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和力》《用橡皮筋作动力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教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28724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和力》《用橡皮筋作动力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和力》《用橡皮筋作动力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和力》《用橡皮筋作动力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和力用橡皮筋作动力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教科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很多同学都喜欢车,你们看银屏上的这些车,你们知道这些车他们是用什么作动力的吗?2、教师:老师这里也有一辆车,有哪些办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呢?3、教师:是啊,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学习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小车运动起来?(板书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二、初步探究: 1、教师手举小车:我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架上,这一端就是小车的头前,然后把橡皮筋的另一端绕在后面的卷筋片上,再转动后面的车轮,小车就能运动起来。2、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使小车朝前开,再想出办法让小车往后退。请各小组尝试。同时仔细观察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缠绕方向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教师巡视)3、师:哪位同学能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行、往后退的?4、橡皮筋往后绕,小车朝前开,谁能使小车往前开得更远一些呢?三、深入研究: 1、教师: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板书:距离 圈数)2、教师: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真的和圈数有关吗?(板书:?)怎样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少 多,教师提议还可以加个圈数中等的)3、教师:假如让你选会分别选几圈呢,为什么?4、教师:我们在数圈数的时候怎样才是转了一圈?(教师演示)5、实验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6、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小要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验要求:、要看准终点,用皮尺量出距离并及时填好记录单。、边实验边思考:橡皮筋缠绕多圈或少圈,产生的力一样吗?7、教师出示实验记录单: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实验次数小车行驶的距离(单位:厘米)平均距离(单位:厘米)我们的发现1231231238、教师:先做圈数少的,再做圈数中等和多的,为了实验数据更科学,同一圈数要求实验小组进行多次实验,然后计算取出平均值。下面请各组组长带好你们小组的小车、记录单、皮尺按顺序到老师指定的地方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9、学生汇报:通过实验,你们组有什么发现?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的确与橡皮筋缠绕圈数有关,圈数不同小车行驶的距离就不同。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近。这是为什么呢? 橡皮筋缠绕多圈和缠绕少圈产生的力一样吗?四、认识弹力:1、教师:为什么橡皮筋缠绕起来,小车就前进了呢?(这是因为橡皮筋缠绕起来以后长度变长了。)可是为什么小车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停下来了呢?2、出示弹弓,加深认识弹力。3、看录像,进一步认识弹力。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科版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谁吃谁。要求学生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说说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引出科学概念“食物链”,然后通过对食物链的分析,引出概念“生产者”和“消费者”。第二部分:水田的食物网。在学生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图文,让学生找出水田中存在的多条食物链。然后通过对这些纵横交错的食物链的分析,得出新的概念“食物网”,以此来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彼此复杂的食物关系。得出: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它生物的巨大影响,以及保护某一种生物对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本节课依据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自然界植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2、 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界动植物之间息息相关,我们随意破坏自然界中食物链。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学过程一、课前猜谜,引入新课1、猜谜语(1)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草莓 草羊(2)接着来了一群狼(再打一水果名称)杨梅 羊狼2、讲述: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就是“谁被谁吃”, 在科学上我们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谁被吃箭头就从谁指出来。3、谈话: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这种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板书课题)二、认识食物链“谁吃谁”1、提问:在大自然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很多。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你还知道谁被谁吃?学生举例,师生共同倾听。2、选择学生的一个例子,共同完成食物链。3、 谈话:你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讲故事。4、提问:谁能画出这个成语中蕴含的食物链呢?5、谈话:这个食物链完整吗,我们来把它补充完整。6、师生共同补充完整食物链。7、思考:你能发现黑板上这三条食物链的共同之处吗?8、教师小结:食物链从植物开始,结束于凶猛的动物。(板书:食物链的一般形式是“植物-植食动物-杂食动物-肉食动物”)3、 认识食物网“水野里的食物网” 竹林村的同学在水田中发现了许多生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水田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田里的生物图片并说出图片里有那些生物?(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自已发现的那些生物的食物关系。试着用箭头来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指名汇报他们找到的食物链。(提示:如果两种生物之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 数一数你们找到了几条食物链?其中水稻被不同的动物吃了几次? 讲述: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四、拓展与思考:在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请你预言一下,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对了。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密切联系的,只有保护好每一种生物,与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五、拓展应用,总结全课1、谈话:我们人类对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有哪些影响呢?2、谈话: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大量使用农药、排放污染都会给良性的食物链造成巨大的破坏。看来处于食物链最高级的人类,如果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会影响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良性循环。3、谈话:那我们能为维护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做些什么呢?4、学生谈想法。5、总结: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维护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板书设计:食物链和食物网 羊 吃 草 吃 保护 狼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摄入某种物质后,制造出或本身就是另一种生物的营养食物而被其食入,通过这种一系列的植物、动物、捕食与被捕食等的食物营养纽带依次连锁转移关系,最终被人食入的途径。食物链的一般形式是“植物-植食动物-杂食动物-肉食动物” 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教学反思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到食物链反映了生物间的一种食物联系,并知道食物链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是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第一部分是这节课的重点。第一部分分成三个小内容:认识食物链,知道生产者和消费者,学会正确写食物链。在引入部分设计时用学生熟悉的谜语引入,因为学生对谜语比较熟悉,他们也能轻易的写出动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在介绍食物链概念的时候,让学生明确了食物链的一般形式是“植物-植食动物-杂食动物-肉食动物”,这既和上一节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又让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动物的食性来排列它们在食物链的位置。教材中的第二部分是认识食物网,教材出示的动植物很多,如果一次就把这么多的动植物呈现给学生,他们一定无所适从,所以在设计时先出示小部分的动植物让学生写食物链,再出示剩余的动动植。在学法设计上小部分的动植物由于教材上有箭头提示学生,所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写食物链,而较多部分的动植物因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写食物链。整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重难点也把握得比较到位,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