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报告文学.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699901 上传时间:2019-12-21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8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报告文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四节、报告文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四节、报告文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节、报告文学,一、报告文学的界说与源流二、报告文学的类别和特征三、报告文学的写作,一、报告文学的界说与源流,(一)报告文学的界说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法,及时地报告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的一种文体,新闻性是报告文学的主导方面,文学性是次要方面,因而我们把它看作是新闻文体。(二)报告文学的源流19世纪的晚清,报纸登陆中国,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产物。报告文学才开始孕育。戊戌政变、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第一批初具报告文学雏形的作品,但只是到了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才明显具备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梁启超之后,报告文学作品慢慢多了起来。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深刻的变革,报告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冰心、瞿秋白、梁启超、鲁迅、柔石、谢冰莹和文学研究会的诸作家都积极写作报告文学。除坚持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宣扬外,同情人民生活疾苦、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罪恶、寻求中国出路、赞扬苏俄革命、表现北伐革命等思想内容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作者们多以亲身经历的事件为素材,作品的抒情性大为增强。,到这时,作者们尚没有文体的自觉性,“报告文学”这一名词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进。1932年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对“报告文学”这一新兴体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0年代初报告文学创作的主题是宣传革命与抗日。在“左联”的推动下,反映工农苦难生活的作品日益增多。此外,作家们的视野进一步扩大到社会其它各行业中。题材得以广泛开拓的同时,报告文学在思想、技巧、文体等方面也日趋成熟。3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丰收的成熟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一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在艺术性、思想性上都非常成熟的作品的集中问世。它们是夏衍的包身工、萧乾的流民图、宋之的的1936年春在太原、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林克多的苏联见闻录、戈公振的东北到苏联、邹韬奋的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一部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这部作品集除少数作家外,大多数作者是非文学工作者,但作品的质量却不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群众性特点。,从抗战爆发到建国前的12年里,连续不断的战争和生活的剧变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素材,使报告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范长江的芦沟桥畔系列战地报告文学,丘东平的作品,大部分反映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情况,如第七连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等描写了正面战场;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姚雪垠的战地书简等再现了人民自发的抗日热潮;肃乾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国际援助的滇缅路的修造情况;黄钢的开麦拉前的汪精卫运用镜头语言,刻画了大汉奸的内心世界;上海一日是沦陷后的上海奉献的一部珍贵的报告文学集,解放区的报告文学首先是革命历史的记录。反映劳动人民中的先进人物、民族英雄,是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另一特点。这些作品虽风格不同,但都充满感情,描写真切,其中周而复、华山、刘白羽、黄钢等人的作品成就显著。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片断堪称表现先进人物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华山的战争题材作品多大笔勾勒,却唱出一曲曲时代气息浓郁的战斗凯歌。刘白羽关于东北战场的报告文学,以强烈的新闻性和政治抒情色彩取胜。,解放后报告文学多以讴歌新社会、新生活、新人物、新事物为主要表现内容。抗美援朝曾是5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题材,涌现出许多影响巨大的作品,出现了报告文学的繁荣局面。其后,报告文学同其他文学品种一样,受到政治气候的干扰,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坎坷路,终于迎来了新时期的曙光。科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真理的英雄这三类人物的撰写,首先掀起了报告文学复兴的热潮。紧接着,风格各异的作家风起云涌,他们贴近生活,紧跟现实,追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拓展创作题材,开始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新纪元,有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黄宗英的小木屋、大雁情、桔等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陈祖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不断追求,不断出新;理由以文采见长,其小说式作品强调了他对报告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视;以儿童文学起家的柯岩,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保持了她一贯的纯真的童心;李延国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诠释他礼赞这英雄的国土的创作理想,代表作在这片国土上刻画了引滦工程中的英雄群像;孟晓云顽强地不断发出爱的呼唤;刘亚洲的军事题材作品题材新颖,知识性、新闻性强,信息量大;为普通人树碑立传,而且比较成功的有李玲修、肖复兴,前者以体育界、艺术界人物的闪光点为创作冲动,后者侧重的则是通过普通人的遭际,揭示现实的隐忧;二月逆流始末记、李宗仁归来、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等开启了历史题材纪实作品的先河作家、作品之多可谓星光灿烂。中国的建设速度飞快地发展着,报告文学这一紧贴现实的文学形式,也以坚实的步伐,不断地迈向成熟。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报告文学、学术与新闻以及与文学相融合的报告文学,使中国的报告文学不断地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在新时期,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发在1978年1月号头条位置,揭开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第一页。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绞刑架下的报告、包身工、西行路上的左公柳等。,二、报告文学的类别和特征,(一)报告文学的类别1、新闻性报告文学这类报告文学大多是见闻式的,其特点就是时效性强,表现手法以叙述、描写为主,及时为读者提供现实生活中最近发生的、具有强烈新鲜感的事实。2、故事性报告文学这类报告文学在真实报道的基础上,比较强调表达上的文学性。3、人物性报告文学它以报告人物为主,作者通过典型情节和具体情节,生动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命运。4、问题性报告文学,这类报告文学虽然也讲述了有关的故事,刻画了有关的人物,叙述了某一事件的经过,但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印象的是令人深思的问题。(二)报告文学的特征及时性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纪实性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报告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文学性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三、报告文学的写作,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标题一应求实,二应讲究修辞,三应具有概括力和气魄。例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国农民大趋势神圣忧思录亚州大陆的新崛起亚细亚怪圈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谁是最可爱的人大海雄性的舞台等。另外两种报告文学模式的标题有着同样的要求。(一)注重反映鲜活的时代精神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追逐时代的浪头,紧跟社会生活的脚步是对报告文学的基础要求。及时地提出和回答时代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记录时代前进的足音,表现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出发点。反映时代精神,首先是一个选材问题。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往往直接表现了时代的风貌。亿万人民普遍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常常触及时代最敏感的神经。,如刘君的反贪局在行动、赵瑜的中国的要害、曲兰的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等。报告文学是时代精神的发现者和宣扬者,是时代生活的真实画卷,也是对当代生活的重新审视、重新认识。题材确定后,还有待于主题的开掘。获得题材后,不仅要反复研究这些材料所蕴含的各种思想内涵,时代精神,而且要综观全局,努力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的特点,研究时代的主要矛盾,掌握人民的意愿要求,把自己所写的事物放到整个时代中记以考察,看这一事物在整个时代中的位置,高瞻远瞩地指出这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意义、价值。,(二)“再造想象”的合理运用,报告文学界一度把“想象”等同于“虚构”,在排斥虚构的同时,把想象也排斥了。其实,“想象”与“虚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报告文学是不能不用“再造想象”的。因为直接感知的事物毕竟有限,大量的材料,常常要靠别人的介绍。就必须通过“再造想象”将其生动地复活。“再造想象”在报告文学中的作用,一是生动地描写现实事物,使其形象更加鲜明;二是弥补因种种原因不能到现场观察、体验的不足,生动复活现场情景,形成生动的现场感和生活画面;三是把抽象的、非直观的事物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报告文学的写作需要想象,但要注意的是,作者的想象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远离事物,随心所欲地虚构,就毫不足取了。,(三)各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报告文学写真人真事,允许适当的艺术加工。所谓适当的艺术加工,是指它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可以精心选材、剪裁,可以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可以利用一些文学手段,生动的再现现场情景,绘声绘色地显示事件的发生过程、环境、情节,可以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强烈的现场实感但不允许虚构。对初学者来说,需要注意的技巧有:注意生动的现场实感;注意生动的细节描写;注意人物性格的勾勒、刻画;巧于安排结构,使结构具有艺术性;使用具有个性的文学语言,进行形象而深刻的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