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3一夜的工作教案3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665509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3一夜的工作教案3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3一夜的工作教案3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3一夜的工作教案3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3一夜的工作教案3新人教版一、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课文记叙了在建国初期,作者送稿件去中南海请周总理审阅,目睹了总理一夜辛勤的工作,歌颂了总理为国家为人民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的是平平常常的事,说的话,都是普普通通的话,全文没使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夸张的句子,几乎没有任何铺陈、点染。作者怀着对总理深深的敬意,用质朴的语言,对总理一夜的工作,做了真切的描写,读起来,有真情实感。作者对总理敬仰、赞佩之情,充盈于字里行间,引起读者的共鸣。本课写事时,实事求是,符合实际,人物的言行,符合人物身份,用词确切,说话得体,文章的篇幅虽简短,但读后感人至深。二、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作者亲眼所见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学习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2.学习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事例写人的写作方法。能根据文章的中心句概括中心思想。3.学习把句子写具体。4.学会生字新词,能辨析“浏览”与“审阅”,“询问”与“咨询”、“简单”与“简朴”几对词语的意思。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一定速度地听写最后两节课文。三、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2.通读课文,了解大意,划分段落,学习第一大段。教学进程:(一)谈话引出课题。同学们从前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写周总理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记叙的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真实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二)本文的作者是何其芳。(简介,略)他整理了总理在第一次“文代”会上作的报告,并送总理审阅。(简介第一次“文代”会,略)。(三)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1.生字正音:朦胧(mnglng)咨询(zxn)浏览(li)2.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掌握字形。3.出示小黑板,辨析词义。以上三组词,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比较、辨析词义。(四)指名读全文。要求大家思考:这篇课文共有几个小节?用节意归并法分段,可以分成几个大段?各段主要写了什么?总结各段的段落大意。读后学生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组织发言。(全文共8个小节,根据内容,可归并为三大段)第一段(第1小节)作者整理了总理的报告,把稿子送交他审阅。第二段(第2至6小节)作者在总理办公室,亲眼看到了他工作很劳苦,生活很简朴。第三段(第7至8小节)在回来的路上,作者心情激动,为有这样的总理感到骄傲、幸福。(五)学习第一大段,指名朗读。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作者有机会看到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请总理审阅稿子)归纳: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下文的起因。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第二、三大段。2.总结全文。教学进程:1.指名朗读第二大段,这一大段主要表现了总理的什么精神?你能从第三大段中,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说明吗?(第三大段写的“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说明了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精神)2.仔细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几方面表现总理工作十分劳苦的?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从三方面表现的:(1)工作的时间长。“今晚上”,“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说明总理整整工作了一夜,同时点明了课题。(2)工作量大。“厚厚的一叠文件”要一夜批完。(3)工作认真,效率高。“一句一句地审阅”,边看边画,还写到他“不是而是有时有时”强调了总理工作十分认真。他边看边思索,边想边问。一夜工夫,看完了所有的文件,由此可见总理工作尽管十分繁忙,但却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一丝不苟,效率很高)3.进一步仔细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总理生活十分简朴的?(从两方面写的:(1)从总理办公室的陈设。(2)从总理工作后吃的东西)课文是如何进行具体描写的?(极其简单:“极其”二字强调整了“简单”的程度。这句总写印象。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这些用具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工作条件,确实太简单了。在高大的办公室里,安放着这样少,这样简朴的用具,似乎不大相称,但就从这不相称中,反映出了办公室主人简朴的生活作风,写“物”正是为了写人。如此而已,收拢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办公用具简单,流露出作者感慨、赞佩之情。写总理一夜工作结束后,喝的是一杯绿茶,吃的是一小碟花生米。作者反复强调了花生米很少:“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说明它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突出了总理生活十分简朴,令作者难以忘怀。)4.在这一大段里,除重点写了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外,还表现了总理什么高尚品质?请你举例说明。(总理自己彻夜工作,却叫作者“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总理是多么亲切,多么关心别人。总理“招呼备咨询的意思。”反映了总理谦虚,工作严肃认真。作者告别站起来时,把小转椅上面的部分带歪了,总理“过来把我的转椅扶正”,这一细节的描写,反映了总理是那么细心,那么一丝不苟;这样的小事,他也不随便假手他人,又可见总理是多么的质朴,多么平易近人)以上几点,在这段中虽不是作者所着力要描写的,但这些内容穿插在文中去写,就更加完满地写出我们的周总理可亲可敬,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的描述,引起读者共鸣)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以上一段。归纳:本段写了作者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从他工作的时间、工作的分量、工作的态度等方面,反映出总理工作十分劳苦;又从总理办公室的陈设简单和他劳累了一夜所吃的东西很少,反映出他生活十分简朴。作者细致、具体、生动的描述,使读者对周总理不由产生敬仰之情,这就为下一段作者抒发情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指名朗读课文第三大段。1.作者在回家的路上发出什么赞叹?(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正是作者一夜所见,它表现了总理身上极为宝贵的品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作者为什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总理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使他感情激荡,不能自已。他想让全世界都听见他诉说的内心感受,他为我们有这样的好总理感到无限的幸福、骄傲、自豪)“一夜的工作”,“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说明了什么?(进一步强调了总理工作劳苦,由“一夜”写到“每夜”,可见总理为国家、为人民真是鞠躬尽瘁啊!)课文最后用了什么句式结束?有什么作用?(以反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激动、自豪的心情,抒发了对总理无限敬仰的强烈感情。文章虽结束,但作者起伏激荡的心潮,仍在读者心中回响!)2.指名朗读全文,要读得流畅,有感情。3.总结中心思想。本文歌颂了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4.讨论、归纳本课的写作特点。(1)本文简短但内容却具体充实。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总理生活、工作的片断,写出了总理崇高的精神,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2)文章质朴无华。所写的事全是作者亲眼所见之事,记叙过程,没加任何华丽的修饰,普普通通的语言,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感情色彩是十分浓郁的。正因为文章有真情实感,所以才感人至深。(3)文章集中笔墨,突出中心,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简略。另外文章语言简练,说话得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业:1.抄写“读读写写”的词。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1)柜台里文具很多()。(2)清晨,大街上的来往车辆很多()。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最后两节。板书设计四、教学提示1.本课教学要抓住重点词句,通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一个、两张、一盏、一杯、一小碟这些数量词突出了总理办公室陈设简陋,说明总理生活简朴。2.本课教学中要抓住作者感情这条线索。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总理无限的热爱与敬仰,达到了为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自豪的真挚情感。要在分析中让学生产生共鸣。3.本课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加强理解,通过朗读激发情感。附送: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题一、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的语意停顿是正确的。( )2、“孰为汝多知乎”中“为”字读音“wi”。(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离开”的意思。( )4、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的词语是“意味深长”。( )5、“弈”用音序查字法,应查“y”,读音为“ y ”,是“下棋”的意思。( )6、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青玄的散文,文章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 二、正确读写加点词语:学弈( ) 鸿鹄( ) 弓缴( ) 弗若( )三、请为下列句中的“为”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 wi B wi1惟弈秋之为听。( ) 2.为是其智弗若与?(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4.孰为汝多知乎?( )四、按要求写四字词语。(1)写三个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 (2)仿照“沧沧凉凉”写三个叠词: 五、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弈: 通国: 善: 诲: 援: 弗若: 俱: 然: 六、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七、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为是其智弗若与?(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4)孰为汝多知乎?八、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课文学弈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_,一个_,告诉我们_。(2)从两小儿辩日中找出文中的3对反义词,写下来: (3)两小儿辩日中有这样的比喻句:此句子用来比喻 。2匆 匆一、 先填空再仿写: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_的时候,日子_;_ _ 的时候,日子_ _;_ _时, _。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_ ,有_的时候;_,有 _ 的时候;_,有_的时候。喝酒时,时间从酒杯中过去;抱怨时,时间从嘴边过去;打牌时,时间从牌桌上过去,玩电游时,时间从电脑屏幕前过去。二、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夸张、反问、拟人、设问、比喻、排比、(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3)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4)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的宗旨是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5)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6)人民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园丁,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 )(7)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8)芦苇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9)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纳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10)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三、下面的句段中都使用了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你知道吗?(1)湖里的睡莲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睁开眼睛,欣喜地开放着。( )(2)春天的雨像牛毛,像细丝,像绣花针。( )(3)这种像棉团似的云是什么?哦,原来是积雨云。( )四、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从这个句子,能体会到_(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作_,把时间比作_ ,说明了时间消失得_。3桃花心木一、填入合适的词语。( )的树( )的基业( )的人( )的心( )的能量 ( )的树苗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枯萎()依赖()优雅()三、在括号里写出带下划线词的反义词。1、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 ( )2、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3、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 )四、读课文,把种树人回答作者问题的话概括起来简述。例:问: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答:模仿老天下雨,时间不确定。1、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答:_2、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答:_ _五、根据原文填空并答题。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 ),会( )。在不确定中,就能( ),努力生长。上述一段话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的( ),借( )喻( ),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六、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七、关于“时间”的名言和谚语很多,请你写出至少3句。6北京的春节一、用“”标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粥(zhu chu) 饯(zhn jin) 掺(cn chn) 黏(zhn nin) 宵(xo xio) 贩(fn fn) 娴(xn xin) 浒(h x) 二、比一比,再组词。句( ) 邀( ) 饺( ) 麦( ) 狂( ) 旬( ) 熬( ) 较( ) 寿( ) 逛( ) 三、在句中的错别字下面画“”,并改正在括号里。 1到年底,标泡得色如悲翠,醋也有了些辣味。( ) 2这是用花生、胶枣、臻子、粟子等干果与蜜钱掺和成的。( ) 3天一擦黑,便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沫道。( ) 四、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间断(jin jin) 万象更新(n n)差不多(ch ch)正月(zhn zhn)四、用一个词语概括画线部分的意思。 1新年时,显出所有的景象和事物都变得焕然的气氛。( ) 2除夕夜家家亮着的灯光从天黑一直到天明。( ) 3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没有丝毫的相同之处。 ( ) 五、挑兵点将。 1课文是按( )顺序描写的。 A倒叙 B.事件发展 C.环境变化 D.时间先后 2作者在介绍新年时,总体上是从( )角度来描绘地道的节日风俗。 A吃、喝、玩 B.味、色、音 C.小孩 D庙会 3课文在写作结构上显得详略得当,这样写的好处是( )。 A层次清晰,先总写,后分写 B.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C.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六、根据已划分的段落,写出段落大意并写出如此划分的依据。第一段(第16自然段): 第二段(第712自然段): 第三段(第13自然段): 这样划分是按照 、 和 的顺序来定的。 七、品味下列句子,写出你的理解。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 ,将 的民风民俗描绘成一幅幅画卷,春节的三次高潮是 、 、展示了 ,反映出老北京人 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对 的认同和喜欢。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 ), ( ), ( )。作者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为的是突出( )。作者写这段话运用( ) 段落结构。这部分主要写( )。3、本文作者是 原名 字 族人。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你知道他的著名作品 。 4、北京的春节是按_顺序写的。春节差不多在_就开始了在_这天家家都要_和_。_过小年差不多是春节的“”彩排。_真热闹。到了_这天男人们外出_女人们在家_。_张灯结彩吃元宵。_春节结束。老舍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5、本单元课文表现的是不同地区民族的(民风民俗)我还知道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白族、纳西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6“优雅”的“雅”按音序查字法先查 再查音节 按部首查字法查 再查 第十画的名称是 。雅在字典上有以下解释1交情2平素3很极。优雅的雅应选 。九、写出下列节日的农历时间。 除夕( ) 腊八 ( )重阳( ) 春节( ) 元宵节( )中秋( ) 十、请用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1、今天是元宵节。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庙会上有赛马的。庙会上有赛骆驼的将词语补充完整。色( )双( ) ( )七( )八 ( )象( )新 男女( )( ) 灯火( ) 日夜( ) 万不( ) ( )不同 张( )结(.能根据课文内容填关联词。 (1)小孩子最爱过年,( )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玩意儿,( )可以放鞭炮。 (2)春节( )很快乐,( )一眨眼功夫就过去了。 (3)小孩子们(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 )能高高兴兴地玩耍。 (4)北京( )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一起过年,( )过得分外热闹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空着的意思补充完整。 1、让我们先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照北京的老规矩腊八这天家家都要_,哩哩啦啦二十三要_;二十四要_;二十九要_;三十晚上_;初一、初二_;正月十五_。 你能写出几个我国的民俗节日 。2、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略写的是二十三和初六北京的春节我知道:课文是按_顺序写的,从_写到_,重点写了_、_、_的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_。答案:从腊月写到元宵,重点写了腊月、除夕、正月初一的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4、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5、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课文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写的好处? 6、简单介绍你是怎么过春节的。(100个字左右)7、交流平台。对于过春节这样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有些人渐渐冷淡,却渐渐喜欢过圣诞节这些洋人的节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用80字左右将你的看法写下来。8、根据下面的提示要求,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35分) 提示: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感悟,受到启发。就请你拿起笔,写一件你亲身经历的小事。 要求:1.题目自拟。 2语句通顺,写出真情实感。 3一定的条理,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1、 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 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事件过程。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北京的春节课文是按_顺序写的._、_和_写得详细;_和_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_. 答:北京的春节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写得详细;腊月二十三和正月十九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 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3、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答: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上年货 儿童放假 新年的“彩排” 除夕以前 除夕 元旦光景 初六开张 元宵节(春节的高潮) 4、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答: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月初、腊八、二十三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重点写了高潮和开始即腊八、除夕、正月十五。5、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答:小孩子们: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6、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答: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7、作者如何将叙事与风俗的介绍穿插进行的? 答:举例: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神祭祖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作者将传统旧俗赋予时代内涵。 送灶: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有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动刀剪不吉利的迷信”,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 8、 作家采用什么手法说明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答:通过与元旦的对比来说明元宵的热闹非凡:“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先肯定除夕的热闹,再跟元宵节比,说出它的缺陷。因为除夕没有月光,元宵节则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可是它还不够美”,作者先说元旦好,因为元旦“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尽管如此,元旦还不够美,由此可见元宵节是何等美丽。 9、文中说:“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那么元宵节美在何处呢? 答:美在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10、作家抓住一个“灯”字做足了文章,请问他是从哪些方面写灯的? 答:作家抓住一个“灯”字做文章。围绕“灯”,先写“灯展”,再写“观灯”。写灯展,先写哪些地方有灯:商店里、大街上、家中庭院、到处是灯,真是灯的世界、灯的海洋。再写灯的用材:有名的老店的灯常常有几百盏,“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还有“制成各样的冰灯”。然后写灯的形状:“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最后写灯的种类:有“悬灯”、“花盒”、“火判”、“天灯”等。 11、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答: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12、:“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这句话有何含义? 答:一是通过对比说明旧社会的女人们平时没有自由;二是说明新社会元宵节的热闹非凡。 13、“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答:总结上文,揭示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流露出对新社会元宵节的喜爱之情。 14、重点段落分析( “元宵上市-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家庭,店铺,广场,城隍庙,公园,男男女女,小孩等多方面来描写。 描写的特色:具体,形象,逼真,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描写。15、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答: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重点理解句子: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二、课内阅读 (一)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1、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_这个谚语说明了_。 2、“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画出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 3、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答1)_ 2)_ 3)_ 4、“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找出来画上“”线。 5、找出一个过渡句画上“=”。它起_作用。 6、哪个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_ (二)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这段文字是 结构,中心句是 。 3、除夕真热闹作者从 三方面写了主要的活动有 、 、 、 、 、 。 4“逛”字是 结构部首是音序是 第九笔的名称是 。 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热闹()光景()姿态() 娴熟() 技能() (三)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悬”字的部首是 音序是“悬”的意思有挂 公开揭示 抬 无着落无结果 距离大差别大。文中的“悬”取第 种解释“实力悬殊”取第 种解释。 2、这两段字从灯的 和 来写的元宵节的。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_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_ 3、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 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 属于水浒传的有_属于红楼梦的有_ 4、画出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 。5、作者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呢?第三单元习题10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我能看拼音写汉字p jng y l kng b m gu fi t() () () () ( ) sh j chu t j li min po j sh( ) ( ) ( ) ( ) ( )c xin yn jn( ) ( ) 二、我能比一比再组词刑()娱()绞()僻()形()误()狡()避()籍()峻()详() 残( )藉()竣()祥() 践( )三、我能选词填空关于尽管除了为了按照1.()达到共同的目的,我们必须努力奋斗。2.()开会的内容,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一番。3.()他的意见去办,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4.假期里,()休息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和锻炼。5.今年夏天,()天气炎热,同学们仍然坚持学习。四、我读句子,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相照应的语句1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烧掉呢?怪可惜的。”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3.我低声母亲说:“妈,昨天是 4月28日。”_五、我能说说带点词语意思,再理解句子:1.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答:2.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答:六、我能读句子,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相照应的语句1.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烧掉呢?怪可惜的。”_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_3.我低声母亲说:“妈,昨天是 4月28日。”_参考答案一、僻静娱乐恐怖 魔鬼 匪徒 书籍抽屉剧烈棉袍局势慈祥严峻二、刑(刑法)娱(娱乐)绞(绞索)僻(偏僻)形(形状)误(错误)狡(狡猾)避(躲避)籍(书籍)峻(严峻)详(详细) 残(伤残)藉(慰藉)竣(竣工)祥(慈祥) 践(实践)三、1.为了2.关于3.按照4.除了5.尽管四、1.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2.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闫振三。3.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五、1.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答:“不慌不忙”“就”看出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处变不惊镇定勇敢。“没有什么”联系上文,父亲整理并烧书籍文件,已经不可能有什么秘密会落入敌人手中,说明李大钊对局势早有估计,早已做好充分准备。从这段话中看出李大钊在危险关头依然沉着镇静。2.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答:这段描写了敌人的野蛮无礼,和李大钊处变不惊,保持着惯有的严峻对比着写的。表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爱憎分明的品质。六、1.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2.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闫振三。3.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首尾照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作者对父亲被害日的事记忆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或:首尾呼应,式结构更严谨,突出作者对父亲被害日的事记忆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2、课文按()顺序写了()()和()这几件事。答:(1)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2)被捕时,敌人的心虚、残暴和父亲的镇定、处变不惊;(3)法庭上,父亲镇定、沉着地与敌人斗争;(4)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时的坦然自若,异常坚强的表现,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或:课文按照( 时间)顺序写了( 被捕前)、(被捕时 )、(法庭上 )和( 被害后)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六年前 )发生的事,因为(那是父亲的被难日 )。3、从父亲“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到“含糊地回答我”,你体会到了什么?答: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非常慈祥,不管工作多忙.4、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为夸张句) (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3) 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改为陈述句)5、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 ,写于 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文章写的是 年的事情,是按 、 、 、 的顺序记叙的,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答案: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李星华,写于1943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文章写的是1927年的事情,是按被捕前 、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二、阅读下面的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相照应的语句。1、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烧掉呢?怪可惜的。”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前几天被捕的工友严振三。3、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三、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忠于革命事业,面对敌人坚贞不屈。四、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因为他对革命高度负责。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1、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为夸张句)这间牢房只有巴掌大小。 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我看到脸。六、“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一句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七、选题填空。剧烈 强烈 激烈 热烈1、演讲结束后,同学们报以( 热烈)的掌声。2、我的心(剧烈 )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3、这场比赛打得十分( 激烈),最终还是中国队取得了胜利。4、据新闻报道,今晨台湾发生(强烈)地震。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1、不管怎么说,(严格)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一顿。3、形式非常(严峻),伤员必须马上转移。4、升旗时要(严肃)认真。八、阅读片段,回答问题。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了。“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 我是最大的 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 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父亲立刻会意了,接着说:“似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1、请给这个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2、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是指: 4、这段话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读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然后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体会句子的内涵。问题: 回答: 6、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这是,他心里也许在想: 答案:1、请给这个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法庭上 2、用“ ”在文中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