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堂演练岳麓版必修.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401527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堂演练岳麓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堂演练岳麓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堂演练岳麓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堂演练岳麓版必修1下列科技成果中,属于“两弹一星”的是() 东方红1号导弹ABC D解析:“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故选B项。答案:B2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A网络技术 B籼型杂交水稻C“两弹一星” D火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答案:B3邓小平同志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下列选项中属于邓小平所说的“卫星”的是()A“东方红1号” B“长征1号”C“神舟”五号 D“银河1号”解析:“东方红1号”发射于1970年,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两弹一星”成就之一,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符合材料意思,故A项正确。答案:A4在“世界因你而美丽xx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成为本年度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袁隆平()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B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D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解析:袁隆平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农业科技领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答案:B5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A“东方红1”号卫星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解析:由题中信息“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等可知题干说的是中国首次遨游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故选B项。答案:B6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继“两弹”成功后,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2)分析“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科技成就及取得该成就的原因,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成就:1970年,“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并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2)原因: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党和政府的重视;科技工作者的探索和努力;1999年以来“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经验。基础巩固1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答案:A2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人曾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西方记者称中国“有弹无枪”。打破这一预言的是中国()A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解析:导弹的发射必须由火箭运载才能完成。中国的近程导弹和中程导弹都是在1969年之前完成的,这就打破了美国“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的预言。答案:A3“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有力冲击了美苏的核垄断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解析:从题干中的“炸弹”和“核国家”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结合“两弹一星”的影响,可知A、B、C三项符合史实;当时世界两极格局没有因此而改变,故D项不正确。答案:D4.如图是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他()A使人类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B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C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D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析: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是因为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缓解了人类在粮食问题上的压力,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故选D项。答案:D5曾经参与我国首台“银河”巨型机研制的李思昆教授依然对那一幕激动人心的场景记忆犹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大典上,中国自行研制的“银河”型巨型计算机模型受阅通过天安门广场,向世人展示了它那迷人的风采。这台巨型机()A是中国首次制成每秒运算10亿次的巨型计算机B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取得新突破C标志着中国在计算机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D是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解析:A、B、C、D四项分别指“银河”“银河”“银河”“银河”型计算机。答案:D6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是因为()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B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C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解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要推向世界,其推广应用,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所以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答案:C7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有关报道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这说明()A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展示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解析:材料主要考查的是我国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的成就。A、D说法本身错误,C的说法夸大了航天技术的作用。材料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故选B项。答案:B8“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活动,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下列关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的重点B是国家“863”计划实施后取得的成就C是借助于苏联的援助研制成功的D火箭发射及太空行走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太空时代解析:载人航天工程是1992年中国政府做出的战略决策,因此A项说法错误。“863”计划是在1986年3月提出的,因此B项错误。中国航天工程是自主研制,所以C项错误。答案:D9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0%,现在已达50%,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我国目前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这说明()我国已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科技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A BC D解析: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中国现在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材料中也未能表现出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排除。答案:B能力提升10“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不能说明()A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B“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解析:开发“两弹一星”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客观上所起的作用。故选A项。答案:A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核试验情况统计表国家首次试验年代试验次数备注美国1945年1 032苏联1949年715英国1952年45不包括1962年以后与美国共同试验之次数法国1960年210中国1964年45材料二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xx材料三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核试验的特点。(2)材料二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三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并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法。解析:第(1)问,回答问题要抓住首次试验年份和试验次数两个信息点去思考。第(2)问,1957年至1976年大体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既要从国内外因素分析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也要从国内因素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创造的科技成就的原因。第(3)问,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归纳。答案:(1)起步时间晚,试验总次数少。(2)不矛盾。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机遇。但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卓绝努力,独立自主地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3)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是否稳定、国际环境、国家政策支持、教育水平、时代需要。做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