急(有必要的话师读)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声音的省略,你还能想象她会听到哪些声音呢?想像说话:沉浸在乐曲中的达格妮听到了 、 、 、 ,她还听到了 3、过渡:这是来自故乡的声音,来自挪威西部一个面朝大海、背靠大森林的美丽地方的声音(美景)。啊,她一下子明白了!让我们跟随她的思绪回到十年前看看课文哪几节是写十年前事情的?(4、5节)师:这是一段“插叙”。解释“插叙”(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介绍过去或其他的情节,我们称这种方法叫“插叙”。)(1) 齐读第四节。这节写什么(2) 根据这节内容提提问题(估计有些问题)师:你收到过陌生人的礼物吗?爱得华为什么要送这个不寻常的礼物?我们得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3)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画面一:秋色尽染的森林(师旁白):那是一个秋天,山林的秋装上,挂着一片片如金子和铜锤成的千千万万片薄薄的叶子,尤其是那杨树的叶子,连小鸟的歌唱都会使它们颤动。画面二:林中散步的音乐家(师旁白)作曲家爱德华葛利格正在近郊的森林里漫步。整个森林,使人心悦神怡,磨菇发出清香,树叶悉索低语,临海一面陡坡上的树林,更是令人陶醉。在那里,你可以听到海浪击岸的声音,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树苔在润湿的空气中怎样滋长着, 画面三:捡枞果的小女孩(师旁白)这时,林中走来一个金发的小姑娘,提着篮子在捡枞果,她是守林人的女儿。音乐家和小女孩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请学生展开想像,可以同桌合作说一说。交流:a、学生表演 b 、师生互动师:看了表演,你们是否明白了这两个问题:(1)爱德华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小女孩?为什么十年后送她?4、我们明白了。可有一个人不明白,是谁?达格妮怎么想的,读读相关的心里活动。你能发现她的心里有什么变化吗?(相信不信)5、过渡:是呀,任何一个人可能都无法相信一个十年的约定,这份礼物现在收到没有?(1)得到这份礼物的心情(喜悦)带着喜悦之情读(2)还有什么(幸福)带着幸福的甜蜜读(3) 对比读读,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出示:这是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师: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礼物呢? (交流)师:大音乐家信守十年前的诺言,送给偶然相遇的小姑娘一份珍贵的礼物,并深深祝福她,以至于小姑娘感动极了,眼泪流满了双颊,这是(感动)的泪,这是(喜悦)的泪,更是(幸福)的泪。(补充去世的资料)6、音乐会结束以后,此时的达格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她来到海边,高声地说媒体出示:生活啊!我爱你(1) 破折号有什么作用?指导学生朗读。(2) 如果改为句号怎么读。再读三、总结:十年后的礼物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守信,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妙,这是任何金钱也买不到的。真可谓人间处处是真情,愿这份情感伴随达格妮一生。 附板书: 24、十年后的礼物 相信不信惊讶激动25猎人海力布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2读、说、议、演、写贯穿教学过程 ,把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同师生学习过程结合起来。3师生共同学习,体会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课时安排 2课时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或自编一些民间故事的开头(35个),展示方法可用课件展示。(2)学生课下阅读几篇民间故事,把最感兴趣的12个记下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说一说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民间故事吗?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或者机智幽默,或者歌颂善良美好,或者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简要地讲给大家听!(发言者每人分种左右,要求把故事梗概说清楚。)(此过程看似无意,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尤其是“简要地说”更要求学生能抓住线索,理清条理,弄清故事大意,即抓住主要内容,此过程预计5分钟。)二、读一读师:同学们,猎人海力布是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吧!(或朗读、或默读,或轻声读,课堂上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读。此时的读不是细读、精读。而是摸清脉络,弄清梗概的读,此过程约57分钟。)三、写一写师:大家都已读过课文,下面请大家用10分钟的时间为这个故事写一个内容提要,约150字左右,要求故事完整清楚。(有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写”比起“说”更郑重了些,而且每个人都参与了,动手了,练习把全文缩写150字的“内容提要”,实际就是在“抓主要内容”,而且又和“练笔”有机地结合实际起来,这样可以达到“一石两鸟”的目的,此过程约为10分钟左右。)四、议一议师:同学们,猎人海力布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流传至今,为人们传颂。那么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下面请大家再细致地读课文,提起笔,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在全文中,有多处令人感动的地方值得深入体会。1第2自然段中“他热心帮助别人敬爱他”2第36段中,海力布和小白蛇的对话,他不求回报,不要珠宝等细节。3第79段中,海力布劝大家搬家的三句话,及他牺牲后大家沉痛的心情等。以上这些是备课时预想的“感动”语句,尤其海力布三次劝大家搬家的话要重点通过读、说来体会。文中还有许多感人之处,学生提出,教师相机引导。师生在此过程中体会、感悟,为后面表演打基础,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第二课时一、演一演师:同学们,为了把这个动人的故事再现,请大家自由结合成“表演团”,先商量一下,然后把你们认为最感人的情节演一演,好吗?(此过程重在情感的熏陶、感染。如“救乡亲”一部分,学生要想:海力布只有三句台词,但情真意深,怎么演?乡亲们会有什么想法,怎么演?鼓励学生能根据课文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和创造性的表演,此过程约为10分钟。)二、理一理师:同学们,学习了“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那么这个故事为什么那么吸引读者呢?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有曲折的情节,环节紧密相扣,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板书图示:(“文似看山不喜平”,此环节意在使学生知道,一篇文章,一个故事要想写得生动,吸引人,要有曲折的情节,合理想象。)三、编一编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故事开头续写故事,或者自己设计开头编故事。要求发挥想象力,把故事编得曲折动人,争当“编故事大王”!拟提供以下开头(35个)(1)“一个穷苦的青年,有一天上山砍柴,捡到一把金斧头”(2)“一个孩子,得到了一幅画。忽然有一天,画上的东西活了”(3)“一个穷人,一个富人,在一个寒冷的日子分头上街去找温暖”(此处题目可教师拟几个,也可以让学生自拟,编写过程约1520分钟。)四、评一评评讲过程要注重大胆合理的想象,和曲折动人的情节,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适当点拨,约10分钟左右。大仓老师1、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啧啧、溜号、挑剔、若无其事”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大仓老师的重点语句。3、学习记叙大仓老师的两件事情,重点品读描写大仓老师的语句,感受大仓老师有活力、幽默、真诚、正直的特点。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重点段落,对有关语句进行品读,深切感受大仓老师的优秀品质。三、教学难点有效开展读写结合,进行想像补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四、教学准备1、老师:相应的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1)将课文读通读顺,查字典理解“溜号、挑剔、理会”。(2)简要地写出关于大仓老师的两件事的内容。五、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1、今天,我们要去认识日本的一位姓大仓的老师,他是作者市太心目中最喜欢、最崇拜的老师。那么到底这位老师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回忆一起去认识这位大仓老师。2、揭示课题,齐读。(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1、分段读文,理清脉络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大仓老师的两件事。下面,老师请两位同学分别来读大仓老师的这两件事。随机正音:“怦怦(png)直跳”、“紧绷(bng)”、“拘谨(jn)”这几个字的读音。2、简要地说说这两件事的主要内容随机板书:自我介绍对“俺”字的态度(三)学习第一件事,初步体会人物品质1、小组合作写大仓老师的介绍当大仓老师第一次来到同学们中间,他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他的自我介绍有些与众不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的3-5小节,用“”划出描写大仓老师的语句,然后四人一组为大仓老师写一段关于外貌、性格和品质特征的文字介绍。(各自读文划句小组交流句子讨论文字介绍的构思一人执笔)2、交流介绍,并说说依据文中的哪些内容为大仓老师写介绍的。随机出示课文第3、4、5节中的相关句子要点:(1)“大仓老师穿着一身制服,留着平头,只见他一下子跳上领操台,开始讲话。”(外貌特征:一身制服,留着平头;性格特征:充满活力)小结:课文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大仓老师充满活力。板书:有活力(2)“我就是刚才介绍的大仓,名字叫大仓,可家里既没有大仓库,也没有小仓库,只有一间小板棚似的草房。”(性格特征:风趣幽默)(3)“家里很穷,是吃大麦饭长大的。”(品质特征:真诚坦率)小结:课文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大仓老师的幽默坦率。板书:幽默坦率3、指导朗读(1)这样一个幽默、真诚的老师,学生还是第一次碰到,怎么会不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想像自己就是大仓老师,带着真诚把这段自我介绍来读一读。(2)谁愿意当一回大仓老师?(指名读、齐读)(3)背一背。4、出示第5节,引读,理解“啧啧”。这样独特的开场白,这样幽默而不失风度的老师,激起了同学们的好感,学生中(引读:马上响起一片啧啧的赞叹声),因为(引读:我们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开场白)理解“啧啧”。学生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声?(生交流)(四)学习第二件事,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情,感受大仓老师的为人正直1、大仓老师的一番开场白,在每个学生心中都荡起了涟漪,而和大仓老师的家境同样贫困的市太就更期待大仓老师的课了。所以他(引读第6节)。2、理解“溜号”。3、自由读第二件事市太给自己规定:不溜号,用心听。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大仓老师的课上会有怎样的表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20节,用“”划出描写“我”心情的语句,然后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4、交流,随机出示句子我也举起了手,却没有被叫到,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突然把右手高高地举起来:“还有,老师!”我的心紧张得怦怦直跳,五十名同学的眼光一下子落到我身上。我一鼓劲站了起来,清楚地大声回答:“俺!”在这讽刺般的笑声中,我头一次感到自己竟这么傻。然而说出去的话是收不回来的,我脸上发热,低着头坐在那里。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6、引读7-14节(生读“我”的表现)7、“俺”这个答案让“我”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我尴尬得满脸通红。突然(引读:有人站起来表示异议:“老师,川本老师说过,俺是下等人讲的话,不能用。”)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俺”这个字到底可不可以称为自己?(区分“俺”和“下等人”的意思)8、了解大仓老师是怎样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体会人物品质。(1)大仓老师知道“俺”当然可以称为自己,面对山本春美的异议,他的态度是怎样的?谁能够找到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若无其事)出示句子:大仓老师根本没理会春美,他若无其事地在黑板上添上一个格外大的“俺”字。(2)联系上下文理解“若无其事”A理解“若无其事”B联系“若无其事”,说说为什么用“理会”,而不用“理睬”(3)大仓老师此时并没有说话,而是用自己的神情和行动支持了“我”的答案。那么这行动意味着什么呢?你们能替大仓老师说一说吗?选择一句或几句来交流。出示:大仓老师添上更大的“俺”字,好像在对市太说:“。”大仓老师添上更大的“俺”字,好像在对春美说:“。”大仓老师添上更大的“俺”字,好像在对同学说:“。”(生交流)(4)指导朗读大仓老师用自己无声的行动支持了正确的答案,真是一位公平的好老师。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大仓老师的公平、公正吗?(指名读、齐读)(5)尽管大仓老师肯定了“俺”这个答案,但春美可不罢休,他(引读18节),大仓老师盯着春美的脸,沉默了一会儿,答道(引读19节)出示句子:大仓老师盯着春美的脸,沉默了一会儿,答道:“现在不是在讨论可不可以用这个词。”他的声音不高,但是很有力,说罢便紧绷起了嘴唇。(6)理解插叙小节的作用。大仓老师为什么会沉默?在那一刻他究竟在想什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16节想一想。(春美家在当地很有权势,得罪了他家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经过一番内心斗争,大仓老师决定宁可自己有麻烦,也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生交流,随机理解“挑剔”)随机板书:正直(7)指导读句大仓老师正如我们所想的,非常有力地对春美进行了指责,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大仓老师肯定而有力的回答再次震撼了同学们,令我们更加敬佩他了。请同学们带着敬佩的感情一起读这句话。(8)引读21节大仓老师以自己的正直维护维护了“我”这个穷学生的自尊,使“我”不再害怕读书,难怪作者说(引读:连我这样生来就讨厌上学的人也开始感觉到上学的乐趣了。)(五)感悟大仓老师的品质1、课文通过对大仓老师的语言、行为、神态的描写,使大仓老师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学习,你了解到大仓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了吗?2、生交流3、小结:这篇课文的作者木山捷平后来成为了日本著名的作家,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大仓老师的课。附板书:26大仓老师自我介绍有活力、幽默、真诚对“俺”字的态度正直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珊迪的同情,教育学生做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2、默读课文,以地点变换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发生发现,请求乞求”两组词,能用“猜想、断定、诚恳”造句。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对小珊迪神情和言行的描写是为了表现小珊迪关心他人、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2通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发展的不同地点,给本篇课文分段,从而懂得记事文章分段的不同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师范读引入课题。 (一)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 1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谁? 2他起先干什么到后来又怎么样了? 3体会老师是用怎样的语调读完全文的? (老师用悲伤、低沉的语调读了一个名叫小珊迪的孩子被迫卖火柴为生,又不幸被马车撞倒,最后悲惨死去的事) (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悲惨的故事,板书:15小珊迪 二、激发感情。 ()请同学自由轻声读全文。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读了这个故事,小珊迪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由此你对小珊迪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珊迪贫苦的样子,小珊迪为了不受饿,乞求“我”买他的火柴,对弟弟今后生活的关心,生命垂危时不忘还钱给我,对小珊迪产生了同情、可怜、佩服) (二)请同学默读全文。 把这篇文章分为三段,说说分段依据。 1按地点变化(旅馆门前旅馆里珊迪家) 2事情发展顺序 分三段(一)(l8)(二)(911)(三)(1214) (三)学习生字新词。 纠jiu 纠缠小珊迪和我纠缠什么?要我买火柴。 盒:he 是量词合皿与盘、盆字形上的区别。 乞:qi 乞求“乞”不要写成“气” 猜:cai 平舌音 轧:ya 轧死 ya 轧钢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个别、分组、集体读课文。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听第一段录音,找出小珊迪几次请求我买火柴,又分别是怎么说的? 请请求(想了一会儿)乞求 (二)师生共读,师读同事或“我”的话,生读小珊迪,体会哪句句子感情最强烈,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第七节中的话感情最强烈。 从“乞求”一词看出来。 区分: 请求: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 乞求:请求给予。 读第3、7节,要分别说出感情。 (三)齐读对话部分,从中仍可以体会小珊迪当时的处境吗? 饥饿极了,为了得到微薄的收入不惜降价立刻卖掉火柴,他实在是太饿了,他需要钱买食物吃。 (四)小珊迪不仅饥饿,而且很寒冷,从哪句话看出来。 小珊迪的外貌(穿着、脸、脚) 在这么一个严寒的日子里,小珊迪又冷又饿乞求过路人买他的火柴,最终他的火柴有人买了吗? (五)齐读第8节,思考: 1小珊迪换零钱,过了很久还没回来,我开始怎么想?后来又怎么想? “我”开始想可能受骗上当,后来又认为小珊迪不是那种人。 区分: 猜想:猜测(可能) 断定:下结论(肯定) 2再默读,“猜想与断定”两个词语可以交换顺序吗?我后来为什么肯定小珊迪不是那种人呢? 顺序不可交换 因在后来我想到所以我断定 出示句子: 诚恳:真诚而且,恳切。 信任:相信而敢于托付。 (六)有感情地齐读第一段,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饥寒交迫的小珊迪乞求“我”买他的火柴,“我”花一先令买了两盒火柴,可是卖火柴的小珊迪没有把零花钱送回来。 那么到底是作者的猜想对,还是作者的断定对呢?下一节课再学习!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小珊迪的处境? 寒冷饥饿 2.经他再三请求,我才用一先令买了两盒火柴,可小珊迪为什么不把零钱送来呢?我猜想可能上当。但我后来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到底是猜想对呢,还是断定对呢?2、 学习第二段。 (一)默读第二段,思考小珊迪为什么没有把零钱送来?小珊迪在换好零钱往回跑的途中发生了什么事?“我”是怎么知道的? 小珊迪在换好零钱往回跑时,因为心急,怕我等得不耐烦,跑得快了,被一辆马车撞倒。 小珊迪让弟弟送零钱来,我是从他弟弟的话中知道的。(二)板示:这个男孩子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 问:“找了一会儿”说明了什么? 钱放得很好,正因为贫穷,所以一点点钱都很宝贝。(三)读利比的话,体会小珊迪诚实可贵的品质。 小珊迪饥寒交追,又不幸被马车撞倒,在生命垂危时,仍委托弟弟送还应找的钱,可以看出小珊迪有什么品质? 有可贵的诚实的品质。三、有感情地朗读,说说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珊迪让弟弟找上门来,归还应找回的零钱,“我”才知道他已被马车撞伤了。 小结:通过第二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珊迪是由于被马车撞伤而延误了送钱的时间,但在他撞伤后坚持让弟弟送回了“四便士”,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起珊迪的可贵的诚实的品质。 那么,小珊迪的命运又如何呢?四、学习第三段。(一)默读第三段,思考小珊迪死前最放不下的是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 小珊迪死前最放不下的事就是弟弟以后的生活。 因为他无限深切地关怀弟弟,他俩相依为命。(二)自由轻声读小珊迪的话,从中又可以知道小珊迪怎么样? 很善良(三)着重指出一个感叹句,两个问句该怎么读?读出怎样的感情? (对弟弟的关心,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这是一个多么诚实的孩子,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折磨着他们,如今又要把小珊迪推向死亡的边缘,作者被他们的悲惨遭遇所同情,所以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 1什么叫目不转睛?珊迪为什么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我? 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看。 表现他很惊喜,很感激我。 2“消失”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说明了什么? 消失,消逝,没有了。 珊迪死了,眼睛里的亮光消失了。 3齐读第14节,仔细琢磨词语,读出感情来。 指导朗读。 4齐读第三段,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可怜的珊迪终于死了。“我”答应永远照顾他的弟弟。五、感情朗读揭示中心。 珊迪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六、小结。 珊迪是个小孩子,诚实善良,却悲惨地死去了,如果珊迪这次未遭车祸死去,那么他的命运,弟弟的命运又将如何呢?(组织讨论) 像珊迪这样的穷苦孤儿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是难以生存的。从而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的憎恨。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八、课外阅读 板书:15、小珊迪 饥寒交迫寒冷:又薄又破又红又肿 饥饿:不惜降价卖火柴 诚实:生命垂危时不忘还钱让弟弟送来 善良:深切关心弟弟的今后生活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二、教学重点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复述课文。三、教学难点1、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2、感受澳大利亚人民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都能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四、教学准备1、 老师:相应的课件。2、 学生:预习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试着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五、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以体现一个城市人民的整体素质,大家知道文明素质是指哪些吗?学生交流。(公共场所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耐心热情回答询问;友善对待外来人员;爱护绿化、遵守公共秩序)2今天,我们就来到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板书课题: 28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齐读课题3学生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屏障”?“人造屏障”的意思是什么?在文中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造屏障”?为什么打引号?)4交流:通过预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一一解决。(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默读课文,完成填空:本文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 车况 )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3?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轻轨列车时,( 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 )自发地用( “人造屏障” )帮助我们化解了( 小外孙的“撒尿危机” )的事情。(三)感情朗读,复述课文:1、学习1?2节(1)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从1、2小节中了解到什么?学生交流:澳洲人非常文明。哪些地方看出?交流出示: 陈旧 宽敞整洁 舒适快捷上班高峰 座无虚席 纷纷让座环境安静 阅读书报 闭目养神 压低嗓门 窃窃私语(2)有感情地朗读好1、2小节。说明:多让学生个别读一读,感受安静文明环境,让其身临其境。(3)请用上“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而是”选择一个内容说说。(4)根据所出示的词语连起来复述课文1、2节。说明:先让学生运用关联词选择一个内容说说,再根据所出示的词语连起来复述,由易到难,设置坡度。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澳洲人的文明素养很高,他们有着多么良好的公民意识,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5)澳大利亚人的文明素养很高,平时是这样,遇到特殊情况也是这样。2、学习3-6节(1)指名读3-6节,思考:课文中的“人造屏障”是指什么?(“人造屏障”是由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一圈。)(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造屏障”呢?你能不能说说原因。(为了帮助要撒尿的小外孙解决燃眉之急)(3)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默读3-6节,用浪线划出“我”和女儿告诫、提醒、责备的语句;用直线划出小外孙变化的有关语句。交流出示:我见小外孙上了列车后时不时地拉开易拉罐喝着,就告诫说:“你这样喝个不停,万一小便急了怎么办?”女儿也提醒他说:“外公说得对,轻轨列车上是没有厕所的。”“啊呀!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女儿责备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看你到哪里去小便。”开头他还强忍着,只是悄悄地对他母亲说:“妈咪,我想撒尿。”这时被小便憋得面红耳赤的小外孙,索性哭鼻子,耍脾气地高声嚷了起来:“妈咪,我熬不住,我要撒尿啦!”(4)品读这些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撒尿危机”。说明:以解决危机为课文重点,抓住“告诫”、“提醒”、“责备”等提示语指导朗读,围绕文明习惯指导教学。同时读好小外孙变化的语句(悄悄?面红耳赤?高声嚷),体会“撒尿危机”。(5)小外孙的这声嚷嚷,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掷了一块石头,原本静悄悄的车厢,顿时掀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骚动”一词与前文的哪个词语相呼应?(第二小节中的“安静” ),“骚动”是对安静环境的破坏,进而转为“牵动”,牵动什么?齐读第5节说明:文章告诉我们一种文明的习惯需要大家来维护,课文前两节渲染一种习惯,联系上文,有一个词很重要?“安静”,与“骚动”相呼应,“骚动”是对安静环境的破坏,进而转为“牵动”,牵动什么?文明的状态下解决困难。不光是解决危机,所做的都是维护文明的习惯。(6)展开合理想象填空并复述:面对小外孙吵着要撒尿,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牵动了满车厢乘客的心。一位金发女郎 ,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 , (谁,怎么做) 说明: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口头复述的训练,是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再创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7)复述方法指导。像刚才这样的复述,我们称之为详细复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详细复述,能吸引听众,牢牢抓住听众的心。而在时间有限,别人也只需要大致了解事情的经过。我们就需要简明扼要把事情讲清楚。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复述方式。(四)总结交流: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2、墨尔本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城市。”不仅仅是因为它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更因为它充满了人情味,时时让人感到温馨。在商店里、在车站、在路上,随处可见的是微笑。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29真正的愤怒教学目标:1. 自主识字若干,理解并积累“龟裂、咆哮、苟延残喘、作孽”等词语。2. 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根据提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 能够静心阅读,边读边思,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感情的作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通过对人物细节描写的研读,体会主人公把水看得比整个世界还重要的感情,进而懂得要珍惜水。教学重点:能精心阅读,边读边思,理解课题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的研读,体会他们把水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珍贵的情感。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的研读,体会他们把水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珍贵的情感。教学过程:1、 揭示课题。1、板书:愤怒(1)预习反馈:“愤怒”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生气(激动到极点)(2)读好“愤怒”一词2、出示:第一小节,齐读。补全课题,齐读,质疑。(说明:抓住课文中的中心词进行理解、质疑,有助于学生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文本的学习,同时,能够巩固质疑方法,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将长篇幅的文章进行层次的理清,提高效率。)二、理清层次1、 分节朗读课文。随机正音:龟裂、苟延残喘、水窖、世事洞明、作孽2、 整个事件的过程(2-9节)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请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在书页旁空出写上每部分的主要意思。(1) 炎热的暑假里,“我”和朋友来到西北地区的“五棵树村”。(2)“我”向一个小姑娘要水,经老妇人同意,小姑娘给了我一碗浑浊的水。(3)“我”用这水洗脸,引起了老人和小姑娘极大的愤怒。3、 根据提纲简要复述课文内容。(1)简要复述还需将重点段落中的主要内容交代得稍加具体些,想一想段意中哪些地方需交代清楚,并适当具体些。“小姑娘给了我一碗浑浊的水”(抓动作)“引起了老人和小姑娘极大的愤怒”(不同表现及补充说明)(2)自己练说。提示:依据提纲,适当补充,语句连贯。(3)交流,评议。4、说说读文后你还有哪些疑惑。(说明:简要复述课文是单元的重点,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采用分段概括的方法进行文本的简化,确定重点,进行有重点地简要复述,使学生了解到这种方法一般的操作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三、深入学文(一)读文品句,体会西北地区饱受缺水的状况1、出示:七月如火,车子在高高的黄河大堤上爬行,黄河河底龟裂,河水时断时续,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全没有“黄河在咆哮”的气势。(1)指名读句。(2)出示媒体“黄河在咆哮”,这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昔日黄河咆哮的气势令人震撼。可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出示媒体,理解:“龟裂”、“苟延残喘”。(3)指导朗读2、资料补充进一步体会西部地区的干旱 “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这是西北山区广为流传的一首名谣,它诉说着山区百姓的无奈,也道出了山区人民饮水的艰辛。每年的春季如果没有雨,便意味着村民们一年的艰辛付之东流。人们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悲哀地吟唱: “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便捷的用水早已习以为常,只需轻轻一拧便可获得清辙的水流。而在西部干旱地区,那里的孩子们上学之前只能噙一水洗脸,母亲们只能用一瓢浑水煮饭,更多的人常年不洗澡,不是他们不讲卫生,而是实在缺水。3、西北地区的人们为了生存,正在与严重缺水苦苦搏斗,他们想水、盼水、哭水、梦水难怪老妇人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引读)“不是我小气,这样热的天,我的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你们不知道缺水的苦,这样糟塌水,我心疼呀!”(1)理解“糟蹋”(2)引读:老人说:“我的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可现在,难怪他们会,(心疼,愤怒,)(说明:对于课文发生的背景,学生是没有体会的,为了能够进行更好地感悟中心,适当地给学生一些资料,让学生通过这些真实的资料,切实感悟到水的珍贵。)(二)细节研读,感受那里人们对水的极度珍视文中多处让人感受到他们对水的极度珍视。请找到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1、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1)“滴”与“浇”的比较,体会惜水如金。(2)“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体会其动作的小心翼翼,唯恐稍有差池的心理。2、小姑娘迟疑了一下,转身走向苗圃后面的屋子3、出示:小姑娘轻轻对她说了些什么,老妇人点点头从腰间“哗啦”一声摸出一串钥匙,这时我才看见在屋子和苗圃之间有一眼水窖,水窖设有坚固的木盖,木盖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1)媒体理解:“水窖”(2)“水窖”需用锁牢牢地锁住,可见这实在是个宝贝,再加上“坚固”的木盖,而且得用上一把“大铁锁”牢牢地锁上,更见其的稀有和珍贵。4、只见小姑娘轻盈地走到水窖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木桶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一个干净的陶瓷碗里。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吧!”(1)“熟练”缘于一件事的反复操作,文中指小姑娘什么熟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你还从句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种情感?重点理解“汲”,“捧”,“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3)师引1:这是一碗怎样的水?那水里竟漂浮着一些细小的杂物,在白瓷碗里显得更浑浊。师引2:可就是这样一碗浑浊的水,小姑娘却双手捧着,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可见。5、小结:作者就是通过对一些物(水窖)和人物细节的传神描写,让读者体会到祖孙俩对水的珍视。(说明: 人物的行动蕴含着人的内心活动,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深刻体会西北人民对水的重视,并且能够认识到用准确词语表达的方法和意义。)(三)读写结合,深入体会“真正的愤怒”1、理解:既然祖孙俩如此看重“水”,为何还要用这珍贵的“水”去培植苗圃。(1)“五棵树村”的由来。随机串读:这五棵树就是靠着小姑娘用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才得以存活。(2)引:“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