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含答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73594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2020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2020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含答案1(xx江苏南京、盐城二模6)李鸿章在奏章中说:“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通过上述材料可知()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 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 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A B C D【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北洋水师多年未购一船,体现出了其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故正确;此材料并未将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的政体实力做比较,故错误;日本海军的力量在逐年增置,故正确;失败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腐败和落后,而不在于船速不及日本,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xx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7)“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A迫切的救亡心情B科学的强国主张 C理性的皇权意识D盲目的媚外心理【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解析】“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可知体现的是康有为迫切要求变法图强的心理和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主张虽体现康有为救国之心,但用三年即可使中国富强,并不符合实际,不是科学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要求改变君主专制,但没有涉及如何行使皇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盲目的媚外心理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3(xx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材料二 晚清进步思潮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这样的纠缠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他们对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国情知之甚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构成社会思潮的要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的主要进步思潮。(5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和特点进行论证。(8分)(要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30字左右)【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1)第一小问要素,据材料一中“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思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注意不超出时间范围“晚清时期”,即1840年1912年。(2)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下两个角度回答即可。一是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据材料二中“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概括回答;二是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据材料二中“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得出交叉性(或继承性),据“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得出具有理想性,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得出具有实践性。【答案】(1)要素: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有较高理论价值。(2分)思潮:经世思潮;洋务思潮; 维新思潮;爱国主义思潮;民主主义思潮。(3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2)参考答案: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一是中国社会危机。鸦片战争以后几十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引发了中国的全面危机,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是中西文化冲突融合。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输入,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猛烈冲击。中国有识之士面对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一是具有实践性(或工具性)。如洋务思潮应用于洋务运动;维新思潮应用于维新运动;三民主义应用于辛亥革命等。二是具有新旧思潮的交叉性(或继承性)。如洋务思潮的“中体”思想;康有为借助经学宣传变法思想。三是具有理想性(或进步性)。如维新思潮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民主义提出建立共和政体、“平均地权”等。评分标准:第一等(87分):观点方面:理解准确,即提及两个原因和三个特点。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第二等(64分):观点方面:理解基本准确。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合理论证。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欠当。第三等(30分):观点方面:不够准确。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细不当。4(xx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22)(14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舆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4分)(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 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4分)【考点】(1)“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1)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可以看出作者是基本认可。理由可以看出都从国情出发;不同之处材料一从“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的角度来肯定,而材料二从“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角度来肯定。 (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时人”代表的是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从材料二“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可以看出与民族危机、政治腐败有关。【答案】(1)同:基本认可;理由:都从国情出发。(2分)异:评价视角不同;理由:后者兼顾了历史文化和政教渊源。(2分)(2)原因:“时人”代表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2分)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2分)5(xx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2)(14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请回答:(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2分)【考点】(1)“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结合传统的“华夷观”可知,作者从鄙视西方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答案】(1)认识: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2分)6(xx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22)(14分)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4分)【考点】(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解析】(1)第一小问影响,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引发林则徐与魏源等从闭关锁国的束缚中挣脱,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西方国家先进科技,进而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第二小问说明,依据教材列举林则徐与魏源学习西方的活动。【答案】(1)影响:开眼看世界(睁眼看世界);思想启迪(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2分)举例:如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或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或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人1分,事1分)7(xx江苏盐城三模22)(13分)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1867年)(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2分)【考点】(1)“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的信息可以概括出“治国的根本是遵循礼义和取得人心支持”,依据“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可以归结出“反对向西方学习科技”的答案。【答案】(1)观点:治国的根本是遵循礼义和取得人心支持;反对向西方学习科技。(2分)维新思想1(xx江苏南通、扬州二模5)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从中可见,该思想家()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坚持“中体西用”思想C赞赏君主立宪政体 D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文言文意思为:我听说东西方的人,都称赞欧美的政治制度,国家大事都召开会议,公开讨论商定谋略之后才执行。推荐贤能,授予官爵都采用公开选举。君臣上下,没有说不出来的疾苦,没有难为情不好意思说的意见。材料谈论的都是西方,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故B项错误;有君主,有议会,因此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材料中推崇君主立宪制属于维新派,故D项错误。【答案】C2(xx江苏淮安四模8)康有为认为: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这反映康有为()A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反对美国式政治体制C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 D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解析】康有为认为社会改革要“须循序渐进”,反对进行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正确;康有为认为美国式政治体制“至公至平之理”,并没有反对美国式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康有为支持社会改革,反对的是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不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由此可见,康有为没有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故D项错误。【答案】A3(xx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材料二 晚清进步思潮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这样的纠缠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他们对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国情知之甚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构成社会思潮的要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的主要进步思潮。(5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和特点进行论证。(8分)(要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30字左右)【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1)第一小问要素,据材料一中“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思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注意不超出时间范围“晚清时期”,即1840年1912年。(2)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下两个角度回答即可。一是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据材料二中“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概括回答;二是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据材料二中“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得出交叉性(或继承性),据“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得出具有理想性,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得出具有实践性。【答案】(1)要素: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有较高理论价值。(2分)思潮:经世思潮;洋务思潮; 维新思潮;爱国主义思潮;民主主义思潮。(3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2)参考答案: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一是中国社会危机。鸦片战争以后几十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引发了中国的全面危机,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是中西文化冲突融合。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输入,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猛烈冲击。中国有识之士面对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一是具有实践性(或工具性)。如洋务思潮应用于洋务运动;维新思潮应用于维新运动;三民主义应用于辛亥革命等。二是具有新旧思潮的交叉性(或继承性)。如洋务思潮的“中体”思想;康有为借助经学宣传变法思想。三是具有理想性(或进步性)。如维新思潮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民主义提出建立共和政体、“平均地权”等。评分标准:第一等(87分):观点方面:理解准确,即提及两个原因和三个特点。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第二等(64分):观点方面:理解基本准确。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合理论证。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欠当。第三等(30分):观点方面:不够准确。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细不当。4(xx江苏南通一模23)(12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辄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4分)【考点】(1)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1)第一小问审题注意从进步角度,从材料一中“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所指戊戌思想的局限,结合所学三民主义回答即可,审题注意从理论角度。【答案】(1)主张:学习西方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2分)阐述: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5(xx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2)(14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请回答:(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4分)【考点】(2)维新思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可知,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第二小问,即考察了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列举即可。【答案】(2)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2分)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2分)新文化运动1(xx江苏南京、盐城二模7)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考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解析】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此时不强调变法思想,故A项错误;由“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可以看出其反对迷信,将其与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结合起来,故B项正确;自由和民主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此题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答案】B2(xx江苏泰州二模7)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考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学革命) 【解析】从材料“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信息可知,林纾强调欧洲文艺复兴也没有将他们的“古文”拉丁文废除,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优秀文学作品都是以古代汉语为载体的,要学习、研究、继承古代文化,也不能废除古代汉语文言文,也就是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性,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3(xx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7)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上述观点在本质上()A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C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 D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考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尊孔复古逆流) 【解析】古德诺认为辛亥革命由专制向民主过渡过于急促,“难望有良好之结果”,民主共和并未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古德诺认为中国缺乏民主基础,主张恢复专制,故B项错误;古德诺认为“大多数之人民”无参政能力,而非所有国人,故C项错误;古德诺上述观点为思想领域尊孔复古制造依据,故D项正确。【答案】D4(xx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6)“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考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解析】据“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的提示,这场思想变革应是在1911年之后,不可能促使“开始传播”,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而这场思想变革在“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之后,因果关系混乱,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时序颠倒,故C项错误;据“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知“这场思想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答案】D5(xx江苏南通一模23)(12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请回答:(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4分)【考点】(2)新文化运动【解析】(2)第一小问审题注意“民主”加引号,从中外不同角度思考,从材料二中“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得出西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据“以君主之社稷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得出传统民本主义以维护君主统治为本位;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引文出处的“1919年2月”明确“当时”是何时,再结合所学,从思想角度回答即可。【答案】(2)看法:西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传统民本主义以维护君主统治为本位。(2分)因素: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分)6(xx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22)(14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6分)【考点】(3)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可以反映出是社会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三“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可以反映出是西学东渐的推动。第二小问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应该是指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据此,可以回答该问。【答案】(3)因素: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力东渐的推动。(2分)影响:政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4分)7(xx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2)(14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请回答:(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6分)【考点】(3)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析】(3)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因此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答案】(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2分)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分)8(xx江苏南京三模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鲁迅全集第4卷 材料三 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社会的等级观念(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是根深蒂固的。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即使如梁启超这等提倡白话文学的维新人士,也坚守着“物各有群,人各有等”。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国语的文学”。“五四新文学”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张烨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材料四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 宣布文体教科书分期作废, 逐步改用国体文, 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 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全部采用白话文, 初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修身、算术、珠算、会话读本、自然研究、国语唱歌集等, 共计9种; 高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算术、珠算、历史、地理、理科、自然研究、会话、英语共计10 种, 以后又出版了9 种。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2)据材料二,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3分)(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呈现怎样的特征?从文体革新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发展的认识。(4分)【考点】(2)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3)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4)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解析】(2)第一小问评价,由材料二“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可以分析出白话文也具备文言文的优势;由“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可以分析出白话文的兴起是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结果。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二从以白话文的形式和反封建斗争结合这个角度来回答即可。(3)由材料三“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国语的文学”。”可以概括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由“五四新文学”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可以分析出反封建专制的要求;由维新派的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可以分析出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4)第一小问特征,从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白话文运动深受时代背景、政治因素的影响;由材料三到材料四可以分析出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推动到政府确定为官方文体。第二小问认识,从思想解放潮流和白话文运动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这个角度回答。【答案】(2)评价:白话文也具备文言文的优势;白话文的兴起是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结果。(2分)特点:将白话文形式和反封建内容有机地相结合。(1分)(3)因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反封建专制的要求;思想解放深入发展。(任答两点,2分)(4)特征:白话文运动深受时代背景、政治因素的影响;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推动到政府确定为官方文体。(2分)认识:白话文运动顺应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要求;同时思想解放也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2分)9(xx江苏盐城三模22)(13分)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材料三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据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整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基本主张。(2分)(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现代化进程中儒家身份的确立”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考点】(2)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3)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解析】(2)依据材料二中“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可以判断出“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答案,依据“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可以概括出“提倡科学与人权(民主)”答案。(3)属于观点论证题,选取材料中任意一种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证。材料三中第一种观点如家治国思想、和谐社会构建等角度组织答案;第二种观点论据可以从儒家提倡的纲常名教、等级秩序等角度分析消极影响进行作答。【答案】(2)提倡科学与人权(民主);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2分)(3)论证:观点一: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论据:儒家强调“仁”、“礼”和中庸,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有效挽救现代文明之弊病;儒家强调德治、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构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象征。观点二: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论据:儒家提倡的纲常名教、等级秩序等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法治等价值观相抵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精髓部分还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1)“仁”、“礼”和中庸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德治、诚信思想有利于构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3)儒家注重政治和人事,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观点2分,论证6分,表述1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xx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22)(14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6分)【考点】(3)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可以反映出是社会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三“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可以反映出是西学东渐的推动。第二小问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应该是指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据此,可以回答该问。【答案】(3)因素: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力东渐的推动。(2分)影响:政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