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质检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20457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舒城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质检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舒城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质检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舒城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质检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舒城县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检高一历史试卷(总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每题只能选出一个最佳选项)1.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陈家应先生(18961956)是舒城东乡教育名人,2006年,陈公孙辈为表达对祖父无限敬仰和缅怀,以祖父名义在千人桥中学设立“陈家应奖学金”,11年中受助学生达1400余人,仁心大爱誉满桑梓。陈氏家族的慎终追远、重孝尚德家风体现了 的影响。A. 礼乐制度B. 分封制度C. 宗法制度D. 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宗法制注重血缘继承和家族观念,“陈氏家族的慎终追远、重孝尚德家风”体现的是宗法制,C正确;A是礼节制度;B属于地方制度;D属于秦朝时期制度。2. 嬴政的道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 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 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D. 确立了皇帝制度【答案】A【解析】材料中说明秦始皇创立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这种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本题选择A项;其它三项均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3.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 保证了决策机密B. 强化了专制皇权C. 提高了行政效率D. 适应了军务需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正确;A、C、D都不是其根本作用,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4.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在宋代曾依次担任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要职,他分别执掌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5.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战争的清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故C项错误;双方的看法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评价6.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此类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B. 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C.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D. 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答案】B【解析】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均是学习西方摆脱危机,B正确;A错在“全面”,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 C错在“开始”,林则徐、魏源早已开始了“向西方学习”;D说法错误,二者并不是想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点睛: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不同:前者重点放在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维持小农经济,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建立没有私有制的地上天国。是一种空想,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但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者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就是建立私有制的社会。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但没提农民的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两者都无法使太平天国走向胜利。7.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这个条约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也是中国重新起步、从头开始的起点。这里的“条约”是A. 马关条约B. 北京条约C. 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的辛丑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尊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同时也使人们认清清政府的面貌,走上了革命之路,故D项正确;A项使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排除;B项使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排除;C项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8. 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A. 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B. 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C. 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D. 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列强依旧在执行“以华制华”的方针,所以B选项错误。A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并没有起到如此的效果。列强之所以没有涉及到割地赔款是因为已经没有必要进行政治上的割裂,而是实行利益上的最大化分配,操控清政府来满足需要,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说法违背历史现象。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9. 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时说:“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A. 中英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北京条约D. 中日马关条约【答案】D【解析】台湾被割让是马关条约,故D正确;A是割占香港岛;B不涉及割地问题;C割让是九龙司,均不符合题意。10. 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后一个“天安门”指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前一个“天安门”代指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国民大革命D. 解放战争【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京在近代史上的地位。要及时向可知,1919年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北京天安门爆发;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即“开国大典”。故应选B。A是在武汉;C是北伐战争;D是南京。11.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一致的是A. 革命对象B. 革命结果C. 革命性质D. 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所以三者的革命性质相同,三者任务都是反帝反封,所以选C。三者领导阶层分别为资产阶级、国共合作、无产阶级,故A,D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是却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但是反帝反封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只有解放战争结束后才建立起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国家,B错误。12.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经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A. 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B.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C. 创建了人民军队D. 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答案】B.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3. 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是安徽舒城籍人,也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1942年4月,孙立人率中国远征军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的直接目的是A. 对日军形成包围B. 营救被困英军C. 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D. 配合英美太平洋战场【答案】C【解析】中国远征军的目的是打通滇缅公路,保证国际运输线的畅通,C正确;A和B不符合远征军的直接目的;D中配合英美太平洋战场不符合实际。14.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答案】A【解析】材料“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因此A项的表述最全面。B项是从辛亥革命对人民的思想方面的影响来说的;C、D项材料均未体现。15. 人民解放战争某一时期,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A. 中国全面内战爆发B. 敌我力量发生剧变C. 战略决战时机成熟D.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史实。故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放战争过程【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应重视复习。从1947年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另一部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形成“品”字阵势,互为策应,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和腹心地带,与各解放区内线反攻相结合,使国民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逐步陷入被动。16. 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这个主题最恰当的是A. 民主政治的成就B. 民族团结的力量C. 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D.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答案】A【解析】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体现,也是三者的共性所在,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是三者的共同主题,排除BCD项。17.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理解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人肯定愿意同台湾达成一致,但美国反对。为了使台湾名义上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也会做出其他一切可能的让步。他们会比在香港问题上走得更远。”这里的“走得更远”包括A. 两岸实现三通B.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C. 实践一国两制D. 台湾可以保留军队【答案】D【解析】一国两制下,台湾和港澳最大的不同是可以保留军队,D正确;A是经济文化交流;B和C是二者共同点,不符合题意。18. 下列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A. B. C. D. 【答案】A【解析】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另外,克里斯提尼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故四个选项都正确,排除BCD项,选项A正确。19. “雅典民主政体把它的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材料体现出作者担忧雅典的民主A. 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B. 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C. 过分强调民主的广泛性D. 会削弱贵族的政治权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而雅典民主政体却是轮流坐庄,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可见材料体现出作者担忧雅典的民主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的适用条件,排除A项;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雅典的直接民主要求公民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否则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从而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隐患。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和弊端。20. 罗马帝国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解决麻烦,罗马必须将现有法律进一步完善,而后出台了A. 十二铜表法B. 习惯法C. 万民法D. 公民法【答案】C【解析】针对罗马帝国人口多难于管理的问题,罗马统治者发展了罗马法,使它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这就是万民法。故选C。习惯法是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以前,起主要作用的法律形式;公民法是在共和制时期公民内部实行的法律;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因此ABD均错。点睛: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21. 从1873年5月24日梯也尔下台到1879年1月30日格雷维当选为法国总统,六年多的时间里,法国由“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A. 有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作为保障B. 工业革命增强了法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C. 法国资产阶级立宪派向共和派屈服妥协D. 宪法从法律上阻断了法国保皇派复辟的道路【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所给时间从1873年到1879年共和派在法国“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从根本原因上将是工业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是1875年宪法制定的背景;C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D项中的“基本阻断”错误。22. 一战后,威尔逊总统亲自参加凡尔赛和约的谈判,但该条约遭到了参议院的否决,使美国不能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参议院此举A. 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B. 反映了立法权已超越行政权C. 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D. 体现了其与总统间权限不明【答案】C【解析】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总统对外缔结条约,需要征得参议院的同意,参议院否决总统支持的条约,是其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的体现,故C项正确;参议院此举并没有加强国会的立法权力,也不能反映立法权超越行政权,故AB项错误;参议院此举体现了其与总统间权限的明确性,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此题时,要明确此题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和参议院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3. 2016年7月13日,保守党领袖特蕾莎梅成为继撒切尔夫人之后的英国第二位女首相。特蕾莎梅能够成为首相的关键在于A. 议会的支持B. 工党的态度C. 民意支持率D. 国王的态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度,所以英国的首相关键取决于议会的支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能够成为首相的关键在于议会而非工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能够成为首相的关键在于议会而非民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能够成为首相的关键在于议会而非国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24.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参议院和帝国议会行使。”这说明此宪法A. 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B. 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C.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D.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答案】C【解析】德意志立法权由议会负责,说明代议制形式具有一定民主性,C正确;A不是材料信息体现;B中完全民主制度不符合德意志特点;宪法是德国统一之后,D错误。25. 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人却说它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是因为A. 推翻了君主专制B.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 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占据了多数席位D.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人却说它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形成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苏维埃政权建立。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背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在二月革命后,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资产阶级在苏维埃中没有任何权力。武装也掌握在工人和士兵苏维埃的手中。苏维埃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却还有一个临时政府凌驾在他们之上。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第卷(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26. 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材料二: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英国权利法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国王”与“议会”权力关系的演变。并由此点明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模式。材料三: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由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3)材料三说明三权分立的核心原则是什么?在18世纪后期,最能体现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主张的是哪部宪法?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4)材料四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两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答案】(1)划分财产等级制度。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动摇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演变: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权力不断缩小,最终“统而不治”;议会权力不断扩大,逐渐高于王权,最终成为权力中心。模式:君主立宪制。(3)制约与平衡。美国1787年宪法(或美国联邦宪法)。(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2点即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原则:社会主义、人民民主。【解析】(1)第一小问从表格财产不难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从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君主立宪制模式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从美国1787年宪法回答。 (4)第一小问依据辛亥革命后和新中国成立后颁布法律文献回答;第二小问原则结合所学从两部法律原则回答即可。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解题方法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3. 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27. 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驰,何以肃边威远?摘自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材料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摘自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2)分析材料二,吴元炳的这一奏议是否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今辽宁省)尤重。自日占旅(顺)、大(连),辽东半岛藩篱尽撤。”(3)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伤害?材料四:电影战狼2中的情节:我人民海军舰船巡航印度洋,保护受海盗侵扰的世界各国商船。当非洲某国发生战乱时,我国海军立即前往协助撤侨,保护我海外同胞们的安全。当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遭到恐怖分子的侵害,我海军给予其无情的打击。“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答案】(1)问题:军队腐败,武器落后;海防废弛。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侵香港岛;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2)正确。举措:创办北洋舰队等海军,修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3)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进一步伤害: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4)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强盛发展;海军力量日益强大,有效地保卫海防安全和海外利益。【解析】第(1)问,考查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解答依据材料归纳即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到史论相结合,但要注意答题的限制角度。第(2)问联系洋务运动的内容加以概括。第(3)问,考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根本原因,并依据材料二归纳影响,关键信息:毁于日本、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离。第(4)问,考查对海防重要性的认识,按阶段阐述海防状况并总结教训。点睛:本题海防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侵略相关知识点,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依据教材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8. 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清末主张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将梁启超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制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说明理由。【答案】示例1:赞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示例2:不赞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废除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示例3: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科举制度优缺点提取任意一个观点作为论点,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或者“不赞同梁启超的观点”“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等;论述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科举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视角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