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428722 上传时间:2019-12-1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7.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第二节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第三节环境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一、环境(1),从哲学的角度,环境是与某一中心或主体相对的客体。当中心或主体不同的时候,相应的客体即环境的含义也有所不同。环境一词的英语environment来自法语envirommer,意为“环绕”或“包围”。在环境科学中,环境一般是指:一个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周围的自然状况或物质条件;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里,也生存在技术化、社会化的人文环境中,这些都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一、环境(2),以人类为中心来看待环境的观点叫做“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它与以生物为中心的环境观,以及与以生物与非生物为中心的环境观有着重大的区别,不同的观点对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二、环境系统(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执行特定功能的要素组成的整体。组成系统的要素又称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更小的子系统所构成;同样,每一个系统又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二、环境系统(2),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特点:任何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特性、一定的功能和表现出一定的行为;系统的总体特性、功能和行为是建立在各子系统的特性和功能的基础之上,但又不是组成其子系统的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协同、拮抗或其它综合的特性和功能;但是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时,将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性质与功能发生变化。,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二、环境系统(3),系统的分类:(1)按系统的成因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环境系统及其各种子系统大多属于复合系统。(2)按照系统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分为:封闭系统开放系统,环境系统多属于开放系统。(3)按系统所处状态的时间过程特征分为:动态系统稳态系统,环境系统中发生的多为动态过程。,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二、环境系统(4),“环境”具有系统的一切特性、功能和行为,可称为环境系统。环境系统既是复合系统,也是开放系统,又是动态系统。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系统的子系统,是环境中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基本组成都分。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人类社会是一种基本的、特定的环境要素。环境各要素之间彼此作用,且互相密切联系。所以,研究某一个要素时,必须与其他要素联系起来,全面考虑。,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第二节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第三节环境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一、环境质量(1),环境质量指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适宜性,是环境优劣程度的量化表达。环境质量可以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作定性和定量描述。用于定量描述的有各种质量参数值、指标和质量指数值;也用于定性描述的是各种反映其程度的词汇,例如好、差;符合标准、不符合标准等。,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一、环境质量(2),环境污染和环境退化(或生态破坏)是由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造成环境系统或环境要素的结构破坏,从而表现出不良的状态。,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环境质量是相对的和动态变化的。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环境适宜性的要求是不同的。,二、环境价值,人类以外的自然环境具有工具价值,能为人类提供食物、水、能源和工业原料等,甚至可以作为欣赏对象。前面给出的环境质量的定义中的适宜性其实就是环境的工具价值的表现形式。自然环境本身具有独立于人类的价值,即内在价值。物种具有内在价值,应该受到人类的尊重。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HolmesRolston)的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alEthics:ValuesinandDutiestotheNaturalWorld)从传统的价值论伦理学出发,提出了自然价值论,即自然生态系统拥有的内在价值。,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第二节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第三节环境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环境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一、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质量参数本底值的含义是指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物质的组成量。,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环境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本底值的实际含义应该是环境要素质量的背景值。,二、环境背景值,背景值是以一个区域内的相对清洁地区监测所得到的质量参数的统计平均值作为该区域质量参数的背景值。所谓相对清洁区是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环境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三、环境基线值,对一个区域进行日常监测或以环境评价为目的进行系统监测所获取的环境质量参数的现状实际值称为现状基线值(通常称现状值)。一个区域的环境背景值和基线值(现状值)的差别反映该区域环境受污染的程度。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基线值是通过系统的监测和调查取得的。,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环境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系统第二节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第三节环境本底值、背景值与基线值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1),自然界固有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都会造成环境问题。这类现象称为第一类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这些现象被称为第二类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这类环境问题是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地球环境问题按出现的地域范围可分为区域性和全球性两大类。,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2),地球环境问题按出现的地域范围可分为区域性和全球性两大类。(一)区域性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区域内人群活动造成的。我国具有普遍性的区域性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由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造成的水体、空气和土壤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不合理的大型工程行动造成局部地区。,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3),区域性环境问题的累积效应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二)全球性环境问题目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如下:1全球变暖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森林减少,造成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断提高,这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1997,KyotoProtocoltothe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962年,蕾切尔.卡森(RachelCarson)发表了著名的划时代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人类开始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4),2大气臭氧层变薄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氟氯烃类化合物(CFCs)被广泛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溶剂和气雾剂。这类化合物能与臭氧(O3)反应,使之变为普通氧气(O2)。1985年,科学家发现南极洲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在1988年又发现北极上空在春季和初夏出现臭氧层变薄现象。,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protocolonsubstancesthatdepletetheozonelayer),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5),3酸雨空气中含有CO2,所以,在通常情况下降雨呈酸性(pH5.05.6)。人类利用燃煤和燃油发电,矿物在冶炼过程中向大气排放SO2和NOX污染物在空气中被水分和颗粒物吸收并经过大气化学过程转化为酸雨(pH5.6)。酸雨是地区性的,但其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却是巨大的。,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6),4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迅速增长使热带雨林大片毁灭是其主要原因、平原地区的荒漠化和沙漠化、工业化的发展扼杀了自然生境、滥用杀虫剂、过量施用化肥。自然生态环境是世界上多数遗传物质的储存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会对科学研究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使生态失去平衡。,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7),5环境污染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向环境排放大量含污染物的废水、废气、废渣,特别是危险性废物,造成空气、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和生物界的安全。,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直接威胁人类和生物界的生存繁衍,为了解决困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评价(1),(一)可持续发展战略1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专家们著的增长的极限一书评估了由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全球趋势,提出地球上的自然环境资源将无法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该书预测,由于人口的压力,在2l世纪初期将会发生各种环境危机,包括灾难性的污染、自然资源耗竭和生产能力的递降。,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评价(2),为了避免危机,他们提出了“全球均衡”的概念,即降低人口增长速度、限制工业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然增长的极限对人类的前景是低调的,但唤起了全世界的环境危机意识。,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评价(3),2可持续发展及其条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出版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代表作。该书建议:协调社会物质需求、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这种新的发展模式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评价(4),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指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出路之所在。该书没有像增长的极限那样强调限制经济增长,而是提出将经济和环境政策相结合;当两者发生冲突对,以生态利益置于优先地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则开辟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时代。,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评价(5),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后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了世界性的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危机之后,人们经过反省和探索,于80年代开始探讨人类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理论。在20世纪80年末全球人口已达到50亿;在世界资源利用和生活标准方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继续扩大。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评价(6),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增长摆脱贫困、共同发展改变增长质量较低的物质和能量投入、集约型增长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食物、家庭供热、住房、水等保持适宜的人口规模规模稳定、生态系统可承载保护资源基础防止过度开发,限制不可再生资源开采控制技术风险资源利用技术开发,考虑环境因素决策时考虑环境因素决策中协调经济和环境因素,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评价(7),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自90年代起,中国政府为保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国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行动。其中包括:建立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订和完善能促进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切实增加环境保护投入;重大决策时,应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环境影响的论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环境;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宣传可持续发展观念,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评价(7),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第四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评价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均要求对拟议活动进行环境影响作评价。环境评价是一种辅助和改善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等决策过程的有力工具,可为决策者收集和处理信息,促使决策者考虑行动的环境后果,使得区域的发展和项目的开发建立在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环境评价就是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去评价各种对环境系统有重大影响行动的后果,并提出必要的预防和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思考题(第二章),第二章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1.什么是“环境”?2什么是“系统”?一个“系统”应只备哪些特征?3.为什么环境是个大系统?其特征是什么?4什么是“环境要素”?列举主要环境要素并简单说明。6什么是环境要素质量参数的本底值、背景值和基线值?7全球性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成因是什么?8.何谓“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