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件《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2》.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5445145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件《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件《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课件《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知能层级突破 教材深化透析 学业水平达标 基础自主梳理 课标领航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课标领航课程标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学习目标了解 1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 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掌握 1 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2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应用 认识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树立适度消费观念 一 环境承载力1 概念 在一定 内 某一 和 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 影响因素 受到 水平和 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其中 的生产力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基础自主梳理 时期 地域环境 资源 自然资源 科技发展 人类文化 土地资源 3 估算方法 可从单个要素考察估算 也可多要素综合考察 一般根据 提供的 或其他 的生产能力来进行 农业生产 粮食 食物资源 思考1 试比较影响我国东 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提示 二 人口合理容量1 概念 指按照 的生活方式 有 的生活环境 并满足 和 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 同时又不妨碍 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 估算方法 根据现有的 水平 参照可以预见的 的发展水平与生活水平 储量和消费量变动情况 可以对未来某一时期一国或地区人口的合理数量进行估算 健康合理 舒适 物质 文化 后代生活质量 消费 社会 经济 文化 自然资源 3 影响因素 1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大提高 但是 消费需求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 人口合理容量就会 降低 3 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会扩大资源的开发 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 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从而提高 容量 4 地域的开放程度 在一个开放系统中 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 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而在一个封闭系统中 由于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地区人口容量 生产力愈发达 人们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愈 人口合理 提高 降低 强 思考2 日本资源匮乏 为何人口容量却很大 提示 资源贫乏的国家 其环境人口容量不一定就小 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不是唯一因素 一个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还与其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程度 地区开放程度等因素有关 日本虽然国土狭小 资源贫乏 但是对外开放程度高 经济 技术力量强 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 大量进口资源和能源 出口产品 日本大量利用了外部的资源 因此也大大提高了本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4 特性 具有相对性 在同一历史时期 不同地区 不同社会 经济 科技水平下 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 同一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也不相同 5 提高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在贯彻 政策的同时 大力发展 努力提高 水平 提高资源的 和对资源的 提倡 消费 计划生育 经济 科技 利用效率 管理条件 适度 知能层级突破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读下列材料 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人口承载力是一个相对 灵活的概念 能容纳多少 可以从资源 土地面积等不同角度得出结论 材料2 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 1 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 双选 A 四川B 贵州C 湖南D 广东E 福建F 广西 2 上海人口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是 3 从图中信息分析云南 广西 贵州等省区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应该采取哪些解决措施 解析 人口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其最大值为环境人口容量 最适宜人口为人口合理容量 可结合区域资源状况分析回答 答案 1 AC 2 上海城市化水平高 土地面积 耕地数量 粮食产量等都很小 3 问题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加剧 土地退化 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 发展科技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 下图中的黑河 腾冲一线 也叫 胡焕庸线 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界线 该线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 西北少的特征 而且相差很大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东南多 西北少的特点 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产生的自然原因是 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2 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 但资源丰富 在西部开发过程中 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环境承载力的环境问题发生 解析 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西北部 人口东南多 西北少 东南部自然条件 气候 地形 水源 土壤 优于西北部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 科技 交通 开放程度 方面 东南部优于西北部 西部地区生态脆弱 开发不当易引发环境问题 从而会降低环境承载力 答案 1 东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耕地面积广 人口多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 水源缺乏 且多高原山地 耕地面积少 能养育的人口少东部距海近 交通便利 对外开放程度高 经济 科技发达 西部深居内陆 交通不便 对外开放程度低 经济 科技落后 对环境人口容量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2 主要防止由开发而导致或加重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1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其中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对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最大 如下表所示 2 人口合理容量的特性 1 临界性 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如果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 则表明这种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 要么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要么自然资源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2 相对性 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 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 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地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其人口合理容量也不相同 3 警戒性 人口合理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 相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合理容量 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读下表 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1 依据表格数据 根据农业自然资源所计算的我国的环境承载力为 亿 这说明 是环境承载力的重要依据 2 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 需遵循的基本国策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关知识及图表分析能力 由题可获取的信息有 表中数据是依据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而计算出的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是考虑了地形 气候 土壤 水资源等方面 表中反映出可承载人口东 西对比及南 北对比差异明显 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表中每个地区的可承载人口实际上就是环境承载力 第 1 题 材料明确指出表中数据是依据各地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来计算的 说明表中的可承载人口即为环境承载力 此栏数据相加所得即为我国的环境承载力 第 2 题 结合我国的国情具体分析 答案 1 16 248土地资源 2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2 下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 读表 完成 1 2 题 1 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 B C D 2 表中 数据值的差异 说明合理人口容量 A 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B 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C 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D 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解析 环境人口容量是该国家或地区所能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是环境承载力的最大值 合理人口容量影响因素有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其中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答案 1 A 2 C 教材深化透析 1 教材P17探索从图中可以看出 增长的极限 的基本观点是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均食物 人均工业产品也随之相应增加 但是因为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剧 资源数量日益减少甚至枯竭 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当这种增长或减少趋势达到一定程度 就会出现人口与资源 环境不协调 即资源供应和环境自净不能满足人口发展的需要 导致人口增长下降 最后在较低水平上建立新的平衡 2 教材P19思考 图1 3 2城市的出现扩充了人口容量本图展示了人类的文化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 灌溉农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类可以获得的资源较少 环境承载力较小 人口少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人类获得资源的方法增多 获得的资源增多 环境承载力增大 劳动分工的出现 集市转变为城市 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增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 人类创造的文化可以改变环境 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的生存 从而增加了环境承载力 本案例介绍了多种关于我国最大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值 中科院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指出 我国人口承载力最高值为16亿 主要是基于土地承载力而估计出来的 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还须指出的是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 应贯穿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思想 1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资源 是不可替代的 土地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 也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环境承载力的估算一般根据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或某种资源的食物生产能力进行 尤其是依据粮食生产进行估算的方法应用最广泛 2 略 3 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 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 一定时期内 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一旦超过这个限量则会使原有生态系统失衡 甚至崩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