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国殇》教案 长春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1152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国殇》教案 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国殇》教案 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国殇》教案 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国殇教案 长春版作家与作品1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签订“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守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表现力。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2楚辞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种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3九歌楚辞篇名。战国时楚人屈原作。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共11篇。其中东皇太一(天之尊神)、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寿命之神)、少司命(主子嗣之神)、东君(太阳神)是祭天神的;湘君与湘夫人(湘水配偶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是祭地祇的;国殇(阵亡将士之魂)是祭人鬼的;礼魂为送神曲。九歌以娱神为目的,塑造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的形象。歌辞内容符合各种神的身份,表现了诗人对神的礼敬之意。这些神,除国殇外,都属自然神。九歌经加工后仍然保留了民间祭歌中歌、舞、乐相结合的特点,并由巫觋来扮演。九歌的结构也多以男巫、女巫边歌边舞、相互唱歌的形式出现。可以说,九歌已经具备了赛神歌舞剧的雏形。东皇太一祭的是尊贵的天神,与九歌中所祭的神主要是自然神不同,因此九歌以此篇为开始。全篇对天神既没有正面描绘,也没有任何赞颂之词,旨在叙述灵巫占得良辰吉日,陈设丰盛的祭品,邀神降临。灵巫衣着华丽,合着竽瑟的节拍扬槌击鼓,引吭高歌,舞剑弄袖,以歌舞娱神,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天之尊神的虔诚的礼敬。湘夫人和湘君是姊妹篇。是祭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的乐歌,内容是写神的爱情故事。相传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是舜的两个妃子。舜出巡南方,死于苍梧,二妃得知噩耗,双双投水自尽,于是,娥皇、女英成为湘水女神,舜成为湘水男神。湘夫人是湘君的独唱,刻画他们互相追求终未能相遇的惆怅心情,也创造了一些神的儿女之情和幻想的幽缈境界。这种浪漫气息和优美丰富的想象力是九歌的特色。思考与讨论一、本课是追悼为国捐躯将士的祭诗。诗人着力表现了这些牺牲将士什么样的精神?诗中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战斗的过程和场面,雄浑高亢,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请结合诗句谈一谈这些修辞手法在描写中的作用。设置此题的意图是理解诗歌的主旨以及修辞手法的作用。本诗热烈歌颂了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本诗描写的重点是战斗的过程和场面,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敌方人多势盛,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来渲染战场的气氛,这些修辞手法都达到了突出战士们的英雄形象的效果。二、国殇表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美,对后世许多壮怀激烈的爱国诗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句。礼记中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但屈原在“鬼”字后加一个“雄”字,“鬼雄”精神千古不朽。结合这两首诗谈一谈你对“鬼雄”的理解。设置此题的意图是理解关键词语“鬼雄”的含义。本诗结尾以“子魂魄兮为鬼雄”作结,鬼雄即鬼中的英雄。这是礼赞将士们生为人中豪杰,死为鬼中英雄。体现将士们抗争到底,死而不已的精神,以此表达对楚国阵亡将士的无限悼念崇敬之情,所谓精神永垂不朽。宋代词人李清照与礼记中的话则让我们感觉到屈原是继“鬼”而出“鬼雄”的第一人,影响很大。有关资料1.关于思想内容国殇是九歌中的第十篇,是为悼念楚国阵亡战士而作的一首挽歌。开头四句,描绘战斗开始的情况。战士们持戈披甲奔赴战场,敌方兵多势强,一场激烈的兵车大战即将展开。战士们面对强敌奋勇争先表现出旺盛的斗志。下面六句写激战的过程和场面。我方阵线不幸被冲破,战马死伤,兵车摧毁,在战斗失利的危急时刻,再擂战鼓,有进无退,突出地表现了战士们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战斗结束了,诗人未明写失败的结局,而是用“天时坠兮威灵怒”的诗句强烈渲染了战场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气氛,用“严杀尽兮弃原野”的诗句点明伤亡惨重,从而突出了战士们的勇于牺牲精神。以下六句追述战士们原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远离家乡前来参加战斗的;而今,虽然战死沙场,却依然手持武器,凛然如生。诗人热情奔放地歌颂了战士们在强敌面前勇敢反抗、宁死不屈的大无畏气概。最后两句,称赞战士们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对楚国阵亡战士表达了无限悼念崇敬的心情。(历代名篇选读)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气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肃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接下来,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之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时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坷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先秦诗鉴赏辞典)国殇是楚人祭祀那些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亡灵的乐歌,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这首诗歌颂了那些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搏斗、献身疆场的英雄,表现了不畏强暴、宁死不屈以保卫国家与民族的可贵精神。本诗以单刀直入的笔法,起笔便写激烈战斗那动人心弦的场面:“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相差悬殊的恶战。敌我混战,短兵相接,披甲持兵的楚军将士争先杀敌,勇武异常。直杀得天昏地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作者选取了这样的场景,“洒墨如泼”,极力渲染,集中描绘,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在这场战争中奋勇杀敌的将士,虽然最后全军覆没,无一生还,但人们读后并没有失败的悲哀情绪。其原因就在于作者的笔墨集中在揭示人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而不是渲染战争的结局,所以读者看到的是虽败如胜、虽死犹荣的壮丽的美。作者不仅描写了英武的将士在战场上东奔西突、英勇杀敌的情景,他还使用了相当的笔墨着意揭示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及活着的人对这些为国牺牲的壮士们无比的崇敬和由衷的赞颂:出而不入,去而无还,战场渺茫,征途遥远。带着宝剑,挟着弯弓,身首异处,但心不可惩。真是勇敢无畏,宁死不屈,无比刚强!身体虽死但精神永生,那刚烈的魂魄在鬼中也是英雄。屈原以其诚挚的感情和千古不灭的诗句把楚国将士的英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后代人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慷慨的风格,实在不能不说是大大得力于屈原的手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2关于艺术形式这虽是一首挽歌,但读来气势雄浑,高昂激越,具有鼓舞人心的巨大感染力量。在选材上,诗人把重点放在激战的过程和场面上。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敌方人多势盛,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来渲染战场气氛,这些又都是为突出战士们的英雄形象服务的。此外,国殇不同于九歌其他各篇的一个特点是全诗七字一句,每句中的第四字都用“兮”字,把句子分成两部份。其中,有的是并列关系,如“操吴戈”和“被犀甲”,有的是承接关系,如“援玉枹”和“击鸣鼓”,这样就使每一句的含义更加完整而饱满,也增加了诗的音乐节奏感。(历代名篇选读)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象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先秦诗鉴赏辞典)主题思想与表现手法的有机结合使得国殇与九歌中的其他作品风格迥异。这是动人心魄的英雄史诗,其主题分量之重,思想感情之深,艺术感染力之大,都远非九歌中那些爱情悲歌与神话颂诗可比。总的看来,国殇的场面是宏伟的,气氛是紧张的,调子是庄重的;但诗中也不乏动人的细节描写和精细的心理刻画。在极具气魄的场面描绘中活跃着动人的形象;在现实主义的艺术画面中浸透着英雄主义的崇高精神;在令人感奋的抒情描写中糅合着强烈的叙事成分。思想上的深刻性和艺术上的完美性有机结合,显示出作者炽烈的情怀和卓越的创作才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教学建议1.本课篇幅虽短,但确实存在一些文字障碍,如“毂”“旌”“躐”“骖”“殪”“霾”“絷”“枹”等字,要在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含义。在学习时应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这些难认字的印象。2.本课所反映的历史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必须详细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解开本课所描写的战争为什么是一场敌胜我败战争的原因。3.本课的思考与讨论是从最主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和影响角度命题的,因此在讲课时,要注意围绕思考与讨论进行。在解决第二题时,要注意讲清楚宋朝南渡偏安江南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也可以先让学生阅读项羽之死,了解有关项羽的背景知识,这些都会有助于理解“鬼雄”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