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2《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50289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季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2《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秋季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2《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秋季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2《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季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2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学习重点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学习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朱长超 1944年生,上海南汇人,研究员,九三学社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2、了解背景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上了月球。3、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记实报道(科普小品),是记叙文的一种,预习自测1、注音:可望不可即( ) 小心翼翼( )( ) 一叶( )孤舟2、解词:昂首挺立:里程碑: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一、质疑探究: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2、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问题。(1)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 (2)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 。(3)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 (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二、当堂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有拼音的写上汉字。悬( )挂绕( )着铁锹( )溅( )落驾( )狭( )( )醒燃料(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1)运行不息:(2)可望而不可即:(3)遥遥在望:(4)小心翼翼:3、给下列各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_(探索、摸索、求索)太空的重要一步。(2)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了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_(奔、飞、驶)去。(3)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_(挂、飘、悬)在飞船的上方。(4)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_(观看、观测、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4、下面几个句子是比喻句的有( )在茫茫太空,月球是地球的近邻。“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课后反思课后训练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24、月亮上的足迹预习自测1注音:可望不可即j 小心翼翼yy 一叶y孤舟2.解词:昂首挺立昂着头直直得站着,形容斗志高,士气旺。里程碑 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一、质疑探究:1、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2、(1)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2)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采集月壤和月岩。树立登月纪念碑。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插上美国的星条旗。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3)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4) “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二、当堂检测:一、1.xun ro qio jin 驶 窄 唤 罐2.(1)息:停止。(2)即:靠近;接触。(3)遥遥:形容距离远或时间长。(4)翼翼:严肃谨慎。3.(1)探索 (2)奔 (3)悬 (4)观察4. 5.(1)A (2)B (3)B 6.C附送:2019年(秋季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3科学24小时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学习要点: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义。2.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3.品味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4.感悟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品味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2.感悟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奏鸣(zu)晨曦(x)妩媚(mi)屏息聆听(lng)普照寰宇(hun)谆谆教导(zhn)震天撼地(hn)2.解释下列词语:晨曦:晨光。妩媚:(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屏息:屏气。寰宇:寰球,天下。谆谆教导:形容恳切教导。3.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是作者在1980年为科学24小时杂志创办写的发刊词。既包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4.初读课文后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文章科学地说明了“24小时”的科学知识。二、检查导入:1.导课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回家需要作以下几件事情:做饭30分钟,做作业15分钟,洗菜切菜5分钟,炒菜10分钟,你需要多少时间?的确这里包含一个合理运用时间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时间的文章科学24小时。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1.题解:1.涵义: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阐述了24小时的由来及特点规律,即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二是从人们应如何科学地正确地对待“24小时”的人文角度阐述相关哲理。2.好处:题目新颖别致,把科学和24小时结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通过快速默读,把握文章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小组讨论,梳理文章脉络1“科学24小时”的相关知识(17)“24小时”的由来(1-3)“24小时”的规律、特点(4-6)过渡(7)2“科学24小时”的相关哲理思考(8)发出号召,点出科学24小时的创刊宗旨。3.本文的主题:本文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科普知识之基础上,品味语言,提炼人生的哲理,感悟“24小时”。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情感,学会科学地艺术地安排时间,使自己之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精读第5段,这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教师示例:因为人民都把太阳正射的时刻作为登第正午12时,所以地面上的经度每隔15度,时间就差一小时;平行于赤道的一整圈地面上,经度总共差360度,同一时刻的时间便正好相差24小时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而简明的介绍了有关二十四小时的科学知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学生合作交流:(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确。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准确,简明,生动的特点。)示例:如第七自然段写地球的动作“她将驮着你飞翔四万公里不停的兜着圈”等优美词语不仅将地球人格化,而且简洁、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又如:第六段,大量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日出用“妩媚”,写日落用“迷人”,写天气用“万里无云”,“风平浪静”简洁形象,文采斐然。学生合作交流以下各题:(1)宇宙间,似乎一直就在奏鸣着永远不会终了却又听不见的奇妙乐曲。(此句中的“一直”、“永远不会终了”、“却又听不见”,准确表达运动、时间的特点及其永恒美、迷离美。)(2)它用那强烈而轻快的旋律,伴和着所有星星自转与相互绕行的优美舞步(本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宇宙运动”这一哲学概念形象的比拟为“奇妙乐曲”,伴和着“优美的舞步”,把本来深奥的概念变得形象、易懂。)教师小结:科普小品文一般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而趣味性、人文性不足。本文则是一篇融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于一炉的科普佳作,拟人化的手法,优美词语的运用及描写性的语言,使文章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符合读者心理,便于接受。四、迁移提高拓展阅读,尝试解决以下问题训练点:简明生动的语言1.仿写:那里,既有晨曦妩媚的早春黎明,又有晚霞迷人的深秋黄昏;有万里无云、风平浪静的晴天,也有暴风骤雨、震天撼地的日子有机器轰鸣、热浪翻滚的白昼,又有挑灯夜站、刻苦攻关的深夜积累有关时间的名言:(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2)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朗费3.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达尔文4.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5.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五、反馈检测:(一).基础知识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奏鸣(zu)晨曦(x)妩媚(wmi)屏息聆听(lng)普照寰宇(hun)谆谆教导(zhn)震天撼地(hn)2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是作者在1980年为科学24小时杂志创办写的创刊词。既包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二)品析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24小时”,不大,也不小。因为人们都把太阳正射的时刻作为当地正午12时,所以地面上的经度每隔15度,时间就差一小时;平行于赤道的一整圈地面上,经度总共差360度,同一时刻的时间便正好相差24小时。(本句用地域概念“当地”和一系列数字和副词“正好”,准确的介绍了24小时的相关知识。)。(2)它用那强烈而轻快的旋律,伴和着所有星星自转与相互绕行的优美舞步(本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宇宙运动”这一哲学概念形象的比拟为“奇妙乐曲”,伴和着“优美的舞步”,把本来深奥的概念变得形象、易懂。)(三).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红树、海榄雌、海桑、红茄冬等。适宜生长在风干浪静、淤泥深层的海滩、湿地或河口地区。红树林四季常绿,因其树皮中含有一种称为“单子”的化学物质而显红色,故称为“红树林”。红树林与其他类型的树林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为了适应盐分高的海洋环境,叶片上有排盐孔,能把吸入体内的海水盐分有效排出,其功能类似于人皮肤上的汗毛孔。另外,红树林扎根于海底淤泥,通气不良,所以大多发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形状万千。最为奇特的是红树林的繁殖为“胎生”方式,种子在母树上孕育,待成熟后,先在母树上萌发成芽,然后随同果实一起坠海,数小时内即可扎根成长为独立植株。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多在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插入土中形成纵横交错、抵抗风浪的弓形支架。以红树林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食物链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鸟类又以鱼虾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以海南岛的红树林为例,该系统内有鸟类114种(占全岛的40%以上)、昆虫100多种、水生动物100多种、平均每公顷每年可产鱼、虾、蟹等海产品750多千克,所以海南自古有“万亩红树养万人”的说法。可作鞣(r6u)料和染料;有些红树植物木质坚硬,耐腐蚀,是建筑物和船舶的优质用材。某些红树植物还可入药,能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病、癌症等。红树林还有很高的环保价值。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可防御海风,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天然的海防卫士”。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另外,红树林还有较高的生态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由于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殊,所以种类相对贫乏。全世界共有23科、34属、81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东方型,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种类较为丰富;西方型,分布于北美洲、西印度群岛和非洲西海岸,种类相对贫乏。我国的红树林共有13科、24种,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和福建沿海,以海南岛最为丰富,其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1第一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明确:解释什么是红树林,介绍其生长环境,说明其得名原因。2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明确:叶片上有排盐孔;大多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以“胎生”方式繁殖;有密集的支柱根。3依据第三段文字,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之间的关系。明确:红树林从海底土壤中吸收养料而生存,红树植物的遗体又可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4文章在谈到红树林的作用时,先后介绍了红树林的经济价值、环保价值、生态学研究价值、旅游观赏价值。5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用丁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引用等。作用:说明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具有可信度和生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