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9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721917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9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9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9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苏(孟子)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21课;语文八上第22课;苏教九下第19课。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舜发于畎(qun)亩之中,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n)益其所不能。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财资缺乏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第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事实,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第段:孟子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自然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文章中心】本文主要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写作特点】(1)善用排比。文章开头连用六个排比,气势铺排,据此事实得出结论,令人信服。(2)正反对比。分别从个人、国家两个角度作对比,得出论点。【文章解构】个人 举例论证:举六个人的例子(出身贫贱,历经磨难,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正面)道理论证:论证“生于忧患” 客观:苦、劳、饿、空乏、行拂乱对比 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动心忍性,曾 生于论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益其所不能 忧患国家 入:无法家拂士 死于(反面) 出: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安乐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_ 同“_ ”,意思为:_ _(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 同“_ ”,意思为:_ _(3)入则无法家拂士_ 同“_ ”,意思为:_ _2. 古今异义(1)管夷吾举于士古义:_ _今义:士兵(2)所以动心忍性古义:_ 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3)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_ _ 今义:进入(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_ _ 今义:出去3.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人恒过原意为:错误,在句中的意思为:_ _(2)动词的被动用法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原意为:选拔、任用,在句中的意思为:_ _(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劳其筋骨原意为:劳累,在句中的意思为:_ _饿其体肤原意为:饥饿,在句中的意思为:_ _空乏其身原意为:缺乏,在句中的意思为:_ _所以动心忍性原意为:震撼,惊动,在句中的意思为:_ _原意为:坚忍,在句中的意思为:_ _4. 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_ 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 _有时朝发白帝(三峡)_ _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_ _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_ _5. 重点实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_ _(2)百里奚举于市 市:_ _(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_ _ 任:_ _ 是:_ _(4)必先苦其心志 苦:_ _(5)行拂乱其所为 拂:_ _ 乱:_ _(6)曾益其所不能 益:_ _ 能:_ _(7)人恒过 恒:_ _(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_ _(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 _ 喻:_ _(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_ _(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_ _ 生:_ _ 患:_ _ 安:_ _ 乐:_ _6. 文言虚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 _ _(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 _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_ _(3)其 _ _ _(4)所以动心忍性 _ _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来宾xx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南宁xx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 _(5)而 _ _ _(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 _二、重点句子翻译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三、文意理解(正确的打“”,有误的打“”)内容理解1. 第段先提出观点,然后采用对比的方式,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最后得出了本文的论点。 ()2.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艰苦环境的磨炼的主观因素,以及思想斗争的折磨的客观因素。 ()3. 本文开篇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4. 结尾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写作特色5.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铺排。如第段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金题演练一、文言文阅读。(10分)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野芳发而幽香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C. 空乏其身 空谷传响D. 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劳其筋骨 吾视其辙乱B. 所以动心忍性 不以己悲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欣然规往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第段列举古代圣贤起于微贱的事例,概括得出“受大任者,都要经历磨难,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的观点。B. 第段紧承第段提出的观点作对应分析,针对性极强,如“人恒过,然后能改”就是对应“行拂乱其所为”说的。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几句话以本国的历史事实为论据,阐释安逸享乐足以使国家灭亡的道理。D. 本文写人着眼于“生于忧患”,论国着眼于“死于安乐”,最后自然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二、文言文阅读。(10分)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 百里奚举于市 门庭若市C.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其中往来种作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中通外直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于我如浮云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余虽愚C. 入则无法家拂士 得之则生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文章第段列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的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B. 文章第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具有警诫意义,即有忧患意识才能使人锐意进取、立于不败之地;贪图享乐则让人萎靡甚至衰亡。D. 文章采用类比推理,在列举个人事例后,紧跟着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人恒过,然后能改。于:介词,对,对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介词,到;介词,在;介词,从、自;介词,引出对象,译为“给”;介词,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介词,引出对象,译为“向”“对”;连词,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连词,“于”“是”一起,表示承接。虚词样板文用法1:介词,对,对于1.于我如浮云(论语)2.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3.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用法2: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1.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2.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用法3:介词,到1. 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2.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还于旧都(出师表)用法4:介词,在(一)表处所1. 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3. 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4. 多会于此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6.皆集于此(送东阳马生序)(二)构成介宾短语1.山门圮于河/求二石兽于水中/湮于沙上 /当求之于上流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2. 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3.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4.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5.能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6.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三)其他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试用于昔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用法5:介词,从、自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3.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用法6:介词,引出对象,译为“给”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用法7:介词,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法8:介词,引出对象,译为“向”“对”欲有求于我也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用法9:连词,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1. 至于夏水襄陵(三峡)2.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用法10:连词,“于”“是”一起,表示承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第9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知识梳理一、1. (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语:阻塞,不顺畅)(3)拂弼辅佐(语:辅弼,辅佐)2. (1)狱官(2)通过这些(语:用这些来;苏:用这些办法)(3)指在国内(语、苏:在里面,指国内) (4)指在国外(语、苏:在外面,指国外)3. (1)犯错误(语: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苏:过失,这里是“犯过失”的意思)(2)被选拔、被任用(苏:被举用,被选拔)(3)使劳累使饥饿使缺乏使震撼,使惊动(语:惊动,震撼) 使坚忍(语:坚忍)4. 兴起,指被任用(语:起)显露、流露出发 头发开放5. (1)田间水沟(苏:田间小沟)(2)集市(语:市场;苏:市场,做买卖的地方)(3)所以责任,使命(语:担子,责任)代词,这样的(4)使痛苦(5)违背语:违背,阻挠;苏:违背(意愿)扰乱(6)增加才干(7)常常(8)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9)征验、表现(语:表现)了解、明白(10)匹敌、相当(11)知道,了解生存祸患安逸享乐,快乐6.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3)代词,他的代词,他(4)介词,用(5)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连词,表并列,可不译(6)连词,表假设,如果二、1.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3.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4.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三、1. 【解析】文章第段先从个人角度和国家角度进行正反论证,最后得出观点,句中“先提出观点,然后采用对比的方式”理解有误。2. 【解析】“艰苦环境的磨炼”是客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是主观因素。3. 4. 5. 金题演练一、1. (2分)B【解析】A项中“发”,前者意思是“兴起,指被任用”;后者意思是“(花)开放”。B项中“任”意思都是“责任、使命”。C项中“空”,前者意思是“使贫穷”;后者意思是“空旷的”。D项中“过”,前者意思是“犯错误”;后者意思是“过于,太”。2. (2分)A【解析】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他的、他们的”。B项中“以”,前者用在“所”后,表手段,可不译;后者是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C项中“而”都是连词,前者表顺承,译为 “就,才”;后者表转折,译为“但是”。D项中“然”,前者是代词,译为“这样,那样”;后者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3. (2分)C【解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几句话是一种假设,不是历史事实。C项中“这几句话以本国的历史事实为论据”理解有误。4. (1)(2分)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2分)(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二、1. (2分)B【解析】A项中“举”,前者意思是“选拔、任用”;后者意思是“推举”。B项中“市”意思都是“集市”。C项中“作”,前者意思是“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后者意思是“劳作”。D项中“外”,前者意思是“外面、外部”;后者意思是“外表”。2. (2分)B【解析】A项中“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对于”。B项中“故”都是连词,均译为“因此,所以”。C项中“则”都是连词,前者表假设,译为“如果”;后者表顺承,译为 “就”。 D项中“也”都是句末语气词,前者表陈述语气;后者表判断语气。3. (2分)D【解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采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先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之上,在文章的结尾揭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因此,D项中“列举个人事例后,紧跟着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有误。4. (1)(2分)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财资缺乏之中。(2)(2分)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