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大全.docx

上传人:秋*** 文档编号:4985923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3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大全篇一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 年 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 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1明确新闻要素: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 还加上 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 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 含在主体中。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 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4思考:如果你要把本文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要比较完整地告知,你会怎么说?如果要具体地告知?你又会如何说呢?明确:(1)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完整地告知:大约三十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已于二十一日胜利渡过长江;(3)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 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目标导学三: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1揣摩下面句子具体表达的情感和内涵。(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 无斗志,纷纷溃退。明确: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明确:“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 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明确:“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2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的朗读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抽生朗读, 大家评议)明确: 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3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2日2时,新华社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 区的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全文,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明确: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个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2.从新闻要素把握文章内容。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深层探究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中路于二十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二十一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写。次写西路,详写。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战略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毫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1)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宽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我军渡江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2)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明确: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2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明确:(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 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课堂中,从新闻文体特征入手,明确了新闻要素与新闻基本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对文章进行解读,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对渡江战役的详细探索,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培养民族自豪感。不足之处由于课时限制,只能初步教学相关的新闻知识,若时间充足,宜多给学生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篇二1 教案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 、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3 、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情感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2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3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4 教案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消息。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 “ 新闻联播 ” 、人民日报等。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那第 1 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明确学习目标二、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一)新闻的概念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 在电视、广播 、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二)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 : 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 事实。必须简 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主体:是新闻 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三、朗读新闻,把握结构(一)分析本消息的结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 在芜湖、安庆 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主体)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结语)(二)新闻的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 ”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三)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四)新闻的要素1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2 、分析新闻的六要素。这是一篇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时间:二十一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敌我双方。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五)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一)字斟句酌,体会新闻的特点。1 、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 “ 三十万大军 ” 改为 “ 百万大军 ” 行不行?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2 、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以后再写新闻发表,不可以吗?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二)品析语言,领悟情感。从理论上说, 新闻只是向读 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 “ 事实 ” 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 ? 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 词语描绘了国 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 英勇 ” 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拓展延伸。1、 介绍作者: 1893 年 12 月 26 日生于 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 9 月 9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83 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 100 个人物之一。2、 2 、欣赏名句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几句话: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 - 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谦虚的一句话 -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 - 你办事我放心!最无奈的一句话 -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当堂检测一、填空。1 、新闻的主要结构有:标题、导语、主题2 、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3 、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 “ 三十万大军 ” 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 胜利南渡 ” 点明了:渡江已取得胜利二、语言运用。 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为了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 目前由成都市 教育局、共青团成都市委和清华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三方主办的 “ 绿色上网 ” 万人签名活动,在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举行。活动当天,三原师生制作了 1600 多件征文作品和电脑软件。参加活动的同学一致表示,要文明健康上网,远离精神污染。有 “ 绿色上网 ” 万人签名活动在三原外国语学校举行。(意思对即可)三、作业。请你就校园内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 200 字左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目标:知识与技能:1. 准确认读并理解“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阻遏”等词语。2. 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3. 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2. 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2. 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教案重点:1.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2. 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教案难点:1. 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 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尝试新闻写作。第二课时教案步骤一、情境导入,走进新闻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 通过哪些方式 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 快速朗读第一则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 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1 )新闻的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 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 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 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 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 35 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3 朗读第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1 )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 35 万,中路军 30 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2 )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3 )三路大军为何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 作战,所以先 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 )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这处议论透彻、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三、品读课文,品味语言1 比较阅读甲、乙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甲: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乙: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越过”只写出了“经过 ”,“突破” 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乙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2 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乙:至发电时止, 该路三十五万 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 ? “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3 比较阅读甲、乙两句感情色彩的不同。甲: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 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甲句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所以,乙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四、进入演播厅,角色体验如果你来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的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如何处理?全文的朗读基调为慷慨激 昂、豪情万丈 。“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学习了本文,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 的学习,以“ 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为了培养学生 提高阅读新闻 的质量和速度,教师准备报纸,先让学生相互提问,辨别任意一则新闻标题中的正标、副标和引标;辨别导语、主体与电头;辨别新闻的六要素。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并积累 “ 溃退 、 摧枯拉朽 、 锐不可当 ” 等词语 。2 了解新闻的 “ 六要素 ” , 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 。 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 , 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 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 、 层次 , 学习文章详略得当 、 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 , 体会文中语言准确 、 简洁 、 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 展示课件 , 通过观看表现渡江战役的影像资料 , 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2 结合课文旁批 , 引导学生掌握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 。3 通过朗读 、 默读等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 , 并在交流互动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 、 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 、 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 、 事件 , 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人民必胜 、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消息内容 , 把握战争的主题 ,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了解消息的特点 , 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 , 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 , 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948 年秋天 ,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 、 淮海 、 平津三大战役 , 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 , 以图卷土重来 , 1949 年 1 月 21 日 蒋介石宣布下野 , 由李宗仁代任总统 , 支撑残局 , 并大搞 “ 和平谈判 ” 的阴谋 。 1948 年 4 月 15 日 , 国共双方谈判 , 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 , 限蒋介石在 4 月 20 日 前表态 。 4 月 20 日 , 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 , 谈判破裂 。 4 月 21 日 , 毛主席发出了 “ 向全国进军 ” 的命令 , 命令人民解放军 “ 奋勇前进 , 坚决 、 彻底 、 干净 、 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 , 解放全国人民 , 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 。 21 日清晨 , 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 , 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1 作者介绍毛泽东 ( 18931976 ) , 字润之 , 笔名子任 , 湖南湘潭人 。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军事家 、 思想家 、 诗人 、 书法家 , 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 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 、 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 “ 毛泽东思想 ” 。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 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 100 人之一 。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 , 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卜算子 咏梅蝶恋花 答李淑一等 。2 知识链接( 1 ) 消息的概念 。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 。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 、 通讯 、 报告文学等 , 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 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 , 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 2 ) 消息的三个特点 : 传播性 、 真实性 、 时效性 。( 3 ) 消息的结构 。 一般分为五部分 : 标题 、 导语 、 主体 、 背景 、 结语 。 标题 :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 。 必须简明 、 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 , 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 一般包括引题 、 正题 、 副题 。引题 : 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 , 说明原因 , 烘托气氛 。正题 ( 也叫主题 ) : 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 : 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 导语 : 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 , 是最重要 、 最有影响力的材料 , 也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 导语的要求 : 一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 , 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 主体 : 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 承接导语之后 , 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 , 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 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 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 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 , 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 , 再写次要的 。 背景 : 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 结语 : 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 4 ) 消息固定的格式 “ 倒金字塔结构 ” : 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 , 高潮在前 , 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 , 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3 检查预习( 1 ) 订正字音摧枯拉朽 ( xi ) 区 域 ( y ) 督 战 ( d )歼 灭 ( jin ) 溃 退 ( ku ) 荻 港 ( d )锐不可 当 ( dng ) 泄 气 ( xi ) 要 塞 ( si )( 2 ) 词语释义摧枯拉朽 : 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 , 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 : 败退 。锐不可当 :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督战 : 监督作战 。歼灭 : 消灭 ( 敌人 ) 。要塞 :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 、 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 : 已经 。( 3 ) 词语辨析“ 溃退 ” 和 “ 撤退 ” 两个词都有 “ 后退 ” 之意 。 “ 溃退 ” 指失败后 , 狼狈不堪 , 没有秩序地撤退 , 有被迫后退之意 。 “ 撤退 ” 是指从战场或冲突地点撤回 , 从阵地或占领区退出 , 是有计划的后退 , 比 “ 溃退 ” 有序得多 。“ 摧枯拉朽 ” 比喻迅速地摧毁腐朽势力 , 用于褒义的语境 , 不可用于贬义的语境 。三、合作探究( 一 ) 初读课文 , 整体感知1 仔细阅读课文 , 找出这则消息的 “ 六要素 ” 。答案示例: 何时: 1949 年 4 月 20 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2 参看课文批注 , 思考 :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 , 你会怎样说 ?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 , 你会怎么说 ?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 , 你会怎么说 ? 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答案示例: 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教师点拨: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是由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二 ) 精读课文 , 内容探究1 “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 属于消息的什么 ? 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是消息的电头。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2 据了解 , 渡江战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 , 那么标题中的 “ 三十万大军 ” 可否改为 “ 百万大军 ” ? 作者能否等全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 ? 为什么 ?答案示例: 不能改成 “ 百万大军 ” ,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也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3 默读文章 , 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 “ 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 。 “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 ” 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 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 ” 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 “ 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 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 “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教师点拨: 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 “ 事实 ” 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 三 ) 品读课文 , 句段赏析1 “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 中的 “ 已 ” 和 “ 大约 ” 能否去掉 ? 为什么 ?答案示例: 不能去掉。 “ 已 ” 是 “ 已经 ” 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 大约 ” 表明 “ 三十万人 ” 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2 “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 军无斗志 , 纷纷溃退 ” 一句中的 “ 经营 ” 能否换成 “ 构筑 ” ? “ 溃退 ” 能否换成 “ 败退 ” ? 为什么 ?答案示例: 不能换。因为 “ 经营 ” 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 “ 溃退 ” 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3 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 军无斗志 , 纷纷溃退 。答案示例: “ 经营了三个半月 ” 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 摧枯拉朽 ” 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B 长江风平浪静 , 我军万船齐放 , 直取对岸 。答案示例: 长江的 “ 平 ” 和 “ 静 ” ,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 “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 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这里的 “ 风平浪静 ” 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这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四 ) 熟读课文 , 主旨探究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 ? 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 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 “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 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 五 ) 赏读课文 , 鉴赏评价找出这则消息在写作手法上呈现的特点 。答案示例: ( 1 ) 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我军南渡长江,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场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突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正文部分作者只用了区区 199 字 ( 含标点 ) ,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 2 ) 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四字句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富有气势和力度。四、课堂小结这是毛泽东同志 1949 年 4 月 22 日 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 , 堪称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 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 , 作者举重若轻 , 挥动如椽之笔 , 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它的基本情况 , 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 、 势如破竹的事实 。 消息以叙述展开 , 其中穿插白描 , 文字简洁 , 语言凝练 , 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 。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英勇善战 进军迅速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属于哪种体裁的新闻 ? 这一体裁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什么 ? 通过学习这则消息 , 你知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吗 ? 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 , “ 三十万大军 ” 突出了什么 ? “ 胜利南渡 ” 点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 属于新闻中的消息。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标题中的 “ 三十万大军 ” 突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宏大气势, “ 胜利南渡 ” 点明了渡江战役已取得胜利。二、新课导入新闻缩短了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 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天下大事 , 获取各种信息 。 一篇好的新闻 , 可以穿越时空 , 供人们无数次品读与回味 。 今天 , 让我们共同研读另一篇关于渡江战役的新闻佳作 , 再次重温那段荡气回肠 、 壮志激扬的革命岁月 。三、合作探究( 一 ) 初读课文 , 整体感知1 阅读新闻 , 理清这则新闻的 “ 六要素 ” 。答案示例: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 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 ( 不含 ) ,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2 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 、 电头 、 导语和主体 , 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 概括各层层意 。答案示例: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 至 “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主体:从 “ 二十日夜起 ” 至课文最后。第一层 ( 从 “ 二十日夜起 ” 至 “ 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 )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 ( 从 “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 至 “ 不起丝毫作用 ” )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 ( 从 “ 汤恩伯认为 ” 至文末 ) :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二 ) 精读课文 , 内容探究1 快速朗读这则消息 , 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答案示例: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 、 西路军 、 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 , 为什么先说西路军 , 再说东路军 ?答案示例: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3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 哪路详写 ? 哪路略写 ?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示例: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作战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 “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 。已渡过的 “ 正向南扩展中 ” ,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 “ 较为顽强 ” ,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这样安排,不仅较为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教师点拨: 写作时,通常依据文题、文体、结构、内容等来决定详略。详写的部分完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略写的部分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能够使行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 三 ) 品读课文 , 句段赏析1 “ 此种情况 , 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 锐不可当 ; 另一方面 , 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 有很大关系 ” 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 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议论。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主旨。2 请学生就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 在课文中选取例句进行简要分析 。A 例句 : 二十日夜起 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答案示例: “ 突破 ” 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 如用 “ 越过 ” 则不准确,因为 “ 越过 ” 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 。 “ 渡至 ” 一词含义丰富,有 “ 横渡 ” 和 “ 到达 ” 两层意思,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 ( 若用 “ 到达 ” 则太泛 ) 。 “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 ,时限明确,含有 “ 渡江迅速,作战顺利 ” 之意,准确表现了进军神速的特点 ( 如用 “ 共 ” ,则时限不明,流于一般化 ) 。 “ 至发电时止 ” ,时限比 “ 现在 ” 更为确切。用 “ 余部 ” 这一军事术语比用 “ 剩下的 ” 更为准确、得体。B 例句 :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业已切断镇江 、 无锡段铁路线 。答案示例: 文中用 “ 歼灭及击溃 ” ,而不是笼统地说 “ 消灭和打垮 ” ;对 “ 要塞 ” 用 “ 控制 ”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 “ 长江 ” 用 “ 封锁 ” ,说明不准敌方船只自由通航;对 “ 铁路线 ” 用 “ 切断 ”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表达有力,恰切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C 本文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 。答案示例: 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 “ 甚为微弱 ” ,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 “ 较为顽强 ” ,贴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3 就本文语言鲜明生动 、 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进行选例分析 。答案示例: ( 1 ) “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 不料 ” 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 2 ) “ 百万大军 ”“ 一千余华里 ” 气势豪迈,排山倒海; “ 冲破 ”“ 横渡 ”“ 突破 ” 洋溢着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 “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 与敌军的 “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 ,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 3 ) 如 “ 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 文气十足, “ 不想再打了 ”“ 都很泄气 ” 非常口语化,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 四 ) 熟读课文 , 主旨探究说说这则消息通过报道渡江战役 , 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答案示例: 通过全面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 “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五 ) 赏读课文 , 鉴赏评价简要分析这则消息是怎样做到叙议结合 、 去粗取精的 。答案示例: 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一是因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因为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援前线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记。这固然是 “ 新闻 ” 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摄要记事的功力。( 六 ) 课外拓展 , 对比延伸学完两则新闻 , 可以联想到毛泽东的哪首著名诗作 ? 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 ?答案示例: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感悟示例: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地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诗人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 “ 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不仅如此,诗人还指明了 “ 将革命进行到底 ” 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 “ 正道 ” ,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四、课堂小结本文及时 、 准确 、 简要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 , 其中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进军的时间 、 地点 、 战线及战况 , 使人们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 。 这则新闻的语言准确精练 , 铿锵有力 , 标题 、 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 , 值得我们细心体味 。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锐不可当 英勇善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