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27659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读出儿童诗的趣味来。 2学会五个生字,重点学习三个后鼻音且都是形声字的生字:撑、艇、萍。3课前预习两首古诗,然后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两首古诗,比较和分析诗中异同,感悟诗中之童趣。4.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 5.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出画面来,读出情景来,从而真正感悟到“诗中有画”、“诗中有情”。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或通过分角色表演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 “遥招手”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这两首古诗,理解意思,了解作者。2.学生积累描写荷塘美景的句子,想象小娃采摘莲蓬的动作、神情。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童年)一、听歌曲,重温童年快乐的记忆(2分)课前交流: 1.知道刚才听的歌曲名称叫什么吗?2.是的,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童年是一首诗,纯净、甜美;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支小夜曲,悠远、绵长此时此刻你想到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快乐的情呢?(引导从三方面谈快乐:玩耍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助人的快乐)二、了解作者,诵读古诗,读出古代儿童诗的童趣来。 1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快乐的事情,那古代的儿童,他们的快乐表现在哪呢?今天我们走进古诗两首,感受一下他们快乐的童年。(出示:池上小儿垂钓)2这两首诗大家都预习了吧,那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这两位作者呢?(参考资料: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题材广泛、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有“诗王”、“诗魔“之称。白居易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杭州西湖的白堤就是他在任时所建造的。胡令能是唐代诗人。小时侯家里很穷,但是他为人勤奋,学习勤奋。其中,我们知道的有四首诗比较有名。)3. 同学们对这两位诗人耳熟能详,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4.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练读)5.(出示池上)池上正音:(1)个别读。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读一读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后鼻音)读准。(2)看看它们的字形,你又发现了什么?(都是形声字。提示:从字形上你能猜出大概意思吗?)(“撑”是提手旁加个掌,说明是用手掌握着竹竿。)(“艇”是舟字旁,它指小船,这种船很轻便。)(“萍”是草字头,下面还有一个三点水,说明它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植物。)(3)对浮萍还有更多的了解吗? “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生植物,看,这就是浮萍。(出示浮萍图片)6.(出示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正音:(1)个别读。(2)讲解:“得”(根据现代汉语中的规则,应该读轻声de,但古汉语中没有轻声,只有平仄区别,因此这儿读第二声d) “应”(yng:应答)7. 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同时出示两首诗)(1)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池上? 预设一:(如果学生把“白莲”读破了,就相机链接“白莲”的图片)师相机介绍白莲:(出示莲蓬图片)这里的白莲就是指莲蓬,碧绿的莲蓬中有很多莲子,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连、莲肉,嫩嫩的、甜甜的,是孩子们夏季难得的美味,老师小时候也采过莲蓬,吃过莲子。既好吃又好玩。预设二:学生读得很好。点评:你读得真好!能做到声断气连,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副板书:声断气连)8那谁来给大家读读小儿垂钓?(个别读,方法同上,提醒学生“声断气连”。)9女生读池上,男生读小儿垂钓 点评:不错,这样就读出了诗的节奏来了。三、品读池上(突破方法:读诗想象画面,相机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小娃的特点和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1.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副板书:诗中有画)读着诗句,就如同置身美丽的图画之中。我们先来细细品读池上这首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2. 情景创设:(出示多幅荷花图,幽雅的古筝曲轻柔地响起老师轻轻地描述: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得格外娇艳看(课件定格在池上,师配乐朗诵诗句)3.小练笔:同学们,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请插上想象的翅膀,选择其中一幅画面美美地写下来。(学生在音乐声中尽情想象,静静地描写。)4.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的小练笔。预设1:(学生只说诗意)你已把诗中藏着的故事找出来了。(诗句中的“藏”变色)* 相机解释:解(1)你刚才说的“不知道”指的是诗句中的哪个词?(2)那“解”是什么意思呢?(知道、懂得)(3)我们读过的桂花雨这篇课文里有这么一句诗: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这里的“解”也是什么意思?(4)是啊!咱们学习可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预设2:(学生描绘了荷塘美景)淡淡的荷香,迷人的荷花,碧绿的莲蓬,真的很诱人哪!难怪小娃要偷采白莲呢! (荷塘美景:a 盛夏,那些荷花在水面上娇艳地开放着,一阵微风吹过,清香扑鼻而来。在碧绿的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是那样的迷人。它们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开放,给人以纯洁雅致的感觉。这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啊! b夏日炎炎,池塘里盛开着清香诱人的荷花。娇滴滴的,这真是一个阳光快乐的早晨。看,那边的绿色身影是个小孩儿,他禁不住荷花的清香,莲蓬的香甜,偷偷地采了好几朵荷花,然后撑着小艇快速离开。他越划越远。可是他不知道身后绿绿的浮萍一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c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预设3:(学生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后,水面原来平铺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长长的明显的水线)这就好像一幕活剧刚刚演完,但留给了我们无穷的韵味5.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幅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能说说理由吗?(从“偷”及“不解藏踪迹”两方面谈理由) 相机品读:偷(1)问学生:你觉得小娃可爱吗?有的同学喜欢小娃,有的不喜欢他,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偷”是不光彩的,人人都讨厌。看来大家对这个“偷”字理解不同。(2)老师摘录了“偷”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出示:一是偷盗;二是瞒着别人、悄悄地;三是抽出(时间),)你觉得这儿的“偷”该选哪一个? (瞒着别人、悄悄地。)(3)引导学生把小娃瞒着大人悄悄地采白莲的情景说得更具体更生动:小娃正瞒着大人,悄悄地采着白莲呢!瞧(引导学生看图,请个别学生描述)(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扯下了一张大大的荷叶戴在头上,然后悄悄地采下一个又一个莲蓬。他环顾四周,哈哈,空无一人,他开心得不禁手舞足蹈。)点评:你的描绘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这个小主人公可爱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了。(4)如学生说不具体,老师提示:猜想一下,此时小娃的心情是怎样的?生1:他怕别人发现,所以很紧张。(个别读一二句。评:瞧,你读得是喜形于色啊;喜笑颜开;你在偷着乐呢;真是既高兴又紧张啊)生2:我觉得小娃会很高兴、很快乐,因为他有莲子吃了。6小结:被别人发现了,自己还不知道,还在偷着乐呢!这孩子真是(学生接:有趣、天真、调皮、可爱这就是天真无邪,这就是童真童趣。让我们好好读读这后两句。个别读,齐读。7猜诗人:(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猜,他是谁?(2)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3)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这小孩好玩,可爱。白居易太喜欢这个孩子了。看着这个孩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看到这个孩子在笑,白居易也被逗笑了。)8.悟情感:(1)这首诗里不仅藏着一个人,还藏着一份情呢。(白居易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的留恋。)(2)(板书“喜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情、这份趣来读一读。生个别读、齐读整首诗。(配乐:古筝曲)四、品读小儿垂钓(突破方法:读诗分角色表演诗中隐藏的画面,同时体会“遥招手”的妙处。)1.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刚才大家通过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了池上这幅画,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插图,(出示:配有注释、插图的小儿垂钓)细细品读小儿垂钓,展开想象,然后,同桌试着用表演,让这幅画活起来,好不好?(各自读诗以后,同桌互演)2.哪一组同学为大家来表演?3.(学生表演了一遍以后,老师采访那个“小儿”):请问,你不说话却摆摆手是什么意思?(生:我正在钓鱼,摇手表示我不知道,请他快走,不要影响我钓鱼。)(另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师:请问,你先遥摇手,后来又向他招招手是什么意思?生:遥摇手是叫他不要吵,影响我钓鱼,我招招手是想让他走近一些,我可以轻声地告诉他。4.同学们,你从他们的表演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儿?(我看到了一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小孩子;我看到了一个很认真钓鱼、机警聪明又心地善良的孩子,他肯热心帮助别人;)5.你们喜欢这个小儿吗?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诵读这首诗。(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五、总结两首诗,进一步提炼中心。1.(出示只有题目和图片的池上和小儿垂钓)池上和小儿垂钓分别向我们描绘了两个可爱的农家小儿,问问自己,你更喜欢哪个小儿?为什么?(池上里的小儿,天真烂漫,充满童趣。天真无邪。他那样划船采莲,多么幸福的童年啊,可惜,我们现在学习压力太大了,我们做不到。小儿垂钓里的小儿,他那么专心地做一件事,心地善良,我喜欢他。)2.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那个小儿,想把他们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吗?那就有感情地背诵下来。(个别背诵、齐背)六、趣读古诗。1. 同学们,我们刚才用传统的方法朗诵古诗,其实,这些基调比较活泼的小诗还可以用多种方式诵读呢!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把读诗得有趣一些。你们听(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2.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同桌讨论一下(一边跺脚一边读诗、一边拍桌子一边读、一边打响指一边读、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用最喜欢的拍手游戏,边玩边读诗呀)3.个别学生和同桌合作展示自己新的诵读方法。4.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更有趣了,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两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学生兴致勃勃地用跺脚、拍桌子、拍腿、两人拍手等形式诵读两首诗)5.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有趣吗?6.你喜欢的古诗不仅可以背诵,可以读得有趣味,还可以唱呢!大家听(分别出示小星星和铃儿响叮当的伴奏曲)大家可以把诗填进去唱。试试看!小结:同学们,学诗好玩吗?今天你开心吗?这也是我们童年生活中一件快乐的事情啊!(与开头的谈话相呼应)七、诗画合一,拓展同类诗词:1.最后,让我们来诗画合一,在课文的插图中用钢笔工工整整地写下这首诗。你看,这是老师写的。别有情趣的画面配上秀美流畅的书法,是不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啊? 2.古代诗词中像这样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诗还有很多(出示古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作者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却不认识他,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客人。)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孩子们不会耕田织布,也在桑枝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清 袁枚 所见2自己读读,你喜欢哪句诗中的孩童?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后,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像老师这样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佳作将在分享园中展出。教后反思:趣学古诗古诗二首教后反思池上、小儿垂钓是两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诗句晓畅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老师通过这两首小诗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因为这是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现在的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鸣。我又考虑到这是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家长了解小学中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而且能产生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于是,我把两课时完成的任务压缩在一课时中完成,并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流程:一、畅谈童年趣事,唤起快乐情绪。课前,我让学生聆听儿童歌曲童年,活泼欢快的旋律、贴近孩童生活的歌词,一下子唤起孩子对往事快乐生活的回忆,有学习的快乐、玩耍的快乐、助人的快乐快乐的交流,为学习这两首古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二、妙解古诗意境,自悟学诗方法。虽然这两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池上中“偷”和小儿垂钓中“遥招手”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两首诗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这两首小诗就用浅显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小儿垂钓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幅淡淡的中国写意画。但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孩童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真可谓形神兼备。在教材的处理上,两首诗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突破重难点,诠释“诗中有画”、“诗中有情”的理念。教学池上时,我让学生边倾听优美舒缓的音乐边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画面,然后选择一幅印象深刻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小儿垂钓则像一幅活的画。我让学生借助提供的注释、插图,自己尝试理解诗意,并与同桌通过表演再现诗中描绘的画面。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在兴趣盎然的表演中,孩子们轻松地解读了“遥招手”与“遥摇手”的区别, 对小儿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三、趣读古诗诗句,享受童年快乐。这两首小诗基调比较活泼,课堂上我多次安排学生诵读,不光读流畅,读出诗歌的节奏美,还引导他们把诗读得更有趣一些。孩子们的智慧真多,他们与同桌发明了很多诵读古诗的方法。瞧,他们兴致勃勃地用跺脚、拍桌子、拍腿、打响指、两人拍手等形式,甚至不同的音乐节奏来诵读这两首诗。当我给诗配上小星星和铃儿响叮当的伴奏曲时,孩子们手舞足蹈地填词歌唱,灿烂的笑脸、清脆的童音使语文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我想,这情景一定已定格在他们童年生活的记忆里了。“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使我仿佛走进了画中,回到了童年时代,真是一种享受!”听完课后,多位家长如是说。 四、拓展同类诗词,追求诗画合一。汉字积淀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孕育着古往今来的风雅吟唱。一个民族的风骨、智慧都凝结在这些玲珑多姿的汉字中。学好、写好汉字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了在语文课中渗透规范字的书写,同时增加趣味性,在课的尾声,我设计了一个“诗画合一”的环节。因为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一般既有画面,又配有文字。我先做示范,在课文的插图中用钢笔工工整整地写下这两首诗。别有情趣的画面配上秀美流畅的书法,激起了学生规范字的欲望。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给插图配诗,使枯燥的孩子书写变得那么有情趣。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出示了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像老师这样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最后,孩子们创作的“诗画合一”的作品虽然画面还有些稚嫩,但配上的诗句写得特别工整、美观。家长评课:星期一的公开课,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平时在学校的生活。现在多媒体的教育方式,真比我们小时候上课丰富的多了。丁老师的语文课特别让我印象深刻。她的语言生动,声音柔美,文学功底深厚。她那配着古典音乐的诗朗诵,让人仿佛走进了诗中,真太美了。简单的两首小诗,她用回忆往事、朗读互评、想象练笔、表演再现,甚至和乐歌唱的方式,让孩子们轻松地融入了古诗的意境之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原本需两课时完成的两首古诗,原来可以这样学。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使我仿佛走进了画中,回到了童年时代,真是一种享受! 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对称平移旋转教学设计第一学段里初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本单元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1 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第62页例题以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画出它的对称轴。通过折和画再次体会什么是对称轴以及它的位置。学生对折长方形会出现两种折法,理解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不会有困难。例题两次安排学生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第一次沿着自己对折的长方形纸的折痕画,只画出1条对称轴。第二次在长方形上画,要画出2条对称轴。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对称轴的含义,它是对折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二是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一条短线、一个圆点,一条短线、一个圆点“试一试”继续用折、画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由于对折正方形的方法比对折长方形的方法多,所以正方形对称轴的条数比长方形多。如果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是学生在交流中知道的,那么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应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折图形、画对称轴。教材把个图形既画在方格纸上,又画在第119页里,要求这道题分两步完成。先剪下第119页里的图形,折一折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一步能加强对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理解。然后认一认方格纸上的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让学生又一次辨认图形和确认对称轴的位置。在教学第4题时,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分别是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这些名称有助于学生发现“如果一个图形是正几边形,它就有几条对称轴”。2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第64页例题教学把简单图形连续平移两次,教学过程设计成两段: 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变换图形的位置,有时需要把它平移两次。方格纸上的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如果按斜向既看不清楚、更难以操作。如果沿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把斜向平移分解成一次水平平移(即左右平移)和一次竖直平移(即上下平移),容易表达也容易操作。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怎样把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这个问题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经历上述体验过程。第二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亭子图连续平移两次,使它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至于先向右再向下平移还是先向下再向右平移都是可以的。“想想做做”第3题的三幅图是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曾经在四年级(上册)里教过,学生能够看懂这些图的意思。现在让他们从平移的视角解释现象: 三角尺沿直尺在平移,画出的两条直线平行。从而充实对平行线的体会,并增加了平移多少距离的知识。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只是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本单元教学把平面图形旋转90,这之间的跨度比较大。为此,教材作了十分细致的考虑和安排。(1) 首先认识旋转的方向。第66页上面的一道例题以公路收费站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照片展现了转杆两次旋转的方向不同,让学生首次感知旋转是有方向的。联系钟面上时针的旋转方向,讲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想想做做”第1题继续利用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钟面的时针等实例巩固旋转的方向和度数。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例题和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增加一些练习,如下面的线段绕它的哪一个端点各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又如把线段绕A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线段到了什么位置?绕点旋转呢?(2) 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尺,体会图形的旋转。第66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有两个特点: 一是把实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旋转,不是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尺;二是三角尺旋转方向是开放的,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都可以。这样设计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旋转实物比画图形容易,在旋转三角尺时能体会到实物的旋转是整体进行的,它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直角顶点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就旋转了90;其次是可以比较三角尺顺时针旋转90与逆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是不同的。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五点: 一是为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张足够大的方格纸,要求三角尺在旋转前、后都能完全放在方格纸上;二是要帮助学生领会“绕A点旋转90”这个要求的意思,并自己选择旋转的方向;三是在旋转前把三角尺放在方格纸上,两条直角边分别对齐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直角顶点对齐方格纸的交点,还要在方格纸上沿三角尺的边画出它的图形,便于和旋转后的三角尺进行比较;四是旋转以后要分别看一看两条直角边原来在哪里,现在在哪里,是不是都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是不是也旋转了90;五是想一想,如果不是旋转三角尺,而是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形应该怎样画图。(3)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想想做做”第2题旋转小旗图和长方形,题目的要求是“做一做,画一画”,为不同学生设置了不同要求的学习过程: 空间想像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小旗图和长方形;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面小旗和一个长方形,按旋转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第3题有助于巩固平面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每组都有两个图形,而且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完成这道题可以分两步: 先看图想一想、说一说,把哪一个图形、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就能使同组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每组各做一个同样的图形去转一转、拼一拼,验证刚才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图形的对称(p62-63)教学目标:1、 重视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通过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对折,画出对称轴,2、 使学生认识到: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引导学生找出已经认识的一些基本图形或其他简单图形的对称轴,利用对称轴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从而逐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认识,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3、 同时让学生在认识对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教学流程流程1: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进一步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请看下面几幅图,并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对,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图形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重点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流程2:认识长方形的对称轴 师:首先我们研究长方形的对称轴。(课件出示)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活动师: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折法和画法。 (课件出示)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师: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如果是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讨论 (课件出示)我们可以这样画:先量出长方形对边的中点再分别连线,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2页,画出例题中长方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一般应画成点划线。画好后同桌互相检查。流程3: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研究正方形的对称轴。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也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62页试一试中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同学们先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里研究。 学生练习师: (课件出示)同学们,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这两条也是正方形的对称轴。没有画出这两条对称轴的同学可以用手上的正方形纸折一折,确认后再课本上补画出来。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师小结:看来,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可能不一样。流程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我们还学过一些基本图形和简单图形,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呢?下面我们一起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探索解决新问题。 师: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这道题让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请同学们按题目要求操作。 学生练习 同学们找到了哪几个轴对称图形,各画了几条对称轴,看看和老师做得是不是一样。(课件出示)左上方的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有1条对称轴;这是个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有1条对称轴;这是个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叫菱形,它有2条对称轴。其他都不是轴对称图形。流程5:想想做做第2题师:下面请同学们练习画一组简单图形的对称轴(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先判断下面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试着把它们画出来。这是课本63页想想做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判断,然后在书上画一画。 学生练习 一起来看一看屏幕上出示的正确答案。从左往右三个图形的对称轴分别有3条、4条、5条,最后一个不是轴对称图形。 流程6:想想做做第3题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刚才同学们练习了判断轴对称图形和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下面再试着画出方格图上这两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们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边画边体会对称轴两边图形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 学生练习 在作图时我们可以先在对称轴的另一边确定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成图形。 流程7:想想做做第4题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同学们先仔细观察题中各是什么图形。下面请同学们在数学书63页第4题上,先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再在小组里交流:每个图形各画了几条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练习讨论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正确答案。正三角形由3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由有6条对称轴。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图形是正几边形,它对称轴的条数和它的边数相等。流程8: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轴对称图形一定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可能不一样。 流程9: 感受对称美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美的世界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感受对称的魅力吧!(解说)对称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99的现代动物是左右对称祖先的后代;在植物界,我们常常会惊异于那些具有完美对称性蕨类、铁树的叶子和娇艳的花朵;建筑美是对称美的体现,古希腊时期的爱奥尼亚柱,法国巴黎圣母院,大唐长安城门,北京紫禁城,无不在展示对称美的风采!在科学研究中,对称性给科学家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流程10: 设计轴对称图形 师:德国数学家魏尔曾经说过“美与对称性密切相关”。看来“对称”既是一个数学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设想创造出对称的作品来装点我们生活呢?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二次备课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图形的平移(p64-65)教学目标:1、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尝试和交流,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沟通,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3、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尝试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教学流程第一段:谈话导课 流程1:谈话导课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老师到南京出差住在江南大酒店,听说了这么一件事:这家酒店六层,建筑面积5424 m2,总重量8000 t,原来位于两条马路的交汇处。xx年马路拓宽,这幢楼在拓宽的范围内,专家们就运用了“建筑物的整体平移技术”,将酒店托换到了一个托架上,使之与地基切断,形成了一个可移动体,然后又用牵引设备将它平移到新的地基上,这样既保持了大楼的原貌又省时、省钱。同学们,在这家酒店搬迁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对,平移。随着这项技术日渐成熟,不少著名建筑的搬迁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既照顾了城市建设又保持了原貌。像1930年建成的上海音乐厅,就曾经被升高了3.38米,向东南方向平移了66.46米。看来平移不仅是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一种方式,也可以用来实现大型建筑物的位移。这么有用的知识,同学们想不想进一步学习?流程2: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平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同学们也已经学过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今天我们研究怎样将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和竖直线的位置上。 流程3:小组交流 师:请看屏幕,你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拿出课前准备的亭子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平移方案:按怎样的方向平移图形的,怎样确定每次平移的格数的? ( 学生活动 ) 平移小亭子有这样两种方案: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 流程4:指导画法 师:你是怎样知道要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或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6格的。(学生活动)小亭子的顶尖这一点向右平移6格,就与右下图小亭子的顶尖这一点在同一条竖线上,所以确定小亭子向右平移6格;顶尖这一点再向下平移4格,刚好与右下图顶尖一点重合,所以确定小亭子再向下平移4格。小亭子顶尖这一点向下平移4格,就与右下图小亭子的顶尖在同一条横线上,所以确定小亭子向下平移4格;顶尖这一点再向右平移6格,刚好与右下图顶尖一点重合,所以确定小亭子再向右平移4格。师小结:同学们,把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和竖直线上时,可以通过对图形某一点的观察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流程5: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观察,填一填。小船图和电灯图是怎样平移的?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65页看想想做做第1题,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 (学生练习)师:完成这样的填空题,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先弄清楚每幅图的起始位置和每次平移后到达的位置,再通过比较明确每次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课件出示)小船图先向下平移了5格,再向右平移了7格;还可以先向右平移7格,再向下平移5格。电灯图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6格;还可以先向上平移6格,再向左平移10格。 流程6: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刚才我们观察填出了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如果请你按要求将一个图形平移,可以吗?试一试,请看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练习 ) 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你们是这样画的吗? 流程7: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下面请同学拿出一把三角尺和一把直尺,照样子画一画。(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先沿三角尺的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三角尺平移5厘米,再沿三角尺的直角边画一条直线。观察画出的两条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讨论) 这样先后画出的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再画一组距离不同的平行线,画完后同桌两人互换检验。流程8:交流学习体会 师:同学们,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了平移的知识, 你愿意和大家分享这节课中的收获吗? (学生交流) 流程9: 图案欣赏师:平移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中,它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艺术家们利用平移设计的精美图案。(课件出示) 流程10:动手设计 师:看了这么精美的图案,你是不是也想一展身手,那就行动起来,用平移的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吧!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图形的旋转(p66-67)教学目标:1、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通过自主尝试和交流,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和沟通,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3、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尝试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综合应用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教学资源:实物投影仪,方格纸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的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各有不同平移和旋转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平移做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今天,我们就要来进一步研究另一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图形的旋转。(揭题,板题)2、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学生举例。二、探究互动。1、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1)出示公路收费站道口转杆打开和闭合的情景图。(2)学生可以自己用两支铅笔演示这两种运动方式,并回答:转杆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3)转杆打开和关闭的方向相同吗?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4)指出: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5)同桌或小组同学一起体会顺时针和逆时针。2、学习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2)明确两点:“饶A点旋转”是指将“A点”固定不动。把三角形“旋转90”,既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也可以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指导画法:可以先分别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再连成相应的图形。(4)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5)交流,巩固画法。三、巩固应用。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通过观察、交流每幅图中的“指针”分别要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进一步感知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按要求独立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进一步掌握在方格纸上把图形进行旋转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指导具体的画法。要使学生明白:确定旋转后小旗位置,关键在确定旗杆的位置;确定旋转后的长方形位置,关键在于确定一组相邻的边的位置。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讨论每组图形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根据设想使每组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旋转方法。也可以用纸剪一剪,摆成如图的位置后再进行旋转。四、总结质疑。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你还想学习什么?五、课外拓展。二次备课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图形的欣赏与设计(p68-69)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2、使学生在观察美丽的图案中,感受图形中的对称美,体会平移和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3、指导学生细心分析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图案中的应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的理解,进而产生自主设计的欲望。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对学生的设计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教学资源:剪纸图案,彩色纸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喜欢剪纸的活动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美丽的剪纸图案,想不想欣赏一下呢?二、组织活动。1、欣赏美丽的剪纸图案。2、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形成的?3、学生按要求平移做出美丽的图案。(1)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一次平移。(2)学生像这样连续操作几次,做出美丽的图案。4、应用旋转的方法做出图案。指导学生完成左边的图案,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右边的图案。5、自由创作。先画出一个或几个图形,再运用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1)小组讨论:打算选择什么图形作为基本图形?要把基本图形进行怎样的变换?(2)分工合作,设计出美丽的图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学生的设计尽可能多加赞赏。三、课后巩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