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筛选整合信息 归纳概括要点题题组训练.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77718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筛选整合信息 归纳概括要点题题组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筛选整合信息 归纳概括要点题题组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筛选整合信息 归纳概括要点题题组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筛选整合信息 归纳概括要点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江南才子夏完淳丁帆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1647年10月16日,就在无尽的甬道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即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反清复明的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其中有位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从容不迫地含笑赴义,他就是名扬一时而又被后人渐渐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短命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反清复明的斗争中。民族危亡之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反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之高尚。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种大气磅礴的境界中去。夏完淳的父亲就是夏允彝,是复社的领袖人物。其言传身教对夏完淳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所抒写的辉煌人格篇章,为夏完淳做出了楷模和榜样。夏允彝生前为夏完淳选择的导师也是十分注重名节和气质的江南名士。夏完淳十四岁就随父从军,征战于太湖地区。父亲殉国后,他又投身于明兵部职方主事吴易的太湖义师帐下任参谋,屡屡征战建功。后夏完淳从军中失散,吴易被捕后壮烈殉国。这段历史同样是夏完淳刻骨铭心的人格锻打。可以说,正是在这些腥风血雨的战斗生活中锤炼和铸造了夏完淳那颗不屈的灵魂。夏完淳被捕后,在南京大骂投降清廷的前明崇祯兵部尚书洪承畴,其时,洪承畴坐镇南京,帮助清廷总督军务,此举自然是惹怒了他。大多数的江南士子,虽有性情柔弱的一面,然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表现了他们刚烈坚毅性格的另一面。夏完淳正是这样,以短暂的人生抒写了人性价值的高亢音符。夏完淳的诗歌创作顶峰当然是关押在南京监狱中所作。这部分诗篇被他自题为南冠草。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狱中所写诗中,有一部分是怀念母亲和家人、爱妻的,但更多的是表现了夏完淳效死国家的人格魅力。一个十六岁花季的少年,缘何能够克服亲情的牵扯和情窦初开的诱惑,一心报效社稷呢?我想,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是深深影响夏完淳的重要因素。(有删改)1.夏完淳的人格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家学师道(或“父辈的言传身教”),战斗生活经历,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2.夏完淳的“气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_答案舍弃学业投身抗清大业,大骂投降清廷的洪承畴,狱中作南冠草,慷慨赴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宣纸,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王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离不开文房四宝,在众多的手工纸中宣纸堪称“文房之首”。吴冠中大师亦说过:“我国历代书画家对于宣纸的溺爱是令人吃惊的。”并感叹道:“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将是怎样的面目呢?”西方绘画注重用光影、色彩等手段,倾向于写实,而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则是以线为主、点皴为辅,特别注重用墨,虽只是黑白,却能“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利用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共同建构出中国画的神奇世界,这一切都建立在“纸上调墨”的基础上,宣纸神奇的润墨性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宣纸的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在显微镜下可见宣纸青檀韧皮纤维纤长且均匀,细胞壁密布着特有的皱纹,纤维横向可滞留笔痕、墨粒,纵向又导引水墨沿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晚清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便称“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在这个意义上,宣纸也是艺术品的创作者。燎草的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毛,画笔与这样的纸碰撞真是风生水起,而其他纤维如棉、桑皮、构皮等则没有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一经挥毫即可判别优劣。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东汉末年书法艺术开始兴起,粗笨的简和昂贵的丝帛并不适用,纸品质的提高成为社会迫切的需求。及至南北朝,纸已逐步成为文人墨客的密友,梁武帝还写下了咏纸之诗“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唐朝盛世更是强力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在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出现宣纸的说法,“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一次的亮相意味深长,它标志着宣州所造之纸作为当时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步入了历史殿堂。宋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流行,并在以后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类画风对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都极其讲究,生宣的独特润墨性被时代青睐,得到大量生产及应用。明清传承,浙派、吴门派、四僧、四王、扬州八怪等一大批书画大师将宣纸和书画的血脉进一步紧密相连,宣纸声名大振,逐渐形成“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的局面。可以说,到了清朝,宣纸在漫长的竞争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皇帝也喜欢用它挥毫泼墨,朝廷修四库全书用的也是宣纸。这一切都让宣纸在清乾隆时期达到了今天“只能继承而难以超越”的巅峰成就。宣纸的神奇不仅在于它看起来“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而且其寿命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其百折不损、历千年而如新的品质实在让人惊叹欧洲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壁画已开始龟裂脱色甚至破旧不堪,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早已产生了“图书自毁”危机,而我国许多珍贵资料和书画因用宣纸而安然无恙,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距今已有约800年历史,细观纸面仍是光滑洁白,完好如初。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复杂繁琐,足有一百多道手工工序。且耗时漫长,有“片纸两年得”之说,堪称传统手工纸中制作最为繁复严格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宣纸制造也曾引入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加工等工艺,将部分工序生产周期缩短为几天。特别是改用化学漂白剂后只需百十小时即可得到“白皮”。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化学漂白使纸张呈酸性,极易早衰,而机械打浆对纤维的损伤更大,有研究者认为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可能会使“千年纸”只能“健康存活”几十年,润墨性也差了许多。正因如此,今天用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传统宣纸虽其价格比普通书画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仍供不应求,而一些质量更为优秀的明清古宣更是价格不菲。(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了宣纸的什么特点?答:_答案说明了宣纸纯熟细腻、润墨性强的特点。说明了宣纸轻、薄、白、软的特点。4.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答:_答案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催生了一批书画大师。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利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二、综合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国学不会只属于小众的访国学导师傅佩荣网易读书:我看您在国学研究路上走了很多年,您曾经把国学热分为三个阶段,现在到哪个阶段了?傅佩荣:普遍推广,通过电视、网络向所有老百姓介绍国学的特色和优点,今天经济繁荣到这个阶段为什么需要国学。这是第一个阶段,走了快十年了。第二个阶段现在才开始,叫作回归文本,回归经典。你不能老叫别人从电视里听点东西,你要当桥梁带别人进入经典,经典看不懂怎么办?当然看懂的人很少,我以前也看不懂,这时你就要看专家所作的注解等,白话翻译也好,专家注解也好,都是以经典为本的。我的建议是,现在很多人对国学有兴趣,他们应该开始接触原点,孔子、孟子到底怎么说,你可以看白话翻译,但原点不能忽略。这是第二个阶段,恐怕要经过十年,经典才能够普遍在国人心中打下基础。第三个阶段是十年之后,叫作改善生命。国学在十年之后怎样改善生命呢?经典和国学结合,学以致用,你学儒家学了这么久不能改善你的生命那不就白学了嘛,学道家学了很久没有任何道家修炼那有什么用呢?一般人学国学不是为了教书,不是为了成为学者专家,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受益。所以是三个阶段:普遍推广,回归经典,改善生命。这是我对国学的了解。网易读书:国学表达的大众化和学术研究中求严谨是一回事吗?傅佩荣:基本是两回事,做学问要严谨,是我自己的要求,但跟大众讲话你要知道,任何话说出来要看对象,如果今天是学者之间谈这样的问题,一定是用不太一样的语言,大家都知道文本,每个人背几段话,看能不能够互相呼应就可以了,但今天你跟中学生谈国学,你背原文人家会问你在干什么,因为人家不太熟悉,这时你就要跟他讲生活经验,哪句话可以跟孔子、孟子的观念配合,所以这是要看对象的。国学的大众化不会妨碍研究它的严谨,严谨是每个人做学问的要求,大众化是你语言表达的方式,我觉得两者可以配合。网易读书:国学发展到最后一定是小众化的吗?傅佩荣:不会是小众化,因为任何概念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国学每个人都知道一些,偶尔用一些成语,譬如今天,我们住同一个小区,大家要“守望相助”,这就是孟子说的,这时你就会发现这个词有国学背景。我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二楼餐厅看到了四个字“上善若水”,昨天在某个地方,有家旅馆,它有个厅叫“若水厅”,这代表中国人很喜欢老子的思想,“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第八章里说的,这就是国学,它本来就有大众化的可能范围。小众化的东西一般来说是少数人特别有兴趣从而加以深入研究的,我觉得国学应该大众化,因为国学的来源本来就是生活,孔子和孟子以前是跟平常人讲话,变成经典后好像平常人都不懂这些了,其实不是的,孔子的学生中各种人才都有,孟子跟国君讲,跟大臣讲,也跟他的学生讲,这说明今天我们谈国学不能只把它放在学院派里,还要让它回归生活、回归大众。(有删改)5.这篇访谈共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共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国学热的三个阶段,国学表达的大众化和学术研究中的严谨的关系,国学发展的小众化与大众化的问题。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览全文,把握住访谈的整体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这篇访谈中的一问一答便是一个层次;其次要抓住每一部分的关键词句等。如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第一个问题及傅佩荣所作的回答中的关键词“国学热”“阶段”等,就可以判断这个部分讨论的是国学热的三个阶段。6.根据第三段的内容,简要回答傅佩荣先生为什么要强调“回归文本”。答:_答案想要真正了解国学,就要回归文本,不能老是听别人的讲解,翻译和注解都是以经典为本的,只有接触原点,回归文本,才能最准确、最全面地掌握国学知识。解析题干已限定了答题范围是第三段,作答时需抓住这一段中的关键词句,如“白话翻译也好,专家注解也好,都是以经典为本的”等,然后围绕这些关键词句组织答案即可。7.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答案这句话说明了国学表达的大众化和学术研究中的严谨之间的关系。国学表达的大众化是针对一些对国学知识不太熟悉的人而言的,对他们讲国学要做到语言通俗,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是对每个人做学问的要求,二者之间没有矛盾之处,能够相互配合。解析解答此题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句子所处的大语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含意;二是明确句子涉及的主要对象等;三是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如“不会妨碍”“要求”“方式”等。8.傅佩荣先生在回答访谈的第三个问题时提到“国学应该大众化”,请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国学应该“大众化”还是“小众化”。答:_答案(示例一)应该大众化。国学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涉及国学的知识。国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是从平常人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当年孔子、孟子等都是跟各个阶层的人讲话,面对的大多是平常人。(示例二)应该小众化。国学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和变化,尽管社会上掀起了国学热,但是真正懂国学的没有几个人。国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它可以作为一门学问存在于讲坛、校园等处,但是在大众中难以普及。解析首先应立足文本,明确“大众化”和“小众化”的意义,联系文本抓住二者的主要特征。“大众化”指的是国学应该普及,若回答“应该大众化”,可以从其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等方面来分析。“小众化”指的是少数人特别有兴趣从而加以深入研究,如果回答“应该小众化”,可以从国学理解起来难度大等方面分析。其次要适当联系现实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