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46804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思想方面: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三、教学思想:由于学生课前预习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知识网络】四、教学过程:教师导读(学生静读):(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静读书本P77-P81战国以来,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逐渐强大,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秦末汉初,蒙古草原实现了第一次统一,匈奴建立起强大的国家。你知道匈奴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吗?是由谁来实现的统一?匈奴的强大对秦汉的北部边疆产生了什么影响?冒顿鸣镝射马图西汉初年,面对匈奴的威胁,汉高祖亲自率军抵御,结果被匈奴军队围困在平城白登山,经过七天七夜,汉军才得以解围。经过汉初的失败,西汉与匈奴实行了较长时间的“和亲”政策。你想知道“和亲”政策的内容吗?“和亲”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吗?汉武帝是怎样打败匈奴的?你能告诉我们有关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吗?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霍去病墓”的情况吗?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霍去病墓西汉与匈奴“和亲”中的著名使者是谁?有关她的动人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就“昭君出塞”一事,谈谈你的看法。昭君出塞教师倾听(学生分述):学生对照屏幕上出现的图片及提示,在小组中互相叙述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点拨(学生深悟):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学生结合课本的内容,深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2)、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3)、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4)、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崇尚武力的匈奴族匈奴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河套地带繁衍生息,游牧于大漠南北,即今内蒙古及其以北地区。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迁徙,以游牧为业,兼营狩猎;住毡帐,食畜肉,是强壮凶悍的马背民族。不过,现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并不是匈奴人的后裔,而远在欧洲东部的匈牙利人却同历史上的匈奴人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匈奴人从幼年时期起,便开始训练骑马和射箭。匈奴人发明了马蹬,拥有桥状的马鞍,可以长时间骑行而不感到劳累。匈奴的战术特点是惊人的闪电式攻击,他们是一支由轻骑兵组成的军队,一天之中可以几次更换坐骑来保持高速的行军速度,这点使敌人对他们感到十分惧怕。匈奴特有的弯弓尤其令敌人害怕,他们站在马蹬上,可以向前、向两边或向后射箭,有效攻击距离可以达到六十米,远远超过普通的弓箭和投掷武器,而且箭头呈三楞状,可以轻而易举穿透敌人的鳞甲。匈奴,是惟一对当时的三大帝国汉、波斯、罗马均构成过直接威胁的民族。战国末期,匈奴常常南下侵扰赵、燕、秦三国北部边郡。秦统一后,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并修筑了“万里长城”。西汉建立后,由于国力有限,对匈奴基本上采取了防御政策。至汉武帝时,通过数次大规模的战争,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势力渐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其后六七十年间,汉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对南匈奴和汉人进行掠夺。汉明帝时,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取得重大胜利。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91年,汉军围击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北匈奴战败,单于逃亡。至此,汉军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内外交困下,许多匈奴人或西迁,或南迁,或滞留在草原,并通过婚姻、吞并、臣服、迁居等形式逐渐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冒顿杀父夺权冒顿是头曼的儿子。当他已被定为继承人的时候,头曼单于宠爱的阏氏生的少子,欲废冒顿,送冒顿到月氏为人质。此后,头曼发兵攻月氏,欲激怒月氏而杀冒顿。月氏果然欲杀冒顿。在紧急关头,冒顿盗其善马,亡归匈奴。头曼见冒顿勇壮,觉得杀了可惜,遂改变主意,命他为万骑将领。冒顿日夜练兵,教士卒射猎鸟兽。他以鸣镝为号令,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以鸣镝射自己的善马。有些将士不敢发箭,冒顿便把他们统统斩杀。而后,冒顿又鸣镝射其爱妃。将士仍有犹豫未射者,冒顿又把他们杀掉。不久,冒顿以鸣镝射其父的善马。将士皆随鸣镝发箭,至此,将士已养成绝对服从军纪的习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顿率将士随其父狩猎。突然,冒顿鸣镝射其父头曼单于。将士皆随鸣镝放箭,头曼单于被乱箭射死。冒顿既杀头曼单于,随即尽杀其后母与弟以及大臣中不服从者,自立为单于。冒顿意思是“英雄”、“圣者”,冒顿单于在公元前209年至174年在位,是我国匈奴族著名的政治家。和亲政策:问题:(1)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2)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3)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昭君家乡的传说在王昭君的故乡,千百年来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昭君的美好传说。有一则关于香溪的传说是这样的:一天,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将一颗珍珠遗落水中,从此溪水变得清澈透明,香气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亦称“昭君溪”。香溪中那美丽珍奇的桃花鱼,也伴随着王昭君的传说。桃花鱼是一种罕见的腔肠动物,正规名称是桃花水母。它手指大小,体若伞状,色泽透明。游动时,若伞之张收。三月桃花水中,它们浮游于碧波上下,与岸上桃花相映成趣。有古诗单咏此鱼“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传说昭君出塞之前,汉元帝特许她回乡省亲。探亲期满,告别亲友时,正值桃花三月天。她乘舟沿香溪而出,自知此一别乡,再无归期,不禁泪如雨下,泪珠落入溪中,与水面落花相合,化为桃花鱼。汉匈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尽管匈奴贵族和西汉中央政府之间经常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是汉匈两族人民之间却保持着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秦末汉初,匈奴族居住在阴山以南到黄河之间一带,同汉族人民杂居,双方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互通关市。匈奴的马匹、牲畜大量运进内地,先进的养马技术也传到中原;汉族穿井、筑城、和统计人口、牲畜的方法也传到匈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内地各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匈奴族文化经济的发展,部分匈奴地区已出现了农耕和定居生活。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问题:(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霍去病:英年早逝的天才军事家 在古都西安的郊外茂陵,有一座状如祁连山的高大的墓冢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墓前石刻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马踏匈奴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 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前来拜祭凭吊的人,都能分明地感受到这无声的震撼。少年写下的那一段战史,他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誓言,每一次读起,都让人热血沸腾。他的名字,激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慷慨家国之气概。霍去病,西汉著名的少年将军,五年内六次率部队反击匈奴侵扰,六战六捷,为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和打通西域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勋,官至骠骑将军、冠军侯,但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二十三岁。死后,得到了汉武帝的厚葬。霍去病自幼就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有着远大的理想,他渴望有一天也能像自己的舅舅卫青一样驰骋疆场去杀敌立功。公元前123年,不到18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要求参军打仗。于是,汉武帝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过人的勇敢带着800名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的踪迹,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杀敌xx多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被打死、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毫发无伤。汉武帝封他为冠军侯。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名将的风采。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西大战”。19岁的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的五个部落,并在皋兰山与匈奴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虽然霍去病的一万精兵仅剩下不到3000人,但匈奴军队的损失更是惨重。匈奴的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损失了8960多人。这一年夏,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霍去病仍然作为汉军的统帅,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获全胜。这场战役之后,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匈奴人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从此,19岁的霍去病将军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在霍去病短暂的6年军事生涯中,最令后人称道的战绩是“漠北大战”。 公元前119年,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这场战役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得意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xx多里,以一万五千人的损失,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3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不但如此,霍去病一路追杀匈奴,来到了今蒙古国的肯特山一带。在这里,霍去病率大军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祭地禅礼于姑衍山。接着,他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才回兵。从长安出征,一直打到贝加尔湖,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但霍去病做到了。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22岁。 霍去病用兵灵活,不拘兵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军事家。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王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生卒年代不详。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政治远见的伟大女性。为了边疆的稳定,胡汉民族的友好,她主动请行到大漠与匈奴和亲,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朝,并主动向汉元帝请求和亲。元帝诏令后宫,宫女王昭君慷慨应诏,自愿扮演“和亲使者”的角色。历史上出塞和亲的女子很多,仅西汉王朝遣送公主出塞和亲就不下五六次,如高祖刘邦选宗室女册封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嫁给乌孙王昆莫。这些人多是宗室公主,出身远比昭君高贵,但她们的事迹却大多不传,唯独普通宫女王昭君却名留古今,为人们所怀念。原因在于:以前和亲的公主,不管身份多么高贵、容貌多么美丽,她们都是被动去和亲的,只有昭君是主动请行、心甘情愿去和亲的。因为她是自愿的,所以她能够以塞北为家,与单于和睦相处,从而受到单于的宠爱与尊重;因为她是自愿的,所以她能够和匈奴百姓打成一片,受到匈奴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昭君在塞外与匈奴人民相处得十分融洽,她把中原文明带到了北国疆土,在那里传播了纺线、织布、耕作、掘井、造林和烹调等技术,有力地促进了汉匈两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增强了民族团结,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是“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最有贡献的人物”。汉和匈奴的和战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教师导引(学生热议) 大家一起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亲”政策?我们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和亲的王朝。那么,什么是“和亲”呢?和亲指的是我国历史上汉族封建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有时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西汉初年,我国北方的匈奴族势力逐渐强盛,特别是冒顿单于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严于治军,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匈奴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并不断侵扰西汉的北部边境。当时西汉内部统治尚不巩固,社会经济还未恢复。同学们可还记得,汉初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上朝的困难情景。因而面对匈奴的侵扰,西汉政府无力对匈奴作战,于是刘邦采纳臣下提出的“和亲”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为妻,每年还送去大量的丝绸、粮食、酒等物品,同匈奴结为兄弟。刘邦以后,直至景帝时期,继续实行和亲政策,送给匈奴的东西也逐年增多。西汉初期的和亲,是在西汉政府国力贫弱,忍辱求全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政策。送去的公主,实际上和其他物品一样,是给匈奴贵族的礼品。实行和亲政策,虽然并没有使匈奴贵族停止侵扰掠夺,但毕竟求得了匈奴“小盗入边,无大寇”的局面,为西汉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反击匈奴做好了准备,创造了有利条件。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已经强盛。他认识到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侵扰,他决心彻底改变西汉被动挨打的局面,便放弃了退让的和亲政策,对匈奴接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发生于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投影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这次战役汉武帝派作战英勇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卫青行进千余里,穿越浩瀚的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的主力相遇,双方激战一天,大败匈奴。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歼匈奴兵。经过漠北战役,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从此,“漠南无王庭”,汉朝取得了大片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并移民屯田,进行开发。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汉与匈奴之间的纷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纷争。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两族人民的生活都带来巨大损失。当时河套地区、河西走廊、漠南等地,到处是烽烟滚滚,茫茫沙原上横卧着汉匈两族人民的尸体。然而,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纷争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夜,当汉的边塞烽火熄灭之后,大批移民带去中原的生产技术进行经济开发,汉匈两族人民最初以交换生活必需品开始交往,并逐步恢复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我们经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你们知道这些词的来源吗?它们分别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王昭君便具有其中的“落雁”之姿。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琵琶,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以至放弃飞行,落在昭君的周围。“落雁”故此而来。昭君远嫁塞外,当时,塞外情况怎样呢?请大家看这幅“昭君出塞”图(投影图)。从图中可见,当时的塞外荒凉、寒冷、辽阔,比中原要落后许多。民风、民俗也与中原不同,但她自愿前往,这表现出了昭君非凡的勇气。(读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唐戎县咏史“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宋陆游估客有自蔡州来者,感怅弥日这些诗文在内容上的一个共同点是反对和亲政策,认为封建时代的和亲是一种苟安的“拙计”。那么,你能从刚才阿炳的琵琶曲中体验到这种情感或者说思想倾向吗?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也是独具卓识的。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看待昭君出塞的:(投影诗文)“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题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董必武谒昭君墓由此可见,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交流与融合。有史书记载为证:(投影课本黑体字)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闻,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是的,和亲只是改善关系的一种方式,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今天,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教师点评(学生自测)一、选择题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率军出击匈奴的主要将领是()A窦固B蒙恬C窦宪D卫青、霍去病2“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A汉高祖时B汉武帝时C汉元帝时D光武帝时二、填空题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_。三、简答题阅读下列有关昭君的诗,谈谈你对“昭君出塞”的看法。游人竞吊汉王嫱,青冢黄昏土尚香。倘使姻亲绵世代,何须万里长城长。张执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总结提问: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课后思维拓展】 关于匈奴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它的强大,造成中国北部边患严重,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给北部边民带来了灾难。因此,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没有贡献。另一种观点认为: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北疆,首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创造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请简述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