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质量强区建设工作意见.doc

上传人:jian****019 文档编号:4713731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委质量强区建设工作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区委质量强区建设工作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区委质量强区建设工作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委质量强区建设工作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市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发挥质量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现就加快建设质量强区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建设“经济强区、科技新城、生态家园、幸福”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质量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三大战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质量技术支撑、质量诚信建设和质量分析评价四大体系,推进实施质量基础、质量创优、质量惠民、质量提升和质量文化五项工程,抓发展质量、提生活品质、建质量强区,为率先建成惠及全区人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二、主要目标到XX年,质量强区建设全面推进,质量强镇(乡、街道)、质量强业、质量强企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质量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总体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一)产品质量目标。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家级、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2%以上,其中食品、药品和农产品分别达到93%、95%和97%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到85以上,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现代产业集群。(二)工程质量目标。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交验合格率达到100%,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得到推广应用,建成一批民生工程和地标性建筑,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优质工程。(三)服务质量目标。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标准体系,推进60家服务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服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在国内省内有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大型现代服务企业。(四)环境质量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城乡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区域噪声得到有效控制,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一批生态示范乡镇(街道)和示范村,把建设成生态宜居家园。三、主要任务(一)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增强质量核心竞争力1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战略,以生物医药、光伏新能、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到XX年,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20个,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60家,国内注册商标5000件,国际注册商标500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2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构建覆盖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的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技术标准研制,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培育发展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争取标准话语权。加示范(试点)项目。到XX年,为主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5项,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0个,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3个,在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块状产业基本建立和实施联盟标准,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60%以上,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规上企业35%以上。3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光伏新能两大主导产业,优化提升特色纺织、金属材料两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羊绒产业区域品牌。引导企业注重品牌质量,加强品牌保护和品牌宣传,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到XX年,累计创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区域名牌1个,名牌产品40个,服务名牌6个,行政认定驰名商标6件,省著名商标55件。(二)建立健全四大体系,提升质量保障水平1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责任落实、条块齐抓共管、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基层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快建立和实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2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切实加强检验检测、标准信息、认证认可、计量测试等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特色产业和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配套建设提升一批融合技术研发、分析试验、标准研制、培训咨询功能的国家级、省级质量检验中心。合理布局产品、工程、环境质量检验检(监)测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加强信息化技术保障,搭建资源共享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加快质量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3建立健全质量诚信建设体系。搭建反映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建立健全质量信用评价标准,制定实施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开展多层次质量诚信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出厂检验、售后服务、质量追溯、产品质量明示等质量诚信制度,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质量文化,树立质量信用形象。4建立健全质量分析评价体系。以建立和实施质量状况调查制度为基础,研究建立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统计指标体系。运用检验检测、市场调查、环境监测等手段和方法,客观反映四大质量的变化情况,作为衡量区域和行业发展质量的依据。探索建立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完善以质量状态指数为主导、质量安全指数和质量发展指数为支撑的宏观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全区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各级政府及企业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以质取胜、转型发展上来。(三)推进实施五项工程,全面加强质量建设1质量基础工程。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为重点,指导企业加强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等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完善内部质量分析、质量问题报告、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以及质量事件应急处理等制度,引导和指导企业进一步提升质量意识、质量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发挥企业在质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到XX年,推进5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动150家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5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推进150家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2质量创优工程。充分发挥品牌、标准和政府质量奖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广泛开展质量强区、质量强业和质量强企活动,推进质量创优,树立一批区域、行业、企业的质量建设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提升质量建设水平。到XX年,建成3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区,创建1-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全区行政村创建美丽乡村率达到60%以上,争取新增1家省政府质量奖企业,1项鲁班奖等国家级优质工程,8项钱江杯奖优质工程。3质量惠民工程。开展产品质量惠民行动,组织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巩固深化“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活动,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质量监管,让百姓吃得健康、用得安全。开展工程质量惠民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狠抓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工程等质量管理,让群众住得安心、住得舒心。开展环境质量惠民行动,围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开展服务质量惠民行动,大力发展物流、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改进公共服务质量,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提高社会治安、公共安全、防震减灾等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快乐感。4质量提升工程。全力提升产品质量,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完善质量安全区域监管办法,加大对涉及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劣等违法行为。全力提升工程质量,重点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量不足、企业工程质量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场与现场联动机制,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环节,严格实施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全力提升服务质量,重点解决服务企业规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以及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探索建立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纽带、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的服务业质量管理新模式,促进服务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全力提升环境质量,重点解决水源、土壤和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强化环境污染源头控制,严格环境准入,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切实加强生态屏障建设。5质量文化工程。开展质量法制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普及质量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全民的质量法制观念,督促企业切实履行法定的质量义务,引导广大用户和消费者运用质量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开展质量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把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环节,分层开展企业经营者、质量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员工的质量法规、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质量强区建设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各行各业思质量之举、谋质量之策。加强对质量违法行为的舆论监督,曝光典型案例。深入开展“质量月”、“3.15”、“世界标准日”、“国际计量日”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质量强区建设事业。四、保障措施(一)加强质量强区组织领导。区政府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质量强区建设工作。区质监分局、区建设交通局、区发改委、区环保分局分别牵头负责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建设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质量强区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动、领导小组主推的责任落实机制,层层组织开展质量强镇(乡、街道)活动,确保质量强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二)加大质量建设政策扶持。建立并实施区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以各级政府质量奖为导向,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创建活动;鼓励和推动企业研制和采用先进标准,对研制和采用先进标准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给予奖励;鼓励企业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配合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和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大对公共检验检测平台、标准信息服务平台、质量信用平台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质量安全、民生计量等工作的财政投入,足额保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民生计量强制检定、质量安全基层监管机构建设等经费,推动质量强区各项工作开展。(三)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加强质量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培养高层次、高技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有关高等院校要开设质量管理、标准化等课程,重点培养高层次的质量管理人才;有关部门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要帮助企业开展职工操作技能及企业经营者管理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能力;有关单位要加强质量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人才交流,着力培养一批质量管理、标准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加快推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重要产品生产企业关键质量岗位应当配备必要的质量工程师和具有质量专业职业资格的技术人员。(四)建立质量强区考评体系。根据质量强市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质量强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建立区政府质量强区考评体系,制定考核办法,每年对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完成目标任务情况及质量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对质量强区建设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区财政要统一安排和落实质量强区建设工作经费、考核奖励等有关资金。(五)营造质量强区建设氛围。开展全民质量法制教育,将质量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从法制层面明确界定企业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应负的责任、义务及违法责任追究。加大质量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质量违法行为。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向优质产品、优质工程和优质服务集聚。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畅通质量投诉举报渠道。积极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为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标准制修订、科学管理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和质量评价。广泛开展质量宣传,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民质量意识。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