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教案 鲁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0743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教案 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教案 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教案 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教案 鲁教版 教学目标: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讲述,归纳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一、认识空气的组成(引言)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 1、教师组织学生们的研究讨论和发言,随着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 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改造来学习新知识。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活动天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 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有不产生新的气体?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然后再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那些实验?(这个问题可留做课外作业,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并表述观点,在明确实验思路及原理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教师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物质如氧气、空气为例,水到渠成地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学生在感受空气成分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而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为纯净物。 学生初次接触物质分类的知识,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不可能非常清晰,教师可多列举一些学生容易辨析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判断。 二、关注空气质量: 1、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检验二氧化碳 初步学习通过对比实验获得结论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书上的方法课前采集操场上空气样品,课上采集教室内空气样品,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的不同而亲身感受到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一些有害气体,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因此,教师发动学生课后尽可能多地采集不同环境中空气样品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2、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这一活动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指量。 学生自学,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代替;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组织学生自学,多与社会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 学生自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自己对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识,谈对空气发现史的感受。课堂小结: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过那些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就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反思:对于本课题的学习,学生们也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所以实验思路、反应原理都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有些实验操作还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由于刚刚接触探究活动,对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可能估计不足,因此开放的讨论和教师适当的指导很有必要,但总的探究过程可以放开让学生大胆去做。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探究的动力源于问题,探究的功效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教学重难点: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教学对象分析 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实验用品 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 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签、铁丝、双面胶等材料在学习小组内动手制作水、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分子模型。 2、搜集各种补钙食品的包装盒。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类别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独特的立体结构等许多微观知识。 一、元素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活动天地中模型进行对比、修改,教师进行简短评价。 学生积极、热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随教师的分析修改模型。 学生通过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学生在课前制作模型时的模糊认识、错误做法,加深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学习研究微观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学生制作好5个分子模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将相同的原子分别放在一起,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需要给这一类原子一个统称的认识,顺势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对元素的认识。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装盒,通过观察、想象、比较、模型化、归纳等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元素的认识,初步学会用元素的概念去学习化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搜集到的补钙食品的包装盒,是学生明确补钙食品多种多样,有效物质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含有钙元素,钙元素就是所有物质中钙原子的总称。 学生观察包装盒,对有效成分进行归纳,找出补钙食品的共性含有钙元素,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深对元素的认识。 二、元素符号 在认识元素概念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元素符号。活动天地 以元素周期表为研究模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明晰以下问题: 1、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 2、金属、非金属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 3、熟记18个常见的元素符号 4、对元素符号进行分类 学生认真分析元素符号的名称和写法,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对元素符号的认识。 利用新颖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掌握元素符号的读写技能,在排列“纸牌”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是学生在符号和它表征的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符号也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成,也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为学习和研究都带来了方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为下一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三、物质的分类 在认识元素的基础上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1、列举一些学生较为是熟悉的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单质、化合物概念。 2、小实验:用磁铁分别吸引铁钉和菠菜,通过实验使学生明晰元素与物质的不同。 学生将具体的物质进行分类,形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辨析,加深理解。 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做”,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概念。这样,即可加深学生对分类思想的认识,又可帮助他们对“世界上的三千多万种物质仅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疑问?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时刻关注自己的疑问和收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发展性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式的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 2、初步学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化学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提供了一组图片,从微观角度入手,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符号可以传递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思考化学式的意义。 化合价的含义教材只做简单讲解,注重让学生观察化合价与化学式,注重让学生找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规律,将规律进行总结。 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定量计算,其前提是必须让学生明确化学式的意义。在次基础上,教材以水为例,设计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元素宏观组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归纳。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而学生刚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由模仿开始,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组成的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共识;在学生能理解的进行计算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量的有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练掌握的过程。实验用品 铜、水、食盐等物质的微观构成图教学过程 二、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展示铜、水、食盐等物质的微观构成图。教师应充分发挥图片的功能:很好的体现了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化学符号之间的联系。 关于化学式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从宏观角度看,根据化学式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一种什么物质,这种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2、 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式反应了物质由什么样的微观粒子构成,微粒间的数量关系如何。 3、 从量的角度,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分子的相对质量。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物质的微观构成图,让学生建立起见到一种物质,就去思考“这种物质的微观构成是怎样的?如何用符号来表示他的微观构成?”的思维习惯。 三、化合价与化学式 教师只要让学生明白: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其原子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不必理解化合价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引导学生找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的特点,及化合价的规律。 学生思考、观察、交流,并要熟记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活动天地 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正确书写化学式书写化学式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教师可以板书一组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标出化合价,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已知铝为+3价,氧为-2价,写出铝的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写出组成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符号,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右边。Al O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32=10求各元素的原子数:Al:102=5 O:105=2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有下方,即得化学式:Al 2O5检查化学式,当正价总数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等于0时,化学式才算是正确的。 学生在熟记化学式的基础上,熟练标出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能自己思考找出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在能把握规律的前提下,反复练习,能熟练写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而学生刚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由模仿开始,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其组成和结构是人们通过实验方法探究出来的,根据化合价只能写出本身就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相对分子质量 在学生明确了相对分子质量之后,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解决:计算两个氢原子于一个样原子的质量之比;计算水分子中氢原子育氧原子的质量之比;计算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练习,进行反思,自己纠错,再次练习。四、计算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1、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例1、计算H2O中H、O元素的质量比。(解释)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元素的原子量之比。解:H:O=21:161=2:16=1:8。(化为最简整数比)例2、计算CO2中C、O元素的质量比。解:C:O=121:162=12:32=3:8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练习,进行反思,自己纠错,再次练习。 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组成的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共识;在学生能理解的进行计算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量的有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练掌握的过程。 2、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例1、计算水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解: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水的式量为18,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例2、计算NH4NO3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解:NH4NO3中氮原子的个数为两个,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0,则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练习,进行反思,自己纠错,再次练习。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疑问?主要学习收获:1、会写化学式,并会用化合价写化学式2、会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学生在熟记化学式的基础上,熟练标出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在能把握规律的前提下,反复练习,能熟练写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组成的计算,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共识;在学生能理解的进行计算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量的有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练掌握的过程。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2、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一般性了解两套装置的区别。3、理解催化剂的概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化学的而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制法教学难点 :实验装置的选择、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归纳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3、氧气的用途?氧气的检验?新授二、 氧气的获得 提问:自然界氧气的来源?如何将氧气从空气中分离出来呢?讲述:1、氧气的工业制法 原料:空气 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根据液态空气中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进行蒸发分离 过程:首先将空气除尘净化,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然后在低温下加压,使空气液化。在通过控制温度蒸发也太空气,将沸点较低的液态氮先蒸发出来,余下的就是液态氧了。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讲述: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考虑的因素:实验药品、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注意事项、操作步骤等(1) 实验药品第一组:高锰酸钾:KMnO4(紫黑色固体)第二组:二氧化锰(俗称:双氧水):H2O2 (无色液体)和二氧化锰:MnO2(2)实验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过氧化氢氧气水(3)实验装置 a、发生装置(展示两种发生装置)高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固固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适用于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 适用于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常温下制取氧气提问:这两种发生装置中的仪器有哪些? B、气体的收集方法 讲述:气体的收集方法有两种,阅读课本p44页的内容,了解每一种方法对什么性质的气体适用、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教师演示两种制取方法的全过程)(小结两种制取方法的实验步骤)(4)实验步骤a、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一查: 连接仪器,检查装气密性二装:用纸槽把固体药品装入大试管三定:固定仪器四点:点燃酒精灯五收:收集气体六离:把导管移出水面七熄:熄灭酒精灯b、 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一、检查装置气密性讨论:如何检查固液常温型装置的气密性?一、 往锥形瓶中放入二氧化锰二、 往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中加入双氧水三、 收集气体 (5)催化剂 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加快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它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强调:一改变二不变(6)验满 提问:如何检验气体收集中集气瓶中氧气已满? (7)检验提问:如何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是氧气? (8)注意事项 1、试管应向下倾斜,导管不宜伸入太长,铁夹应夹在试管中上部。2、加热时要先均匀加热,然后再集中加热3、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应将导气管伸入集气瓶底部,以便排净空气4、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等气泡均匀时方可收集5、在用高锰酸钾作原料时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6、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先移开导管,后熄灭酒精灯。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疑问?教学反思: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时刻关注自己的疑问和收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发展性自我评价。 第三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氧化反应的分类和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归纳法、讨论法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空气的成分,各成分的体积分数?2、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其来源?3、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及主要用途?【引入】: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地球上的动植物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产活动也需要氧气.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不会缺少氧气,这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气,弥补了自然界中氧气的消耗,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几乎保持恒定。三、 认识氧气的性质(观察一瓶氧气并回答:)1、说出氧气的颜色、状态2、氧气有气味吗?(注意闻气味的方法)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4、在1升水中仅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呢?(易溶?难溶?不易溶?)5、如果改变条件,氧气的状态会不会改变呢?6、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7、水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溶还是不易溶?(学生并从氧气的色、味、态、密度、溶解性、状态变化几个方面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1、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氧气有三态变化:液态氧是淡蓝色的;固态氧是淡蓝色雪花状固体讲述:物质的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氧气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我们来探究一些实验吧?演示实验: 木炭、石蜡、硫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归纳实验的现象和文字表达式。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在教材P35。(学生讨论并完成几个反应的现象、生成物和反应的文字表示式)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生成物木炭点燃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硫磺点燃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气体石蜡点燃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雾,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和水铁丝点燃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固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碳氧气二氧化碳 C O2 CO2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思考:1、比较一下几种物质空气中与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2、硫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如何处理污染物?1、 做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时为什么集气瓶底部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为什么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火柴的作用?2、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发现,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剧烈,某些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可以燃烧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1)有助燃性,(支持燃烧)可以跟金属和非金属发生氧化反应(2)供给呼吸(吸进生物体内的氧气和许多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1、 氧化反应氧化反应:物质和氧的反应许多物质会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在某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比较剧烈,是剧烈氧化,如燃烧;而在另一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只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是缓慢氧化。 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钢铁生锈。四、 氧气的用途交流与讨论:2、根据氧气的性质,推想氧气的用途,举例说明氧气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小结: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问题: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演示实验:氧气的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疑问?教学反思1、对于一些较简单的知识,应大胆地放给学生,如氧气的某些性质,学生归纳的很好。2、选用的过氧化氢的浓度要浓一些,最好在20%左右,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