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23讲生物的进化教学案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51417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23讲生物的进化教学案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23讲生物的进化教学案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23讲生物的进化教学案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23讲生物的进化教学案苏教版考纲要求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重要程度:一、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内容1物种是可变的。2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3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二、现代达尔文主义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3)基因频率: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比例。(4)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2 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3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4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2)隔离: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的现象叫做隔离,主要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种类型。(3)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达尔文进化学说与现代达尔文主义异同点易错警示与现代达尔文主义有关的3个误区(1)把“突变”误认为就是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3)把物种误认为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1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B食蚁兽的长舌是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C鹿与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都发展了各自的特征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答案C解析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是杀虫剂引起的,种群内本来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杀虫剂仅仅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错误;春小麦和冬小麦是两个物种,春小麦不会由于连年冬种而成为冬小麦,D错误。C项说明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2 判断下列关于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叙述:(1)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3)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4)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个体数量下降而减小( )(5)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6)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7)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8)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3 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农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作用,这种作用是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实现的。(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答案(1)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2)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选择定向生存斗争(3)会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不能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解析(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所以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2)由于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所以BC段曲线回升。该过程中农药起选择作用,具有定向性,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3)用农药防治害虫会使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不能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4)C点害虫数量又开始大量减少,最可能是因为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图解法构建生物进化模型考点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重要程度:生物多样性(1)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2)种类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物种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3)形成原因:生物进化。1物种形成三个环节的关系图2 地理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过程一个种群多个小种群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亚种新物种3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内容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出现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前后生物间关系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二者关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进化是量变,物种形成是质变新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4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易错警示与物种形成有关的2个“不一定”(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1 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答案C解析蜥蜴产生不同性状,原因可能是突变或基因重组,不同的性状中有利的保存而不利的被淘汰,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A正确;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种群即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故B正确;由于地理隔离,不同环境内的生物进化方向可能有差异,但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也就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故C错误;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该小岛上全部的蜥蜴新种即为一个种群,故D正确。2 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地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 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答案B解析种群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b和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的,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所以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了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之间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错。虽然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所以D错。对物种和进化的判断技巧(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考点三聚焦种群基因频率计算的相关题型重要程度:题型一已知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探例1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m的基因频率约为()A43% B48% C52% D57%答案C解析随机交配,基因频率保持不变,所以计算出22 000只果蝇中m的基因频率就是F1中m的基因频率,即52%。题型二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探例2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A30%,21% B30%,42% C70%,21% D70%,42%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Aa个体占30%,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时,产生A配子的基因频率55%30%1/270%,a配子的基因频率15%30%1/230%,自由交配得到F1各基因型的频率比例为AAAaaa49%42%9%,统计得到A基因的频率为49%42%1/270%,故D项正确。1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比较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定义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比例某一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外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计算公式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2.已知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纯合子个数2杂合子个数)(总个数2)3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题型三利用遗传平衡公式,求基因型频率探例3下表中D和d表示某地区某种生物的一对等位基因。表中数据能说明()年份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D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d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1970年杂合子的比例为18%B1930年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数目接近C1970年后的较短时间内D的频率为0D显性纯合子更能适应该地区变化的环境答案A解析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由遗传平衡定律公式计算,1970年杂合子的比例为20.100.9018%,A正确;1930年隐性个体的比例为0.510.5126%,显性个体的比例则为126%74%,B错误;从表中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看出,1970年后D的频率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变为0,C错误;d的基因频率上升,表明隐性性状更能适应该地区变化的环境,D错误。题型四与伴性遗传有关的基因频率计算探例4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6%、8% B92%、8%C78%、92% D8%、92%答案B解析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计算,只计数等位基因所存在的染色体,即男性只统计一个基因,女性中统计两个基因,所以该校学生中Xb的基因频率为100%8%,则XB的基因频率为92%。题型五随机交配与自交条件下的基因频率计算探例5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依次是()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40%,a的基因频率为60%,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40%40%16%,aa:60%60%36%,Aa:48%,A的基因频率:16%48%1/240%。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16%48%1/428%,aa:36%48%1/448%,Aa:1/248%24%,A的基因频率:28%1/224%40%。1遗传平衡定律(哈迪温伯格定律)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Aa的频率2pq,aa的频率q2。如果一个种群达到遗传平衡,其基因频率应保持不变。2计算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基因频率用NAA、NXAY分别表示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用PAA、PXAY表示该基因型的频率,用p、q表示A、a的基因频率。(1)常染色体遗传方式pPAAPAaqPaaPAa(2)伴X染色体遗传方式pq特别提醒(1)根据公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就不必考虑性别问题,特别是在理想条件下,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可以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2)只要群体不发生变化,不论自由交配或自交,基因频率都不发生改变;但自由交配的基因型频率不变,自交基因型频率会发生变化。(3)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题型六与基因频率计算有关的综合应用探例6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答案(1)基因突变(2)97%(3)不使用杀虫剂低(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解析(1)在可遗传的变异中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所以R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基因频率是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比例。从题干可知R与S是一对等位基因,已知RS和SS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可算出RR的基因型频率为(14%1%)95%。计算R的基因频率可以利用概念法直接计算。假设种群的总个体数为M,则该种群R与S这对等位基因的基因总数为2M,R基因的总数为(295%M14%M)1.94M,则R的基因型频率(1.94M/2M)100%97%。(3)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而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不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RR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要低于SS基因型的幼虫。(4)若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在自然持续的选择作用下,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S基因频率越来越高。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2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3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4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使两种生物共同进化。6生物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高考模拟提能训练高考题组1 (xx江苏卷,12)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答案C解析物种的形成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人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百分比是0.99%,而碱基进化速率为1%/百万年,通过计算可知人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99万年左右的积累,C正确;通过DNA的差异百分比可知,人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较大猩猩与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近得多,D错误。2 (xx北京卷,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知,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体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相互依赖关系,故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因不能传粉而无法繁衍后代,长舌蝠独具的“长舌”可有效避开与其他蝙蝠间的竞争,长筒花狭长花冠筒等生物性状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C、D选项均正确,B项错误。3 (xx海南卷,15)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答案B解析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为4%,由此算出v0.2,V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种长翅果蝇前,vv有0.0420 000800,Vv有20.20.820 0006 400,VV有0.80.820 00012 800。引入后,基因频率v(80026 400)/(40 0002)0.1,V10.10.9,故A正确,B错误。因Vv、vv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的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模拟题组4 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年份18701900193019601990S基因频率(%)1050655012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B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C到1990年,该桦尺蛾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D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答案D解析1870年,S基因频率为10%,s基因频率为90%,所以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90%81%,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到1990年,该桦尺蛾并没有与原来的种群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正确。5 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答案B解析图中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A错误;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错误。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D错误。6 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该地所有的该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_,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_。(2)洪水冲来了许多基因型为AA和Aa的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_和_。(3)若这一地区没有给这种植物传粉的昆虫,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群体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_、_和_。在这3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4)若没发洪水前的群体,和洪水冲来的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不能正常受粉,说明这两个群体属于不同的_。原因是_。(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答案(1)种群该种群的基因库(2)75%25%(3)72.5%5%22.5%没有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4)物种生殖隔离已经形成(5)种群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1 下列对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诞生B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突变体答案B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不可育,因此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青霉素对细菌抗药性突变体起选择作用。2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A BC D答案B解析地理隔离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正确;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种群基因库之间出现差异,正确;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达尔文主义的观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错误。3 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根据现代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发生了隔离发生了基因突变发生了自然选择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 BC D答案D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题干可知,基因型为Aa的豌豆种群在连续自交4代过程中,只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变化,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4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答案B解析物种进化的标志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错误。在无自然选择、突变等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a基因的频率,C错误。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与女性群体中的相等,D错误。5 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类型,突变类型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突变类型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B昆虫的变异可降低其灭绝的可能性C昆虫的选择作用可能导致该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D最终昆虫和植物总会有一种生物被淘汰答案D解析该突变类型会导致昆虫中不适应生物碱的个体死亡,使昆虫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A正确;昆虫发生变异,可能会产生抵抗该生物碱的种类,从而降低其灭绝的可能性,B正确;不产生生物碱的植物易被昆虫食用,可能导致突变类型的基因频率增加,C正确;昆虫和植物共同进化,最终可能导致植物和昆虫数量达到动态平衡,D错误。6 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抗锈病(T)对易感染(t)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A50%和50% B50%和62.5%C62.5%和50% D50%和100%答案B解析感染锈病前,T的基因频率20%1/260%50%;感染锈病后,TT与Tt的比例为20%60%13,因此T的基因频率1/41/23/462.5%。7 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木村资生的中性学说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C如果某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则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D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答案A解析木村资生的中性学说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A正确;三倍体西瓜不可育,所以不能称为一个新物种,B错误;当某种群数量大量减少时,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会发生改变,即该种群不一定发生进化,C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错误。8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的基因频率大约为30%B美洲黑人中a的基因频率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答案A解析基因突变能够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人群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变化;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9 根据现代达尔文主义的相关内容,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B生殖隔离的形成并非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C环境条件适宜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个体的基因型而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生殖隔离的形成并非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正确;环境条件适宜时,种群内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D错误。10人类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一对等位基因H和h控制的,其中HH个体为正常人;Hh个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偏高,为正常人的2倍;hh个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为正常人的5倍,一般幼年时就死亡。在人群中,每500人中有一个Hh个体。一对夫妇曾生育过一个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的孩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表现型有2种B该夫妇再生一个血液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4C在现有人群中,Hh基因型的频率为1/500D预测在人群中,h基因的频率将会逐渐降低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Hh,他们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表现型有3种;该夫妇再生一个血液正常孩子(HH)的概率是1/4;由于在人群中,每500人中有一个Hh个体,故Hh基因型的频率为1/500;hh个体一般在幼年时死亡,因此在人群中,h基因的频率将会逐渐降低。11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增强保护区的自我调节能力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低频性,不能确定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是否将不断增加;放归普氏野马,增加了生物的种类,保护区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不适应环境的普氏野马被淘汰,导致某些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之间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12如图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分界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的某些个体由于某些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答案B解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甲、乙两个种群的个体为不同物种,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且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乙、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且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相同;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但两个种群的部分基因库组成可能相同。13如图所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不同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生物朝着_的方向发展。(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的形成:_。(3)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AA占48%,aa占22%,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解释原因:_。答案(1)多样性(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被水环境选择而保留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过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物种E(3)否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发生改变解析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可以演化成很多生物,生物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5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故种群没有发生进化。14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1)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的_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由图1可知,种群1和种群2(选填“是”或“不是”)_同一物种。(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种群2中基因型_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A和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_的结果。(4)图2中的甲虫具有多种体色体现了生物的_多样性。答案(1)基因突变基因频率(2)是(3)aa自然选择(4)遗传解析(1)新基因的产生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新基因的出现将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种群1和种群2之间发生基因交流,没有形成生殖隔离,是同一物种。(3)从图1中可以看出,种群2中灰色个体生存的数目多,说明aa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甲虫体色的多样性体现了生物的遗传多样性。15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达尔文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群的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2)现代达尔文主义理论认为,种群是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等。(3)突变、_和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A0N100% B0N50%C0N50%(5)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由a变为b、c、d体现了_。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答案(1)基因库多样性(2)生物进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基因重组)(3)选择隔离(4)B(5)变异的不定向性d解析现代达尔文主义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突变、选择、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生物进化的实质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