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相遇 2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30551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相遇 2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相遇 2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相遇 2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相遇 2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中的第一课。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从中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分析如下: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项与实践,求路程。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想与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我一改教学情境,将本班的学生设为本堂课的主人公,利用学生常见的上学、放学的相遇情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的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去课堂学习这一重要途径外,几乎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其它途径接受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同时,他们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一体化的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制定为:对相遇问题中速度不同、时间相同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如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法学法体现:1.突出主体与注重体验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同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人或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不一样,但所用的时间相同这一难点,让学生模仿相遇过程和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使学生体验并理解。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再如:学生对相遇问题中路程、时间的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从线段图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这里并没有把线段图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把“指挥棒”交给学生,“如果我们用线段图来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你们说应该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2.鼓励探究,自主探索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基于这一观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画线段图之后,提出“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地从线段图上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从而引出出发后几分相遇。所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寻求解题的方法。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出事例导入新课(二)模拟情景发现问题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课外延伸总结深化在第一个环节中,首先我问学生:“在班里,谁是你的好朋友?”一句简短的话释放了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从而引出班里一对好朋友也是这节课的主人公是中心小学五(3)班的“田晓斌和陈嘉彦”。课件出示“田晓斌从家里坐车出发,每时走40千米,走了0.5小时,到达陈嘉彦家,通过这些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说:“共走了多少千米?”实际上求的是什么?是路程,从而引出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利用学生们所熟悉的同学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然后出示“有一天,陈嘉彦放学回家打开书包发现不小心将同桌田晓斌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他赶紧打电话给田晓斌,两人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方法可以让陈嘉彦将作业本还给田晓斌呢?这一情景用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入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可能会想到:陈嘉彦将作业本送到田晓斌家。田晓斌到陈嘉彦家去取。两人同时出发,约定地点,拿到作业本。经过商量,认为第三种方法最省时间。这时教师小结:陈嘉彦到田晓斌家的这一段路,可以一个人走完,也可以有两个人一起走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引出新课。(板书:相遇)第二个环节,我设计让陈嘉彦和田晓斌模仿相遇过程和学生用手势表示相遇过程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然后接着问:“刚才在陈嘉彦和田晓斌走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发现陈嘉彦的速度快,田晓斌的速度慢;他们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或者学生还能发现“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这时课件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因为陈嘉彦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该在离田晓斌家近的地方。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班里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还不理解。所以,通过课件播放路线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在学生观看路线图的过程中,分了三个小步骤。首先,播放一分钟陈嘉彦和田晓斌所走的路程,提问:陈嘉彦走了多少千米?田晓斌走了多少千米?用了多少时间?其次,继续行走了1时,用了多少时间?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两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但为什么相同呢?这又引起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这时再将课件重放一遍,学生就会发现她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从出发到相遇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难点在学生观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紧接着,我设计结合线段图讨论分析“如果老师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相遇的过程,你们想怎么画?”数学教学中,运用线段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并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构造线段图,增强学生运用线段图的自觉性。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老师的操作,完成线段图。“看见这个线段图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说一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种情况。方案:如果学生提出田晓斌走了多少千米?陈嘉彦走了多少千米?我还继续追问要知道他们所走的路程还要知道什么?引出要知道两人所走的时间。方案:如果学生直接提出“两人走了几时”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及时地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此问题的探讨。这也正是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知道两人所走的路程和速度,还应知道走这段路所要用的时间,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来解决。因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求时间要逆向思考,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带领学生探索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首先寻找等量关系,陈嘉彦走的路程田晓斌走的路程50千米。基于学生在前面的环节已充分理解两人所用时间相同,设所走时间为“x”,列方程60x40x50从而求出时间。在学生发现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之后追问:“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时,学生有可能出现用方程(60+40)x50来解决,或者用算术方法解决用算术方法解决要引导学生理解在两人相对行走的过程中,他们每时共行走6040千米,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的和是50千米。 求出几时走50千米,就是几时相遇,列式为:50(60+40)。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从而调动其他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体现方法的多样化。本环节我注重营造一个认知、生活、情感等协调互动、共同融洽的多层次的大课堂,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相遇问题。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出发,由浅入深设计了两个题目。题目一:在十一月份我们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咱们五(3)班里跑步最快的曾文康每秒跑6米,曾菲菲每秒跑4米,两人从50米跑道两端迎面同时起跑,几秒后相遇?这道题有意让学生通过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来独立解决,达到巩固的目的(效果已达)。题目二:曾文康3秒跑18米,曾菲菲2秒跑8米,两人从50米跑道两端迎面同时起跑,几秒后相遇?本题在上一道习题的基础上讲速度作为隐含条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所给条件先求出两人的速度,再求几秒后相遇。两道习题在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巩固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全课总结时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这样可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总的来说,本节课我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了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接受起来比较主动,消除了以往应用题给他们带来了“恐惧感”。学习气氛是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是开放的、生成的,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主人。课后之余,我把“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仅体现在行程问题上,而且在诸多如:两人同时打一篇稿件,几分后打完;两个工程队共修一条路,几天修完?等等,这些问题也可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决。针对这一点,我在下一节课设计了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相遇问题 1教案 冀教版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并掌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2.让学生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联系生活素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创新的精神以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一、复习导入1.张华从家里向学校走来,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校,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2.张华家距学校240千米,每分钟走60米,几分钟走到校?3.张华家距学校240千米,4分钟能走到校,每分钟走多少米?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景:有一天,小丽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小强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小强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小丽把作业本还给小强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答案)a、小丽送到小强家;b、小强来小丽家取走; c、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小丽交给小强。3.计算机模拟生活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思考:(1)有几个人?(2)从几个地点开始运动?(3)怎样的时间出发最好?(4)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5)这样运动的结果怎样?板书: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师:“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也叫做“两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直至相遇”,或者“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直至相遇”。板书相遇问题思考:你觉得他们会在什么地点相遇?相遇时是否是在两家距离的中点?为什么? 4.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相关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来研究“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的问题。5.请同学根据图意和问题口编应用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对而行。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思考: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6.列式解答654704540 (6570)4540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引导学生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看看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异同,体现了什么运算定律。总结数量关系式: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三、巩固练习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公路,10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2.志明和小花同时从两地对面走去。志明每分54米,小花每分52米。经过5分钟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如果把“两地相距530米”变成已知条件,把题中个条件中任意一个变成问题,你们能编道新应用题吗?小组内互相说说。 四、教师小结:谈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