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人教五四学制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2.掌握以可燃性、还原性为主的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能力目标: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重点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教学用品: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引言我们已知碳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CO2或CO两种氧化物。对CO2的性质、制法和用途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和认识一氧化碳这个重要的氧化物。板书一氧化碳(CO)一、物理性质演示实验展示如下放置的瓶气体,判断哪瓶为CO2,哪瓶为CO 。提问通过上述观察,你认为CO具有或可能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应答出:无色气体,可能比空气轻)自学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一氧化碳物理性质部分。设问比较CO和CO2的分子组成,不难看到两者的组成元素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讲解CO和CO2的组成元素虽然相同,但其分子组成和结构不同,CO的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CO2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分子的构成不同,物质的性质也就不同。由此可见,“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这是一条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引言大家看下面这篇报道(煤气中毒)二、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对空气的污染自学课文有关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对空气的污染。讲解CO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00到300倍。因此,CO一经吸入就会造成机体急性缺氧。所以,要注意防止煤气中毒。并且,提醒大家不要吸烟。讲解对空气有严重污染的CO来源是多方面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带来噪声污染,也造成空气污染。所以,要坚决贯彻执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防止和控制来自各方面的空气污染。(引言) CO和CO2在物理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别,那么在化学性质上又如何呢?让我们对照CO2的性质来认识和了解CO的化学性质。大家已知: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那么:CO如何呢。演示实验7-10三、化学性质1可燃性提问用煤炉烧水时,水开时常会溢出来,洒在通红的煤上,会发生什么现象?CO在空气中燃烧时有何现象?生成物是什么?(模拟实验)试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2COO22CO2蓝色火焰,放热。提问CO也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答案,并指出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应验纯,以防危险)引言CO不仅具有可燃性,还有什么性质?演示实验实验装置也可改进如下图:引导学生写出这个实验的主要化学方程式板书CO+CuOCu+CO2讲解从以上反应看,CO和H2一样,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夺取CuO中的氧,表现出还原性。板书2还原性讲解注意实验的顺序:(可引导学生回忆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顺序并说出为什么)CO不仅可以还原CuO,还能用来还原氧化铁等多种金属氧化物。因此,在工业上,常用做还原剂来冶炼金属。如:高炉炼铁中的主要反应是:板书Fe2O33CO2Fe+3CO2讲述由上可见,CO和CO2在化学性质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这同样是由于CO和CO2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不同决定的。尽管它们的性质不同,在一定条件下CO2和CO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如:2COO22CO2 CO2C2CO引言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燃烧时能放出大量的热,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是很好的能源和还原剂,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CO有剧毒,对人类也有有害的一面。四、一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可作气体燃料和用来冶炼金属,请分别说明利用一氧化碳的哪些化学性质。【板书】1作气体燃料(可燃性)2冶炼金属(还原性)工业上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在炼铁厂把铁矿石还原成铁。完成一氧化碳跟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2Fe3CO2【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了解一氧化碳的各种性质,它既可能危害人类,又能造福于人民。我们只有掌握物质的性质,才能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环境。【作业】1、可以用几种方法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2、习题4教学说明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煤气出发,提高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教材处理上,把一氧化碳的毒性提到它的化学性质前讲述,以便加强知识的衔接。在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装置时考虑有毒尾气的处理。此外,在全课中始终遵循认识方法论:实验结论应用,尤其在类比氢气、碳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所选择不同装置时,教育学生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同时对解决实验设计这一知识难点有了良好的开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