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9湿地与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湘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82188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9湿地与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9湿地与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9湿地与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9湿地与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湘教版考点规范练第58页下图为甲河流域(局部)不同时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地层形成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B.C.D.2.与1980年相比,图示区域2000年()A.河流含沙量增大B.坡面径流量增加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D.坡面下渗量增加答案:1.B2.D解析:第1题,图中地层为沉积岩,形成早的在下,晚的在上,故地层形成是由早到晚;地层侵入到其他地层中,应是侵入型岩浆岩,由于其侵入到地层中,应晚于形成。B选项符合排序。第2题,与1980年相比,图示区域2000年黄土层植被覆盖较好,会增加坡面下渗量。xx年美国航空航天局使用卫星第一次以三维方式量化了非洲撒哈拉沙漠尘埃被搬运到南美洲亚马孙雨林的数量,这些尘埃中包括沙子和南美洲亚马孙雨林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磷等。据此完成第34题。3.撒哈拉沙漠尘埃中的沙子、磷进入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可以()A.促进岩石风化,释放养分B.随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C.促进地表径流,带走养分D.促进土壤的淋溶作用4.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其所指的生态环境效应是()A.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B.调节全球气候,维护生态平衡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D.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答案:3.B4.C解析:第3题,岩石的风化与温度、降水有关,与沙漠尘埃无关,故A项错误;撒哈拉沙漠尘埃中的沙子、磷进入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可随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故B项正确;地表径流与降水、下渗等因素有关,故C项错误;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关,故D项错误。第4题,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又释放了大量氧气,所以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故C项正确;其他说法是森林的环境效益,故排除A、B、D三项。我国天然橡胶主要产地为西双版纳。该地区为大力种植橡胶,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为保证橡胶产量,需要扩大间距,控制单位面积植株数。据此完成第56题。西双版纳橡胶种植强度分布图5.西双版纳最适宜橡胶种植的地区是()A.海拔400600米的平坡B.海拔600800米的南坡C.海拔8001 000米的东坡D.海拔1 0001 200米的北坡6.西双版纳地区扩大橡胶的种植,会带来()A.生物多样性增多B.温度升高,温差减小C.水土流失减轻D.生态灾害增多答案:5.B6.D解析:第5题,根据图示数据,从海拔角度考虑,海拔600800处种植强度最大;受坡向影响,南坡种植强度最大,综合起来,海拔600800米的南坡是西双版纳最适宜橡胶种植的地区。第6题,西双版纳地区扩大橡胶的种植,是以砍伐原生态林为代价的,所以,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差增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灾害增多。故选D项。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完成第78题。7.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D.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8.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为1.53。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扩大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答案:7.C8.A解析:第7题,注意图中不同湿地类型的图例及其曲线变化。由图可知,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率越大,流域湿地总面积的大小还与该河流的流域面积大小有关,故排除选项A;图中显示随着干燥度升高,湖泊湿地率先增大后降低,故排除选项B;河流湿地随着干燥度的增加,湿地率变化不大,说明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不明显,故排除选项D;沼泽湿地率随着干燥度的增加,湿地率迅速降低,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故选项C正确。第8题,上游来水量减小,河流注入海洋水量减少,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减少,故排除选项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运河向北输水,途经黄河,一般不向黄河放水,对于黄河下游湿地影响不大,故排除选项C;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从黄河引水量增加,会降低黄河下游湿地率,故排除选项D;黄河下游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故选项A正确。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据此完成第910题。9.乌梁素海湿地的主要作用是()A.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B.调蓄黄河洪水C.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D.汇集灌溉余水10.为防止河套区土地盐碱化,宜采取的措施是()A.推广耐盐作物B.完善排水系统C.增加灌溉水量D.增施有机肥料答案:9.D10.B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灌溉区域内水向低处流,与黄河流向一致。读图可知,乌梁素海湿地位于灌溉区域的下游位置,主要作用是汇集灌溉余水,D项对。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应在灌区上游方向,A项错。不能调蓄黄河洪水,也不能发展航运,B、C两项错。第10题,为防止河套区土地盐碱化,宜采取的措施是完善排水系统,B项对。推广耐盐作物、增施有机肥料不能防止土地盐碱化,A、D两项错。增加灌溉水量易导致土地盐碱化,C项错。(xx广东东莞联考,57)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海拔最低处,为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处。读图甲艾比湖流域示意图、图乙艾比湖周边示意图,完成第1113题。11.现今艾比湖湖水的补给和湖泊类型是()A.受b、j、k河直接补给,为淡水湖B.受b、j、k河直接补给,为咸水湖C.受b、j河直接补给,为淡水湖D.受b、j河直接补给,为咸水湖12.b、k两河河口三角洲位置自1966年至今的变化趋势是()(注:前移、后退均针对河流流向而言)A.b河、k河三角洲位置均前移B.b河、k河三角洲位置均后退C.b河三角洲位置前移、k河三角洲位置后退D.b河三角洲位置后退、k河三角洲位置前移13.艾比湖萎缩,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是()A.空气质量提高B.生态系统不稳定C.湖水下渗,地下水增多D.含盐粉尘减少答案:11.D12.C13.B解析:第11题,湖泊是河流的终点,一般是咸水湖,所以排除A、C两项;受b、j河直接补给,为咸水湖,k是时令河,未注进河流,所以选D项。第12题,b河携带泥沙,导致三角洲位置前移,而k河断流,反而使三角洲被侵蚀,所以位置后退,C项正确。第13题,艾比湖萎缩,空气中水汽减少,质量下降;湖泊有调节作用,湖泊减少则生态系统不稳定;湖泊面积减小,湖水下渗减少,地下水减少;湖泊面积减小,含盐粉尘增多。位于台湾省西北部临海的桃园地区素有“千塘之乡”的美称。18世纪广东客家人迁居桃园垦荒,始修埤塘系统(如下图),1963年埤塘逾8 800口。近几十年来,桃园人口激增,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目前仅存约2 800口。据此完成第1415题。14.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是()A.养殖与旅游B.滞洪与养殖C.灌溉与滞洪D.灌溉与旅游15.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A.水稻总产量的提高B.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C.水产养殖业的衰落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答案:14.C15.D解析: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修建埤塘开始于客家人垦荒时期,垦荒是发展种植业,主要目的是灌溉与滞洪,C项对。养殖、旅游与垦荒无关,不是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第15题,根据材料可知,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现象,是随着人口激增出现的。所以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占用湿地,D项对。水稻总产量的提高与埤塘减少无关,A项错。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可能使埤塘数量增加,B项错。水产养殖业的衰落可能是埤塘减少的结果,不是原因,C项错。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M、图N分别为上图中M、N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MN(1)比较M、N两地降水特点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2)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差异:降水量M地小于N地,M地分干湿两季(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N地降水年内分配均匀。(或:M地降水量大于1 500 mm,分干湿两季;N地降水量大于2 000 mm,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原因:M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N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2)水圈:径流变率增大(或答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大气圈: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3)盆地四周多山地,陆地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解析:第(1)题,据图比较M、N两地降水特点的差异,结合纬度位置判断气压带、风带对M、N两地降水影响的不同。第(2)题,从径流量、含沙量和温差、降水、碳氧平衡等角度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第(3)题,从地形、交通、市场需求等方面分析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的原因。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红碱淖(如下图)是我国4A级旅游景区,主要休闲旅游项目为观鸟、食鱼、橡皮艇等。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平方千米,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20世纪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平方千米,成为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使湖面水位急剧下降,至xx年12月湖面仅存25.5平方千米。(1)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2)分析近10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3)鉴于红碱淖的现状,有人建议拆除图示区域两座水坝。对此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答案:(1)该地地势低洼,疏通排水渠,使汇入淡水增加;历次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湖泊形成时间短,盐分累积有限。(2)气候变暖,流域内降水减少,蒸发加大;周边开采煤矿,使地下水流入煤矿采空区,湖区附近地下水位下降;修建水库拦蓄入湖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3)赞同。理由:若水库继续拦截河水,会导致红碱淖进一步萎缩甚至消失,加剧土地荒漠化;随着节水农业的发展,上游灌溉用水量减少,国家可给上游农业区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使拆坝成为可能。不赞同。理由:废除水坝,导致上游的灌溉用水减少,影响农业发展,导致当地经济收入减少;废除水坝需要投入资金且水库建设时间较短,可适当放水,兼顾两省区利益。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从地势、径流、形成时间等角度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第(2)题,从自然原因和采矿、修建水库等人为原因等方面,分析近10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第(3)题,若赞同拆坝,从节水农业发展使拆坝成为可能及大坝拦水对红碱淖的不利影响来分析;如不赞同拆坝,需从影响上游农业发展及资金限制等角度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