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

上传人:秋*** 文档编号:5411816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5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专题一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事件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3.革命导师列宁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论断。4.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2018年是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7.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8.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单选题1.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间点,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C)。A.达尔文B爱因斯坦C.马克思D.牛顿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3.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C.资本论D.神圣家族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C)。A.“四个全面”战略布局B.“五位一体”总体布局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D.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5.按照恩格斯的评价,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C)。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6.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科学论断的,是(D)。A.马克思B.恩格斯C.伯恩斯坦D.列宁7.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B)。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科学社会主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空想社会主义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B)。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启蒙思想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论 C.辩证法 D.历史观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1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B)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12.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B)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A.矛盾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D.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多选题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A,B,C)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A.马克思主义哲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人学2.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主要有(B,C,D),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A.巴黎公社工人起义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C.英国宪章运动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分别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B,C,D),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A.哥白尼太阳中心说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D.生物进化论5.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有(A,B,C,D,E)。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E.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A,B,C,D,E),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人民性E.发展性7.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A,B)A.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史观C.价值学说D.阶级斗争学8.下列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论断,正确的有(A,B,C,D)。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B.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D.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9.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是(A,B,C)。A.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C.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D.背诵加考试10.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A,B,C)。A.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B.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C.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D.替代科学认识,成为科学之科学11.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断,正确的是(A,B,C,D,E)。A.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B.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D.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E.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12.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性人物有(B,C,D)。A.托马斯莫尔 B.圣西门 C.傅立叶D.欧文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特殊规律的科学认识。3.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4.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在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品格。6.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它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7.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8.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专题二填空题1.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3.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运动4. 时间和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仍然是 唯心主义6.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 原子,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7.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8.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世界观基础是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单选题1.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B)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C)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3. 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 B)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4. 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C)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5.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D)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6.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的观点,属于 ( B)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7. 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 C)A.辩证法的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C.相对主义观点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8. “揠苗助长”的事例是( C)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9. 发展的实质是 ( D)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11.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D)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12. 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13. 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1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5.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C)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16.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17.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8. 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这是( C)的基本特征。A.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科学唯物主义19.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万事万物的的共同特性是( D) 。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20.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多选题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A,B,C,D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B,D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C.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趋于绝对等同D.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3.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A,B,C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B,C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B.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C.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D.对立统一规律可以代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 A,B,C )A.对立统一规律B.量变质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善有善报恶有恶报6. 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 A,B,C,D )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A.内容与形式B.本质与现象C.原因与结果D.必然与偶然E.现实与可能7.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是( B,C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世界的统一性观点8. 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A,B,C,D )。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D.物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质是运动着的物质9.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体现在( A,B,C,D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0.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A,B,C,D )。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D.联系具有条件性11. “揠苗助长”的做法是( B,C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B.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C.急躁冒进的表现D.重视可能性的表现12. 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B,C )A.“天不变,道亦不变”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C.“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D.“光阴一去不复返”13. 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 B,C,D )A.认真看书学习B.物质生产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活动14.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B,D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15.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B,C,D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D.否定是扬弃16.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17.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A,B,C,D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18.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 A,B,C )A.教学相长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19. 意识是( B,D )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C.神的启示D.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20.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A,C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判断题1.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生,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2.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3.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5.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8.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9.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10.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1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专题三填空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3.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从根本上说,主观是认识的唯一来源。5. 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6.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7. 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8.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因此,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9.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10.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单选题1.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C )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2.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A )A.感觉 B.知觉 C.概念 D.判断3.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B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 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标准的是( D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5.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C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6. 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绝对真理,并把它当成是检验其它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A )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7.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8.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9.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10.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D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1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2.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13. 一个认识的相对完整的过程是( 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14.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15. 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C )A.感觉、知觉、表像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16.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B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像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总结和概括1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A.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18.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D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19.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B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0.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多选题1.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 A,B,C )三个基本特征。A.直接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 D.绝对性2. 人类实践活动的的三项基本要素是( B,C,D )A.实践目的 B.实践主体C.实践客体 D.实践中介3. 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C,D )A.物质生产实践B.道德实践C.社会政治实践 D.科学文化实践4. 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A,B,C,D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5.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有( A,C,D )A.概念 B.感觉C.判断 D.推理6. 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A,C,D )A.感觉 B.概念 C.知觉 D.表像7.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的有( C,D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8.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会导致( A,B,C,D )A.经验论的错误B.唯理论的错误C.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错误 D.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错误9.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有( B,C,D )A.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互相包含10. 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B,C,D )A.客观事物是多种矛盾组成的复杂统一体B.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D.认识受主体认识能力和实践范围的限制11. 在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C,D )A.符合圣人之言的就是真理 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对我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12. 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的有( 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3.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C,D )A.直接性 B.形象性C.间接性D.抽象性14.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体现在( 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5.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 B,C,D )A.派生关系 B.实践关系 C.认识关系 D.价值关系16. 价值的基本特性,表现在价值具有( A,B,C,D )A.主体性 B.客观性C.多维性 D.社会历史性判断题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在于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2.旧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都持反映论观点。3. 在认识真理的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4. 价值评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5.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6.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8. 马克思主义把反映论引入认识论,从而科学揭示出认识的本质。9.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10.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任何人要获得知识都必须要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11、有用就是真理。1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专题四填空题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历史观2.恩格斯曾经说过,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重要作用。4.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在历史观上,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表现形式之一。6.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8.唯物史观主张,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9.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单选题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A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2.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 C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4. 社会形态是( 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数据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与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5.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A.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关系6. 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7.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C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8.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D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9. 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C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斗争10.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最终动力D.唯一动力11.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C )A.阶级斗争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C.社会基本矛盾D.革命和改革12.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13.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4.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C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生产能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5.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数据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16.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B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数据之间的关系1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18. 社会意识是( C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19. 在社会存在中,对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 B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20. 社会存在是指( D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多选题1.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BC )A.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国家政权2. 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其表现有( ABCD )A.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B.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C.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D.它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3.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BCD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4.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BD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D.产品的分配关系5.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B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生产力与政治体制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6. 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BD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矛盾运动7. 下列各项属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表现的有( ABD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8. 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 ABD )A.一切依靠群众B.一切为了群众C.一切按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办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9.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BCD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B.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C.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D.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变革过程1. X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唯物主义,可是一到自然观上就陷入了唯心主义。2. 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3. 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所以,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4. 政治法律思想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整个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5.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6. 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7. X“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8.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专题五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2.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最基本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3.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4.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即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增值过程,是两者的统一。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7.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8.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9.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10.填受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1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例关系,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1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3.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就是所谓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其中,前者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后者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14.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15.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16.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17.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中,后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前者是商品的社会属性。18.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19.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20.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生产的目的主要是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这种经济形态就是自然经济。21、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 劳动力 )的那部分资本。22、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 可变资本 )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23、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 资本积累)。2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剩余价值)。25、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空间上的( 并存),即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之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在时间上的( 继起),即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三种职能形式的转化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26、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 资本周转时间 ),二是( 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27、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 实物补偿 )问题。28、从物质形态上看,社会总成品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生产资料)和( 消费资料)。2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30、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自由竞争和大量资本自由转移的结果,是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31、(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4、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35、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二、单选题1.垄断的形成是( A )A.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B.生产输出的结果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2.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D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C.保存生产数据价值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3.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C)A.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B.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D.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价值4.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B )A.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保持一致B.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C.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D.商品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C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6.商品二因素中的价值是( B )。A.商品的自然属性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 )A.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B.生产使用价值或商品C.生产价值D.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供资本家使用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9.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1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C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1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2.剩余价值来源于( C )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13.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1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D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5.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16.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1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18. 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D )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19.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 )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20. 商品是( B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三、多选题1.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ABC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D.自发地消除两极分化2.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BCDE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3. 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 ABCD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4.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因为( ABCD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D.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5.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BC )A.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B.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C.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D.资本主义消除了长期存在的饥饿、贫穷和不平等6.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都发生了新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ABCDE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B.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C.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D.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E.政治制度的变化7.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在于( ABCD )A.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B.贸易全球化C.金融全球化D.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8.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BD )A.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全体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B.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C.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人们普遍认同、接受的意识形态,具有世界性意义。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9.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ABCD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C.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D.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1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 ABCD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