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623望梅止渴说课稿语文S版 .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38379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623望梅止渴说课稿语文S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623望梅止渴说课稿语文S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623望梅止渴说课稿语文S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623望梅止渴说课稿语文S版一、教材分析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十万大军在经过一片荒原时,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士兵们一个个口干舌燥,但附近根本找不到水喝。眼看着行军速度越来越慢,这时,曹操用望梅止渴的办法使将士暂时忘记了干渴,打起精神,终于走出了荒原。课文的篇幅不长,但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词句,适合让学生朗读积累。二、教学定位望梅止渴是一个历史题材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加上一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积累还不是很多,所以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必定存在一定困难。如何利用好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悟、有所得、有所积累呢?课前我进行了一番思索。思考一:读成语故事对一年级小朋友的意义成语故事源远流长,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文辞精练,记录着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睿智。学习成语故事,能使学生从小走近传统文化,了解典故的内容,充分吸收中国古代文化语言的精华与智慧。并且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从学科落实两纲教育的角度而言,学生的精神品质在学习成语故事的过程中将受到潜移默化地滋养。思考二:培养问题意识,带问题读文是一种学习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一些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思考三: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望梅止渴是语文书中编排在第七单元的课文,学生经过近一学年的学习,对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但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识字,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读通词语,读好词语,还应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对已学的字词要不断地复习滚动,做到温故知新,知新温故。三、教学目标在思考中明确了教学的抓手后,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认识部首“示字旁”;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积累望梅止渴、烈日高照、火烧火燎、口干舌燥、嗓子冒烟等词语。2在指导读好词语的基础上,正确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语重点读好描写曹操动作语言的句子。在读中理解望梅止渴的原因,体会曹操的聪明才智。3并能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梅止渴”的故事。四、教学设计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设计,谈谈自己是如何贯彻课前思考的一些理念的。(一)字词教学l 首先从字词教学看,在教学的“第一版块:旧知导入 出示课题”时,我就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让学生拼读“喝水”这个词语,帮助他们继续巩固拼音。然后在同桌的手心里写一写这个词语,其实是在进行默写。学生积累的词语越来越多,如果不是反复地复现的话,他们就很容易将形近字混淆,甚至遗忘。而且在课堂中就帮助学生巩固一部分常用的字词,也可以减轻他们回家后默写的负担。接着用换部首的方法让学生记住生字“渴”,在这过程中老师及时提醒:口渴就会喝水,所以“渴”的部首是“三点水旁”。水是用嘴巴来喝的,所以喝的部首是“口字旁”。这样一来,就帮助学生辨析了两个很容易混淆的形近字。随后在板书课题的同时,让学生重点跟着老师写一写“止”和“渴”,对课文中要求书写的字在课堂中及时进行指导。l 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如“烈日高照、火烧火燎”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会给他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在“第二版块: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时,我就媒体出示这些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借助拼音把它们读正确。在反馈交流读正确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烈日高照 火烧火燎”是描写天气炎热的词语。“口干舌燥 嗓子冒烟”写出了干渴的程度。理解词语后再让学生把词语读读好。但是在进行这部分字词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些字词不是本篇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因此,这里不宜花大量的时间,学生的交流反馈一定要快。这样整节课的字词教学才会有侧重,凸显教学重点。(二)阅读教学从文章的阅读理解看,我是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然后教学紧紧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l 在“第一版块: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学生有了质疑的机会,他们就会去思考。但是质疑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在质疑的过程中会出现话说不清楚,提出的问题浅显,答案显而易见等现象,这时老师不必着急,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帮他们进行归纳。如果学生实在提不出问题,就由老师来提: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望梅怎么来止渴?在这个质疑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帮助学生把话说清楚,培养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l 接下去的教学就围绕着问题来展开。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时要引导学生先弄清曹操他们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这些情况在课文的第1、2小节中很容易找到,所以重点不是找而是找到后的读。我采用自己读分组读引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读中记忆课文内容,最终达到不看书就借助板书把曹操他们遇到的情况说出来的目的,为学好课文后学生自己讲故事作铺垫。解决第二个问题 “望梅怎么止渴?”时,我采用引读第三节的方法让他们找到了答案,但这只是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上。于是我让学生想象酸溜溜的梅子,让他们体会想到梅子时的感受。随后再看酸溜溜的梅子,让他们体会看到梅子后的感受。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对梅子怎么来止渴的原因就更清楚了。l 在阅读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激发学生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当学生弄明白了“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望梅怎么止渴?”这些问题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那里到底有没有梅林?学生会联系课文中“荒原”一词,知道那儿根本没有梅林。这时可再次让学生理解“望梅止渴”。学生联系了课文内容,知道原来在课文里“望”不是看的意思,而是“想到”。将士们只是想到梅子的酸味,嘴里变得湿润,暂时止住了干渴。附送:2019年(秋)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624截竿进城教案语文S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竿、竖”等10个生字,会写“太、站”等6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知道“截竿进城”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懂得要灵活变通的道理。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读懂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直接导入师:古时候,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长竹竿,要进城去,可是竹竿竖着拿太高,横着拿太宽,进不了城最后他是怎样进城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截竿进城。(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在看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找拼音朋友帮忙,或向老师同学请教。2.师生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指名读,老师检查读文情况。4.出示课文生字、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老师领读。5反馈交流识字方法。巧记:“大”字下面多一点。(太) 多“看”两眼。(着)1.写出下列生字的韵母。竿横愁照2.拼一拼,写一写。=D2(ti =D2( zhn zhe=D2(hi yu =D2(ju de=三、指导书写1.刚才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课文中的生字了,那你们能把这些生字写规范吗?2.出示会写生字,指名认读,并口头扩词。3.学生先自由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笔顺书写,描红,提出难写的字。3.我会写,我会填。要 共()画,第五笔是()。4.反馈书写情况,教师针对指导。如:“觉”上面是“” 不要写成“” 。还:最后一笔捺要写得长而平滑,托住“不”。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书写,展评。站 偏旁是(),共()画。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巩固1.出示字卡,学生认读。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二、学习课文1.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这个人最后到底是怎么进城的。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他把竹竿竖起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高,进不去。 他又把竹竿横过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宽,还是进不去。(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长竹竿,让学生分别竖着和横着拿着从教室门口进出,感受这个人进不了城门时发愁的心理。3.谁帮他想出一个好办法将竹竿带进城?(学生举手说)4.嗯,同学们都能想出一些办法帮这个人将竹竿带进城,真了不起呢。这时,过来一个老头儿他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1)指名读。(2)老头儿的办法是什么?(把竹竿截成两段)(3)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为什么?生甲:我觉得这个办法不好,把竹竿截成两段,这个竹竿就没有什么用处了。生乙: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把竹竿截成两段,就可以拿着进城了。5.这个人认为老头儿的办法怎么样?他又是怎么做的?出示:就按照老头儿说的,把这竹竿截成两段,高高兴兴地进了城。写几个与“高高兴兴”相似的AABB式的词语。(平平安安 许许多多)6.全班齐读课文。4.照样子,写词语。例:左思右想(带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七()八()()惊()怪例:高高兴兴(式)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竹竿竖起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横过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2)老头儿的方法是将竹竿()。三、总结全文1.老师觉得这个老头儿的方法也不是很好,你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帮这个人将竹竿带进城?(将长竹竿的一端对着城门入口的方向。)(演示方法)2.学完这篇课文,你们知道这个笑话的可笑之处了吗?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也会闹这样的笑话,所以我们要多动脑,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6.我会动脑。除了将竹竿截成两段,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将竹竿拿进城? 教学板书截竿进城竖着 比城门高横着 比城门宽进不去 老头儿 截成两段带进城遇到问题多角度思考教学反思截竿进城这则故事。说的是有个人拿着竹竿进城,但竹竿的长度比城门还长,左一下不得进,右一下不得进,正在这焦急的时刻,一位老头儿让他将竹竿截成两段带进城的故事。内容比较简短,但是寓意深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通过直接读课文去领悟文章的寓意是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互动游戏(让学生自己拿竹竿过教室门),有的同学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提出来了为什么不将竹竿一前一后拿着过。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老头儿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进行对比发现,老头儿的方法虽然将竹竿带进了城,但是竹竿已经没有用处。并从中明白了遇事要懂得变通,不能固守成规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