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面向语用能力的外语研究,外语教学与外语测试,理工大学基础部张亚非,2,一、当前外语教学中影响语用能力的几对关系语言知识与语用能力学习与考试基础外语与专业外语外语教学与社会需求二、语言学的启示系统论功能论网络论过程论三、语用能力的内涵与意义语用学的实质语用能力的层次语用能力的类型,3,四、外语教学内容的注入,转化与表达注入,转化与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注入方式的变革五、关于外语测试测试的类型与目的语用型测试的诸形式好的测试的标准外语测试的改革动向六、几个供思考的问题,4,一、当前外语教学中影响语用能力的几对关系1.1语言知识与语用能力语言知识的灌注与积压所导致的“消化不良”,对语言能力的普遍忽视与训练不足所带来的“高分低能”、“学用脱节”、“会学不会用”等现象,是当前影响外语教学质量和外语素质的主要问题。,5,不少外语学习者在能力上所表现出的强项与弱项,或许能够说明这一问题:强项:模仿力、记忆力、应试能力、某一单项技能(如阅读)弱项:主动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6,尽管在各层次外语教学的大纲中对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作了明确说明,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其他语言交际活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一原则往往被束之高搁。,7,1.2教学与考试应该肯定,标准化考试以及大范围统考的实施,极大地规范与促进了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客观上,当前考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有:1、结构性语言知识比重较高,易导致教学中这类知识讲得过多过细,与应用技能脱节,造成语言知识的孤立,积压与低效。,8,2、客观题项比重较高,易导致对主动思维,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学习方法重视不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足,语言基本功的低下与衰退。3、以考试通过率作为唯一的评估指标,易导致应试教学现象的出现和低水平的高通过率。4、以测试单项技能为主要形式,易导致基本外语技能的孤立与隔裂,影响综合技能的训练与培养。,9,1.3基础外语与专业外语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良好的基础外语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学好专业外语,并具备用外语作工具;获取专业知识与信息,从事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进行专业与学术交流的能力。,10,但是,这一总体目标并未得到完整的贯彻与实现。“英语不断线”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基础外语与专业外语的关系,如其作用的区别,内容的衔接,要求的侧重,目标的取向等,尚未得到深入细致的研究;已有的教学实践;还停留在表层处理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化。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情况在本科阶段较为突出,同时也存在于研究生与博士生教学阶段。,11,1.4外语教学与社会需求外语在国民经济,对外开放,科技交流,信息获取与传播等领域的使用频率,使用层次逐年提高,使用形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如除阅读与听的能力之外,对口语,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除单项技能外,对综合技能的需求逐渐突出。当前外语教学的局面,显然难以满足国家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现实与长远需要。,12,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为语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与应用的舞台,因此,结合社会需求来进行外语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教学观念。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社会文化能力应该是同时习得的。而当前的外语教学,在这一方面所做的的研究与实践,似乎并不理想。,13,二语言学的启示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曾经或正在流行的各种外语教学法,也有各自的理论来源。传统的语言学试图对“语言是什么”这一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而当代语言学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语言是做什么的?”和“语言是如何使用的”等问题。不难看出,语言学研究已从语言的静态结构转向其动态过程,从语言本体转向其社会功能。这些变化,无疑会对外语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14,2.1结构论来源: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主要观点:1语言是一个形式结构系统。2语言符号是一个能指与所指的两面体,能指为符号的外化形式,所指为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状态或概念。3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具有任意性。4语言结构有表层与深层之分,深层结构经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15,5语言形式能够客观地观察与分析,因此可得到科学的研究与论证。但意义是无形的抽象概念,不能观察与分析,因此不能作不科学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教学:1机械性的结构训练。2大量刺激与反应基础上形成的习惯。3重结构,轻概念。重形式转换,轻内容意义。4句子层次的重复练习,句型的套用和替换。5语言习得的标志是获得了“语言能力”。,16,2.2功能论来源:英国语言学家弗斯:功能主义语言学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主要观点:1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具有交际功能的系统。2语言的功能与意义依赖于语言使用的环境。3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变化,取决于语言要表达的意念和要执行的功能。,17,语言教学:1功能意念法:按功能选择和组织语言形式。2强调语境的作用,按情景需要学习语言的用法。3重视超句子关系。引入语篇概念。4语言习得的标志是获得了“交际能力”。,18,2.3网络论来源:心理语言学,神经生物学,认知学,脑科学主要观点:1语言机制的生物基础是大脑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由神经元经触突联结构成,形成三个子网,即概念网,结构网和中介网。2触突经训练不断增强,使三个子网间的联系不断巩固,使语言信息更为丰富和活跃。,19,3语言机制是一个双向信息处理器。表达时,由概念经中介网生成结构。理解时,对结构进行分析,经中介网转为概念。4负责语言机制的神经网络是整个知识智能网络的一部分。语言的表达与理解均以语言外的知识为背景,受其影响与支配。,20,语言教学:1突出语言实践的作用。2重视结构与概念,形式与语义之间的联系。3加强理解与表达双向训练。4在语言学习中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21,2.4过程论来源:符号学,信息论主要观点:1语言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传递信息的过程。2语言过程经历概念,语言组合与表义,传递媒介,语言解构与解义,概念还原等环节。语言教学:1语言的生命在于使用。2通过结合语言的静态结构与动态过程来学习和使用语言。,22,三、语用能力的内涵与意义3.1语用学的实质语用学是指导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简言之,语用学研究语言在一环境下的使用,即“在何种情景下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境。语用学的实质是研究语言内部系统与语言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语境因此可以分为语言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23,内语境由语言本身的上下文(或语篇)关系构成。如词汇的指代、替代、省略、连接。句子成分的主位与述位、篇章的主题、扩展、转折、结尾等。内语境的研究有助于对语言的连贯性、组合关系、语篇结构、局部意义与整体意义的分析、判断、理解、习得与运用。外语境由语言与外部使用的情景之间的关系构成。这些关系包含了事物、事件、人物、信念、人际关系、群际关系、观点、情感等可能对语言使用发生影响的主客观因素。外语境有助于了解语言之外的这些因素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制约作用。,24,内语境和外语境本身都是极为复杂的体系,但了解和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对外语教学极具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内外语境之间具有非常规律的对应关系,即一定的内语境总是与一定的外语境同现。或者说,语言的形式与意义总是映射于一定的场合与环境。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语言交际的能力。具体地说,这种能力就是学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念。”,25,3.2语用能力的层次综上所述,培养良好的语用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那么,在什么样的教学阶段才能形成语用能力呢?一般认为,语用能力只是在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才能在大量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在讲究教学效率和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有必要从教育经济学和教学效果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一观点。,26,首先如果语用能力的培养导入教学过晚,则有可能造成语言知识的积压。对学习者而言,当知识不能及时转化成能力的时候,一是极易遗忘。二是易形成负担。知识的积压,事实上造成了知识的损耗。显然,这是不经济的。,27,其次,语言作为一门交际工具,只能在使用中实现它的价值。应该把语言交流能力的强弱,而不是注入知识的多少或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是语言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所学外语内容的及时使用,随时随地地将点滴知识与应用相结合,可以对语用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能力素质的自然提高。外语教学若达不到这一效果,无疑将事倍功半。,28,所以,即学即用,才能经济地,自然地,高效率地将所学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对培养语用能力,才是一种极为可取的方法。由此可见,语用能力并非只能等到外语教学的后期才着手要求与培养,而应该在外语学习的各个阶段贯穿始终。可以预见,对不同层次的外语教学所应达到的语用能力的划分与定义,这些层次上开发语用能力的方法,与语用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材内容与练习形式,语用能力的考核标准与形式等课题,如能认真研究并提出具体措施,将会对外语教学的改革产生革命性的影响。,29,3.3语用能力的模型语用能力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按一定的语用策略完成某项语言活动的交际能力。它涉及语言使用者对以下因素的了解与掌握:1提供语言环境的领域与情景2交际的任务,目的和主题3交际活动与过程4与交际活动有关的背景知识,30,语言交际活动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1接受:听觉(听力理解)/视觉(阅读理解)/视听(音像资料)2表达:口语(说)/文字(写)3交互:同一交际者在接受与表达之间交替变换角色(会话、通讯、讨论、辩论)4中介/转换:交际者作为另一交际双方的信息传递媒介,或信息的转述者(如两种语言之间的口译和笔译,同一语言中某一内容的释义、摘要、概括、归纳),31,语言知识,世界知识,语境,领域/情景交际任务,目的,主题交际活动的双方或多方相关背景知识,语用能力,接受,交互,中介/转换,语用策略,表达,据此,可以提出下图中的语用能力模型:,32,33,四、外语教学内容的注入,转化与输出在面向素质教育的外语教学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把握与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注入、转化与输出的比例与关系。注入:指教学内容的选择,数量,讲授方式。转化:指学习者所理解与记忆住,并变成自己知识的那一部分教学内容。输出:指学习者掌握并会使用,能通过语言活动完成交际任务的那一部分教学内容。,34,4.1注入,转化与输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外语教学中所注入的内容,仅能大部或一部被理解与记忆,形成学习者新的语言知识,而理解与记忆住的内容,仅能大部或一部转化成语用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注入,转化,输出,35,由此可见,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采用最好的注入内容与方式,最大限度地让注入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最大限度地为学习者提供使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机会。许多学习者在学外语多年之后,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知识(词汇,语法,句型),但却不会用所学内容从事最简单的语言交际,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解决所学内容的转化,并将其落在使用的实处这一问题。,36,外语的“学”与“用”呈下述关系:“学”的基本任务是解决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问题。具体说,是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外语学习任务的结束,还应及时增加语言实践的比例,促进知识与技能向实用领域转化。简言之,“学”只是一种手段与过程。它不是外语学习的目的。“用”是“学”归宿。由“学”到“用”的过程,所要解决的是由知到能,由能到实际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问题。,37,4.2注入方式的变革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的注入也由书本这一单一媒体和面对面的传授方式,发展到多种媒体,多种技术并用的阶段。现已在使用和将被使用的教学手段有:录音/图像/活动影像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与远程教学光盘课件这一变革,不仅改善了外语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为开发多种教学注入途经,营造与模似语言使用环境,制作丰富多彩的外语教学课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38,五、关于外语测试5.1测试的类型与目的离散型:对孤立的语言知识的测试,一般不涉及语言知识间的关系和语言使用。结构型:对结构性语言知识的测试,包含词汇,语法,语篇连贯等,但不涉及语用知识语用型:对语言交际能力的测试。,39,5.2语用型测试的诸形式按单一技能测试(主、客观题型)听:听写、听写填空、听力理解说:问答、会话、复述、演讲、辩论、讨论读:阅读理解、上下文连接、完形填空写:命题写作、摘要、报告、应用文、图表译:双语间的口、笔译,40,按综合技能测试(主、客观题型)视听说:看图说话、视听材料的理解与表述读写:阅读理解并写出摘要、大意或扩写、改写读译:阅读理解并口、笔译听答:听力理解并完成口头或文字简答题听译:听力理解并口头或文字译出大意或要点。,41,5.3好的测试的标准时效性:为及时检查外语教学的效果,测试最好分成若干阶段进行。每一阶段结束时,进行一次阶段性测试,根据其结果,对前一阶段教学作一总结,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度,方法作出必要调整或修改。如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阶梯式测试体系:,单元测试,CET模拟,至更高一级各单元,分级测试,42,区别性:测试的内容与目的,按教学需要应有所侧重。如针对结构性语言知识,单项技能,或综合技能进行测试时,其形式,材料,主、客观题型的比例,都应有所不同。信度:测试的信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标准化程度,二是它的客观程度。信度高的测试,一般采用标准化试题,有定量的分值体系,能客观地反映学习效果的正态分布情况,效度:测试的效度指对主观应用能力测定的程度。一般测试这类能力时,主观题型,比之客观性的多项选择性,效果要更好。好的测试应按需要在主客观题型间选一恰当比例。,43,可行性:指具备实施测试,并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主客观条件。5.4外语测试的改革动向由偏重结构性知识向偏重语用知识转换由单一技能测试向综合技能测试转换增大主观题型的比例设定情景,由受试者组织语言活动,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增加口试内容建立全国统考体系(内容,级别,对象的规整与改革(PETS1-5),44,六、几个供思考的问题1面向21世纪的教育将会给外语教学带来什么变化、挑战与机遇?2面向素质教育的外语教学,将对外语师资队伍提出什么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学习与实践,克服隋性,自我更新知识与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适应这种需要?,45,3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可从哪些方面改进教学的方式与手段?如何学习与掌握这类技术及其应用,充分发挥它的教学辅助作用?4在争取外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形势下,现行大纲,教材,考试制度已经或将要发生重大改革。如何在完成大纲教学任务的同时,“未雨惆缪”,对改革动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对可能发生的变革作出准确预测,并积极从认识上和实践上作好各项准备工作?,46,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