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906196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评估检测(六)(第九单元)(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8沈阳模拟)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可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和生殖后期(丙)三个层级。比较这三个年龄层级的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的种群是()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大于生殖后期,使得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大于生殖后期,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等于生殖后期,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甲乙1,即出生率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增加,cd时期,R1,即出生率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正确,C错误;据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12.某地沙丘生态恢复过程中,通过播种沙蒿等适应沙地生存的先锋植物的种子,使植被覆盖率迅速增加,防止了沙丘面积的扩大。如图是沙蒿播种后几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播种沙蒿等先锋植物治理沙丘的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B.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避开没有沙蒿生长的区域C.A至B年度沙蒿的生存压力小,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B至C年度可能是降水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解析】选D。播种沙蒿等先锋植物治理沙丘的过程中发生了初生演替;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A至B年度沙蒿的生存压力尽管小,但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至C年度可能是降水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13.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B.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解析】选D。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其可能处于第三营养级,鳙鱼以浮游植物B为食,其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鳙鱼分布在中层,浮游植物B生活在表层,这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捕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鳙鱼,适当施肥可使浮游植物B增多,从而提高鳙鱼的产量,C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错误。14.(2019桂林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防治农田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量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D.不同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差别不大【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防治农田害虫,使农田中农作物固定的能量尽量少流向害虫,而保留在农作物中被人类利用,从而使能量尽量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B正确;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C错误;不同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往往差别很大,D错误。15.生态农业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植物秸秆的深度利用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如可利用秸秆作饲料、生产酒精或培育蘑菇等,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B.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C.在“植物蘑菇人”这条食物链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D.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益【解析】选A。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选项A正确。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不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如牲畜粪便中的能量,选项B错误。蘑菇是分解者,因此“植物蘑菇人”不是一条食物链,选项C错误。生态农业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选项D错误。16.(2018株洲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信息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在某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解析】选B。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的反复性,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信息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比如草原上草的绿色给羊传递了可食用的信息,羊不传递信息给草,这是单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B正确。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成分,C错误。物质循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D错误。17.如图表示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几个具有捕食关系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未标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照射在植物上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曲线中bc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甲的数量多D.此生态系统的4种生物中丙处于第三营养级【解析】选B。捕食关系发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及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因此图中未标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非照射在植物上的太阳能;由图分析知该生态系统中可以形成植物乙丙甲的食物链;丙曲线中bc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甲的数量多;此生态系统的4种生物中丙处于第三营养级。18.野生朱鹮是濒危动物。朱鹮的食物1/3是小鱼,2/3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在食物链中,碳以CO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B.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C.若朱鹮增加1.5 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 kg(干重)D.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解析】选C。在食物链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循环利用;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若朱鹮增加1.5 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的重量是1.5 kg20%20%=37.5 kg(干重);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19.(2019西安模拟)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如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A点开始农田弃耕,C点出现灌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B.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C.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D.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选B。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A正确;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B错误;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素可能有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等,C正确;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20.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可以调节人口的出生率,改变人口的年龄组成B.农民对某块农田放弃管理后,该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可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上升,引起温室效应D.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选D。本题考查种群的结构、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知识,意在考查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可提高人口的出生率,改善目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使人口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A正确。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可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上升,引起温室效应,C正确。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信息在种内的作用,没有体现信息在种间的作用,D错误。21.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査,结果如图所示(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小,这与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解析】选C。由题图可知,该林区猕猴种群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其种群数量还会增长,还未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由题图可知,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小,这与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根据图中信息不能说明性别比例为11时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D错误。22.(2019武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生物取代B.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特点,此为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C.原产于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江苏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提高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D.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解析】选A。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生物取代;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特点,此为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原产于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江苏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形成生物入侵,降低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23.科研人员连续多年检测某生态系统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各年份动物A和动物B数量(单位:只)名称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动物A101021710251027102131022010216102动物B10103410381031410316103121037103A.动物B在2011年时丰富度最大B.两种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C.动物B某个体同化的能量约10%20%传递到A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被标记体的标记物脱落,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小【解析】选B。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某一物种的数目的多少,A错误;由表格数值分析可知,动物A可能以动物B为食,B正确;能量在上下营养级之间以10%20%传递,而非在个体之间以10%20%传递,C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被标记体的标记物脱落,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D错误。24.如图ad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相对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M表示基因的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则在剧变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强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b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的营养级最高【解析】选B。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A正确;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弱,B错误;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b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C正确;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是最高营养级,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25.(12分)(2019长春模拟)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现对某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交错区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2)在森林草原交错区,随着气候趋于干旱,_或落叶林占优势,直到最后,岛屿森林只遗留在大片的草原上。该过程属于群落的_。(3)交错区物种繁多,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能力,其基础是_。(4)交错区中的某种小鸟取食野牛身上的寄生虫。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野牛才安静地让小鸟取食。据此分析,小鸟和野牛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5)研究者认为“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_。【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森林草原交错区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与草原之间的过渡带,在该交错区,随着气候趋于干旱,草本植物或落叶植物逐渐成为优势种,使得草原或落叶林占优势,直到最后,岛屿森林只遗留在大片的草原上。该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3)交错区物种繁多,营养结构复杂,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由题意“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可知:小鸟和野牛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5)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答案:(1)丰富度(2)草原次生演替(3)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4)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5)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26.(12分)湖南频道红网曾报道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镇坎寨村稻鱼共熟,农民乐开花。稻鱼共生,通过鱼吃草、除虫、活水、松土、增肥等,既可减少水稻的病虫害,又可节省肥料30%40%,还可使水稻增收5%10%,多年养鱼,稻田还可免耕。(1)若养殖的鱼中有鲤鱼,鲤鱼的体色有红色和黑色,体现了_多样性;水稻长得错落有致,这种现象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2)在相同环境及养殖条件下,若将稻田中主要鱼种由草食性鱼更换为肉食性鱼,则鱼类产量将_(填“增加”“不变”或“降低”),原因是_。(3)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清除稻田中各种野生植物,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则该稻田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会_(填“增强”或“减弱”),主要原因是_。(4)该生态农业模式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_。【解析】(1)鲤鱼的体色有红色和黑色属于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水稻长得错落有致,是同一种群内部的特征,这种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2)草食性鱼处于第二营养级,肉食性鱼处于第三营养级,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若将稻田中主要鱼种由草食性鱼更换为肉食性鱼,则鱼类产量将降低。(3)清除稻田中各种野生植物,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则该稻田的植物种类减少,导致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则该稻田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会减弱。(4)该生态农业模式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答案:(1)基因不属于(2)降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肉食性鱼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3)减弱生态系统的组分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4)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27.(15分)(2019梅河口模拟)图1是将灰喜鹊引入某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10年调查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成的值变化曲线。图2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1)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_,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多的是_,最少的是_。(2)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若有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_。(3)图2食物网中,草所固定的能量通过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该生态系统除了图2所示成分外,还具有_。(4)图2生态系统中的一条蛇吞食了一只鼠,正常情况下,蛇能够同化这只鼠体内能量的_(填字母)。A.10%以下B.10%20%C.20%以上(5)很多城市和单位为了美化环境,清除多种本地野生植物,扩大某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将导致生物_降低。【解析】本题考查对种群数量变化、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能量流动的理解。(1)第1年至第6年,灰喜鹊种群的值从大于1变为小于1,则灰喜鹊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A点之前值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A点时种群数量最多;AC 值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C点时种群数量最少。(2)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若有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再次捕捉到的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减少,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3)图2食物网中,草所固定的能量通过3条食物链传递给鹰。图2所示成分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一条蛇吞食了一只鼠,正常情况下,部分鼠的遗体、残渣随粪便排出体外,其余能量被蛇同化,所以蛇能够同化这只鼠体内能量的大部分即20%以上。(5)清除多种本地野生植物,扩大某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将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答案:(1)先增加后减少AC(2)偏大(3)3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C(5)多样性28.(13分)(2018沂水模拟)某地大力发展农家乐,构建旅游与生态并举的生态农业。池塘养鱼垂钓,水稻长势喜人,农民正忙着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等生产活动。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的_密切相关。(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4)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图1为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2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m2d),请分析回答:图1中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_型,e点种群数量比d点_。图2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中的能量。(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废弃物和垃圾被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原因是_。【解析】(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的光照强度密切相关。(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及时补充。(4)图1中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S”型,e点种群数量比d点少。图2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肉食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5)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废弃物和垃圾被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答案:(1)生产者光照强度(2)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3)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及时补充(4)“S”少肉食动物的粪便(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