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9月)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26602 上传时间:2020-0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9月)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9月)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9月)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9月)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杨宁一曾说道:“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A统一性与集权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C统一性与制衡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2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 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3“门生”,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材料反映出() A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B儒生把持官员选拔 C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D汉初实行休养生息4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表明() A皇帝权力受到削弱 B政事堂地位日益突出 C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 D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批5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6宋初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后来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明初,朝廷派官员分巡各省督理税粮等,称为巡抚,后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这些变化说明了() A地方势力的扩大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监察体制的完善 D封建吏治的腐败7朱元璋利用杀掉飞扬跋扈的丞相胡惟庸的机会下令废掉丞相职位,并“敕谕群臣”奏请恢复者“论以极刑”,但不久后就哀叹“群臣未起联已起,群臣已眠朕未眠”,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遂在身边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这一事例()A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B说明朱元璋非常后悔废除丞相制度C说明丞相对皇帝专权具有制约作用D体现了皇帝制度中君权的至高无上8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9“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利但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这一局面的出现() A得益于梭伦改革的开展B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民主 C表明民主政治达到顶峰D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10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A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B继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源头D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11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这反映了()A 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B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D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这反映出美国()A名为民主共和,实为专制暴政B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C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D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13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 A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B统治者强烈主张国家统一 C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尖锐 D皇帝掌握国家大权14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是()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15中国纪事评价某一事件:“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该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16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A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B B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C 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D 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17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实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国初年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这表明()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18下面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 A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19“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容易得多。”该言论是为了()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促成重庆谈判20某次会议记录如下:一、毛泽东同志报告宣传审查委员会决议案。主席(汪):赞成者举手(大多数,通过)。二、蒋中正同志提出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主席:以赞成照原案交国民政府办理者举手,表决(通过)。符合该次会议时期中国历史史实的是()A 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 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打败国民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21从1936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始提倡与各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表明()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生态B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C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D国共两党开始酝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2毛泽东强调人民政协的作用和性质时说道:“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材料意在说明() A人民政协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B人大与政协职责应各有侧重 C政府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度 D国家要放弃多党合作的制度23198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这番讲话的意义是()A 从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B 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C 为全面开启依法治国创造了条件 D 为宪法的修改提供了指导思想24毛泽东在回忆中苏关系时指出:“1950年,(中苏)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时,我们的态度是: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这反映了() A“左”倾思想影响到外交领域 B社会主义阵营由此日益巩固 C中苏建交初期合作与分歧并存 D“冷战”格局决定中苏两国外交25下表中关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事件与影响对应准确的一组是()选项事件影响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C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26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英国工人阶级是现代工业的初生儿,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工人运动的先驱者。”据此,马克思主要强调() A工业革命导致社会发生分裂 B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C工业革命促使工人运动产生 D工人运动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27有学者指出:“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造就这种格局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应起始于() A二月革命B十月革命 C雅尔塔会议 D杜鲁门主义281944年7月,一些国家的抵抗运动代表在日内瓦发表声明,宣称只有一个联邦制的联盟才能保证欧洲大陆的自由与文明,使欧洲经济得以重建,使德国人民能和平地参加欧洲生活。各国在伦敦的流亡政府也都很关心战后欧洲的安全,认为欧洲有必要联合起来。材料说明()A 走向联合成为欧洲各国的共同目标 B 实行联邦制符合欧洲发展的需要C 避免战争的途径是找到共同利益 D 欧洲联合的目的是对抗德国侵略29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7月28日的演讲中说:“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这表明当今世界()A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 B日本企图复活军国主义C多极化趋势加强 D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0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第卷二、主观题(共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3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宋史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6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这种廉政特点的原因。(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2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在旧中国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我将进行一次我深深希望成为谋求和平的旅行不仅谋求我们这一代的和平,而且谋求我们在其中共同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的将来世世代代的和平。 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的讲话(1971年7月15日)(1)材料一“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是在何时得到根本改变?(1分)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原则是什么?(2分)具体的外交政策又是什么?(3分)(2)70年代我国外交有哪些重要成就?(2分)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是什么?(2分)(3)你认为材料二中尼克松当时的讲话对中美关系将产生什么影响?(2分)试分析尼克松发表以上讲话的原因。(8分)答案选择题1.B2.B3.C4.B5.B6.B7.A8.A9.D10.A11.D12.C13.D14.D15.A16.D17.D18.B19.B20.B21.A22.B23.D 24.C 25.D 26.C27.B 28.C 29.C 30.A材料题31.(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6分)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4分)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2分)(2)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2分)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2分)原因: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2分)(3)经验教训: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2分)32、(1)新中国成立后。(1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分)(2)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2)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2)(3) 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2)原因:A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B美国一贯推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守势地位;再加上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