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科学和文学应该开出并蒂之花。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本文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教学方法 实验法、点拨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塔的名称、所在国家以及谁在上面做实验,由此导入对伽利略的介绍,从而导入新课。 二、导学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 (2)简介作者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反。 (3)速读课文,总体了解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中间写的又是什么呢? (17)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812)记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1319)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4)分析文章(17)节 速读后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似乎”能去掉吗? 做单摆的演示实验 注意观察并思考(讨论):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 3.实验的结果怎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5)研读课文(812) 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6)研读课文(1319) 介绍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思考: 1.当时有什么困难? 2.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3.实验的结果如何? (7)合作探究 1.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候,最后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 课文构思巧妙。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2.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是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3.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学写人物传记 抓住自己的出生、爱好、特长、家庭、学习、理想等情。 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科学24小时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义。 2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3品味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4感悟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难点:1品味文章的语言。2感悟人生哲理。学习方法:运用合作交流与 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学习准备:网上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个人素养。一、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内含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学生在原有的地理知识基础上,很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二、本文语言生动、简洁、准确,易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因此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科普知识之基础上,品味语言,提炼人生的哲理,感悟“24小时”。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情感,学会科学地艺术地安排时间,使自己之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论语十则,在论语中孔子有句话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时间的无情流逝,用以劝告人们要珍惜光阴,抓紧工作。其实,时间老人是最公平的,他给每个人每一天的时间都是(学生回答24小时)?24小时是怎么来的呢?知道的同学请回答。作家田志伟写了一篇介绍“24小时”的科普小品文科学24小时,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作者介绍了有关“24小时”的哪些知识。二、整体感知课文:(一)互动学习:1找出文中有关介绍“24小时”的科学知识。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整理。3学生简要介绍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师生适当补充。(二)探究学习: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研究一下课文中介绍地理知识方式与我们学过的地理课本介绍地理知识的方式有何异同(学生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老师从写作目的、表达方式等方面加以点拨。三、揣摩本文语言特点:1结合课后练习二,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2找出各自喜欢的词句、段落,说出喜欢之理由(各抒己见)。3阅读第2段,理解“她是那么勤劳、愉快、默默地载负着人类”一句中的“愉快”一词的含义?(可从修辞的角度理解;也可从地球的“愉快”、“不愉快”、或“既愉快又不愉快”等方面考虑,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4生共同品味第6自然段。(1)、“晨曦妩媚的早春黎明”,“晚霞迷人的深秋黄昏”为什么不能说成是“早春黎明的妩媚晨曦”,“深秋黄昏的迷人晚霞”?(2)仿照句式“既有又有有也有”写一句话。(3)在熟读该段的基础上背诵。四、延伸拓展:1第7段,从“如何安排和使用各自的24小时,却各有各的打算,很不一样”引申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结合。(1)你是如何安排和使用你的24小时的?(2)如果给你24小时让你自由支配,你如何去做?2快速阅读8到11段,小组交流探究、提炼本文蕴含的人生哲理。学生只要谈出珍惜时间;热爱生命,过好生命的每一分钟等就行,不求统一。教师可在此处引用朱自清的匆匆、保尔对生命意义的感叹等。五、体验反馈:1学生谈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收获。2老师适当补充:着重从本课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方面总结以提升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使自己的每一分钟都过得有价值。六、作业设置:1课下搜集、整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谚语,诗文。2结合课文,写一篇短文,感悟24小时。七、教学反思:本文在科学知识方面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但对于珍惜时间这一观念能够清楚。所以对本文的知识性最好能深入浅出的讲解。 补充珍惜时间的名句:1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庄子庚桑楚)2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3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世说新语政事)4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李白拟古十二首)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6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窦巩赠王氏小儿)7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8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9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陶渊明饮酒二十首)10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魏源默觚学篇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