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57350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题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信息窗2课时1课时设计人陈雪原教学目标设计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 初步认识线段,会画线段并能量出线段的长度。3、 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1、操作法: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2、比较法: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一、 谈话导入二、 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三、 解决问题。1、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到底1米还是100厘米呢”(1)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2)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米(3)感知米和厘米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前景图,接着前面的故事续说,从故事中提出问题“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学社还可以提出其他的问题。红点标示的问题“到底1米还是100厘米呢”引出长度单位“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学习。教学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要解决“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的问题,先要知道1米有多长,100厘米有多长。教师可利用米尺向学生介绍1米有多长,在黑板上划出1米长的险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米”。然后让学生利用软尺量出1米的长度,并观察一下多少厘米,从而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在认识了米以及米和厘米的关系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米”还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或在地上画出1米的险段,用步迈一迈1米大约有几步等;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生:提出问题“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师: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要解决“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的问题,先要知道1米有多长,100厘米有多长生:利用软尺量出1米的长度,并观察一下多少厘米,从而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四、课堂练习1、 自主练习第2题2、自主练习第3题还可以找出一些物体让学生估一估它的长度,引导学生用“比1米多一些或少一些”、“比1米多得多或少得多”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形成“米的长度概念。自主练习第2题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计量物体长度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题目中所提供的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再独立填写。如果学生想象有困难,可提供实物让学生作参照。学生如果有错误,交流时可采用对比的形式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自主练习第3题是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的题目。教材提供了“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凳子的长”等三种不同的测量对象,让学生选择“用拃测量”或“用步测量”,使学生体会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用拃量,比如测量凳子的长、黑斑的长等;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则可用步量,比如测量教室的长、操场的长等。当然这些长度都可以用尺子量。此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更好的建立长度观念。生: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或在地上画出1米的险段,用步迈一迈1米大约有几步等。师: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生:想象一下题目中所提供的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再独立填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生:选择“用拃测量”或“用步测量”,板书设计阿福做长袍1米=100厘米 课后反思学生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找出一些长度是1厘米、1米的物体,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附送:2019年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题下雨了 认识钟表课时1课时设计人陈雪原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3、思维拓展目标:(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方法设计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一、激趣导入1、猜谜语有个小小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滴答滴答响不停,天天催我早起床。2、说说钟的作用3、板书课题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时间教学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但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激起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从而体会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然后通过自主练习,认识钟面,学会读“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浓浓的师生亲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出一道有趣的谜语,看谁会猜? 有个小小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滴答滴答响不停,天天催我早起床。 生(齐声):钟 师:你们真聪明,它的谜底就是钟表(出示实物钟) 师:你知道钟有什么作用吗? 生1:可以让我们起床。 生2:可以让我们按时睡觉。 生3: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该干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钟表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认识钟面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二、自主探究1、认识钟面学生拿钟面看一看,拨一拨,玩一玩2、交流发现3、教师小结4、认识整时(1)学生观察7时、9时时针、分针的特点(2)教师小结5、认识几时半6、教学大约几时三、巩固练习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在汇报观察结果时,有的学生说到了秒针,我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通过观察7时、9时、11时、4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教育:每个星期一的早晨,学校都要组织少先队员举行升旗仪式,少先队员们都要向五星红旗敬礼,来表示对国旗的尊敬。新 课 标第一 网难点突破:教学大约几时从整时切入。在6时的钟面上,稍改变分钟的位置,使它不正好指着“12”。首先让学生感到钟面上“不正好是6时”;再联系经验分辨一个钟面上6时不到,另一个钟面上6时刚过;然后指出这两个钟面上都接近6时,都可以说成大约6时。从而体会大约6时与6时的差别。教学建议:这是一道认读钟表上时刻的题目,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一个小朋友一天的学习生活,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并利用图中的时间信息,然后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养成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好习惯。)(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1、 2板书设计认识钟表长针 短针分针 时针指着12 指着几就是几时指着6 走过几就是几时半靠近12 (在左或在右) 接近几就是大约几时 课后反思从整节课的学生反应来看,他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及组织形式非常喜欢,学生一直处于思维活跃、参与积极的状态中,学习得比较开心;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学生的学习也是比较有效的。本课的设计比较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但正是由于这一点,也显得有些地方有些浮躁,特别是体现在一些总结的过程中,因为这时思维的参与显得比较重要了,而且如果反复的练习说一些结论性的话时,也使得这个环节与其他环节比相对有些枯燥,因此在这样的环节中,总有种草草带过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