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487556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 社会背景 西汉初年 经济残破 百废待兴 统治阶级推行 政策的需要 2 黄老思想的内容 1 内容 一个是治身 养生 一个是 2 主要观点 强调 既尊重自然规律 反对盲目行动 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倡导 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 是一种 的哲学观 预习导学梳理 知识 点拨 一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休养生息 无为而无不为 治国 积极无为 3 作用 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 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1 原因 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 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 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1 董仲舒的新儒学 1 提出背景 汉武帝即位后 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 思想来源 以 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 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公羊春秋 3 主要观点 认为 是天地之常经 提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思想 提出 的学说 神化皇权 宣扬 君权神授 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 提出 义 礼 智 信 五常和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三纲 大一统 天人感应 仁 4 作用 有利于巩固 和打击割据势力 对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限制作用 被汉武帝采纳 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影响 1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 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中央集权 主流地位 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有效协调了君 臣 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大一统 君权神授 来强化中央 君主的权威 通过 天人感应 来制约君主的行为 通过 三纲五常 来规范社会群体成员间的秩序 从而稳定了社会统治秩序 课堂讲义理解 深化 探究 主题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内容 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1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 1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宣扬 君权神授 提出了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 3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提出 限民名田 和 薄赋敛 省徭役 以宽民力 的主张 4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 提出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和仁 义 礼 智 信五种道德标准 即 三纲五常 并大力提倡孝道 2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外儒内法 思想专制 又带有神学倾向 3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1 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 巩固中央集权 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儒家独尊 使儒家学说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 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 导致西汉神学迷信的泛滥 4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5 儒学独尊束缚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6 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探问题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中反映了董仲舒对待儒学的什么态度 结果如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答案态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结果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 并付诸实行 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原因 该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政治统一的需要 教方法口诀记忆董仲舒的思想一春一罢一君神 三纲五常二天人 注释 一春 春秋大一统 一罢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君神 君权神授 三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二天人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当堂检测巩固 应用 反馈 1 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 不正确的是 A 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 黄老之学 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C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 治身 和 治国 两个方面D 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 还融入儒 墨 法等各家内容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B C D三项符合黄老之学的有关介绍 适应中央集权需要的是儒家学说 1 2 3 4 5 6 A 2 汉武帝实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根本目的是 A 推行法家思想B 加强中央集权C 实行 无为而治 D 提倡 百家争鸣 解析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 汉武帝实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 2 3 4 5 6 B 3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 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 神化封建统治B 宣扬 仁政 思想C 宣扬 民本 思想D 反对苛政刑杀解析西汉时期 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需要 它的基础是 天人感应 通过对 人君受命于天 的强调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 2 3 4 5 6 A 4 汉书 食货志 记载 尧 禹有九年之水 汤有七年之旱 旱灾发生后 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 每日安排人行 郊祭 祈求上天降雨 这体现了 A 三纲五常的思想B 君权神授的思想C 无为而治的思想D 天人感应的思想解析材料中描绘了商汤设 郊祭 求雨的情景 这是当时生产力相对低下 人们对自然界缺乏认识的一种体现 当时人们认为只要人心虔诚 上天就会实现人的想法 答案为D项 1 2 3 4 5 6 D 5 董仲舒的新儒学对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有一定作用 依据是 A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 的学说C 屈民而伸君 D 统治者必须实行仁政解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天人感应 学说 因此人君必须遵守天道 实行仁政 否则 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 1 2 3 4 5 6 B 6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 更不用说贯彻了 但它们最终流行了 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 其一个原因在于 他的观点从根本上是保守的 他接受现状 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 另一原因是 他强调道德原则 坚认道德原则是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 最后 孔子为他在去世两个半世纪后 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1 2 3 4 5 6 材料二孔子学说之后 中国最有影响的是道家学说 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可以相互补充 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1 2 3 4 5 6 材料三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 其效能显示了出来 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 建立第一个帝国 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 不过 其结果正如我们看到的 引起了一个反作用 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 法家学说信誉扫地 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 不过 在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 2 3 4 5 6 1 根据材料一 说明孔子学说最终 成为国家教义 的原因所在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官方教义的原因直接从材料中提取 答案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 强调道德原则 提供一门官场哲学 1 2 3 4 5 6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说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 互相补充 满足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的 解析从儒家和道家思想比较的角度回答 答案儒家提倡 仁 礼 以德治民 主张 学而优则仕 道家强调 无为而治 和超然 潇洒的人生观 1 2 3 4 5 6 3 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 说明其为什么能被秦统治者所采纳 其实践效果如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采纳 法家提倡变革和中央集权 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 效果 一方面秦以法家为治国思想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 另一方面 秦短命而亡 使法家信誉扫地 1 2 3 4 5 6 教材问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 教材P14 提示 天人感应 思想体现了皇权的绝对地位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的一种制约 但依靠封建迷信是不可能达到制约君权的目的的 解析与探究 教材P14 提示 1 指导思想方面 李斯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废弃一切思想理论 实行彻头彻尾的愚民政策 禁锢思想 强化君主专制 董仲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统一思想 发展儒家的思想理论体系 使儒家理论定于一尊 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 但是对这一区别的认识也不要绝对化 李斯的主张也包含巩固统一的想法 董仲舒的主张也有加强思想控制 维护君主专制的目的 2 社会效应方面 李斯的主张摧残了思想文化 也未能维护秦的统治 董仲舒的主张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兴盛 维护了汉朝的统一与稳定 但也导致了其他思想流派的衰落 自我测评 教材P14 提示1 1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 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 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3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确立儒学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 1 董仲舒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 天人感应 的政治思想 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 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 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