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考散文专题复习,2013年高考散文题型分类及答题技法复习指导课件,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应对方略,文章体裁,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高考卷出现的三类题型,一是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是什么”或说“写什么”二是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三是审美鉴赏性试题。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做题原则,(一)如何阅读文章1先读文章,再做题。符合人的阅读心理规律。能较快地进入作品情境,为做题打下良好基础。2整体理解,以文解文,词、句、段、篇互释。3精读全文至少一遍。在此过程中力求有意识地完成以下任务理解句意,体会句间关系,进而把握段落的中心句。把握段意;分析段间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注意以下细节:标题;文后注释;开头句、结尾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修辞句(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等)、抒情议论句,即体现文章层次、表现文章艺术特色、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反映作者立场观点的句子。,(二)如何做题1细读题干,准确全面把握题干要求,按要求答题。特别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忌答非所问。2答案往往来自文章,但往往需要进行必要的提炼、重组、改写。忌不加分析,机械抄录。3要用简洁、准确、直接的阐述性语言。忌啰嗦,忌感性化,忌用修辞手法。4答案要文从字顺,忌出现病句、错别字,忌大涂大改、卷面不整洁。5按顺序做题。,一、品鉴字词题,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09年湖南卷云南看云“俨然”一词考的却恰恰是其字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能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具体来说要做到四关注:1、关注内部信息: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具体操作往往表现为找一个更符合原句语法习惯的词语来代替要你赏析的词语。2、关注外部信息:即关注句子“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这类词语往往是带有总括性或是指代性的词语,这类题往往同提取某一具体内容要点题有着相同做题方法。即,瞻前顾后在上下句、上下段,甚至全文寻找呼应点。3、关注修辞(有时是词语的特殊用法)4、关注情感注:对情感的关注往往渗透在各类题型、各个环节。,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基本思路,围绕主旨,结合语境指代性词语,明确化修辞性词语,本义化概括性词语,具体化抽象性词语,直白化,经典例题(1):高考一日的春光14.“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答案】“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释词)这里用通感(或移就)的手法(手法)表达了在冬末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释句)思路导引:释词含义+手法(修辞)语句要表述的意思(有时含感情),(一)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二)题目中词语(标题)的含义(意蕴),经典例题1.一朵午荷(金考案P220)2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答: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经典例题2.“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经典例题3.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明指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暗寓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21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4分)答: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在社会的纷争与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思路导引:标题的含义、意蕴或对标题的理解侧重内容首先思考是否双关、比喻、象征;其次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旨)注意:多重含义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概括本质特点,(三)理解题目的作用提问方式1: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的好处、作用提问方式2:本文原题为“”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经典例题1:抚摸乡村21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以“抚摸乡村”为题的好处。答:结构上:统领并贯穿全文,使文章思路清晰。内容上:“抚摸”一词,拟人化的手法使乡村的形象变得具体可感,生动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的眷恋。,经典例题2:觅渡,觅渡,渡何处?20.简要分析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的好处。答:“觅渡”是瞿家祠堂前一座桥的名字,暗示着瞿秋白积极探索的伟大人生。“觅渡”是文章的主线,有效地串联起瞿秋白的一生,文章以此深入地剖析了瞿秋白的精神世界。“觅渡,觅渡,渡何处?”以疑问句的形式寄寓作者对瞿秋白的崇敬,也引发读者思索,加浓了文章的文学韵味。经典例题3:白鹿原上的风文章以“白鹿原上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答。(4分)“白鹿原上的风”就是指陈忠实及其白鹿原的内涵和风采,陈忠实及其白鹿原所传承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象浩荡的风一样,生生不息,象征民族文明薪火相传。用“白鹿原上的风”来作题目,富有文学色彩,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更能吸引读者。,经典例题4: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22本文原题为“马在走路”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答:现在的题目更好一些。答题要点:意思更明白,更能彰显文章主旨;语意双关,更有韵味;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每点2分)必须识记的关键句:富有文学色彩,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更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索,更能彰显文章主旨,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木车的激情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柴禾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白鹿原上的风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记住回家的路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桥在水上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含义,题型说明:此类词语多为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词语,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把握其内涵。经典例题:沙漠中的苇20.作者在第段结尾巧妙地运用了“苇”、“萎”、“伟”三个同音词,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后两个词的含义及其作用。(4分)答:“萎”,有“萎蔫”、“萎谢”、“萎落”之意,(释含义)着重于“苇”的外形的描写。(阐运用)“伟”,有“伟岸”、“伟大”之意,(释含义)着重于“苇”的精神的表现。(阐运用)(2分)两个同音字的巧妙运用,将“苇”的不同神情对举,表现了作者对“苇”的赞美之情。(析效果)(2分)思路导引:释含义+阐运用+析效果,品鉴字词题小结,1.在语境中解词,这是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2.准确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这是基础。3.分析词语的修辞义,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这是重点。具体来说要做到四关注:1.关注内部信息2.关注外部信息3.关注修辞(有时是词语的特殊用法)4.关注情感,二、品味句子题,高考设题模式总述1.理解下面几句话在文中的含义。2.结合“”,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赏析“”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5.请以第几段为例,从加以赏析。6.“”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作者说“”,结合全文评价作者的观点。,句意理解型,作用剖析型,艺术赏析型,情感态度解读型,(一)句意理解型应试策略,要求理解的句子往往是富有特色的句子要么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要么句式复杂、不够直白;要么运用辞格、表意含蓄。要么兼而有之。这就要求我们用直观、直白、不施文采的语句结合语境将其对译。,1.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2.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我以为这个目的潇洒而苦涩,这就是味道。3.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富有哲理,不够直白,动用修辞,表达还原,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1.形式还原:在句子的理解中,我们的解释必须朴素平实,绝对不用含蓄解释含蓄,不用修辞解释修辞,不用描写解释描写。,比喻寻找本体,明确含意比拟找准比拟双方的共同点双关探寻双关义夸张回归现实性表达,2.内容还原:通过对句子意思的审定,找到需要还原的词语的真实含意。,(一)句意理解型,提问方式:1.理解下面几句话在文中的含义。2.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意。3.结合“”,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经典例题1: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分)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答: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经典例题2:忆韦素园君15.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解析】抓住关键词“沉静”和“啮碎了自己的心”由表及里发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内涵。思路导引:1.先抓关键词解释本句话的含义2.再发掘作者的情感内涵,(二)作用剖析型,这类句子往往是总领句、总结句、重要的过渡句或各个层次的中心句。这类题高考出现的不多,规律也较为容易把握,主要掌握特殊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提问方式:“”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经典例题:乡路上蹒跚的脚步19第(3)段画线句子“父亲在他愈来愈老的时候,越来越对事物想得开,不再眷恋更多的东西”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侧面表现父亲对土地的深情,(内容上)为下文写“父亲放不下土地,舍不下村庄到地里的那段路程”作铺垫。(结构上)答题模式:结构内容,知识储备特殊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特殊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特殊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三)艺术(表现手法)赏析型,提问方式:1.赏析“”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赏析。3.请分析画线句子的妙处。思路导引:手法效果句子内涵情感,艺术赏析型应试策略,1.赏析一句话答题模式:手法效果句子内涵情感经典示例1: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0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半个月亮爬上来,爬上乡村清朗的额头,浮躁的蛙鸣变得深沉起来,唯有秋虫一望无际地开始了狂欢。乡村如一位待嫁的闺女,成熟了,却不透彻;萌动着,却不直白。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乡村以生命,生动形象地流露对乡村的浓浓爱意。运用比喻手法,把夜晚的乡村比作待嫁的闺女,传神地写出夜晚乡村的恬静美丽而又萌动勃勃生机。,经典示例2:乡路上蹒跚的脚步21.请鉴赏文中第(8)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一天黄昏,父亲还没有从地里回来,我去了地里,麦苗儿刚刚拔节,风暖暖的,夕阳铺在苗上,地垅间泛一层金黄。我看见父亲正在回家的路上,前后走着几个像他一样的老人,一溜排开。我在乡村的夕阳里站着,聆听着路上蹒跚的脚步,路边的庄稼、路边的树、路边的草都在深情地送着老人。答:这段文字主要运用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手法)描写父亲从地里回家的情形,生动地表现了父亲与地里的庄稼和路边的草树结下的深厚情谊,与文章标题呼应。(效果)作者特意将父亲以及像父亲一样的老人在金黄的夕阳中走在从地里回家的路上的画面剪辑下来,浓墨重彩地予以描绘,意在使老人们的形象与富有浪漫色彩的乡村风光融为一体,给人以油画般的美感和质地,令人为之心动,为之欣喜,为之陶醉。(内涵),经典示例3:草屋的声音13第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6分),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答:以季节变换为顺序,描绘了被征服土地上出现的动人“画景”。(2分)由嫩绿深绿、青黄相融到金色,突出了“画景”的色彩变化;(2分)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2分),【知识储备】高考常考手法及其效果,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知识储备】高考常考手法及其效果,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知识储备常见修辞手法总汇,2.赏析一段话经典示例:书房的窗子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赏析。参考答案: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赏析语段的思考角度(1)用何手法,写了(2)在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如何(3)用词上:多用叠词、拟声词、色彩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名词、文言词、多用口语、正反对比词等,有何好处。(4)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多用短句(5)人称效果(6)整体语言特色:清新明丽、委婉含蓄、明白朴实、诙谐幽默等。,经典例题:灯火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第一问:(1)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2)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称相互交叉的情形。第二问:(1)不同的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2)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知识储备】识记所使用的人称和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便于对话,自由灵活;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四)情感态度解读型,提问方式:1.“”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说“”,结合全文评价作者的观点。经典例题: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6分)答:(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观点是什么)(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为何有这种观点)(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主张怎样做主旨)答题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情感解读型应试策略:当然结合文章内容,而非一句话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更典型的对文章主旨的考查题。,06全国卷绵绵土,【经典试题示】,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分),参考答案:(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品味句子题小结1.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要理解文意,首先要理解句意,特别是句子的深刻含义。理解句意是把握文意的基础。2.要“句不离词”。要弄懂句子中每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能够解释词语,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3.要“句不离篇”。所谓句不离篇,一是指不离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句子的表达作用也就有所不同;二是不离上下文特定的语意环境,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句子的表达内容、感情色彩、语意轻重等也是不一样的;三是不离开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同样的句子,由于作者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不同,其含义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4.要借助语法。如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各成分的搭配关系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5.要借助修辞。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方法,就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三、筛选整合与归纳概括题,设题模式1.请分点概括“”的具体内容。2.本文具体描写“”请分类列出。3.这里所说“”表现在哪些方面?4.本文描写的“”有哪些特点?5.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文章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用自己的话概括某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提取具体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主旨段意,(注:大分值的情感理解题多是概括主旨题的变型),一、提取具体内容要点,提问方式:1.请分点概括“”的具体内容。2.本文具体描写“”请分类列出。3.这里所说“”表现在哪些方面?4.本文描写的“”有哪些特点?经典例题1:忆韦素园君17.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6分)【答案】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经典例题2:抚摸乡村19文章写了乡村的哪几个方面?突出了乡村怎样的特点?三方面:乡村童年趣事、乡村的夜晚、乡村的劳作。(2分)特点:透明清纯、宽容放纵、宁静和谐、单纯厚重。(2分),经典例题3:乡路上蹒跚的脚步20.文中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这些事情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怀?(6分)20.赶着驴车收送骨头,撑持一个家。宰了在玉米地里长大的猪,把肉一家一家地送给乡亲。有事没事就去地里走走看看,和地唠唠,甚至经常睡在地里。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勤劳本分、朴实善良的美德,以及他对土地的钟爱与痴情。思路导引:分点分层作答最好按原文顺序概括,二、概括文章主旨段意,提问方式:1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2.文章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3.用自己的话概括第X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经典例题1:灯火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答: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答题思路:,经典例题2: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答: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经典例题3:木车的激情18、联系全文,概况本文主旨。答: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经典例题4:22.仔细阅读文本,思考该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从中读出哪些哲理性感悟?答:思想情感:本文以游记的形式,通过对鲁山真实、安静等特点的描绘,一方面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作者对自然生活与淡泊人生的追求哲理性感悟:如果人如山,我们就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追求一种真实的人生。经典例题5:抚摸乡村22文中最后一段说,作者“品味着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种“诗意”的理解。(6分)答:文中的“诗意”是指乡村宁谧和谐而又充满生机,自由自在而又充满童趣,劳作充实而有序,是物质利益充斥每个角落的现代社会的缺失,是作者品味中充满希望的期待。,概括文章主旨段意小结,(一)概括主旨段意解题指导1、整体把握,高度概括主要内容(人、事、物)2、深入研读,全面理解写作意图(观点、感情)肯、否定,该、不该,表现体现精神品志,感悟思考人生现实、感慨呼吁、爱与恨、忧虑与无奈、坚信和憧憬,歌颂赞美、批判揭露3.关注标题、首尾和背景,(二)概括主旨段意题答题模式,主要内容(写什么)情感态度(为什么写),注释:段落是浓缩的文章,段意的解读类同于主旨的概括。只是有的段意概括题不必谈及作者情感态度。,四、鉴赏评价题,高考常见设题模式1.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方面对“”加以赏析。2.文章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有何特色?3.本文“”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本文是怎样谋局布篇的?5.文章开头(结尾”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主旨的?7.第X段和地Y段各有什么侧重,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赏析作品艺术手法,鉴赏作品思路结构,一、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常见提问方式】1.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方面对“”加以赏析。2.本文“”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文章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有何特色?4.赏析语言特点,经典例题12011四川高考锈损了的铁铃铛第6自然段:“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己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拟人化手法,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既形象生动,又与前文以草木的“沉睡”、后文草木的“惶惑”相呼应。(2分)用排比手法描绘玉簪棒的“吃惊”、紫薇的“怀疑”、马缨花的“才有反应”,营造出清冷、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爸爸的逝去伏笔。(2分)草木“寥寥几朵”“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一语双关,暗示着爸爸生命的时日已不多。(2分),经典例题2.井冈瀑布21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点和效果。它们成群结队从高高的山崖上呼啸而下,天地为之动容,草木因之失色。运用拟人和夸张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井冈瀑布数量众多、气势磅礴的特点,突出了瀑布给人的强烈感受。溪水缓缓流过树丛,流过石滩,像一支德沃夏克极具抒情意味的交响曲。运用比喻(或通感)手法,将诉诸视觉的溪水比作诉诸听觉的乐曲,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溪水舒缓优美、让人动情的特点。,经典例题3.觅渡,觅渡,渡何处22.(1)从写作角度思考本文的艺术特点,至少概括出两点,要举例分析。(3分)答:选材典型,能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语言既有浓重的情感,又富有理性,感染力很强。作品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性。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经典例题4.辋川尚静21文章第(5)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写雨?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答:方法:比喻、拟人、想象。(2分)用意:衬托了辋川的静;写出了雨带给辋川美;写出了雨对王维作品的影响。(2分),经典例题5.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1.以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答案】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经典例题7.灯火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第一问:(1)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2)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称相互交叉的情形。第二问:(1)不同的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2)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知识储备】识记所使用的人称和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便于对话,自由灵活;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赏析作品艺术手法(P195)小结,(1)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等)及其作用(2)表达方式及其效果(3)用词上:多用叠词、拟声词、色彩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有何好处。(4)句式上:整散结合,多用整句;长短结合,多用短句;多引用(化用)诗句等。有何好处(5)人称效果(6)整体语言特色:清新明丽、委婉含蓄、明白朴实、诙谐幽默等。,二、鉴赏作品思路结构,提问方式:1本文以“某某”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2.本文是怎样谋局布篇的?3.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主旨的?4.第X段和地Y段各有什么侧重,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5.文章开头(结尾”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结构有下列元素:段落和层次、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铺垫和伏笔、线索和顺序、分总和总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整体鉴赏梳理思路,经典例题(1):2010年重庆卷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10.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答: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文章结构有下列元素:段落和层次、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铺垫和伏笔、线索和顺序、分总和总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经典例题(2):2010年江苏卷谈静16.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经典例题(3)(2010年高考四川卷自然第16题“简要说明第六段画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4分)16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领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关系体现在结构上的照应和情感认识上的深化,设题角度总述1.考察开头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2.考察结尾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3.考察中间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4.考察文中某一物象(或场景、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5.对整篇文章谋局布篇技巧进行赏析。,局部作用,整体鉴赏,(一)局部作用开头部分,经典例题1:09山东高考记住回家的路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案: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内容),引发感悟,为下文写“不要忘了回家的路”(内容),做铺垫(结构术语)。经典例题2:沙漠中的苇19.本文开头描写的沙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调(或荒凉、缺乏生机)、辽阔(茫茫)(2分)。突出了“苇”生长环境的恶劣(1分),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生命力强)作铺垫(1分)。方法:结构术语内容情感(通常出现),经典例题3:井冈瀑布19从全文来看,文章的首段描写雨水、云雾、小溪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雨水、云雾、小溪等,点明水量丰沛的季候特点,为下文写井冈瀑布张本(2分);表现井冈的自然景观之美,从正面衬托井冈瀑布最美,“最让人动心”(2分)。经典例题4:沙漠中的苇19.本文开头描写的沙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调(或荒凉、缺乏生机)、辽阔(茫茫)(2分)。突出了“苇”生长环境的恶劣(1分),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生命力强)作铺垫(1分)。,(二)局部作用中间部分,经典例题:07江苏卷麦天16“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答: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内容),为写女人心疼男人(内容)作铺垫(结构术语);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内容)相照应(结构术语);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内容)的描写相呼应(结构术语)。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方法:结构术语内容情感(通常不必要出现),(三)局部作用结尾部分,经典例题:,知识储备,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引出下文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的手法,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名或揭示,引用或文学性强的语段:创造文化氛围或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分析,写景的语段: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表现人物的心情,暗示社会环境,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四)局部作用主要物象文中作用,经典例题:思路导引:(1)贯穿全文的线索(2)是作者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寓之理的载体(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了),(五)局部作用次要物象作用,思路导引:(1)本身表达的内容(2)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引出主要对象,为下文做铺垫。(3)与主要景物的关系:对比或类比,起烘托、反衬或正衬的作用。(4)突出主旨的作用:从正面(侧面、反面)突出主旨经典例题1:红叶落处是秋风18文章描写红叶,为什么在段写到“一大群高大的水鹿”?(4分)答: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不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突出了全文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立意。(“衬托”“铺垫”“突出”“深化”等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经典例题2:草屋的声音第自然段中写终年不枯的茗苳草,草屋前后的梧桐和枣树,对描写草屋起到什么作用?通过写茗苳草点燃草屋的绿意,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衬托出了草屋的安宁而有情致。,(六)局部作用引用作用,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考点阐释:对整篇文章谋局布篇技巧进行赏析,此类题型主要出现在写人叙事散文、人物传记和小说中,主要考查选材的特点。思考角度: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细节描写、选材典型、材料安排(顺序、倒叙、插叙)等。经典例题1.鲁山,在鲁之山20.文章名为“鲁山,在鲁之山”,主要是写鲁山的独特之处。通读全文,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出了鲁山的哪些特点。(1)从与泰山对比的角度,整体概括地写出鲁山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一份真实,鲁山是一个安静、简单的所在;(2)从具体的登山中对石径、山石等的感触入笔,写出了鲁山平静、淡泊的格调。,二、整体鉴赏赏析技法,经典例题2.井冈瀑布20本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井冈瀑布,试对此作具体分析。(4分)答:文章既从“面”(整体)上描述了井冈瀑布数量众多、多姿多彩的基本特点,又从“点”(个体)上全方位、多角度生动描绘了井冈瀑布的代表龙潭瀑布(2分)。这种点面结合的手法,能够使读者对井冈瀑布得到既全面又直观的认识,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分)。,三、人称叙述类,提问方式:1、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2、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经典试题】(10年全国卷1灯火)答案: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人称的相互交叉。不同的人称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强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四、评价思想内容,经典例题1.乡路上蹒跚的脚步22.作者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地是庄稼人的亲人”,你同意这说法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同意。这句话是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的“父亲”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的心声。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她养育了庄稼人的祖祖辈辈,也养育了城里的人们。庄稼人没有了土地,就像失去了亲人一样难受,土地与庄稼人相依为命。所以说,“地是庄稼人的亲人”。你爱惜土地,适时耕种,土地就会孕育希望,无私奉献,所以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结合文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经典例题2.忆韦素园君18.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经典例题3.柴禾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答:重在些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得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四、探究类探究性性试题特点:开放性A、见解独到B、观点深刻限制性A、关注显性信息(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的答题要求,如答题方向、字数限制等。)B、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本文)探究性性试题回答要注意:(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