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文言文的整体阅读专题讲练.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88543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文言文的整体阅读专题讲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 文言文的整体阅读专题讲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语文 文言文的整体阅读专题讲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的整体阅读专题讲练整体阅读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初中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以及对比阅读。课内文言文一般考查名篇,侧重内容的理解、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的考查。对于课内文言文,要做到熟读成诵,字字会翻译、句句会翻译、篇篇会翻译。课外文言文一般主要考实词、虚词、翻译和文意理解题。主要是对经典性文言内容进行初步赏析,对重点内容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对相关重要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欣赏和评价。一般情况下,有两到三题。比较阅读涵盖的内容很丰富,不仅注重传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检测,而且强调比较鉴别、迁移拓展、评价探究、创新应用等综合能力的考查。二、方法点拨(一)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1基本文常知识题 注意课内文言文注释中涉及到的重要作家生平、写作背景,注意文言内容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例1: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翻译。答:“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例2:湖心亭看雪中“本文出自_,作者_(人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答:陶庵梦忆;张岱2开放性试题理解概括类例如: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认为起义能够得到天下人响应的原因(条件)有哪些?(要求: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回答)”答: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总结概括为“老百姓对秦统治的不满。老百姓拥戴扶苏、项燕,又不知道两人的真实情况,有借用两人名义的可能”。联系类首先结合文章内容,三篇都要讲讲。再联系自己、联系生活。例如:“请你联系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旷达,洒脱,追求宁静自然,不同流合污等。欣赏类首先概括表述观点,然后找出关键点进行阐述。例如:与朱元思书中“这篇文言文很有特点,读过之后你有何感受?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内容、结构形式、语言等)加以赏析说明。”答:结构形式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语言采用对偶(骈文)的修辞手法,并采用整散句式相结合的方式。评论类首先要表明观点,即“我同意这种看法(或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然后从文中找根据,表明自己的理由。例如:曹刿论战中“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答:作战的时候如果没有勇气,看到敌人强大,掉头就逃跑,不能打好仗;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有勇气,敢于面对敌人(或作战中也不能光凭匹夫之勇,还要有头脑、有智谋,尤其是现在的现代化战争)。人物分析类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这则短文中,写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二)对比阅读的方法1求同类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例如: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小孺子:年轻人。三旦:三天。委身曲附:伏着身子紧贴着树枝。务:一心,一定。(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_(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_答:从进谏方式来看邹忌与少孺子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2求异类同中求异也是比较阅读中常见的类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一般选取内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发现不同点,从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处。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1)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答:第一问中,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中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第二问中,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3求通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一般选取内容上可以相互解读、互为印证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应之处或相通之处。例如: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廪丘:地名。养:供养之地。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丘:孔子,名丘。答:从孔子的言行可推断出,孔子认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即“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4概括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常常选择一组同类材料,提供同类人物的相关事迹或同类事件的不同侧面,要求考生从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概括的认识。例如: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十年春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选段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注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宾从:服从、归顺。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属:同“嘱”,委托、托付。答:这道题可以概括为“取信于民,善于用人”。5感悟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所选材料或同或异,往往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谈感受、体会、启示、看法、建议,在比较中寻求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意义,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例如:【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节选)【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小儿不畏虎注浣衣:洗衣服。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意:估计。答:根据两文的中西思想,可以总结为“人生有时会面对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三点剖析考点: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和朗读节奏的划分;解释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句子;归纳掌握文言文中的成语;文言文的整体把握、鉴赏评析、迁移开放等;比较阅读。重难点:文言知识;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开放类试题。 易错点:文言常考知识点有漏洞;文意理解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题模精选题模一:课内文言文例1.1.1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第(1)-(3)题。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日:“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1)1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A患其塔动 患:_B故如此 故:_C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_D人皆伏其精练 伏:_(2)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匠师如其言,塔遂定。_ (3)13请用原文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以及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_【答案】 (1)11A嫌,担心 B 所以 C因为 D同“服”,佩服 (2)12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3)13未布瓦,上轻。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解析】 (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如:“伏”就是通假用法,同“服”,佩服。(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注意句中重点字的翻译。 注意“如”翻译为“遵照”。(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题模二:课外文言文例1.2.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原宪甘贫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蹝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选自庄子【注释】不完:不完整,简陋残缺。 匡坐:正坐。匡,端正。 中绀(gn):内穿红色衣服。中,内里。绀,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华冠蹝履:戴着桦树皮做的帽子,拖着没有后跟的鞋。华,同“桦”。慝(t):邪恶。(1)14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蓬户不完( )匡坐而弦歌( )(2)15子贡见原宪即曰“先生何病”,而原宪却答曰“非病”。子贡所问的“病”和原宪所答的“病”分别指什么?_(3)16原宪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孔子做鲁国司寇时,他是总管家。孔子死后,隐居于卫,破屋蓬户,衣褐食蔬。从这段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宪具有怎样的人生信念?_【答案】 】(1)14门 弹琴唱歌(2)15子贡所说的病是指身体上的疾病,而原宪所说的病则是学到了东西不去施行。(3)16宁可安贫守道,绝不做违背仁义道德、玷污节操的事。【解析】 (1)14此题考查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2)15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子贡所说的病是指身体上的疾病,而原宪所说的病则是学到了东西不去施行。(3)16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及其精神的理解,人物的行为反映人物的性格,原宪在孔子死后隐居,安贫乐道,体现了高尚的人格,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参考译文】原宪甘贫孔子去世,原宪就流亡隐居在荒郊野地之中。子贡出任卫国之相,随从的车马前呼后拥,分开高过人头的野草,进入僻陋的里巷,探望问候原宪。原宪整理好所穿戴的破旧衣帽会见子贡。子贡为此感到羞耻,说:“夫子难道也病了吗?”原宪说:“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财产叫做贫,学习道义而不能实行才叫做病。像我这样,是贫,而不是病啊。”子贡觉得惭愧,不高兴地离去,一生都因为这次言语的过失而感羞耻。题模三:对比阅读例1.3.1 阅读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个选段,完成第12-14题(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颓然:_微斯人,吾谁与归微:_(2)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野芳发而幽香。翻译:_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 _(3)14仔细阅读以上两个选段,将下面的分析补充完整。(前一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范仲淹遭遇贬谪之后,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仁人志士应该具有“_”的政治抱负;这一年,同样因“庆历新政”被贬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通过对_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自己_的情怀。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彰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答案】 (1)12醉醺醺的样子;非,如果没有(2)13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3)14答案要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山间早晚与四季秀丽风光的描写。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解析】 (1)12考查常考的文言实词,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实词与虚词。(2)13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方法为留、删、调、补、换。(3)14本题属于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要熟练掌握内容及写作特点。例1.3.2 课内与课外对比【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杜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表陈至计曰:“陛下过听,便委弃大计,纵敌患生。此诚国之远图,使举而有败,勿举可也。事为之制,务从完牢。若或有成,则开太平之基;不成,不过费损日月之间,何惜而不一试之!若当须后年,天时人事不得如常,臣恐其更难也。”帝乃许之。 预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吴都督孙歆震恐,与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于是进逼江陵。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选自晋书杜预传)注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秣陵:地名。(1)翻译文中划线字。既克 _不过费损日月之间 _(2)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A使举而有败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B此诚国之远图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帝乃许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D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_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_(4)分析杜预和曹刿性格、临阵指挥时有什么共同点?_【答案】 (1)已经;减少。(2)D(3)齐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杜预就指挥群帅,直逼秣陵,所经过的都城,没有不束手投降的。(4)都深谋远虑,有远见。都选择士兵最具士气的时候进攻。【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战胜以后。已:已经。句意为:不过消耗些时光。费:消耗,减少。(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项前一句句意为:假如实行这个计划会失败。使:如果。后一句句意为: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使:如果。B项前一句句意为:这确实是国家的长远大计。诚:确实。后一句句意为:我确实知道比不上徐公的好看。诚:确实。C项前一句句意为:皇帝于是同意了他的计划。许:同意,答应。后一句句意为:于是答应先帝先帝,为他奔走效劳。许:同意,答应。D项前一句句意为:昔日乐毅借助于济西一战而并吞强齐。并:吞并。后一句句意为老人和小孩都过着和平安乐的生活。并:连词,和。(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夫”语气词,用在句首,可不译,句意为“齐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句中重点词语有:指,指挥;径造,直接逼近。句意为“杜预就指挥群帅,直逼秣陵,所经过的都城,没有不束手投降的”。(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特点的能力。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指挥的共同点,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有他们对君主的建议和战争胜利的结果可以看出:他们都深谋远虑,有远见。从他们选择进攻的时机来看:他们都选择士兵最具士气的时候进攻。【译文】【乙】当时文帝暗中有剿灭孙吴的计划,可是朝廷讨论大多不合文帝意图,只有杜预、羊祜、张华与文帝意见相合。皇帝使人通知说等待来年才打算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杜预又上表陈述计策。杜预几个月中再上表说:“陛下过于听信朝臣之计议,因而便放弃灭吴大计,放纵敌人就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这确实是国家的长远大计,假如实行这个计划会失败,不实行也是可以的。为事情制订计划当然务求完善牢靠。如果成功,则会开辟太平的基业;不成功,不过费些时光,为什么就不肯试一试呢?如等到后年,天时人事变化无常,臣恐那时会更加困难。”皇帝于是同意了他的计划。杜预在太康元年正月,在江陵部署军队,多次攻克城邑,每次都是按杜预的策略行事。吴都督孙歆震惊害怕,给伍延写信说:“从北方来的晋军,真是像飞过长江一样。” 于是进逼江陵。杜预说:“昔日乐毅借助于济西一战而并吞强齐,今我军威已振,譬如破竹竿,劈开数节之后,其余就会迎刃而解,不须着手用力了。”立即指挥群帅,直逼秣陵,所过城邑,没有不束手投降的。随堂练习随练1.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8分)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节选自捕蛇者说)(1)8下列句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君将哀而生之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C叫嚣呼东西从流飘落,任意东西D谨食之日食饮得无衰乎(2)9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饥渴而顿踣潭西南而望B时而献焉父异焉,借旁近与之C吾尝疑乎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D故为之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_(4)11我们现在对税收与作者对“赋”的认识有何不同?(2分)_【答案】 (1)A;(2分)(2)D;(2分)(3)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2分)(4)我们现在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者认为“赋”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2分)【解析】 参考译文: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处处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君:你/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君:你。B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病:困苦不堪/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C到处吵嚷叫嚣。东西:到处/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D我小心地喂养蛇。食:喂养/平常的饮食有没有减少啊?食:名词作动词,吃。故选:A。(2)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仅分析“用法”,不要分析词义。A又饥又渴倒在地上。而:连词,表递进/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而:连词。B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焉:代词/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焉:代词。C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乎:介词/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于:介词。D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之:代词/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之:助词。故选:D。(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孰:谁;之:结构助词,的;甚:厉害;于:比。句子翻译为: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联系现实、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答题时刻联系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我们现在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者认为“赋”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随练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递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注释】踵:到,走到。缪:通“谬”,错误,荒谬。(1)13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友人来过( )逾年而事暴( )(2)14怎样理解“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这句话?(2分)_(3)1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_【答案】 (1)13访,探望 暴露,显露(2)14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3)15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解析】 (1)13考查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2)14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方法为留、删、调、补、换。(3)15本题注意从人物的相关事件中分析出主人公的特点 同时结合人物在文章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几方面来分析。【文言译文】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随练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乙】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琢之,富而后使复其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A茂才 举:推举,选拔B四荆州刺史:迁:迁移,迁动C 故敢献之:故:所以,因此D后涿郡太守:转:调动(官职)(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A当郡/使玉人为琢之B子罕置诸其里/其真无马邪C我以不贪为宝/先帝不以臣卑鄙D密愧而出/稽首而告(3)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_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_(4)【甲】【乙】两段选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_【答案】 (1)B(2)D(3)(我要)让后代被称作廉洁守正的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吗!(4分画线处各1分)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了子罕(4)两个形象都清正廉洁(2分“清正”1分,“廉洁”1分)【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A句意为:推举为茂才B句意为:四次升迁,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迁:升迁C句意为:因此才敢献给你D句意为:后来杨震调任做涿郡太守(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A前一句句意为:在他赴郡途中之:去,往后一句句意为:让工匠替自己雕玉之:代词B前一句句意为: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其:代词后一句句意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C前一句句意为:我认为不贪(这种品质)是宝以:把后一句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以:因为D前一句句意为: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而:表示修饰的连词后一句句意为: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而:表示修饰的连词(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有:使:让以:用遗:遗留,馈赠厚:优厚句意为:(我要)让后代被称作廉洁守正的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吗!句中重点词有:或:有人诸:之于句意为: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了子罕(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对比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人物的形象甲文中讲述了杨震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孙常吃素食,步行出门,要把他自己是清官的美名作为留给子孙的遗产乙文中的子罕把自己不贪的名声看得比美玉重要的多所以这两人都是清正、廉洁的人自我总结作业1 阅读陈涉世家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1)9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街市,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故数言欲亡 数:屡次、多次 B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C为坛而盟 盟:盟誓 D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被子(2)10下面的句子中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B祭以尉首C陈守令皆不在 D杀之以应陈涉(3)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B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氏族反抗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D选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答案】 (1)9D(2)10B(3)11A【解析】 (1)9此题考查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B项通假字是:被。译为:披。意思是将军身披铠甲,手执利器。(2)10此题考查倒装句。“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3)11此题考查对选文的分析能力。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大雨,阻断交通,延误陈胜吴广押解900囚犯去长城工地的时间,根据秦朝律法一律砍头,大家死路一条,没办法。【参考译文】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不义的暴君,消灭残暴的秦朝,重建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 陈涉于是自立为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作业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4)12题。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阳嘉元年,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选自后汉书 张衡传,有改动)注释:机巧灵巧的装置。隆高。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牙机巧制枢纽和各种机件的巧妙构造。验之以事用事实来检验。合契符合、相合。(1)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衡善机巧;善:_下有蟾蜍,张口承之;承:_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尝:_(2)10.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尤致思于天文;无从致书以观B.覆盖周密无际;受任于败军之际C.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咸来问讯D.于是皆服其妙;朝服衣冠(3)11.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籍中,从未看到有这样的事。B.从古籍看,这样的记载再也没有了。(4)12.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段关于地动仪的文字,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地动仪是汉代张衡发明的。它的外形像_,外面用篆文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还有八条口衔铜丸的龙。地动仪内部结构精巧,当地震发生时,便会有一条龙吐出铜丸,发出声响,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_和_。【答案】 9.擅长,善于接受,承受曾经10.C11.A12.示例:酒尊;时间;方向【解析】 (1)9.考查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2)10.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梳理常考词语字义。(3)11.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方法为留、删、调、补、换。(4)12.本题属于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要熟练掌握内容及写作特点。作业3 文言文阅读。(共10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乙】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宋史范仲淹传(节选)【注】制中居丧期间。昭烈刘备的谥号,指刘备。器才干,指治理国家的才干。(1)6.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吾谁与归 归:_生平事业备 见于是备:_(2)7.下列语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居庙堂之高 不可久居B.是进亦忧 类如是乎C.尽行其言 复行数十步D.足任斯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_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