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V).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50531 上传时间:2020-01-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V)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做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服务于战争的需要。这一信息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产生 B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C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D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2 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 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 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3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4 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的辞职演讲中说道:“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A苏联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5 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最好的时代”的理解准确的是A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B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C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国际环境 D缓解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6 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7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至今,贸易量翻了三翻。但进入xx以来,美国不断声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得企业从美国向墨西哥迁移更加容易,导致美国工人失业而威胁退出。下面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美、加、墨三国完全实现了贸易自由化 B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受益国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面临挑战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缩小8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9“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B中国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C中国人用更开放的思维拥抱世界 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10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A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1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12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A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C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13孔子经常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款待,但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A春秋时期的政治处于分裂状态 B各诸侯国当权人物思想的保守与落后C孔子思想不符合各诸侯国的政治需要D孔子没有对其思想进行广泛宣传14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15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 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 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16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17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18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19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20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第卷二、材料题(本题共2小题,合计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但经济全球化却使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对峙主要事件简表 美国苏联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反苏反共的政策。1947年9月,以苏联为首的9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8年4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援助欧洲的计划。1949年3月,以苏联为首的6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l)依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9分)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10分)材料三 时间事件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xx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联系呈现出的新特点。(6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单选答案:1A2C3B4D5B6A7C8A9C10 D 11C 12 D13 C14C 15D16C17D18B19C20C21(1)拼凑政治军事集团;制造国家分裂;挑起局部战争;进行政治与经济控制 (9分.任选其三给9分)(1) 经济上,欧共体、日本与美国激烈竞争,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政治上,日本和西欧逐渐放弃追随美国的政策,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冲击了美国霸主地位和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 (10分,政治5分,经济5分)(2) 特点: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同时进行;规范化、法制化贸易体系建立;发展中国家积极融入世界;合作领域逐步由单一向多种领域扩展;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协商谈判成为解决争端的重要途径(6分,任选三点6分)22【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能力。【解析】围绕题中信息作答,主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关注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和阐释,提炼观点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释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简单的影响。首先文化观点主要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也可以引申出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等特点。文化的范围是广泛的,材料圈定了一个范围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儒家思想,考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脱离此范围,从文化的其它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应该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释:第一步叙述过程要能够结合史实、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说明简单的影响。【答案】评分标准1(1012分)观点明确,表述完整且合符逻辑,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多角度分析,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清楚,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认识有升华。2(69分)观点较明确,表述相对完整,部分运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有一定层次,表述清楚。结论正确,首尾呼应,有一定的认识提升。3(05分)观点不明确,表述模糊,缺乏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混乱,缺少认识提升。示例一 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2分)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这多个学派。(4分,每方面2分)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4分,任答四点即可得4分) 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2分,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踏实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主巨大贡献(4分,任答四点即可得4分)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2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