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现 代 农 业 发 展 情 况 调 研 报 告 五 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五篇篇一*中下旬,常委会副主任*带领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到各区市实地察看了解部分现代果业示范基地、特色种植基地、农业观光休闲生态园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专题召开座谈会,与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10 月中旬,赴上海浦东和陕西咸阳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方针、政策,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现代农业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国 10 个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地市之一。(一)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初步形成了苹果、花生、茶叶、西洋参、无花果、大姜、蓝莓、草莓、樱桃、甘薯等十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全市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 236 万亩,产量 306 万吨,产值 200 多亿元。现代苹果产业领跑全国,西洋参产业规模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威海大花生远销日本、欧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乳山大姜”跻身全国农产品品牌百强行列。(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在全国创造了农安监管四个“率先”经验,建立了“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成为全国 4 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地级市之一,“农安威海”叫响全国。(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产学研合作进展较快,建立了山东省唯一一处国家级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了“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威海苹果中心、国家甘薯及苹果体系威海综合试验站、5 个省级产业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共承担了 30 多项市级以上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和课题研究。围绕小麦、花生、玉米、果树和蔬菜五大产业,筛选出 20 多个主导品种和 20 多项主推技术 ,广泛推广应用。(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 3518 个,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1155 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383 家,年累计带动农户90 多万户。制定出台了 威海市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建设实施意见等 3 个规范性文件,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 626 个,从业人员达 2.6 万。“农超对接”、“农批对接”、供销平台、电子商务齐头并进,2016 年农产品直采直销达到 8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7%。(五)农村改革顺利推进。在全市所有涉农镇(街)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49 万户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初步建立了市、区(市)、镇、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全市累计流转土地 90.5 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 41.4%。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有 1039 个村居完成了改革任务。农村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一)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城郊农业及沿海农业发展比较好,都市农业圈已初步形成,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乳山、文登的部分偏远山区,虽然也规划设计了一些产业项目,有些也形成了规模,但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影响,延长产业链、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仍是难题,发展乡村旅游整体成效有差距。(二)资金、土地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方面,财政涉农资金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同一部门资金又划分多种类别,使得投入资金过于分散,难以实现合理配置,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另一方面,农业规模化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资金缺口较大。在土地上,全市范围的土地流转信息还不够畅通,跨区域的土地供给与需求还不能及时有效对接。(三)农业科技驱动还有差距。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一线农技服务人员不足;农产品仍存在品种单一问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有待加强;一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机械化程度不高,缺少数字化农业的高端示范园区。(四)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档次较低,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缺乏联动,农业附加值不高。有些特色农产品虽具规模,但受技术创新等影响,新品种的推广和新产品开发较慢,竞争力较弱。(五)农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提高。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辐射范围偏小。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较低,管理水平落后、运作不规范,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全市在农业旅游指导、综合服务等平台建设上还有短板。(六)农产品存在卖难及同质竞争风险。近年来,威海苹果等发展迅速,且大部分进入盛产期,产量增大;一些乡镇在开展扶贫项目的选择上,大规模上了一批常规品种的蔬菜大棚,销售成为一些经营户担心的问题。同时,一些经过认证的蔬菜基地,一些名牌农产品,被一些小生产商贩冒充,损害了品牌企业的效益。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深化农村改革、建设威海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时期,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要以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立足市情农情,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让农民更多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一)破解难点,优化偏远山区产业布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市域一体化”战略,在落实威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既要加快打造有威海特色的都市农业圈,更要加大对偏远山区现代农业的开发与建设力度,倾力打造具有吸引力、富有特色的“乡村农业圈”。根据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做好偏远山区开发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加强路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促进偏远山区农业快速发展。(二)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农村旅游业发展。一是依托山区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二是建立全市“乡村游乐指南”平台。建议由市发改委、农业局、旅游局、交通局等共同配合,将全市符合标准的精品采摘园、农家(渔家)乐的位置、特色、标准等基本情况,运用电子一张图方式在网上发布,让市民和外来游客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乡村游”。(三)搭好平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平台作用,串联、整合各区市信息,形成全市统一的土地流转大数据,信息共享,实时指导,为土地跨区市流转提供便利。二是建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提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全程专业化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引导,进一步规范其运行和管理,提升合作层次和紧密度,更好地发挥其组织生产、联系市场和服务农户的作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四)强化支撑,更好地发挥科技新动能作用。一是依托农业科研所、院校人才资源,采取委培、代训等方式,加快培育我市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依托科技示范基地,加大对农民实用技能的培训,提升科技素质。二是围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农科院、示范园区等农业示范作用,更多引进适合威海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市推广。三是积极探索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运用数字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质量、销售进行全程智能化管理,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效益。(五)整体推进,叫响威海农产品品牌。一是巩固扩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进行品牌培育。二是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推广威海农产品整体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农产品企业品牌,让各类品牌叫得响、打得住、受青睐三是强化品牌保护意识,严厉查处和惩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品牌企业正当利益。(六)积极探索,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加快落实中央和省相关支农惠农的金融政策,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一是积极探索推行“政银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和“惠农贷”业务,不断扩大对农业种养大户和农村各类经营性合作组织信贷范围,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二是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把钱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引导和扶持重点农业产业项目。三是制定政策,对规模不大但有特色、有发展前景的果品生产企业,实行奖励补贴。(七)强化措施,防范农业风险。重点防范农产品卖难和同质竞争问题。一是超前作好规模较大农产品的市场预测分析,提出具体应对之策,确保农产品产得优、销得出。二是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打造标准化程度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建好电商销售服务网络,实时发布农产品生产标准、过程、质量及追溯体系,全方位进行展示,吸引全国客户购买。四是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发展,防止同质同品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农民受损。篇二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我县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7 月中旬,县政协经济委在于春华副主席的带领下组织调研组成员先后到灵溪、龙港、桥墩、马站等镇,走访了日月潭农庄、油茶基地、四季柚基地、钱通现代农业休闲园等10 多个现代农业项目基地,听取了县农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的工作汇报,并召集部分乡镇分管农业副镇长座谈。7 月下旬,先后到山东寿光、栖霞等地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一)现代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2010 年起,我县历经 5 年时间现已建成 2 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一是马站现代农业综合区,于 2013 年底通过省级验收,总面积约 4.6 万亩,涵盖农业和海洋渔业;二是沿江现代农业综合区,于 2015 年底通过省级验收,总面积 9.04 万亩,涉及桥墩、灵溪、龙港等乡镇,涵盖农业和林业。(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初见规模。我县目前已形成九大特色产业基地:一是番茄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灵溪、龙港、马站、藻溪等乡镇,*年种植面积 3.94 万亩,总产量 24 万吨、总产值 8.4 亿元;二是四季柚基地,主要分布在马站平原,种植面积 1.1 万亩,2016 年总产量 6948 吨,总产值 7000 多万元;三是杨梅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桥墩、藻溪、马站等乡镇,种植面积 1.78万亩,2016 年杨梅总产量 1331 吨,总产值 2298 万元;四是葡萄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马站、灵溪、钱库、龙港等乡镇,种植面积 2700 亩,2016 年实现产量 1995 吨,产值 2980 万元;五是茶业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桥墩及鹤顶山茶区,面积 2.52 万亩,2016 年实现茶业总产量 870 吨,总产值 6650 万元;六是中药材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桥墩、马站等地,种植有黄栀子、太子参等,面积 1.57 万亩,2016 年实现总产量 2316 吨,总产值 6485 万元;七是特色畜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矾山、马站山区、半山区乡镇,主要以发展羊、牛、兔等节粮型草食动物为主,2016 年底肉牛存栏 0.41 万头、羊存栏 3.3 万头、兔存栏 7.6 万只;八是油茶基地,主要分布在桥墩、矾山、马站等地,面积 3.5 万亩;九是毛竹基地,主要分布在莒溪、桥墩等地,面积 2.9 万亩。九大基地一年为农民创收十几亿。(三)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初显成效。我县目前共建成和投入营业的休闲观光农业园 13 个,直接从业人员 521 人,累计投资 1.35 亿元,2016 年共接待游客 172 万人次,年产值 1.85 亿元,其中门票收入 2010 万元。目前主要以农业采摘型,如钱库喜丰葡萄庄园、马站中魁四季柚休闲观光园、岱岭富源早熟柑精品园;农业旅游型,如日月潭农庄、龙港梦江南休闲观光园;农家乐型,如灵溪鲜城有机农场。(四)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创新初见成效。一是创新经营机制,在耕地面积 50 亩以上的 734 个行政村组建了土地合作社,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出台土地流转实施意见及奖励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县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补助和奖励;不断完善形成县、镇、村三级全覆盖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 22.08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55.16%,其中规模经营面积(20 亩以上)达 16.5 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 86.1%。二是创新生产机制。自 2008 年开始实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计划,共实施农技推广项目 267 项,建立示范基地 413 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 691 项。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完善“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已有 19 个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省市级验收。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我县的现代农业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产业的低、小、散状况,粗放的经营方式状况,无序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一)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首先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其次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也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再者,扶持政策多变,2018 年开始,中央和省资金不再支持油茶发展,油茶产业面临资金问题,近年来,一直未安排资金用于毛竹、马蹄笋造林,影响林业产业提升。(二)土地问题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受国家农保政策限制和我县耕地农保率高等原因,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很难落实,部分种粮大户及合作社无法落实配套用地,建设农机仓库及烘干场所等功能设施,番茄大户不能建设初加工整理场地等。如马站昌蒲葡萄合作社,种植面积达 1000 亩,但是一直没有配套设施用地;日月潭农庄食宿等配套设施用地,也迟迟未能解决。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部分农民担心土地流转会改变土地承包政策,难以实现集中连片流转,如日月潭农庄内,至今还有部分土地没有流转,农民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影响农庄的整体发展。(三)农业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规模化以从事种、养殖业等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全县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整体效益不高。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品牌建设滞后。组织程度高、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骨干企业还为数不多。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 3396 家,总数占全省第一,但市级以上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 39 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1 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6 家。绝大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停留在本村本组的小打小闹阶段,知名度不高,辐射力不够,带动力不强。如我县马站四季柚在我市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全省的影响力不高。我县的茶业品牌较多,但在全省知名度与周边县市区有很大的差距。(五)科技支撑力不足。一是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部分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仅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二是政府扶持的力度和精准度不够。三是科研方面存在无人员、无资金、无机构的现状。新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科技推广方式单一。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一)多措并举,健全现代农业投入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设施配套用地、融资、政策扶持等方面,要突破一些政策约束,使投资者有信心、干部有信心,农民有信心。一是增加县级财政投入。要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018 年中央和省级不再安排油茶提升项目专项补助资金没后续项目实施补助资金要由地方财政予以安排。二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通过资金整合,既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也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二)多轮驱动,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创新开发机制,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一是结合我县实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入股、出租、互换等方式,实现土地规模流转和集中经营。二是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土地指标适度向农业大镇如马站、灵溪等地倾斜,完善现代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多种模式的产业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与我县有条件的农村合作社进行合作,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三)加快农业品牌建设,促进我县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把全县主导产业做强,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把地方性特色产业做优。一是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二是围绕我县番茄、四季柚、茶业、杨梅、葡萄、油茶等产业,进行品牌资源整合,打造核心品牌,实现共创共享的品牌效应。三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种“采摘节”、参加各地展销会和博览会,结合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宣传推介品牌,县财政要加大投入,单独组团在省级或周边省市召开展销会,打响苍南农产品品牌,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是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如山东招远的龙口粉丝产业模式,栖霞的苹果产业模式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一是以科技兴农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大服务组织网络,建立与高等院校合作机制,着重培育技术人才,培训从业人员。二是组建完善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根据我县确定的主导优势产业,安排扶持资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避免千家万户闯市场带来的高风险。对已有的产业要做精做好,在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要给予指导、帮助,使产业更大、更精、更好、更长。对新的业态,要精心培育,有序发展。三要加大农产品生产经营对外开放度,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与区域内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扩大规模,逐步实现分散到集中,形成整体优势。四要培育壮大农业营销队伍,创新营销方式,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各产业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济人和营销大户,形成全方位的营销网络,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空间。(五)合理规划布局,充分打造旅游观光农业。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紧紧围绕马站、沿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结合县情实际,做好我县现代农业总体功能定位,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重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杜绝“遍地开花”。二要做好与旅游结合的文章,努力打造好一批新的生态旅游景点、休闲农业观光园、名贵花卉观赏园等旅游观光点,开发旅游项目,实现与旅游部门的无缝对接。三要统筹结合,结合今年中央 1 号文件精神,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篇三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三变”改革为引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明显成交效。(一)农业转型进度加快。一是做大总量。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 工程”320.75 万亩,建成了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31 个,其中引领型园区 12个。2016 年粮食产量 77.12 万吨,一产增加值达 125.5 亿元,畜牧业增加值达 33.65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230 元,农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调优结构。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等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同时,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的产业平台,呈现出“传统产业稳增长、特色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势头,粮经比从 2013 年的 51:49 调到了 2016 年的 32:68。三是促农增收。通过 “三变”改革,农民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来传统产业为主转变为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为主,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入股或租金收入,又通过就近创业就业获得务工收入,拓展了增收渠道。2016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9.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市、县相继出台了“三变”改革、“3155”工程、农业园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经营主体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一是打造特色产业带。以都香高速、杭瑞高速、沪昆高速、水盘高速、水黄高等级公路及主要省、县道路为骨架,以农业园区为节点,重点发展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三线六带”特色产业带。二是建成规模化基地。建成了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的万亩樱桃基地、万亩猕猴桃基地、万亩茶叶基地、万亩刺梨基地、万亩核桃基地、万亩精品水果基地、万头规模化养殖基地等。三是打造园区集聚平台。通过深化省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建设,把资源、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及政策等要素叠加集聚到农业园区平台上,省级引领型农业园区占比为 38.71%,排名全省第一,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在全省农业园区考评中连续四年蝉联第一。(三)龙头企业势头强劲。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引导以煤矿企业为代表的非公企业转产投资“3155 工程”、建设农业园区、参与“三变”改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151 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 59 家、农民合作社 1301 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086 人。(四)品牌营销日臻完善。一是品牌建设步伐加快。成功举办了三届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打造了凉都“弥你红”、“天刺力牌”系列产品、“水城春”系列富硒茶、盘县火腿、“宜枝魔芋”等一批农产品品牌,全市有 217 家企业、合作社获得“三品一标”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 184.56 万亩。二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 17 个、商品配送中心 12 个、乡镇农贸市场 44 个,建设和改造冷链物流设施 6 座 100 万立方米,实现农产品年销售额达到 3.2 亿元。三是对外合作日臻密切。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杭州、贵阳等地农产品交易会,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和展会经济,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构建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贵州百灵药业集团合作,建立了订单销售,开发特色资源,拓展外部市场。(五)后续管护不断加强。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注重产业的后续管护。一是建立管护标准。制定实施“3155 工程 ”管护暂行办法,编制产业管护技术手册和农时管理手册,指导产业管护。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先后邀请省农科院、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成都市猕猴桃协会等对市县农业系统及产业乡镇专业技术人员、部分企业经理进行培训,组织专家团队对猕猴桃、茶叶等 8 个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做好补植补种。积极开展补植补种和后续管护工作,完成核桃、刺梨、特色经果、猕猴桃、茶叶等产业补植补种 92.21 万亩,后续管护 232.56 万亩。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农业受制于自然、市场、经营、技术等因素,在发展中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一)盲目选择和布局产业。有的产业不经试验试种,没有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导致有林无果;有的产业因引种检疫不严,带来疫病防控风险;有的产业没有严格进行自然、市场、技术、社会等风险评估,盲目选择实施;少数乡镇为完成产业发展任务,在产业布局上“撒胡椒面”,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布局不科学,难以发挥经济效益。(二)经营管理能力弱。有的农业企业、合作社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缺乏人才支撑,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不强。有的产业,政府在土地流转、品种选择、种植规模等方面包办代替多,市场引导少,存在有基地无市场、有规模无效益的现象,导致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僵尸企业”或“僵尸合作社”,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面临较大的市场经营风险。(三)重建轻管较突出。不少地区农业发展只注重产业的发展规模,忽视了产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市里虽然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3155 工程”管护办法,制定了管护标准,但由于部分乡镇及村重视不够、落实不力、宣传培训不到位,加上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不能胜任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管护责任,同时 2015 年后实施的 “3155”工程没有验收兑现补助,挫伤了部分经营主体和农民管护的积极性,部分基地杂草丛生,技术管理不到位,管护粗放,标准不高,“重建轻管”现象较为突出。(四)缺乏科技支撑。有的产业自建种苗基地不足,引进品种成本高,适应性差,有的项目未经试验示范、科学论证就盲目实施。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专业知识老化,人才匮乏,出现“三多三少”(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传统技能型人才多、特色农业型人才少,指导型人才多、操作型人才少)的现象,农业科技人员带职带薪领办、创办农业产业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科技支撑不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五)品牌“小而散”。大部分农产品有商标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标准,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强,茶叶产业尤为突出,各自为政,产品名称杂乱,附加值低,产品没给拥有者带来溢价和增值,没有形成统一、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六)利益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农业产业项目由政府平台公司、民营企业、合作社等通过租赁或股权形式组织实施,有的经营主体为建基地而建基地,经营主体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成本核算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督机制,没有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与村集体和农户建立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四、对策及建议(一)因地制宜,选择布局产业。按照“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牧则牧”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主导产业,注重沿河、沿库、沿路、沿园、沿寨进行布局和选点,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特色产业种苗自给率,确需引种的产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规程进行检疫和试验示范。对已实施的“3155”工程进行回头看,进行风险评估。对已经形成规模而效益发挥不好的产业实行提级改造,选择适宜的品种补植补种,大力发展“短、平、快”的林下绿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价值。(二)政策引导,激活“僵尸主体”。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其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现有农业企业进行清理,分类排查,分析原因,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激励政策,引导经营主体明晰权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运用市场化管理方式引导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民利益共建共享机制,激活经营主体自身造血功能和带动农民同步小康的能力。推行“一村一社”工程,通过股份合作把农民链接到集体经济组织中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三)加强管护,提高产业效益。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农业特色产业“3155 工程”管护办法,加大宣传培训和组织动员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青壮年返乡创业或就近务工,特别要做好已实施“3155”工程的验收评估工作,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及时兑现好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奖补政策,切实保护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确保产业基地如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四)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实力。品牌就是名片,品牌就是实力,品牌就是竞争力。围绕创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的目标,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思路,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扶持各类经营主体重点打造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黑山羊、小黄姜等具有特色优势的生态原产地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的申报认定和认证,通过市场引导、兼并重组、品牌共建、利益共享等方式,整合分散而名目繁多的同质同类农产品品牌,通过“农超对接”、专供直销、定单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农产品会展等渠道,强化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提高知名度,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五)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村乡土人才、经营主体技术管理骨干送到发达地区或大专院校深造学习,聘请知名专家或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能手进行现场培训,提高广大农业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推广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大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深入挖掘凉都地域特色农产品独特的品牌特点、文化内涵,多出快出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流程;积极组织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鼓励科技人员带职带薪通过技术合作、入股等方式领办、创办农业企业或产业基地;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六)创新机制,深化“三变”改革。要把“三变”改革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推广“三变”+特色产业、“三变”+旅游、“三变”+ 金融、“三变”+扶贫等模式,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农村股份合作,利用财政资金股权化的撬动作用,发挥政府投融资公司在项目融资、经营管理、人才技术的优势,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土地、资金、资产、技能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建立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保障体系,树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市场意识。深入开展“三变”改革回头看,深化省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三变改革试验区,切实落实合同管理、股权证书、分红清单“三个到户”,强化财政、审计、民生监督,建立完善村民议事制度,把利益联结机制引入村规民约管理,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配新机制,保障股权各方面在“三变”平台中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贫困户“三变”改革全覆盖,真正实现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民的“联产联业、联股联心”。篇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关系相适应,培育和发展新的生产力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业有效供给与需求匹配的新途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战略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阐述。省市就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具体贯彻意见。* 年县政协农业专委会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农业主导产业、做强现代农业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探讨,现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一、我县现阶段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1.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效益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县农业生产呈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区域布局合理、种植品种优良、产品提质增效的可喜局面。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 38 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 14.5 万吨左右;蔬菜种植面积年年递增,去年种植面积 8.75 万亩,较上年增长 2.34%;茶叶种植面积近三年来以每年新增 3000 亩速度上升,到 2016 年全县已有茶园 8.2 万亩,茶叶产量和产值也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去年产量 2486 吨,产值 2.9185 亿元;畜禽养殖业等均现增长态势。据 20016 年年底统计:全县生猪出栏 11.9433 万头,存栏 5.8865 万头;大牲畜存栏 0.5832万头;山羊存栏 0.5543 万头;家禽出栏 1939.38 万羽。肉类总产量 30864.94 吨。蜜蜂蜂群 10500 群,产值达到 1.07 亿元。2.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规模化经营发展加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到 2016 年底全县农业龙头企业 146 家、农民合作社 368 个、家庭农场 362 个。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全县已经流转土地面积 14.5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45.3%。3.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工作加快推进。2016 年我县“三品一标”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品 14 个、新增绿色食品产品 10 个、组织申报的有机产品 1个、汀溪兰香茶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获评审通过。全县已有“三品一标”61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 36 个、绿色食品 20 个、有机产品 3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 3 个。涌现了红星宣纸、云岭锅巴、泾县兰香、丁渡酱菜等诸多知名品牌。尤其是茶叶品牌的创建力度大、企业积极性高、成效突出。目前,茶叶品牌创建引领全县农业,已经拥有“泾县兰香”、“汀溪兰香”、“绿环兰香”、“大南坑兰香”、“中徽乌龙茶”、“涌溪火青“等多个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名优产品,为提升我县茶叶的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等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供给结构不够合理。从“布局”上看,我县农业产业表现主导产业不强、优势产业不优。种植业中水稻由于栽植方式由双季为主,改为以单季为主,复种面积由以前的 45 万亩,下降到如今的 30 万亩左右。茶叶种植面积虽然增加迅速,但中低产茶园面积仍然占总面积的 40%以上,茶叶加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泾县兰香”等茶叶品牌影响力提升不快,茶产业效益不高,示范区建设投入力度不大;蔬菜生产城镇居民保障性蔬菜基地不足 1000 亩,特别是乡镇的蔬菜基地发展滞后,形成乡镇蔬菜从城镇倒流的现象。酱菜原料生产基地面积小且不稳定,加工原料 80%以上靠从外调进。特色蔬菜生产分散且规模小,产品的产加销体系没有形成;养殖业方面在养殖数量上表现家禽数量多,生猪次之,草食性动物少。在规模养殖上表现小规模养殖户多且标准化养殖小区少。从“产量”上看,全县农产品供给还没跟上供求关系变化的步伐,市内市场需求空间仍然较大。比如,我县粮食生产仅仅满足自给;果蔬自给率更低,70%以上的果蔬产品从县外调入;畜牧业方面,牛羊和蛋鸡养殖比重较小,外地生猪进入我县市场比重较大,适度规模养殖不规范,按规矩养殖的企业进不来,违规的养殖户遍地开化,既对环境不利,也对农民增收有影响。从“品种”上看,优良品种的应用步伐缓慢,种植业上水稻生产近年来,常规糯稻种植占到 30%以上,优质品种种植面积有所压缩。茶叶生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 17000 亩,占总面积的 20%。蔬菜生产优新品种覆盖率不足 45%。畜禽养殖中散养户中基本以本地老品种为主。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排灌系统不健全,一些地方农业生产几乎还是“望天吃饭”,抗灾能力弱。设施不配套,机耕道建设覆盖面较小,很多地块农业机械难以直接下田,生产工具主要还是锄头镰刀,生产方式只能依靠肩挑背扛,很难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科技支撑不足,良种良法推广面有待进一步拓宽。3.农业生产经营粗放。我县农业供给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缺乏有真正实力的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没有形成规模化等等,严重制约我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耕种方式仍占主导。“化肥当家,农药护航”模式在创造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也带来土壤质量下降、水体污染乃至农产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不快,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4.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组织的数量达到 368 家,平均每个村有 2家。但由于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功能发挥差,部分合作社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县有 44 家,但年产值过亿元的没有一家,而且他们的带动能力有限;家庭农场达到 362 家,他们的生产也是仅限于自己家庭成员之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的能力不足;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在农机和植保方面,大多名不副实,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农机合作社全县实际成立有二十多家,但目前仅存几家。5.体制机制不够活。农村金融发展迟缓,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狭窄;土地流转不畅,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加之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中低产田较多,弃田抛荒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农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块地”尚未完全盘活;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由于体系不健全,技术干部从事专业的不多等原因而没有到位。6.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对农村青年缺乏吸引力,导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 85%以上为老年和妇女,他们接受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强,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许多农业从业者,守旧意识较强,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等不敢先行先试。三、推进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建议1.立足供给侧改革,抓好农业结构调整。要把调整结构作为核心任务,“十三五”期间要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泾政办201643 号)、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泾政办201638 号)、关于印发加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茶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泾政办秘2016170 号)、泾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泾政秘2016138 号)、 关于促进烟叶生产稳步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泾政秘2016224 号)等五个政策性文件。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上下功夫,在做强农业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在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水平上下功夫,做足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这篇文章。种植业方面:首先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在 38 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要稳定在 30 万亩以上。要加快引导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尽快改变单户生产存在的良种引进、农业机械配置、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品牌创建力度不大等现状。利用我县独特环境气候条件,切实抓好现有的 8 万亩水稻绿色增效示范基地的综合建设,全面推行粮食绿色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产量和质量,培育一批粮食生产龙头企业,创建 2 个以上在市场唱得响的优质粮食品牌。其次是特色优势作物生产。茶叶产业是我县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必须在抓好产业布局、茶园更新改造、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上下足功夫,建设好以“泾县兰香”为主的汀溪、蔡村、茂林、桃花潭等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涌溪火青”为主的榔桥镇黄田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乌龙茶”为主的蔡村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一品天下”为主的榔桥红茶标准化生产基地。要以建设省级汀溪现代农业示范园(茶叶)为契机,抓好标准园区的建设,将茶园打造成公园、将茶区打造成景区。要继续以加大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和改造老茶园为基础,切实加快我县良种茶园的建设步伐。力争到 2020 年,全县无性系茶园发展到 3 万亩,通过改造全县中低产茶园面积减少到 30%以内,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 10 万亩以上;蔬菜生产要继续抓好保障性蔬菜、酱菜原料、特色蔬菜三大基地建设,其中在泾川镇五星村和琴溪镇马鞍村建设 2000亩永久性的保障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要在 2020 年如期完成,鼓励全县各乡镇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好的稳定性蔬菜生产基地,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求。酱菜原料生产面积近年来不稳定,主要受到市场行情和加工企业实力不强的影响。要切实采取措施,在我县蔬菜酱制品加工重点乡镇的丁家桥、云岭、黄村抓好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到 2020 年基地面积突破 0.8 万亩。针对特色蔬菜生产分布散且生产规模小的状况,要有重点的抓好布局,引导农户生产。建议抓好以桃花潭为主的雷竹笋、以茂林和泾川为主的食用菌、以山区乡镇为主的高山蔬菜等几个主要基地建设。通过蔬菜常年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力争到 2020 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 10 万亩。养殖业方面:要认真落实泾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和泾县禁鱼制度实施方案,坚决实施禁养区内养殖场(小区)搬迁、关闭制度和在主要河流实施禁鱼管理措施,在养殖区按照规划、环评达标、审批要求适度发展养殖业。在主要河流实行增殖放流,人工补充生物资源到水里去,改善生物的种群结构,同时也能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以昌桥、琴溪、云岭、蔡村等乡镇为主发展肉蛋鸡生产;以榔桥、茂林等乡镇为主发展生猪生产;以黄村、丁家桥等乡镇为主发展肉鸭生产,以汀溪、蔡村、泾川等乡镇发展蜜蜂养殖,以青弋江、徽水河等优质水源区域,大力发展特色优质水产品养殖。丘陵地区加大草山草坡开发力度,提高有效载畜量。山区地方充分利用山场资源,适度养殖牛羊和有机畜禽产品生产。同时,在引进名优畜禽水产品和保护开发本地特色产品上下功夫,提高我县畜禽水产品的品质、产量和效益。2.立足补齐农业短板,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要根据我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尽快解决,只有弥补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才能为优化农业供给创造条件、提供支撑。通过政府扶持、整合项目、广泛集资筹劳等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补齐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科技下乡、科技结对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对农业经营者开展培训,以补齐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的短板;通过全面开展先进实用技术、优质良种等示范推广,切实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以补齐科技水平不高的短板;通过加大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等途径,加快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的农业机械,特别是加大对农业机械作业、粮食烘干收藏、茶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蔬菜冷冻保鲜等机械设备的扶持力度,以补齐农业机械全程全面应用步伐慢的短板;通过全面实施绿色农业、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打造优质品牌等措施,以补齐农产品质量不高的短板。3.立足制度完善组织建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主导产业要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彻底改变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走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围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意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加快实行土地“三权分置”,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明确农民的“产权”,让农民吃定心丸,放心流转土地,放心转移就业;尽快制定出台泾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施意见,放活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基础。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鼓励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走“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议对关于印发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泾政办201643 号)文件进行修改,增加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政策内容,进一步加大扶持培育培育一批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控、水肥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规模种养大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或阶段生产管理服务,解决生产关键时期用工难、季节紧的难题。让农民在不流转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情况下,既能从事其他产业,以不影响农业生产,同时也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4.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培育农业新业态新产业。一是促进农产品生产产业链的延伸。支持现有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规模、提质增效;扶持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庭作坊升级改造。全面落实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加工、包装、运销等,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重点抓好蔬菜、茶叶、畜牧业、特色经果、粮油、中药材等规模种养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如:云岭锅巴、中徽茶业、章渡酱菜、榔桥木梳等一些实基础较实、产品市场看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重点扶持,加快发展。二是加快农业经营者综合素质提升。继续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等,确保“十三五”期间完成 1000 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确保每个新型主体的负责人和多数的劳动者都接受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管理能力。 三是构建“现代农业+互联网”。我县宣纸书画纸企业、茶叶企业、木梳企业、粮食企业以及部分畜禽企业都开展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销售已发展成为营销的有生力量,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在大中城市开设专卖点的销售成本。要认真落实泾县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要认真落实泾县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泾政办秘2016168 号),加快推进“泾县县级农业信息中心”和村级农业信息站室建设,健全县乡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力争到 2018 年底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覆盖,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通过农业信息网络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信息、农用物资配送和农产品销售等服务。5.立足农业持续增效,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工作。我县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气候条件,为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创建,从政策上、组织上、领导上和措施上全面落实,为创建农产品品牌开通畅通渠道。县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泾县兰香”、“红星宣纸”、“章渡酱菜”、“云岭锅巴”、“榔桥木梳”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开发创新力度。特别是对我县农业主导产业茶产业品牌宣传上,坚持每年由县政府主办“泾县兰香”茶叶交易会,以进一步扩大“泾县兰香”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支持地方和经营主体举办针对性的农业休闲旅游和产品生产交易会等。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农产品品牌,要切实做到措施到位、管理到位、目标明确、责任明确。6.立足营造发展活力,加大工作推进和扶持力度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要始终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认真务实抓好,做到各项工作组织到位、领导有力。二是政策落实到位。认真落实好 2016 年出台的 5 项扶持政策。要制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要认真落实泾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和泾县禁鱼制度实施方案,举全县之力,抓好组织、宣传、执法、监管等,严格落实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的划分,严格执行禁鱼令、对非法捕涝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的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为全面保护泾县生态环境夯实基础;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担保平台,为他们发展生产提供服务。县政府要制定执行泾县农业信贷担保“劝耕贷”工作实施方案,尽快组建县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解决生产资金难以筹集的问题;四是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三是项目整合到位。要将涉农项目进行整合,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倾斜,以项目作为支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