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512697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灸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刺灸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刺灸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刺灸法,1.刺灸法总论 2.毫针刺法 3.耳针 4.三棱针法 5.灸法 6.拔罐法,一、刺灸法总论,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刺法古称“砭刺”,又称“针法”,指采用特殊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的腧穴或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古称“灸炳”,又称“艾灸”,指采用以艾绒为主的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人体的一定部位或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刺法灸法总论,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法属机械性刺激,偏于疏通。 灸法有组织化学变化,偏于温通。,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针刺和艾灸都是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故针刺和艾灸本身就包含着刺激量等有关量学方面的问题。实践证明,刺法、灸法的相关量学要素是关系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刺法的量学要素,广义-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具体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及留针时间的长短等环节; 狭义-刺法量学要素主要包括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两大要素。,刺法的量学要素刺激的强度,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强弱而实现的。 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是激发经络功能的基本条件。在毫针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通过对针感强弱的判定,刺激量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者,针下感应柔和; 中者,针下感应明显; 重者,针下感应强烈。,医者则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度来调节刺激量的大小。 轻度-捻转的角度小于90,频率小于60次分; 中度-捻转的角度在90180之间,频率在6090次分之间; 重度-捻转的角度大于180,频率大于90次分以上。 另外,在捻转、提插操作中,当医者手、腕、臂同时用力时,刺激量就大,若仅用手指力量刺激量就小。,刺法的量学要素刺激的时间,在施行针刺手法时,作用力持续的时间直接关系着疗效 ; 古人在论述针刺时以“得气”为标志,但临床实践证明,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够达到有效的刺激量。 如现代研究表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在风池穴用捻转手法持续13min才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如果局部“得气”后不再持续行针,则治疗作用较差。 急性胃痛、呕吐、牙痛、晕车时,针刺手法持续13min,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有效刺激量。,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另外,刺激强度的变化率也不可忽视。在毫针操作中,由于患者自身的敏感性不同,对刺激阈的要求也不一样,要注意针刺刺激强度的及时调整。,灸法的量学要素,灸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等。 古代将用于灸法的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一般灸37壮。 艾条施灸一般距离皮肤23cm,以不引起灼痛为度,时间为1015min。一般而言,艾条距离皮肤的距离越大则刺激量越小,距离越小则刺激量越大;施灸的时间越长,刺激量就越大,反之则小。,二、毫针刺法,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2号(0.380.28mm)和长短为13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毫针的长度规格表毫针的粗细规格表,毫针的规格,毫针的检查,检查针尖:主要检查针尖有无卷毛或钩曲现象。 检查针身:主要检查针身有无弯曲或斑剥现象。,毫针刺法的练习,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 针刺的练习,一般分三步进行: (一)指力练习 (二)手法练习 (三)实体练习,(一)指力练习,主要在纸垫上练习。 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8cm,宽约5cm,厚约23cm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 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示、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1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示、中指交替捻动针柄,并渐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 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二)手法练习,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取棉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可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做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三)实体练习,通过纸垫、棉团练针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后,可以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针练习,以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感觉、行针的手法等。 自身练针时,要求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入顺利,提插、捻转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同时仔细体会指力与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以及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体位的选择,常用体位: 1.仰卧位:指患者身体平卧于床,头面、胸腹朝上的体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指患者身体一侧着床,头面、胸腹朝向一侧的体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指患者身体俯伏于床,头面、胸腹朝下的体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4.仰靠坐位:指患者身体正坐,背靠于椅,头后仰,面朝上的体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指患者身体正坐,两臂屈伏于案上,头前倾或伏于臂上,面部朝下的体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指患者身体正坐,两臂侧屈伏于案上,头侧伏于臂,面部朝向一侧的体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体位选择的注意事项,患者体位的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 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 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同一种体位针刺取穴;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 不能使用站立体位和移动体位。,消毒,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进针法,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 押手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疼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右手拇、示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示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示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一)针刺的方向 是指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某一方向或部位,一般依经脉循行的方向、腧穴的部位特点和治疗的需要而定。 1、依循行定方向 2、依腧穴定方向 3、依病情定方向,(二)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1、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又称横刺、沿皮刺。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腧穴等。,(三)针刺的深度 (1)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 形瘦体弱者宜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 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行针手法,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 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称为提插法。,2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称为捻转法。,(二)辅助手法,1循法 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是医者用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按揉或叩打。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 是指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的方法。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3刮法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的方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5飞法 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示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6震颤法 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得气,得气 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得气的表现,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判断。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震颤等反应,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得气的临床意义,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毫针补泻手法(一)单式补泻手法,(1)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3)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5)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6)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7)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施以均匀地提插、捻转手法。,(二)复式补泻手法,1烧山火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或紧按慢提九数,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如上施术;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如上施术;继之退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使针下产生热度。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法。 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2透天凉 先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用捻转泻法或紧提慢按六数;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如上施术;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如上施术,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使针下产生凉感。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泻法。 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1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即补泻效果)。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虚脱状态时,针刺还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盛状态而呈实热、邪闭的实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清热启闭、祛邪泻实的作用。,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腧穴的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人体不少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膏肓等穴,都能鼓舞人体正气,促使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适宜于补虚益损。此外,很多腧穴,如水沟、委中、十二井、十宣等穴,都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适宜于泻实。当施行针刺补泻时,应结合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以便取得较好的针刺补泻效果。,3针具及手法轻重因素影响针刺补泻因素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人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幅度、频率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留针与出针,(一)留针法 将针刺入腧穴施术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 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min。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需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 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二)出针法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指将针拔出的方法。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示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三、耳针,概念:是指在相应的耳穴上采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特点:适应范围广,疗效显著,奏效迅速。易学易记,简便易行,经济适用。副作用少,安全可靠。,与耳有联系的经络 太阳:“入耳中” 手 少阳:“系耳后,出耳上角”,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阳经 太阳:支者“至耳上角” 十二经脉 足 少阳:“下耳后”,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阳明:“上耳前”阴经:通过经别合于阳经上达于耳。 经别:手厥阴:“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 络脉 手阳明:“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中。”(素问缪刺论)足太阳:“上结于完骨”足少阳:“出太阳之前,循耳后”。 经筋 足阳明:支者“结于耳前”手太阳:“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手少阳:“循耳前”阴、阳跷脉:下耳后 奇经八脉 阳维脉:“上循耳后”,“循头入耳”,耳穴的分布规律,倒置的胎儿 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在耳垂和对耳屏 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耳穴的部位,耳穴的临床应用,(1)适应范围 (2)选穴原则 (3)耳穴探查方法 (4)耳穴的刺激方法 (5)注意事项,(1)适应范围,1疼痛性疾病 2炎性疾病及传染病 3功能紊乱及内分泌紊乱性疾病 4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其他:耳穴还有催乳、催产,防治输血、输液反应,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2)选穴原则,按相应部位选穴 按中医辨证选穴 按西医学理论选穴 按临床经验选穴,(3)耳穴探查方法,直接观察法 压痛点探查法 电测定法,(4)耳穴的刺激方法,压丸法 毫针法 埋针法,(5)注意事项,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耳针刺激比较疼痛,治疗时应注意防止发生晕针,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对扭伤和运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应嘱其适当活动患部,有助于提高疗效。 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严重贫血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不宜行强刺激法。,四、三棱针法,三棱针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知了疾病的方法。灵枢官针篇称之为“络刺”、“赞刺”、“豹纹刺”等,现代称之为“放血疗法”。,三棱针,操作方法,1、持针方法 一般医者右手持针,用拇、示二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cm。 2、刺法 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1、点刺法,即点刺腧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 操作时,医者先在点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点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点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再用左手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针对准已消毒的部位点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多用于四肢末端及肌肉浅薄处的部位,如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印堂等穴位。,2、散刺法,又称豹纹刺,是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操作时,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点刺1020针,由病变外缘环行向中心点刺,点刺后壳配合挤压或拔罐等方法,以促使瘀血或水肿的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3、刺络法,是刺入浅表血络或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肘膝关节附近等较明显浅表血络或静脉的部位。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操作时,先用橡皮管或橡皮带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常规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斜向上刺入脉中23mm,立即出针,使其流出一定量的血液,待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毒邪得泻。,4挑刺法,是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此法常用于比较平坦的利于挑提牵拉的部位,如背俞穴。该法多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病、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性神经性头痛等较顽固的反复发作性疾病。 操作时,医者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再刺入5m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组织,尽量将施术部位的纤维样组织挑尽,然后出针,覆盖消毒敷料。,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2、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一般出血不宜过多,切勿伤及动脉。 3、三棱针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患者体位要舒适,防止晕针。 4、体质虚弱者、孕妇及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本法。,五、灸法,灸法是指以艾绒位主要燃烧材料,烧灼、熏晕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的作用,(一)防病保健 (二)温经散寒 (三)扶阳固脱 (四)消瘀散结 (五)引热外行,灸法的种类,无瘢痕灸 直接灸 瘢痕灸艾炷灸 隔姜灸 间接灸 隔蒜灸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 温和灸 艾灸 悬起灸 回旋灸雀啄灸艾条灸 太乙神针实按灸 温针灸 雷火神针常用灸法 温灸器灸其他灸法 灯火灸 天灸,施灸的注意事项,(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第六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即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就壮数而言,一般先灸少而后灸多。就艾柱大小而言,先灸小而后灸大。 如脱肛的灸治,则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二)施灸的禁忌 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宜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柱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应立即停止施灸,并作出及时处理,处理同“晕针”。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施灸过程要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三)灸后的处理 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疱,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创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六、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拔罐法,古称角法,也称吸筒疗法。,罐的种类,(一)玻璃罐 玻璃罐采用耐热的玻璃制成,形状如笆斗,肚大口小,口边微厚而略向外翻,分大、中、小三种型号。 其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直接观察罐内皮肤的充血、瘀血等变化,便于掌握拔罐治疗的程度。缺点也容易破碎。,(二)竹罐 用直径35cm坚固无损的竹子,截成长610cm的竹筒,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经去皮、取圆=锉底、见光、磨口、水煮等工艺,制成管壁厚度为23mm,中间呈腰鼓型的竹罐。 其优点是取材容易,制作简便,轻巧价廉,不易摔碎,适宜药煮。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三)陶罐 用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凸出,状如瓷鼓,底平,依据口径大小而分为不同型号。 特点是吸力大,但质地较重,携带不方便,且容易摔碎。,(四)抽气罐 抽气罐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方法容易掌握。不足之处是没有火罐的温热刺激。,吸罐的方法,(一)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的热量使罐内气体膨胀排除空气,使罐内气压低于外面大气压,借此将罐吸着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 1闪火法 2投火法 3. 贴棉法,(二)水罐法 一般选用竹罐倒置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用卵圆钳倒挟竹罐的底端,甩出罐内沸水,并用湿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扣在施术部位上。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优点是可根据病情需要在锅中放入适量的活血药物,以增强疗效缺点是吸拔力小,操作需快捷。,(三)抽气法 先将备好的抽气罐紧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气筒将罐内的空气抽出,使之产生所需负压,即能吸住,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拔罐法的应用,(一)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是拔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拔罐后将罐留置一定时间,一般1015min。大罐吸拔力强可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起泡损伤皮肤。可根据病变范围分别采用单罐法或多罐法。 如胃痛,可在中脘采用单罐法;腰肌劳损,可在肾俞、大肠俞、腰眼和疼痛明显的部位采用多罐法。,(二)闪罐法 是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的一种拔罐方法。 适用于肌肉比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 闪罐法操作一般采用闪火法,多用的罐不宜过大。,(三)推罐法 又称走罐法、飞罐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处。需选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求平滑厚实,最好选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或在走罐所经皮肤上涂以润滑油脂,将罐吸拔好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推动方向的后边着力,前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四)刺血(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小针刀、皮肤针、滚刺筒灯,按病变部位大小、出血量要求或按刺血法要求,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的方法。此法可加强刺血法的疗效,应用较广泛,多用于各种急慢性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症、丹毒、坐骨神经痛。,(五)留针拔罐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将罐拔上,留置515min,然后起罐、起针。,起罐法,起罐亦称脱罐。用一手拿住火罐,另一手将火罐口边缘的皮肤轻轻按下,或将火罐特制的进气阀拉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罐即落下。切不可硬拔,以免损伤皮肤。若起罐太快,易造成空气快速进入罐内,则负压骤减,易使患者产生疼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吸毒拔脓等作用。 目前常用于风湿痹痛、肩背腰腿痛;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胃脘痛、腹痛、腹泻;痛经、闭经;痤疮、荨麻疹;中风偏瘫;面瘫;肥胖症等。,注意事项,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吸附有力。,3. 采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小疱均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