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绪论,第三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属于原创思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学发展与进步的灵魂之所在。,象思维,主要内容,一,二,三,系统思维,变易思维,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一)象思维,自然界云气风气水气,气,象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意象、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式。,(一)象思维,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常常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生动的直觉反映。,藏象,观物取象“见乃谓之象”,1.形象思维,舌象,脉象,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既是认识过程,又具创造过程,常可产生形象联想、灵感思维、发散思维等,中医病因学,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2.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立象尽意,医者意也,形象现象表象物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2.意象思维,立象尽意,观物取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形态之象,意象感知之象,抽象不可见,2.意象思维,审察自然界的天象、气象(气候)、物象(物候);测知人体的藏象、舌象、脉象、病象(证候)等变化。,辨证论治的过程:医生以既往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基础,以直觉感悟、思虑,进行演绎推理;从整体功能动态上把握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提取主要病因病机,确立病证和治法。,医者之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慧然独悟,昭然独明”,3.应象思维,应象思维是以取象比类为基本方法,根据某类事物的特性,将与其相近、相似、相同特性的物象、现象,归纳为同一类别,同气相求,同类相通,以此证彼的思维方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天地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故名篇,其义无穷(马莳注)”,3.应象思维,自然、社会、环境、生物、人,作为各自独立的形态,虽或有别,但作为一个宇宙生命的整体,具有同一本原和普遍联系,皆遵循着“其象相应”的法则。,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东、西、南、北四海合于人体的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以十二条主要河流和八个湖泽合于人体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研究系统和要素(系统的构成部分、因素、单元)、要素和要素、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构建最早的系统思维方法,1.整体宏观,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界万物由混沌一体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气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五行之气、五行之气生万事万物。,“一”、“太极”强调世界的本原性、统一性、规律性。,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整体宏观,部分+部分+部分=整体,部分+部分+部分整体,没有孤立的局部只有整体下的部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整体思维,?,1.整体宏观,宏观,泛指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微观,即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宏观变化来自微观,而微观变化又与宏观密切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1.整体宏观,中医学的宏观认识:宏观考察生物人、自然人、社会人的总体功能变化规律宏观认识人体自身,总括为五脏系统,建立五脏一体观宏观把握五脏系统与精气神、经络、体质等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建“天人相应”的宏观认识。,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命题之一,天、地、人关系密切。可从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分析人的生命活动(小宇宙)的规律。,清唐大烈吴医汇讲人身一小天地论:“人禀健顺之德,以生五行之气,隐于五脏,见于六腑。呼吸,即阴阳运输也;津液,即雨露灌溉也;光泽,即花木荣繁也;耳目,即日月晦明也。人身一小天地,信哉!”,2.天人合一,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三才者天地人,2.天人合一,天人同气,天人同构,天人同律,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方式。,(二)变易思维,变易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医学用来研究生命和健康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等的思维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的所有事物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运动变化中维持和谐的状态。,易传系辞下:“易之为常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1.恒动变化,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生命在于运动,朱丹溪格致余论相火论:“天之生物,故恒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1.恒动变化,物之极由乎变,物之生从乎化,事物由小到大发展到盛极即“变”的量变过程,事物发展到极点,发生质变而新生即“化”的质变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1.恒动变化,机,阴阳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法则、纲领、根本和内在动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精神情志变化,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失常,气机失调,神去机息,则生命活动出现异常,甚则危及生命,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而使之处于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2.动静相召,变易思维强调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同时注重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限度内、暂时的、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运动的另一表现形式。,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素问天元纪大论:“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2.动静相召,“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正平和是万物化育的根本、道德修养的境界,也是社会稳定的保证。,阳动,阴静,“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中和”,2.动静相召,变易健康,即人体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生成输布的动静相召,以臻“平”“和”的生理状态。,阴阳消长运动变化失于平衡,称为“阴阳失调”,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