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2294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识记重要字词。2、 诵读本诗。过程与方法1、 加强对诗歌的诵读、涵泳、品味。2、 整体感知本词内容。3、 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4、 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2、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以学生背诵有关星星的诗句教师机动地导入新课。二、走进作者,了解文体: 1、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声,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升华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2、文体链接 朦胧诗及其产生背景:朦胧诗古来有之。李商隐可以称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朦胧诗人”了,他的不少诗如锦瑟、如有及一些无题诗,历来难以确解,可是仍为读者喜爱。探讨这些诗的创作方法,它们也是用一些片断的意象,以象征、隐喻手法,表现朦胧惝恍的情思和朦胧惝恍的意境。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3、背景链接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杨炼等为代表。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表达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十年浩劫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江河与其他“朦胧诗人”都是在“文革”中长大的,心灵的成熟包含着对苦难的承担。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成长起来的。应该怎样面对黑暗的时代留给他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着所有诗人的疑问。因此,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中战胜苦难。这首诗就是诗人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对即将过去的一个黑暗时代的回答。三、检测预习: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凝望( )颤抖( ) 闪烁( )朦胧( )蔚蓝 ( )寂寞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勾画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诗意。(1)找出第一二两小节中诗人借助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3)你发现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星星变奏曲”该作怎样的理解?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五、合作探究:理解揣摩: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如果让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所营造的意境,你怎样描述呢?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六、精读品析:(1)小组内自由诵读,读出节奏、重音、情感。(2)朗读比赛。小组选派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组合诵读。各组展开竞赛。(3)集体诵读。再读诗歌,进一步感受朦胧诗意蕴美、旋律美等特点。(4)品析写作特色: 一是构思奇妙。这首诗的上下两节,写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有17行,都写了四幅画面,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都表现了追求光明的主题,都运用“如果”的假设句式,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下两节的写法又有不同之处:上节诗侧重于描写美好的理想世界,下节诗侧重于描写黑暗的现实生活,上节的意象温馨迷人,下节意象冷酷无情,上节运用了“谁不愿意”的句式,下节运用了“谁愿意”的否定句式,上下节构思大同小异,犹如一首歌曲中的两段旋律,具有一种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韵律之美。二是对比巧妙。一是意象对比。全诗描绘了两组截然相反的意象,将幸福与苦难、温暖与寒冷、温馨与孤苦、生机与死寂相互比照,写出理想世界的无限美好,现实生活的无比黑暗。二是感情对比。诗中既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象的强烈否定,也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对比鲜明,感情浓郁,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三是比喻精妙。诗中有许多妙喻。如,用“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写出幸福的瞬间,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写出了夜晚的宁静,用“颤抖的星星”写出了压抑的苦痛,用“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写出了现实的严酷这些熠熠闪光的比喻十分形象,描绘了生动的意象,营造了优美的意境,美化了文章的语言,也传递了作者的情感,具有独特的情韵。七、拓展延伸:新奇美妙的比喻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对比鲜明的段落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八、反馈检测1)、本诗的作者江河是80年代 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诗派其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还有(二至三个) 2)、这首诗歌用 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 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 3)、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静夜月光淡淡,天河何处?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4)、课外诵读舒婷、食指、北岛等人诗作,体会朦胧诗的特点。(1、舒婷致橡树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2、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温情浪漫寒冷、残酷(对比)教学反思: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关键是其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其内容,一是对朦胧诗的理解,二是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悟。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是当代的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一种新诗潮。有论者称,朦胧诗,是“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像顾城、江河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这些,正是要读透的内容。由朗读切入,重点引导学生要入情朗读,这节课感觉做得较好。学生朗诵进步很大,在句子的品析“我喜欢因为”时,学生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